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

2020-11-30 中國水產養殖網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使用

2019-07-01 10:0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黃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12810 次 我要評論
6月28日,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nbsp(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建設項目處處長張野田,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董金和,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王國忠,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總經理孟令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小虎、副院長崔國輝,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副所長辛福言,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莊平、副所長高建芳等所領導,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軍等出席籤字活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及東海水產研究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等參加了籤字活動。

在觀看船舶建造紀實視頻後,陳軍總經理致歡迎詞,對各位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他表示,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調查船是目前我國最先進的漁業科考船舶,建造技術難度非常大,為了確保建造質量優質,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滬東中華上下一心,始終發揚團結拼搏,爭創一流的企業精神,與船東、船級社等各方保持密切溝通和協作,精心組織、科學管理、文明施工、安全生產,高質量、高標準的完成了建造任務,船舶交付後,滬東中華將繼續做好售後服務工作,保證船舶的長久可靠運行,為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王小虎院長在講話中指出,感謝為兩艘調查船建設付出辛勤勞動的設計、建造、監理等有關單位。他表示,兩艘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的順利交付,是我國現代漁業設施裝備發展進程中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是落實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作為我國漁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主力軍,肩負著解決漁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基礎性、方向性、前沿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的重大使命;兩船正式交付後,將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已入列的「北鬥」號、「南鋒」號、中漁科系列漁業資源調查船一起構成較完備的海洋漁業調查船體系,對促進海洋漁業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實現我國由漁業大國向漁業強國的轉變具有重大作用。

張野田處長代表部計劃財務司領導講話,對兩艘調查船的成功建造、順利交付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黨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戰略,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海洋漁業是國家海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漁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他表示,兩艘調查船綜合航行性能優良、技術領先、安全可靠、安靜舒適、綠色環保、功能齊全,將有力提高我國漁業科研的水平和能力,為不斷完善海洋漁業管理制度、探索資源養護途徑、擴大漁業走出去、促進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他希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及其黃海水產研究所、東海水產研究所管理好、使用好這兩艘調查船,為推動漁業現代化、加快漁業轉型升級步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新的力量。

船東方的授權代表、滬東中華的授權代表籤署交船文件後,與會人員參觀了「藍海101」號、「藍海201」號調查船。



據悉,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建設項目於2014年4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2015年9月由702研究所開工設計,2017年9月由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開工建造,2018年9月12日成功進行了下水暨命名,2019年6月28日在上海舉行交船活動。「藍海101」號總長84.5米、寬15米、總噸2883、滿載排水量3289噸、續航力10000海裡、最大航速15節、自持力60天、定員60人,配備有國際先進的科學調查系統,技術水平和調查能力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藍海101」號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是我國海洋漁業科考船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漁業航母」,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也是「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今後將肩負著國家近海與遠洋漁業資源調查研究的重大任務,是全面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海上科學平臺,標誌著我國海洋漁業科學研究將從近海進一步走向遠洋深海。(出處:黃海水產研究所)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藍海101"下水 是咱黃海水產研究所的
    半島記者 韓小偉9月12日,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正式下水。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主體建造完成,進入舾裝階段,不久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據悉,此次在上海一同下水的還有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201」號,兩艘調查船被譽為「漁業航母」,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上海交付使用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1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上海下水
    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於9月12日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塢正式下水。據了解,作為我國海洋漁業科考船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101」與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201」(兩者「一型兩船」)兩艘調查船,被譽為「漁業航母」,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滬下水—新聞—科學網
    3000噸級「藍海101」正式下水   9月12日上午,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
  • ...漁政管理局張顯良局長一行調研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張顯良局長一行調研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建造2019-05-20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行業發展處處長王雪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崔國輝、院有關部門負責人等一行前往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調研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建造工作。
  • 漁業航母「藍海101」號完成科考抵達青島
    央視網消息:6月11日,國內最大的漁業科學考察船「藍海 101」(張進剛 範錫湘 攝) 央視網消息:6月11日,國內最大的漁業科學考察船「藍海 101」號,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渤黃海共享航次春季航次
  • 遠海千噸級船達10艘 科學碩果壯大海洋科研力量
    ,有著眾多的海洋類科研院所和海洋專業人才,而在海洋科考船方面,從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專業海洋科考船「科學一號」到全球級先進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先後有6艘近海百噸級科考船、10艘遠海千噸級科考船「安家」青島,從而具備了從近海到遠海,再到大洋的科考能力。
  • 黃海水產研究所多項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黃海水產研究所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究,鯷魚資源、漁場調查及鯷魚變水層拖網捕撈技術研究,大菱鮃的引種和苗種生產技術的研究,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魚類種質低溫冷凍保存技術的建立與應用,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海洋生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調查與評估,中國對蝦「黃海1號」新品種及其健康養殖技術體系,半滑舌鰨苗種規模化繁育及健康養殖技術開發與應用,海水鮃鰈魚類基因資源發掘及種質創製技術建立與應用等
  • "科學"號赴南海給海底"量體溫" 計劃10月初結束
    (科研人員供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報導  半島都市報9月13日訊 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目前已成功布放多個深海探測設備,取回大量沉積物樣品。
  • 45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3」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
    新華社廈門3月26日電(記者 付敏)26日,我國先進的45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3」船在廈門交付使用,併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據介紹,「向陽紅03」船總長99.6米,型寬17.8米,型深8.9米,設計吃水5.6米,設計排水量4800噸,續航力15000海裡,自持力60天,載員能力80人,電力推進,具備進行高精度、長周期的動力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大氣環境等綜合海洋環境觀測、探測以及保真取樣和現場分析能力,是一艘全球無限航區、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科考船。
  •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在青島建造啟動
    隨季節和水溫變化,首艘養殖工船「國信1號」將常年遊弋在黃海千裡巖、東海舟山列島、臺山列島和南海南澎島間開展大黃魚等高品質魚種養殖。在項目研發團隊經過近十年的探索、試驗和研究基礎上,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與中國水產科學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推動成立了深藍漁業科技創新聯盟和深藍漁業工程聯合實驗室,開展深藍漁業工程科技攻關,完成了以「大型養殖工船功能與船型」「魚類集約化船載艙養工藝與裝備」為核心的創新性成果,已經形成30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並在世界漁業發達國家提出發明專利申請,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科技同行的關注。
  • 黃海水產研究所首次報導海底垃圾可能引發海葵爆發進而導致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改變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近海漁業資源生態學團隊在國際環境科學領域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響因子6.551) 在線發表了題為「Is seafloor litter contributing to sea anemone blooms ?」的研究論文。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配備了海洋生物、水文生化、調查監控、通用實驗室和網絡信息等五個實驗室。可進行遠洋深海魚類生物採樣和浮遊生物採樣,可進行定點或走航式海洋環境參數連續探測、海面常規氣象連續探測、海底地形地貌探測,實現調查考察數據系統記錄分析和數據集成等。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調查船將以開展遠洋漁業資源公益性調查為主要目標。
  •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Suam Kim院士一行到黃海水產研究所訪問交流
    水產養殖網  出處:黃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2753 次 我要評論 1月11日,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院士、韓國釜慶國立大學教授Suam&nbspKim一行在中韓海洋科學共同研究中心主任吳榮敏等陪同下到黃海水產研究所訪問交流。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8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8日離開上海蘆潮港,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本次首航時間為11月8日至12月15日,行程將達數千海裡。首航的任務是開展漁業資源調查,並對「淞航」號的七大科考設備系統和三大漁撈系統進行試驗和驗收。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題: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2019年2月26日,我國「海洋地質十號」調查船完成印度洋科學考察,返抵廣州。該船總長75.8米,寬15.4米,排水量約3400噸,續航力8000海裡,可實施全球無限航區海洋地質調查工作,並填補了我國小噸位大鑽深海洋地質鑽探船空白,豐富了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舶體系。  作為我國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鑽探功能的綜合海洋地質調查船,「海洋地質十號」自2017年12月26日入列以來,累計海上作業262天,穩定航行57000千米,整體性能和調查設備得到全面檢驗。
  • 「科學三號」考察船勘察大連獐子島海洋牧場
    新華網大連9月27日電(記者閆平)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26日圓滿完成我國北黃海海洋牧場項目2012年航次考察任務。大連獐子島也因此進入科學指導、精準投放、集成增殖、生態化、可持續的海洋牧場建設新時代。
  • ...帶領青島海洋漁業駛向深藍 有望引領中國第六次海水養殖新浪潮
    12月19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青啟動建造。「國信1號」採用遊弋式封閉養殖技術,投入運營後將常年遊弋在黃海千裡巖、東海舟山列島等海域開展大黃魚的深遠海養殖,預計年產能3200噸、年產值2.2億元。
  • 新中國海洋漁場調查先驅——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歸國學者張孝威
    星期天則不同,她很喜歡跟著父親去萊陽路53號實驗室看顯微鏡、魚缸魚池餌料池裡養的魚和餌料蟲。「煙臺、威海外海漁場及其附近海區鮐魚資源調查」後,張孝威等人發現由於過度捕撈,我國黃海魚群大幅減少(1953年鮐魚總產量達一萬噸,1958年總產量已不足一千噸),為了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他們決定開展人工養殖。
  • 全國人大代表莫照蘭:支持山東建中國南極磷蝦漁業開發中心
    解決海洋牧場一哄而上問題,最關鍵的是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以現代養殖新技術、新方式克服制約產業發展的各種瓶頸,推動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山東打造海洋強省。 爭取農業農村部8000噸級極地漁業綜合考察船落戶青島和南極磷蝦捕撈和加工船碼頭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