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31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1日宣布,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即將正式投入使用。
據了解,建成的「淞航」號總噸位3166噸,最大排水量3271.4m3;船舶總長85米,垂線間長81米,型寬14.96米,型深8.71米,吃水4.95米;最大航速15節,巡航速度12節;續航能力1萬海裡,自持力60天,定員59人。
船上配備了漁業資源和海洋水文調查兩大科考調查系統,包括中層和底層拖網、金槍魚延繩釣和燈光魷魚釣三種作業方式。配備了海洋生物、水文生化、調查監控、通用實驗室和網絡信息等五個實驗室。可進行遠洋深海魚類生物採樣和浮遊生物採樣,可進行定點或走航式海洋環境參數連續探測、海面常規氣象連續探測、海底地形地貌探測,實現調查考察數據系統記錄分析和數據集成等。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調查船將以開展遠洋漁業資源公益性調查為主要目標。「淞航」號的主要航行海域將在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秘魯外海)和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等海域,按無限航區設計。主要承擔金槍魚、魷魚、竹筴魚及南極磷蝦等重要遠洋漁業資源的調查研究任務;承擔國家遠洋漁業資源和新漁場開發的任務;承擔遠洋捕撈中底拖網、變水層拖網、金槍魚延繩釣、燈光魷魚釣以及新作業方式的研究工作;承擔大洋環境的觀測和遙感數據接收工作。
1916年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曾建設第一艘實習船「淞航」號,後在抗戰中毀於日軍轟炸。如今,上海海洋大學將歷經近十年立項的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再次命名為「淞航」,實現新生。
「淞航」號項目概算投資人民幣24974萬元,由中國農業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投資。2015年10月28日在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開工;2016年10月10日,在天津新港公司50噸大塢內合攏;2017年3月3日,「淞航」號成功下水;2017年9月下旬,「淞航」號順利完成試航。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陳新軍教授說,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的建造和使用,是上海海洋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平臺。「淞航」號的投入使用,將增強中國對遠洋漁業資源的掌控能力,提升中國遠洋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更加有力推動中國掌握更加有力的科考數據,提升中國在國際漁業談判中的話語權,維護中國海洋權益;有利於提高中國遠洋漁業資源的科研調查能力和研究水平,為政府部門提供科學決策依據;有助於中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
同時,「淞航」號還是重要的國際交流平臺,今後可以邀請國際同行到「淞航」號一起開展科學考查,進行科學研究。
遠洋漁業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遠洋漁業國家,但中國遠洋的捕撈產量僅佔全球捕撈產量的1.3%。2015年3月,中國遠洋漁業提出了「推動我國從遠洋漁業大國邁向遠洋漁業強國」的目標。
開展遠洋漁業資源調查是實現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維護和獲得中國更多公海海洋權益的必要舉措。「淞航」號在開發海洋漁業資源的同時,還承擔著科學研究和資源調查的義務和責任,從而填補中國在遠洋漁業資源調查手段上的空白。
「淞航」號由上海海洋大學自主管理。建成後的「淞航」號將對培養高級應用型遠洋漁業人才的長效機制發揮作用,成為培養海洋類複合型人才的關鍵基地和平臺,也將進一步提升涉海專業人才質量和科研水平。
抵滬後的「淞航」號經過簡短的休整後將投入使用。11月中旬,完成「淞航號」漁撈系統與科考設備的驗收試航;11月下旬與12月上旬,將啟動並完成上海市教委專項「海洋漁業資源調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