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2017-10-31 22:38:3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海峰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31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1日宣布,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即將正式投入使用。

  據了解,建成的「淞航」號總噸位3166噸,最大排水量3271.4m3;船舶總長85米,垂線間長81米,型寬14.96米,型深8.71米,吃水4.95米;最大航速15節,巡航速度12節;續航能力1萬海裡,自持力60天,定員59人。

  船上配備了漁業資源和海洋水文調查兩大科考調查系統,包括中層和底層拖網、金槍魚延繩釣和燈光魷魚釣三種作業方式。配備了海洋生物、水文生化、調查監控、通用實驗室和網絡信息等五個實驗室。可進行遠洋深海魚類生物採樣和浮遊生物採樣,可進行定點或走航式海洋環境參數連續探測、海面常規氣象連續探測、海底地形地貌探測,實現調查考察數據系統記錄分析和數據集成等。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調查船將以開展遠洋漁業資源公益性調查為主要目標。「淞航」號的主要航行海域將在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秘魯外海)和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等海域,按無限航區設計。主要承擔金槍魚、魷魚、竹筴魚及南極磷蝦等重要遠洋漁業資源的調查研究任務;承擔國家遠洋漁業資源和新漁場開發的任務;承擔遠洋捕撈中底拖網、變水層拖網、金槍魚延繩釣、燈光魷魚釣以及新作業方式的研究工作;承擔大洋環境的觀測和遙感數據接收工作。

  1916年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曾建設第一艘實習船「淞航」號,後在抗戰中毀於日軍轟炸。如今,上海海洋大學將歷經近十年立項的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再次命名為「淞航」,實現新生。

  「淞航」號項目概算投資人民幣24974萬元,由中國農業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投資。2015年10月28日在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開工;2016年10月10日,在天津新港公司50噸大塢內合攏;2017年3月3日,「淞航」號成功下水;2017年9月下旬,「淞航」號順利完成試航。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陳新軍教授說,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的建造和使用,是上海海洋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平臺。「淞航」號的投入使用,將增強中國對遠洋漁業資源的掌控能力,提升中國遠洋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更加有力推動中國掌握更加有力的科考數據,提升中國在國際漁業談判中的話語權,維護中國海洋權益;有利於提高中國遠洋漁業資源的科研調查能力和研究水平,為政府部門提供科學決策依據;有助於中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

  同時,「淞航」號還是重要的國際交流平臺,今後可以邀請國際同行到「淞航」號一起開展科學考查,進行科學研究。

  遠洋漁業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遠洋漁業國家,但中國遠洋的捕撈產量僅佔全球捕撈產量的1.3%。2015年3月,中國遠洋漁業提出了「推動我國從遠洋漁業大國邁向遠洋漁業強國」的目標。

  開展遠洋漁業資源調查是實現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維護和獲得中國更多公海海洋權益的必要舉措。「淞航」號在開發海洋漁業資源的同時,還承擔著科學研究和資源調查的義務和責任,從而填補中國在遠洋漁業資源調查手段上的空白。

  「淞航」號由上海海洋大學自主管理。建成後的「淞航」號將對培養高級應用型遠洋漁業人才的長效機制發揮作用,成為培養海洋類複合型人才的關鍵基地和平臺,也將進一步提升涉海專業人才質量和科研水平。

  抵滬後的「淞航」號經過簡短的休整後將投入使用。11月中旬,完成「淞航號」漁撈系統與科考設備的驗收試航;11月下旬與12月上旬,將啟動並完成上海市教委專項「海洋漁業資源調查」。(完)

相關焦點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2017-    圖為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
  • 「淞航」號首航凱旋!聽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說說海的故事
    原標題:「淞航」號首航凱旋!聽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說說海的故事  近日,由上海海洋大學自主建造的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經過35天、數千裡的航行,返回上海的「家」,順利完成了首航任務。「『淞航』號能滿足從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的需求,提升我國遠洋漁業核心競爭力。
  •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中新社上海3月3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日發布消息稱,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當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中國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  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以服務中國大洋調查科考。  「淞航」號由中國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它的建造完工為中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事業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將為中國從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轉變、增強國際漁業履約能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新聞—科學網
    據悉,「淞航」號出塢後,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環節,初步計劃於7月驗收交船,9月或10月進行首航,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由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它的建造完工為我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事業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將為我國從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轉變、增強國際漁業履約能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海洋科考又添新成員
    央廣網上海3月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屈琳琳)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今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最終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上海下水
    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於9月12日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塢正式下水。據悉,這兩艘調查船是我國未來10年開展海洋漁業科學調查主力軍,投入使用後,通過與我國三大海區現有和待建的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相互補充,將形成完整的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船網絡體系,進而顯著提升對深遠海的科研探索能力,為我國海洋漁業科學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上海交付使用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1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滬下水—新聞—科學網
    「藍海101」號在上海正式下水,該船建設單位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目前,「藍海101」號主體建造已完成,進入碼頭舾裝階段,預計將於2019年3月交付使用,建成後將在除南北兩極冰區以外的海域承擔漁業科學調查任務。
  •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
    「藍海101」號&nbsp(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
  • 中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到底需要多少艘?
    「好比汽車需要保養,刨除修船、備航等時間,一艘船全年在航時間達250天,任務量才算飽和。」多名海洋界人士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參照這種說法,對一艘2008年建造出廠的綜合性海洋調查船來說,百天的任務量明顯屬於「吃不飽」。比對國家海洋調查船隊網站發布的信息,記者發現,「向陽紅08」船的遭遇並非孤案,比如一艘2015年建成的船,去年在航時間僅為個位數。
  • 中國高校之上海海洋大學
    黃炎培創建於1912年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52年升格為中國第一所本科水產高校——上海水產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2008年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平臺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實力強悍,擁有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我國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資質認定的船舶壓載水實驗室,建設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動水槽,研製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143:第一艘遠洋調查船
    贏取南極旅遊大獎 點擊進入答題頁面>>http://edu.china.com.cn/2011hyzsjs/node_7127310.htm141.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地震勘探船是哪艘?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具有人工地震設備的海底石油勘探船是「活動探測」號,它的總噸位為3338噸,續航能力為1400海裡。它是由美國米特薩比布油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42.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是哪艘?「大洋一號」是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
  •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在青島建造啟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劉秋怡 青島報導  2020年12月19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建造啟動儀式在青島西海岸舉行。本次養殖工船建造啟動儀式是繼今年6月3日養殖工船建造籤約儀式之後,在青島市乃至中國深遠海工業化漁業養殖領域又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標誌著全球首艘 10 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正式進入全面建造啟動階段。該船將於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攏、出塢下水並開展設備及系統調試,2022年3月正式交付運營。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此前「海洋地質九號」2018年12月完成入列首年調查科考任務,「海洋地質八號」同年8月赴南海北部海域,首航執行海洋資源調查任務。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6日在此間表示,三條船成功實施首航作業,標誌著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初步建成。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藍海101"下水 是咱黃海水產研究所的
    半島記者 韓小偉9月12日,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正式下水。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主體建造完成,進入舾裝階段,不久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據悉,此次在上海一同下水的還有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201」號,兩艘調查船被譽為「漁業航母」,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
  • 保護公海漁業資源,為世界漁業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休漁期間,所有中國籍遠洋漁船停止捕撈作業。此舉事先向包括厄瓜多在內的周邊國家及相關區域漁業管理組織進行了通報並得到充分肯定。「通過監控屏幕可以看到,現在區域裡面只有一條金槍魚船。按照休漁期的規定,在此區域的魷魚漁船都在休漁。」「非常歡迎媒體、環保組織、NGO、相關的政府和中國一起共同關注遠洋漁業。我們不願意看到一些人、組織、國家惡意的抹黑,這些出發點是不正確的。
  • 首艘「中國造」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下水
    9月10日電(記者 劉詩平、張建松)命名為「雪龍2」號的我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10日在上海下水,這意味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突破。  「雪龍2」號建造工程由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建造,是一艘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在極區大洋安全航行、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 我國南極磷蝦船加速「出海」
    &nbsp&nbsp&nbsp&nbsp近日,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承接的國內首艘專業南極磷蝦捕撈科考船項目訂單正式生效。該船建成後,將填補我國在高端漁船領域的空白,大大提升我國在南極磷蝦科考、捕撈、加工等領域的技術水平。
  • 上海寶山打造海洋生物產業集聚示範平臺
    「深藍號」漁業捕撈加工船試航巡禮活動暨框架合作協議籤署儀式舉行。 廟行鎮供圖中新網上海5月19日電 (王子濤)5月19日,「深藍號」漁業捕撈加工船試航巡禮活動暨框架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上海市寶山區吳淞客運碼頭舉行。
  • 「遠望7號」航天遠洋測量船正式亮相
    近日,一組網友拍攝的「遠望7號」航天遠洋測量船的照片在網絡上出現,相關設備已經安裝完畢。「遠望7號」航天遠洋測量船裝備了北鬥探空系統等新型設備,是我國最新一型航天遠洋測量船,將對我國後續航天發射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