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韓小偉 報導
本報9月13日訊 半島記者13日採訪獲悉,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為建設單位建造的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於9月12日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塢正式下水。
據介紹,「藍海101」船總長84.5米、主機功率2720千瓦、型寬15米、型深8米、設計吃水5米、滿載排水量3297噸、續航力10000海裡、最大航速14.5節、自持力60天、定員60人,配置相關科研儀器設備64臺(套),自2017年9月開工建設,是青島市第10艘3000噸級科考船。該船配備了國際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的甲板機械操控裝備,可開展底層拖網、變水層拖網、延繩釣、魷魚釣等4種探捕作業方式,能夠高效完成海洋漁業資源及環境調查並確保科學調查數據測量的準確性和精度。
主要功能包括:漁業資源調查功能,底層拖網、變水層拖網、延繩釣、魷魚釣的調查以及聲學漁業資源評估;漁業環境調查功能,具有初級生產力、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水體和沉積物理化環境參數的調查和分析功能;船基遙感信息接收與處理功能,具有接收風雲三號、MODIS、NPP等遙感衛星接收能力,可實時獲取海表溫度、葉綠素、氣象雲圖等漁場漁情信息;新型漁具漁法試驗研究,具備各類漁具漁法現場試驗能力,可承擔海洋漁具選擇性和標準化現場試驗任務,開展遠洋船用設備、新型漁具漁法及捕撈節能降耗技術海上試驗工作。
據了解,作為我國海洋漁業科考船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101」與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201」(兩者「一型兩船」)兩艘調查船,被譽為「漁業航母」,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其順利建造下水,標誌著我國海洋漁業綜合調查能力已躋身世界前列,將為我國從漁業大國向漁業強國轉變和提升國際漁業話語權地位,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悉,這兩艘調查船是我國未來10年開展海洋漁業科學調查主力軍,投入使用後,通過與我國三大海區現有和待建的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相互補充,將形成完整的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船網絡體系,進而顯著提升對深遠海的科研探索能力,為我國海洋漁業科學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目前,「藍海101」船順利下水進入碼頭舾裝施工階段,預計將於2019年3月交付使用,建成後將在除南北兩極冰區以外的海域承擔漁業資源與漁業環境的常規、專項和應急調查監測、海洋綜合調查和研究、海域漁業資源環境調查、雙邊或多邊漁業資源聯合調查等任務,為開展漁業資源養護、環境修復、負責任捕撈、衛星遙感應用等提供支撐平臺。
半島記者獲悉,隨著「藍海101」下水,青島擁有的3000噸級以上科考船達10艘,其他分別為「科學號」「向陽紅01」「向陽紅06」「向陽紅09」「大洋一號」「東方紅2」「東方紅3」「海洋地質九號」「深海一號」,其中5000噸級的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已啟動建設,將於今年年底下水,預計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此外,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等聯合發起大洋鑽探船建設計劃,全球第三條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在籌建中。
9月12日,「藍海101」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塢正式下水。 黃海水產研究所供圖
■新聞背景 為啥建造「藍海101」
至今,黃海水產研究所已擁有100噸級近岸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船「中漁科101」號、300噸級近海漁業資源調查船「中漁科102」號、1500噸級遠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北鬥」號、3000噸級遠洋及極地無冰區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等船隻,全面提升了在近岸、近海、外海及遠洋等全面開展漁業資源科研考察的能力和水平,為進一步加強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三五」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發展海洋漁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但仍存在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日益衰竭等諸多問題,迫切需要利用調查船「摸清家底」,定期開展漁業資源環境調查、監測和評估,準確掌握海區漁業資源現狀,從而為不斷完善海洋漁業管理制度、提升漁業監管和服務保障能力、促進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保駕護航。
2012年,在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中國海洋工程與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的調研基礎上,黃海水產研究所唐啟升院士在內的27名工程院院士聯名提出了「把海洋漁業提升為戰略產業和加快推進漁業裝備升級更新」的建議,促進了國務院第一個海洋漁業文件《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也一併開啟了建設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的序章。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