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偵「碳」應對氣候減災——記中國海洋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

2021-01-09 中國網

海平面上升,風暴潮加劇,極端天氣增多,海洋生物面臨生存危機,這些海洋災害的背後,都有一隻無形的手——溫室氣體排放。在吸收、調節溫室氣體(以CO2為主)的過程中,海洋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也遭受到最嚴重的影響。因此,長期、定點、準確地監測海洋範圍內溫室氣體的變化,研究其來源、匯集和輸送規律及其影響,對於海洋防災減災,生態環保,應對全球,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並已做出了鄭重的減排承諾。相對來說,中國在溫室氣體監測方面起步較晚,海洋溫室氣體監測長期處於空白,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司高度重視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工作,於2013年根據國家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向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下達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工作任務,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國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國家海洋局寧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國家海洋局寧波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協助下,隨著福建北礵、浙江嵊山、西沙和南沙分別建立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站並投入業務化運行,中國海洋溫室氣體業務化監測與研究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監測溫室氣體 應對海洋災害

有資料顯示,由於人類活動,大氣CO2平均濃度從1750年到2013年增加了40%,2015年達到40萬年來的最高值。CO2是溫室氣體的組要成份,其濃度不斷升高已對地球生態系統、人類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海洋是全球碳循環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人類活動產生的大約1/3的CO2儲存在海洋中,海水儲藏了38萬億噸碳,是大氣圈的50倍、陸地生態系統的19倍。海洋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關鍵性的調控作用。

海洋在吸收大氣CO2和調節氣候變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本身又受到大氣CO2濃度不斷增加的影響。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升高,海水中二氧化碳迅速增加,導致海水酸化,威脅到眾多海洋生物的生存。CO2濃度增加導致全球變暖則會增多颱風等海洋災害。因此,海表二氧化碳濃度的連續監測可以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將為海洋災害預警報、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重要的支撐。

建立四處監測站 覆蓋東海南海

國際上對溫室氣體的監測起步較早,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體系和技術。

如美國夏威夷Mauna Loa監測站,從1957 年即開始進行監測記錄,是目前全世界公認的數據最威性的監測站。目前,主要發達國家已在全球不同經緯度地區建立了監測站並逐漸形成監測網。

中國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了溫室氣體監測方面的工作,現有青海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3 個區域大氣本底站正式加入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監測網。近年來,環保部也在一些重點區域建立了溫室氣體監測站。這些監測均集中於陸地,而海洋在溫室氣體的監測方面卻長期處於空白。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碳化學實驗室)是國內最早系統開展海洋碳循環監測和研究的機構之一,並率先在國內開展海洋大氣溫室氣體連續監測工作,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

2013年起,「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國內率先開展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工作,分別在浙江嵊山島、福建北礵島、西沙永興島和南沙分別建立了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站。其中,西沙永興島位於南海腹地,不但擁有南海海域代表性熱帶季風氣侯特徵,而且遠離大陸,具有南海西北部海洋大氣溫室氣體本底值的代表性。

北礵島位於福建霞浦縣東南部,屬於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其周邊大氣具有東海海洋大氣溫室氣體本底值的代表性。

嵊山島位於浙江沿海,屬於典型的北亞熱帶海洋季風區,其周邊大氣具有長江口海洋大氣溫室氣體本底值的代表性。

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站位於永暑島,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周邊大氣具有南海中南部海洋大氣溫室氣體本底值的代表性。

這4處選址分處中國東海、南海,可為這一廣大海域的溫室氣體監測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數據。

填補國內空白 數據實時傳輸

經過近年來的業務運行,重點實驗室和監測站積累了經驗,建立了海洋大氣溫室氣體本底濃度篩分方法,初步研究了季風和氣團長距離輸送對溫室氣體濃度變化特徵的影響,初步研究了溫室氣體濃度對海洋碳源匯的影響。

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呂洪剛介紹,目前監測站主要採用高頻雷射溫室氣體分析儀對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等進行數據採樣,並實現了數據的實時傳輸。4個站的採樣數據每小時一次回至預報中心網絡部伺服器。預報中心收到監測數據後,對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對應區域大氣二氧化碳和甲烷日變化分布和季節變化分布的特徵。以北礵站為例,北礵站CO2濃度總體呈現冬春季高、夏季低的趨勢。冬季濃度值變化幅度最大,秋季濃度值變化幅度最小。北礵站甲烷濃度總體呈現夏季最低,春季和秋季濃度值變化幅度較小的特徵。

呂洪剛告訴記者,監測站提供了長期、穩定、精確的中國海溫室氣體濃度本底值,填補了中國海洋表層大氣溫室氣體濃度高精度連續監測的空白,長期連續觀測海洋表層大氣中CO2濃度的變化對量化海洋吸收CO2能力,評估溫室氣體濃度,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重要意義。

未來覆蓋近海 參與南極監測

2015年6月,我國政府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提出了未來二氧化碳減排目標。

2015年底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要在本世紀下半葉達到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源匯平衡溫度控制目標,氣溫升高控制在2℃之內,並力爭達到1.5攝氏度。

呂洪剛嚴肅地說,長期、定點、準確地觀測限排溫室氣體本底變化,研究其源、匯和輸送規律及其影響,是當今全球變化研究、社會發展和環境外交政策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海表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連續觀測結果,可以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基礎的數據支持,為中國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處於有利位置提供保障。

根據海洋災害預報重點實驗室規劃,未來3年~5年內,重點實驗室將依託國家海洋局綜合觀測站建設工作,再建立一批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站(海島站),形成覆蓋中國近海的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網,實時監控中國近海海表上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變化,分析影響中國近海海表上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汙染源,計算和預測中國近海的固碳能力。同時,計劃在選擇若干個重點海洋生態保護區和濱海溼地建立碳通量綜合觀測站,開展碳通量和相關參數的業務化連續觀測工作,分析和評估海洋生態保護區和濱海溼地碳通量的變化規律、影響因子、主要汙染來源和固碳能力,為國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涉海部門在海洋生態保護區和濱海溼地建設和保護等領域的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還將積極參與南極溫室氣體監測站的建設工作,為極地環境監測預報科研和業務化工作提供支持。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啟動
    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啟動      1月22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啟動暨碳中和科學問題研討會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拖住氣候變暖的腳步,需要把目光轉向「它」的源頭——溫室氣體。目前,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最直接的辦法是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在新的能源技術獲得廣泛應用之前,將大氣溫室氣體轉移到地球其他圈層,也是緩解溫室效應不可忽視的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說。  在總的溫室效應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約佔一半。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我們熟知的「低碳生活」,「綠色經濟」,主要起因之一是因為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快速增加,引發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為此舉行了多次氣候談判,以減緩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世界各國考慮經濟發展,相互在博弈,這使得國際氣候談判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 新溫室氣體監測系統能區分大氣成分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監測大氣成分變化的新型系統,可分析和比較陰暗大氣中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和微量氣體,其很可能作為未來監控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措施。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近日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綠色(環保)要求減少汙染排放,低碳要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雖然汙染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同根、同源,走向綠色和走向低碳要採取的實際行動是高度一致的;第三,反常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是全球人們共同的切身感受,必須積極採取措施防災減災是重要的共識,符合各國的利益,而且時不我待。 簡言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降低氣候風險三者並行不悖。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加強對森林資源和其他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大節水力度,建設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提高農田抗旱標準。加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監測能力、海洋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提高沿海地區抵禦海洋災害的能力。加強對各類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預報,及時發布信息,科學防範和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及其衍生災害。
  • 海洋一所發布千年全球海浪數據 可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
    海洋一所發布千年全球海浪數據可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對外公開發布了千年全球海浪數據。該數據來源於海洋一所自主發展的包含海浪的第二代氣候系統模式FIO-ESM v2.0,是國際上首套來自於完整氣候模式的長時間海浪數據,其空間可覆蓋全球海洋,時間可覆蓋過去百年、現在和未來百年。
  • 廣東啟動低碳試點工作 省氣象局承擔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平臺建設任務
    廣東啟動低碳試點工作 省氣象局承擔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平臺建設任務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1月03日16:54   中國氣象報記者董永春報導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二是在這個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增多增強、冰川退縮、凍土退化、海平面上升、水資源匱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樣性受損,威脅著人類生產、生活乃至生存,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帶來嚴重影響。三是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工業化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上升。
  • 我國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沿海是中國人口稠密、經濟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中國沿海地區大多地勢低平,極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各種海洋災害威脅。目前中國海洋環境監視監測能力明顯不足,應對海洋災害的預警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已不能滿足應對氣候變化的需求,沿岸防潮工程建設標準較低,抵抗海洋災害的能力較弱。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
    加強對森林資源和其他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大節水力度,建設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提高農田抗旱標準。加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監測能力、海洋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提高沿海地區抵禦海洋災害的能力。加強對各類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預報,及時發布信息,科學防範和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及其衍生災害。
  •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
    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制度建設、系統建設和基礎能力建設,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在全國上線交易,逐步擴大市場覆蓋範圍,推動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向全國碳市場過渡,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03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整體合力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穩步提升,為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提供支撐,助力美麗中國建設。二、注重系統謀劃,推動戰略規劃統籌融合(四)加強宏觀戰略統籌。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美麗中國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環保參與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抓手。
  • 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
    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協同控制溫室氣體與汙染物排放,協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支撐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和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  到203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整體合力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穩步提升,為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提供支撐,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二、注重系統謀劃,推動戰略規劃統籌融合  (四)加強宏觀戰略統籌。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美麗中國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環保參與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抓手。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在能源技術自主創新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最終要依靠科技,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大規模能源、交通、建築等基礎設施建設,如果不能及時獲得先進的、有益於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則這些設施的高排放特徵就會在未來幾十年內存在,這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出了嚴峻挑戰。
  • ...應對海洋塑料垃圾……中國促G20加強合作,打造更牢固全球生態...
    習近平提出了三點主張: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轉型,構築尊重自然的生態系統。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習近平提出,中方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海洋生物是固碳與儲碳的天然「碳匯」,保護海洋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科學家越來越擔心氣候變化會給地球和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因此一直在努力探索新方法來緩解這一問題。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二氧化碳去了哪裡呢?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呢?
  •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推進退牧還草等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推行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強草原災害防治,積極增加草原碳匯,到2020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探索開展海洋等生態系統碳匯試點。四、推動城鎮化低碳發展(一)加強城鄉低碳化建設和管理。
  • 海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新華網印度尼西亞萬鴉老5月14日電(記者李曉渝)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及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是本次印度尼西亞萬鴉老世界海洋大會的主題。   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哪些新氣象
    在這輪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肩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一些相關職能從其他部委轉至這個年輕的部委,備受關注的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責。在今天生態環境部的例行發布會上,氣候司司長李高首次在發布會上亮相,媒體都在關注轉隸之後的氣候司有哪些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