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海洋波浪觀測站:小麥島海洋環境監測站

2020-12-04 騰訊網

  第588期

  就象一位逃離喧囂的修士,小麥島離開繁華的青島,靜靜地向海而處,僅一條供車輛單行通過的小海堤與市區相連。

  小島一側的峭壁上,矗立著一棟童話城堡般的建築,建築入口處的右側牆壁上,並排掛著兩塊牌子,左側的牌子上寫著「國家海洋局小麥島海洋環境監測站」,右側的牌子上寫著「國家863 計劃海洋監測技術聯調實驗室」。

  趙九章的選擇

  小麥島海洋站始建於1953年,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海洋波浪觀測站。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海洋站與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頗有淵源。

  趙九章是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為什麼會跟一座小小的海洋站有聯繫呢?話得從1950年說起。青島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許多海洋科技的重要項目都源於青島。

  1950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在青島成立了海洋生物研究室,但當時有關海洋水文科學的研究則相對滯後,沒有觀測點,調查和觀測的項目也很少,特別是對具有破壞力的海浪,沒有進行過觀測。這使時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的趙九章特別著急,後來他專程來到青島,與海軍航保部門聯繫,商討建立海洋波浪觀測站的事宜,得到海軍航保部門的積極配合。趙九章還親自對青島周邊的海岸地形進行考察,最後選定了小麥島作為海洋波浪觀測站的站址。

  1953年,在雜草從生、一片荒蕪的小島上,新中國第一座海浪觀測站正式建成。剛建成的海浪觀測站,設備比較簡單,僅有的儀器設備是測波杆和羅盤,需要目測海況、波型、波向、波高和周期。`

  最初的小麥島海浪觀測站屬海軍青島基地管理。到1958年,海軍將小麥島海浪觀測站移交給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這個時期的觀測站,繼續進行岸邊波浪觀測,海況、波型採用目測,波向、波高和周期的觀測使用HAB—1型光學測波儀觀測。

  國家海洋局成立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將小麥島觀測站移交海洋局管理。與其他海洋站類似,小麥島海洋站也是從觀測起步,而後將業務拓展到監測和環境保護領域,技術實力逐步提升。

  現在的小麥島海洋站有職工8人,兩人還借調外單位,包括站長呂富良在內,實際在站值班的職工有6人。該站負責南起董家口,北至田橫鎮約200海裏海岸及相關海域的觀測、監測和災害巡視工作。

  六十載的厚重

  建站64年的發展,小麥島海洋站形成了豐厚的歷史積澱。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全國的海洋站水文氣象自動化觀測設備,實現了由手動到自動化的飛躍。從設計到最終成型推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裝置都是在小麥島海洋站現場實驗調試的,為我國海洋觀測事業做出了特殊貢獻。

  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小麥島海洋站形成了艱苦奮鬥、迎難而上的精神特質,和履職盡責、精益求精的優良作風。2008年11月,可能是航船撞擊或者拖掛的原因,海上浮標突然移位。站長呂富良清楚地記得,那天正是冬至,大雪紛飛,天氣極端寒冷,海況惡劣,況且在茫茫大海,要找一個直徑只有一米的浮標,難度極大。

  價值幾十萬元的浮標是國家財產,找,一定要找回來。第二天,呂富良帶領幾名職工,頂著凜冽的寒風,駕船駛入了大海,巨大的海浪不時地拍向駕駛樓,船在顛簸中航行,發出嘭嘭、吱吱的響聲。由於外海風大,考慮到安全因素,只能返回。第三天,風勢減弱,站上人員再一次出海搜尋,海浪波高仍有2米,經過7、8個小時的艱難搜尋,所有人的體力消耗都達到了極限。就在大家幾乎絕望時,終於在下午5點多發現了信號。丟失的浮標出現在不遠處的海面上。寒冷、風浪、疲憊、飢餓一下子消失了,大家喜極而泣。

  每當小麥島海洋站鄰近海域發生災情,都能見到該站工作人員的身影。2010年,青島海域發生嚴重冰災,為獲取第一手現場資料,小麥島海洋站員工冒著嚴寒,開展應急巡視,調查冰情,及時上報,為有效應對海冰災害提供了數據支撐。在近幾年的綠潮災害中,小麥島海洋站員工不辭辛苦,加強監視、監測,通過現場採集的數據及視頻為政府部門提供災情信息,為抗擊綠潮做出了貢獻。

  小麥島海洋站還積極承擔海洋意識及科普教育的職能,接待了大量前來參觀學習的中小學師生,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了5個批次。站內技術人員向師生們講解海洋知識和海洋觀測原理,使師生們受到了生動的海洋意識和海洋科學教育。

  小站的擔當

  小麥島海洋站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一站多能建設上,積極主動,苦練內功,提升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作為海洋觀測站,首先要保質保量完成海洋水文、氣象觀測任務。全站人員嚴守工作紀律,努力提升業務水平,確保觀測數據準確,及時上報。小麥島海洋站還兼顧著五號碼頭、田橫、董家口、鰲山海洋站等多處站點的觀測任務。面對人員少、站點多、工作量大的情況,全站人員合理分工調配,加強對數據的實時監控,預審員針對存在的問題定期組織討論,及時解決。

  隨著國家海洋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業務能力的升級,小麥島海洋站承擔的海洋觀測任務也在不斷增多。除了常規的海洋水文、氣象觀測,他們還承擔著海洋大氣監測、GPS監測、海嘯地震預警監測、太陽輻射通量監測、海水浴場及旅遊度假區監測、氣象雷達、多參數水質在線監測等眾多監測任務,以及海洋公益性課題的相關任務。

  新型觀測儀器的引進,新的觀測任務的增加,不斷給小麥島海洋站提出新的挑戰。全站人員加強學習,接受培訓,熟練掌握操作和觀測技能,精心維護設備,確保數據質量。

  2016年度監測時段內,小麥島站共計完成綠潮陸岸巡視32次,派出監測人員62人次,總行程約1500公裡,編寫上報定點監測報告47份。2017年上半年,海嘯地震預警監測中,經國家海洋預報中心統計,該站獲取的數據質量合格率達到95%以上。

  來源:中國海洋報2017年原題:走筆一線站臺|小麥島海洋環境監測站 作者:袁偉

  智匯海洋定位於中國海洋智庫核心媒體,整合推送海洋資訊、傳播海洋學術成果。本文不代表本公眾號的觀點和立場,信息來源於已公開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和媒體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確認後立即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廣東省汕頭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儀器設備採購...
    廣東省汕頭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儀器設備採購項目招標公告  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儀器設備採購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汕頭市龍湖區韓江路23號嘉福大廈B區8樓獲取招標文件,並於2020年12月02日10點00分(北京時間)前遞交投標文件。
  • 海洋能源 深水網箱還能靠波浪能發電?
    未來,「海院1號」技術可以為海島居民提供生活用電,可以為海洋網箱養殖提供生產用電,還可以為海島國防供電&helliP;…&nbsp&nbsp&nbsp&nbsp業內專家認為這個平臺是目前真正穩定、實用、真正抗惡劣環境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水文氣象保障
    1988年1月,中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託,在南沙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被編為全球海平面聯測網第74號站。該海洋觀測站是中國最南端的海洋氣象觀測站,也是中國第一個國際性海洋氣象觀測站。主要任務是觀測風向、風速、氣溫、溼度、蒸發、日照、雲量、雷暴、能見度、降雨量和水溫、潮位、波浪、海水鹽度、海發光等近20個項目的南海海區水文氣象要素,參與國際間的資料交換,為過往船隻提供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等。27年來,通過國家海洋局和海軍等單位的共同建設,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觀測設備不斷升級換代。1988年建站安裝了從國外引進的水文氣象自動觀測系統,1997年對系統進行了升級更新。
  •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過往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日照看好海洋新能源開發 或建波浪能發電
    在日照市貫徹落實《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方案討論稿中提到,作為「十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日照市或將規劃建設波浪能發電。  海洋能源是最理想替代能源之一  談到波浪能發電,日照市科技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波浪發電是海洋能源其中一種。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宋少如設計聚能型浪湧水流發電裝置□  潘鋒/文    海洋能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面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
  • 海洋偵「碳」應對氣候減災——記中國海洋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
    相對來說,中國在溫室氣體監測方面起步較晚,海洋溫室氣體監測長期處於空白,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司高度重視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工作,於2013年根據國家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向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下達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工作任務,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國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國家海洋局寧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國家海洋局寧波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協助下,隨著福建北礵、浙江嵊山
  • 廣州能源所海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突破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中,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建設為價值取向,進一步凝練科技目標,大力加強「三性」研究,開展一系列的創新性科研工作。最近在海洋波浪能發電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使研製的波能裝置能將海洋的隨機波浪能轉換為用戶可以直接使用的、穩定的電力。從而為大規模地利用海洋能開闢了新的途徑。
  • 熱愛海洋事業 始終堅持自己對海洋的信仰
    她所組建的我國第一個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聚集了一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已在國內外的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她是我國知名的海洋環境科學帶頭人,並在服務社會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推動了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    2010年,翻開洪華生教授的工作日誌:「海洋防災減災」、「飲用水安全」、「流域-海洋汙染綜合整治」這些心繫民生大事的關鍵詞彙赫然顯現。
  • 中國海洋大學研製出新型海洋波浪能發電裝置
    本報綜合消息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青島市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並進入試運行,這標誌著我國在波浪能陣列化開發與工程應用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據介紹,這套裝置的研製得到了國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資助,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 我國海洋能總體發展形勢良好 將打造波浪能等示範區
    我國海洋能總體發展形勢良好 將打造波浪能等示範區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9 10:02 來源: 海洋局網站我國海洋能總體發展形勢良好2013年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發布未來將著力打造波浪能、潮流能示範區    5月28日,第三屆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會暨論壇在哈爾濱舉行。
  • 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
    與會專家圍繞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紮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張術平稱,面向「十四五」,面向未來,進一步做好經略海洋文章、拓展藍色發展空間,煙臺將著力優化陸海空間布局、著力推進海洋產業發展、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作出煙臺應有的貢獻。
  • 海洋論壇▏淺析波浪能發電前景與國內外發電裝置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資源分布一般比較廣泛,適宜就地開發利用。與其他能源相比,電力對於減少全球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的份額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過往南海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1988年1月,我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託,在南沙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被編為全球海平面聯測網第74號站。該海洋觀測站是我國最南端的海洋氣象觀測站,也是我國第一個國際性海洋氣象觀測站。主要任務是觀測風向、風速、氣溫、溼度、蒸發、日照、雲量、雷暴、能見度、降雨量和水溫、潮位、波浪、海水鹽度、海發光等近20個項目的南海海區水文氣象要素,參與國際間的資料交換,為過往船隻提供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等。 27年來,通過國家海洋局和海軍等單位的共同建設,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觀測設備不斷升級換代。1988年建站安裝了從國外引進的水文氣象自動觀測系統,1997年對系統進行了升級更新。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據劉長華介紹,中國近海觀測網絡黃海站、東海站依託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成,為我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區域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產業健康發展、防災減災、國防安全等提供數據支撐,為應急處理突發事件提供調查手段和科學依據。 布放浮標和潛標 20世紀60年代,浮標、潛標技術開始在一些海洋技術發達國家投入使用。
  • 2009年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在廣東珠海舉行
    新華社珠海7月18日電(記者 魏蒙 胡浩 劉萬利)2009年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18日上午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本次活動主題為「海洋中國60年」,重點回顧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海洋規劃體系、海洋法制建設、海域管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經濟以及海洋科研調查等方面的發展和成果。
  • 「波浪能」將成為海洋經濟重要增長點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專家在「藍色增長與未來產業」分論壇上表示&nbsp&nbsp&nbsp&nbsp「波浪能」將成為海洋經濟重要增長點&nbsp&nbsp&nbsp&nbsp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學的前沿陣地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是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的發源地第一步是成立單學科的海洋生物研究室,等到條件成熟了再成立綜合性海洋研究所。根據這一建設思路,1950年8月1日,經過多方籌備,中國第一個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1954年1月1日,該研究室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7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
  • 海洋波浪也是清潔能源:我國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胡喆)海洋波浪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清潔能源?記者10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我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洶湧起伏的海浪蘊藏著無盡的能量。
  • 關於在三沙開展海洋國家公園建設的建議
    在國家公園體制機制試點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相信隨著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公園建設必將成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這裡有著豐富的珊瑚礁和熱帶島礁生態系統,擁有世界最深的海洋藍洞—永樂龍洞和石島老龍頭等海洋地質遺蹟,生長著海龜海鳥等大量的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和極為豐富的魚類資源,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與社會價值。把三沙作為海洋類國家公園建設,對於保護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地質遺蹟和海洋珍稀動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