好威水!「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全國最大最強

2020-11-22 大洋網

「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願你承續並光大中山大學永恆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

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2016年6月教育部批覆同意中山大學在「十三五」期間新建一艘6000噸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據介紹,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國內排水量最大

綜合科考性能最強

創新設計亮點最多

「中山大學」號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吃深9.25米,設計吃水6.0米,結構吃水6.6米。整個船體線型優美、高大威武。據介紹,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科考船中具備多個「首次」。吳剛說,該船在國內科考船中首次採用L型全迴轉低噪聲推進器、首次採用輪緣永磁側推、首次採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首次採用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中山大學」號非常注重綠色環保性能,滿足最新國際排放要求,並將取得中國船級社 Clean標誌,確保對大氣環境、水體等科考調查的影響降至最低。

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雙平臺功能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科考船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冬柏介紹說,「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具備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的雙平臺功能。它配備了大量先進科考儀器和科考操控支撐設備,建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能滿足樣品處理、檢測分析和數據處理的各類實驗室,船舶平臺的綜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大型「移動實驗室」。

據該船總建造師、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張文龍介紹,「中山大學」號的科考作業實驗空間大,而且具有可擴展性強。除了760平方米的固定實驗室,艉甲板作業面積超過610平方米,可搭載十多個移動貨櫃式實驗功能模塊,大大提高船舶的綜合科考作業能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該船還擁有直升機熱降平臺,可有效提高人員輸送和物資轉運能力,並可作為無人機的起降平臺,從三維空間上大大擴展了本船科考觀測的範圍。

「中山大學」號能如期命名下水來之不易,今年以來爆發的疫情給科考實習船建造帶來了多重困難。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儀式上介紹,面對疫情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船東、船廠、船檢、監理、設計等單位密切配合、精誠合作、攻堅克難,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科考實習船建造工作,每個團隊展現出了敬業專業的工作態度和水平。

參加下水命名活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表示,時至今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太空的了解,原因在於海洋考察設備少、裝備弱、人才缺。「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體現了這所大學對國家海洋戰略、對人類經略海洋的深刻認識以及堅毅決心,也必將為國家了解海洋、發展海洋、守護海洋發揮重要作用。


【中山大學逐夢深藍歷程】

中山大學與西沙有著90多年的歷史淵源。92年來,學校師生在不同時期多次到西沙進行科學考察,依託海洋學科,開展一系列綜合科學考察,包括水下人文遺蹟、海洋生物、海洋天然產物化合物、海洋地質、物理海洋、海洋大氣、島礁開發利用等。

1928年

1928年,中山大學推動並參與首次對西沙群島的科學考察,並取得了對西沙群島礦產的管理權和開採權。在各方推動下,1928年中山大學與西沙首次「親密接觸」。

1946年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11月,學校派出專業考察和測量人員,參與西沙群島的接收工作。

1947年

地理系王光瑋、農學院陸發熹、生物學系的張宏達和李國藩等4位學者參與對西沙群島的第二次科學考察。考察隊乘搭「中基」艦前往西沙群島,此後陸續發表了一批關於珊瑚礁島嶼地質、磷礦、植物和土壤的論文。

1980年

地質系袁家義教授曾赴西沙進行科學考察,回來後發表了《西沙群島永興島和石島的自然與開發》一文。

1983年

地質系梁百和教授參與由中國沉積學會發起的「海南島及西沙群島現代碳酸鹽沉積科學考察團」,對西沙群島現代珊瑚礁、生物沉積物與現代礁島灰巖的成巖、巖石類型、巖石沉積構造等問題進行系統、綜合地考察,回來後發表了《海南島清瀾港及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的沉積特徵》一文。

1987年

時任地質系主任黃玉昆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開展「華南沿海晚新生代地質」研究,項目組成員鄒和平、王建華和夏法前往西沙群島進行科考,其科考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山大學學報叢·華南沿海晚新生代地質》、《大地構造與成礦學》和《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世紀90年代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鄧孺孺教授是海洋遙感研究學術帶頭人。從20世紀90年代起,鄧孺孺教授就著手對西沙進行調查研究,每年至少去西沙2次,他的團隊對海洋生物的衛星遙感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010年

考古系許永傑教授跟著國家文物局遠赴西沙打撈「北礁一號」沉船。

2016年

2016年6月,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項目獲教育部批准立項。「南海科學考察」科考隊首航於2016年8月8日起航。

2017年

2017年7月,中山大學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708研究所籤訂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設計合同。

「南海科學考察」科考隊於2017年夏季航次對南海北部地區進行多學科、多方位立體式的綜合科學考察。

2018年

為紀念中山大學西沙科考90周年,於2018年組織了「重返西沙」科考航次活動。

2018年7月,學校海洋科考隊伍再次起航,赴西沙開展一系列綜合科學考察,包括水下人文遺蹟、海洋生物、海洋天然產物化合物、海洋地質、物理海洋學、海洋大氣、島礁開發利用等。

2018年冬季,「南海科學考察」科考隊本航次獲得了浮遊植物的種群和濃度之間的季節變化以及分布特徵、海洋真菌及其代謝產物等相關數據。

2018年11月20日,中山大學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建造合同籤約儀式在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行。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林鷗董事長、胡可一總工程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常務副校長孫冬柏、副校長邰忠智出席儀式。

2019年

南海季風綜合科考試驗預演航次首次對大氣——海洋雙邊界層協同觀測,建設中山大學首個基於南海科考的大氣同化數據集。

西沙綜合科考航次以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與採集為主要內容,取得了大量原始數據及樣品。在西沙群島發現並發表2個海生昆蟲新物種和1個昆蟲新記錄種,其中兩個新物種分別以羚羊礁和石嶼命名(羚羊礁海蝽Hermatobates lingyangjiaoensis,石嶼海澤甲Hyphalus shiyuensis),從基礎研究的角度為國家的南海權益做出貢獻。

2019年10月28日,學校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H2639)開工。陳春聲書記和羅俊校長參加開工儀式。學校常務副校長孫冬柏、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副總經理徐立和江南造船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黃文飛代表各方在中大科考船項目開工節點證書上簽字。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林霞虹
圖片:中山大學提供

部分據:中山大學微信公眾號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陳雅詩

相關焦點

  • 全國最大最強!「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了,又一大國重器取得突破
    ,「鯤龍」海上首飛……而今天我國海洋科考船也迎來好消息!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好威水
    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其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其命名剪彩,他表示,「希望『中山大學』號承續並光大中大的家國情懷,滿載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以及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中山大學」號科考實習船創造多個「首次」 中山大學供圖系國內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兼科考和人才培養雙功能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英文名:「ZHONG SHAN DA XUE」)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年底試航,預計2021年年初交付使用。
  • 我國最大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圖說: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昨天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記者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 (記者 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中國船級社CCS 今天8月28日,由中國船級社(CCS)審圖和檢驗的我國最大的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H2639)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下水暨命名儀式。「中山大學」號長約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
  • 「中山大學」號
    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 「中山大學」號!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 海上大型「移動實驗室」,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下水
    8月28日,中國船舶集團七〇八所設計、江南造船建造的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命名下水 「中山大學」號總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吃水6米。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 海洋科考實習船下水調試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28日,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下水後將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據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中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本報記者 賀林平攝
  • 世界最大最強核動力破冰船「北極」號下水
    當地時間6月16日,俄「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在波羅的海造船廠下水。(網頁截圖)  中國網6月17日訊 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當地時間6月16日,俄波羅的海造船廠(隸屬於聯合造船集團)舉行「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隆重下水儀式。  「北極」號破冰船於2013年11月開建,長173.3米,寬34米、排水量3.35萬噸,乘員75人,裝備功率高達175兆瓦的RITM-200核反應堆,可破除3米厚的冰層。
  • 俄最大核動力破冰船下水 計劃雄心勃勃
    俄羅斯《星星》電視臺16日報導稱,俄羅斯建造的22220型「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當天在聖彼得堡波羅的海造船廠下水。它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強的核動力破冰船,由俄聯合造船公司建造。這艘6000噸「21180計劃」型柴電動力「伊利亞·穆羅梅茨」號破冰船6月10日在聖彼得堡海軍部造船廠舉行的慶祝儀式上成功試水。 「伊利亞·穆羅梅茨」號破冰船預計將於2017年交付俄羅斯海軍使用。海軍部造船廠執行長亞歷山大·布扎科夫在慶祝儀式上說:「今天,中斷了5年之後,我們有一艘新的船下水了,一艘具有多種功能的供給破冰船。
  • 俄建造世界最大22220型核動力破冰船下水 載重量可達10萬噸
    當地時間2016年6月16日,俄羅斯聖彼得堡,「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下水。(東方IC版權圖片 請勿轉載)俄羅斯《星星》電視臺16日報導稱,俄羅斯建造的22220型「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當天在聖彼得堡波羅的海造船廠下水。它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強的核動力破冰船,由俄聯合造船公司建造。報導稱,該破冰船長173.3米,寬34米,排水量33540噸,載重量可達10萬噸。
  • 「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將聯手中國氣象局開展大型海上試驗
    「依託大氣學科和科考船等優勢,中山大學將參與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技術發展引領計劃等新一代氣象觀測設備研製。」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在與中國氣象局的合作籤約儀式上表示。中大科考實習船將成為重要依託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中大與中國氣象局「牽手」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其中包括依託「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雙方還將在世界氣象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未來地球計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領域展開合作。
  • 中山大學怎麼樣 全國排名第幾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歷年全國排名(校友會版)中山大學重點學科及專業
  • 中山大學,廣東省排名第一,全國性價比很高的985
    今天咱們說一說廣州的中山大學,這個在廣東省排名第一,但是在北方知名度相對不是很高的大學。因為她和南大有著同樣的命運,在1952年被「四分五裂」,如今,依舊在985的陣營中屹立不倒。為了表達紀念,1926年8月17日,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之後全國出現了多所以「中山」命名的大學,1927年8月,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當時的南大是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 全國各專科排名公布,廣東這9家醫院最強
    廣東醫院排名最高者依舊是「華南最強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該院排名比去年前進一名,位居全國第六,是歷年來排名最靠前的一次。其餘八家上榜「全國百強」的醫院為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第17名)、廣東省人民醫院(第27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31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第37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第38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第43名)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第62名)、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第73名)。
  • 全球最大核動力破冰船下水,俄羅斯野心暴露,但對中國也非常有利
    據路透社近日報導,俄羅斯一艘新型核動力破冰船正式下水,其號稱是世界最大,最強勁的破冰船。儘管一艘船的下水並不代表什麼,但是根據俄羅斯的計劃,到了2035年,俄羅斯將打造13艘重型破冰船,其中9艘採用核動力。而13艘破冰船計劃的背後,代表著全球二號強國俄羅斯對北極地區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