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願你承續並光大中山大學永恆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
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2016年6月教育部批覆同意中山大學在「十三五」期間新建一艘6000噸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據介紹,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國內排水量最大
綜合科考性能最強
創新設計亮點最多
「中山大學」號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吃深9.25米,設計吃水6.0米,結構吃水6.6米。整個船體線型優美、高大威武。據介紹,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科考船中具備多個「首次」。吳剛說,該船在國內科考船中首次採用L型全迴轉低噪聲推進器、首次採用輪緣永磁側推、首次採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首次採用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中山大學」號非常注重綠色環保性能,滿足最新國際排放要求,並將取得中國船級社 Clean標誌,確保對大氣環境、水體等科考調查的影響降至最低。
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雙平臺功能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科考船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冬柏介紹說,「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具備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的雙平臺功能。它配備了大量先進科考儀器和科考操控支撐設備,建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能滿足樣品處理、檢測分析和數據處理的各類實驗室,船舶平臺的綜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大型「移動實驗室」。
據該船總建造師、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張文龍介紹,「中山大學」號的科考作業實驗空間大,而且具有可擴展性強。除了760平方米的固定實驗室,艉甲板作業面積超過610平方米,可搭載十多個移動貨櫃式實驗功能模塊,大大提高船舶的綜合科考作業能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該船還擁有直升機熱降平臺,可有效提高人員輸送和物資轉運能力,並可作為無人機的起降平臺,從三維空間上大大擴展了本船科考觀測的範圍。
「中山大學」號能如期命名下水來之不易,今年以來爆發的疫情給科考實習船建造帶來了多重困難。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儀式上介紹,面對疫情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船東、船廠、船檢、監理、設計等單位密切配合、精誠合作、攻堅克難,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科考實習船建造工作,每個團隊展現出了敬業專業的工作態度和水平。
參加下水命名活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表示,時至今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太空的了解,原因在於海洋考察設備少、裝備弱、人才缺。「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體現了這所大學對國家海洋戰略、對人類經略海洋的深刻認識以及堅毅決心,也必將為國家了解海洋、發展海洋、守護海洋發揮重要作用。
【中山大學逐夢深藍歷程】
中山大學與西沙有著90多年的歷史淵源。92年來,學校師生在不同時期多次到西沙進行科學考察,依託海洋學科,開展一系列綜合科學考察,包括水下人文遺蹟、海洋生物、海洋天然產物化合物、海洋地質、物理海洋、海洋大氣、島礁開發利用等。
1928年
1928年,中山大學推動並參與首次對西沙群島的科學考察,並取得了對西沙群島礦產的管理權和開採權。在各方推動下,1928年中山大學與西沙首次「親密接觸」。
1946年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11月,學校派出專業考察和測量人員,參與西沙群島的接收工作。
1947年
地理系王光瑋、農學院陸發熹、生物學系的張宏達和李國藩等4位學者參與對西沙群島的第二次科學考察。考察隊乘搭「中基」艦前往西沙群島,此後陸續發表了一批關於珊瑚礁島嶼地質、磷礦、植物和土壤的論文。
1980年
地質系袁家義教授曾赴西沙進行科學考察,回來後發表了《西沙群島永興島和石島的自然與開發》一文。
1983年
地質系梁百和教授參與由中國沉積學會發起的「海南島及西沙群島現代碳酸鹽沉積科學考察團」,對西沙群島現代珊瑚礁、生物沉積物與現代礁島灰巖的成巖、巖石類型、巖石沉積構造等問題進行系統、綜合地考察,回來後發表了《海南島清瀾港及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的沉積特徵》一文。
1987年
時任地質系主任黃玉昆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開展「華南沿海晚新生代地質」研究,項目組成員鄒和平、王建華和夏法前往西沙群島進行科考,其科考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山大學學報叢·華南沿海晚新生代地質》、《大地構造與成礦學》和《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世紀90年代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鄧孺孺教授是海洋遙感研究學術帶頭人。從20世紀90年代起,鄧孺孺教授就著手對西沙進行調查研究,每年至少去西沙2次,他的團隊對海洋生物的衛星遙感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010年
考古系許永傑教授跟著國家文物局遠赴西沙打撈「北礁一號」沉船。
2016年
2016年6月,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項目獲教育部批准立項。「南海科學考察」科考隊首航於2016年8月8日起航。
2017年
2017年7月,中山大學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708研究所籤訂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設計合同。
「南海科學考察」科考隊於2017年夏季航次對南海北部地區進行多學科、多方位立體式的綜合科學考察。
2018年
為紀念中山大學西沙科考90周年,於2018年組織了「重返西沙」科考航次活動。
2018年7月,學校海洋科考隊伍再次起航,赴西沙開展一系列綜合科學考察,包括水下人文遺蹟、海洋生物、海洋天然產物化合物、海洋地質、物理海洋學、海洋大氣、島礁開發利用等。
2018年冬季,「南海科學考察」科考隊本航次獲得了浮遊植物的種群和濃度之間的季節變化以及分布特徵、海洋真菌及其代謝產物等相關數據。
2018年11月20日,中山大學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建造合同籤約儀式在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行。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林鷗董事長、胡可一總工程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常務副校長孫冬柏、副校長邰忠智出席儀式。
2019年
南海季風綜合科考試驗預演航次首次對大氣——海洋雙邊界層協同觀測,建設中山大學首個基於南海科考的大氣同化數據集。
西沙綜合科考航次以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與採集為主要內容,取得了大量原始數據及樣品。在西沙群島發現並發表2個海生昆蟲新物種和1個昆蟲新記錄種,其中兩個新物種分別以羚羊礁和石嶼命名(羚羊礁海蝽Hermatobates lingyangjiaoensis,石嶼海澤甲Hyphalus shiyuensis),從基礎研究的角度為國家的南海權益做出貢獻。
2019年10月28日,學校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H2639)開工。陳春聲書記和羅俊校長參加開工儀式。學校常務副校長孫冬柏、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副總經理徐立和江南造船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黃文飛代表各方在中大科考船項目開工節點證書上簽字。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林霞虹
圖片:中山大學提供
部分據:中山大學微信公眾號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陳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