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張孝威回國時的情景,今年已經96歲高齡的張孝威夫人張靜芳女士露出了慈祥的笑容:「除了書他什麼也沒帶回來,一點禮物也沒有,所有的錢都買了書,歸途中繞道非洲埃及等多個國家才回到新中國」。1923年出生的張靜芳,1949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經濟系並留校工作,1951年兩人成婚後隨張孝威來到青島。
為了科研,張孝威留給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如果哪天看到他按時回來,那一定是病了」,張靜芳說。張孝威把時間儘可能多的留在了實驗室。在張以懇的回憶裡,一直到她14歲時父親去世,張孝威與家人也是聚少離多,「白天見不著,晚上醒來總是看見父親在檯燈下輕聲讀英文書」。星期天則不同,她很喜歡跟著父親去萊陽路53號實驗室看顯微鏡、魚缸魚池餌料池裡養的魚和餌料蟲。
「煙臺、威海外海漁場及其附近海區鮐魚資源調查」後,張孝威等人發現由於過度捕撈,我國黃海魚群大幅減少(1953年鮐魚總產量達一萬噸,1958年總產量已不足一千噸),為了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他們決定開展人工養殖。
但當時的技術水平還無法解決餌料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張孝威建了多處餌料池,做了無數次的實驗,周日也不休息,最終發現了養殖魚苗的餌料——滷蟲。
張靜芳回憶道:「他天天不停地找、不停地試驗研究,最後成功的時候特別高興」,張孝威當即逐級上報了這一研究成果。由於當時的條件限制,上級本著保密原則,沒有允許公開發表。多年後日本才發現使用滷蟲養殖幼魚的方法並公開宣傳,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中國人早已掌握了這項技術。
1963年5月6日,國家科委海洋組劉好治、毛漢禮、曾呈奎、赫崇本、張孝威等29位科學家聯名向黨中央、國務院寫信,提出《關於加強海洋工作的建議》,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1963年秋—1965年秋,張孝威作為主要人員參與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1964年重點工作項目《長江口—舟山漁場調查》的討論和計劃制定等工作,並受中科院海洋所委派,帶著此項目的初步意見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水產部和國家科委海洋組關於落實國家1964年重點項目《水產十年規劃和決定》的會議。
在此次會議上,張孝威除了參加海洋漁業資源的討論並指出黃渤海區小型中上層魚類——鯷魚的潛力相當大但卻未能被充分利用外,還著重介紹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對長江口—舟山漁場調查的初步意見,獲得參會代表一致認可,認為應在該海區進行綜合性調查,並將調查範圍向東擴大,配合東海中部中上層魚類的調查。
張孝威提出以主要的經濟魚類即大黃魚和帶魚為調查重點(因為該兩種魚類年產量在四十萬噸左右),計劃由點面結合,水產單位負責重點漁場調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負責綜合性調查,後經中國科學院、水產部和國家科委海洋組共同協商,決定將此項目列為殲滅戰項目。
張孝威在青島
張孝威一生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專著,對我國漁業經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其中包括:《川西、康東魚類志》(1944年);《對煙臺外海鮐魚漁業的合理經營與繁殖保護的初步意見》(1958年);《煙臺外海鮐魚的生殖習性》(1959年);《十年來我國四種主要海產經濟魚類生態的調查研究》(1959年);《中國經濟動物志—海產魚類》(1962年);《鮐魚》(專著,1983年,由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根據張孝威手稿組織專家整理出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