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是固碳與儲碳的天然「碳匯」,保護海洋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2020-12-06 關注未來世界

科學家越來越擔心氣候變化會給地球和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因此一直在努力探索新方法來緩解這一問題。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二氧化碳去了哪裡呢?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呢?科學家試圖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儲存的方式和過程,識別和保護天然「碳匯」,維護大自然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力」。

溼地是陸地的天然「碳匯」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匯」

在陸地上,森林和溼地就是天然"碳匯",可以捕獲和儲存大量的碳,各國已經制訂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護這些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實際上,海洋才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也是地球大氣循環的核心環節。海洋動物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自然過程來吸收碳,這些自然過程包括在它們的身體中儲存碳,以及將碳轉變成糞便沉入深海。例如,像鯨魚這樣的大型動物可以長期儲存大量的碳。一些海洋植物,例如海帶森林儲存碳的能力很強,在水獺等海洋動物的幫助下,海帶森林可以更加繁茂。其它脊椎動物,如魚類、海鳥和海洋哺乳動物,也能幫助鎖住大氣中的碳。有些魚每天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中上下移動,晚上遊向水面覓食,白天下潛到深水區,在這裡,它們釋放出富含碳的糞便顆粒,這些顆粒可以下沉到水下300米以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重新循環回到地表,這部分碳可能會被封存數十至數百年。海洋"碳匯"如此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制定政策來保護海洋中的「碳匯」。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

關於海洋「碳匯」,也就是「藍碳」,科學研究還剛起步

之所以國際上還沒有制定任何政策來保護海洋中的「碳匯」,是因為與海洋動物有關的「藍碳」難以精確定量。這一研究領域起步很晚,最早的研究結果之一發表於2010年,計算了鯨魚捕獲和儲存碳的能力——12萬隻抹香鯨每年通過糞便可以捕獲220萬噸碳。發表於2010年的另一項研究計算出,在人類開始捕鯨之前,全球大約有250萬頭大型鯨魚,每年捕獲近21萬噸碳,這相當於每年減少大約15萬輛公路汽車。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海獺每年可以幫助海帶森林捕獲15萬噸到2200萬噸的碳。還有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西部海岸附近的燈籠魚和其他魚類每年在糞便顆粒中儲存了超過3000萬噸碳。儘管科研人員努力了近十年,但是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核算的海洋「碳匯」僅僅佔總量的不到1%。

鯨魚可以捕獲大量的碳

以鯨魚為例,許多海洋生物可以直接和間接儲存碳

研究海洋"碳匯"十分困難,因為海洋生物捕獲和儲存碳的機制十分複雜,有許多間接作用難以衡量。以鯨魚為例,這種大型哺乳動物的體重可以達到50噸,壽命超過200年,它們可以長時間地儲存大量的碳,這種儲存在生物體中的碳被稱為生物量碳(Biomass Carbon)。不僅如此,在鯨魚死亡後,屍體會沉入海底,與世隔絕長達數百萬年,這部分生物量碳相當於永久性地被困在海底,成為「死碳」,也就是不會產生溫室效應的碳。

鯨魚可以直接或間接捕獲碳

除了用肉體儲碳之外,鯨魚的生活習性會帶來另一些間接的"碳匯"作用,被海洋科學家形象地比喻為「鯨魚泵」。首先,鯨魚在深海覓食,然後在海面休息時釋放出浮力大、營養豐富的糞便泡沫,這可以給浮遊植物施肥,刺激浮遊植物的生長。浮遊植物利用陽光和二氧化碳來合成植物組織,這一過程就會捕獲溫室氣體。其次,鯨魚將大量的營養物質在地域上重新分配,它們在高緯度地區進食時吸收營養物質,然後在低緯度地區繁殖時釋放這些營養物質,如尿素,為低緯度地區提供重要的營養來源,促進當地浮遊植物的生長。再次,鯨魚還可以在海洋中不同深度的水域遊動,將營養物質提供給海洋表面的浮遊植物。因此,在計算鯨魚的「碳匯」時也要納入「鯨魚泵」這一類間接作用,學術上稱為「仿生學碳」(Biomixing Carbon)。國際捕鯨委員會在2018年通過了兩項決議,肯定了鯨魚的"碳匯"價值。

鯨魚可以與其他生物合作捕獲碳

保護海洋生物需要全世界的政府和科學家共同努力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海洋生物會捕獲和儲存大量的碳,保護海洋生物可能成為應對溫室效應的關鍵。海洋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食物、氧氣、娛樂和自然美景,還可以提供「碳匯」。世界各地的許多政府和組織正在努力採取措施,重建全球海洋生態,禁止非法捕魚,減少海洋汙染,以及建立海洋保護區等。科學地認識海洋動物對地球碳循環的作用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所確定的碳捕獲機制十分有限,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大量的研究加以完善。

結語

保護海洋環境,就是保護地球自我淨化的能力。讓我們一起努力。

相關焦點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挖掘海洋固碳潛力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聚集地。據目前測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3%為陸地植被吸收,35%為海洋所吸收,而其餘部分暫留存於大氣中,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對實現我國的減排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我們通常把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匯」,反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源」。
  •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  ■高精度二氧化碳觀測數據缺乏,使得東亞地區碳匯能力計算存在不確定性;  ■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未來或成為溫室氣體核查的重要支撐和驗證方法。  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新證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團隊聯合氣象、林草等領域專家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二氧化碳,是此前國內外研究結果3.5億噸的3倍多,我國的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 保護海洋生態 促進藍碳發展
    2.認識到海岸藍碳生態系統,包括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可以從大氣和海洋中吸收大量的碳並將碳儲存在生態系統中,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3.突出濱海溼地提供的其他生態系統服務,這些服務為當地社區提供社會經濟價值,並推動對濱海溼地的保護和修復。
  • 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李乃勝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聚集地。據目前測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3%為陸地植被吸收,35%為海洋所吸收,而其餘部分暫留存於大氣中,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對實現我國的減排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 湖北:森林碳匯開發 固碳能力變得「有價」
    中國園林網8月19日消息:昨日,記者從湖北省「林業碳匯開發培訓會」上了解到,湖北省將啟動森林「碳匯」開發工作,用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使森林的固碳能力變得「有價」。
  • 種樹 固碳 賣錢——福建林業碳匯用市場化方式支持林業
    只有激活市場流動性,林業碳匯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種樹固碳賣錢東南網10月10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通訊員劉建波吳啟榮)8月15日,福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17年度履約清繳工作完成,履約率100%。其中,7家企業購買並使用福建林業碳匯抵消經確認的碳排放量,抵消量近71萬噸。福建林業碳匯是福建碳市場三大交易標的之一。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北京一高中生研究草地 將沙地變成「固碳庫」
    如何緩解溫室效應?面對越來越多的人口和越來越嚴重的汙染,這是很多科學家都想解決的環境難題。北京景山學校的高中生竇沅青突發奇想,希望廣闊的沙地能變成巨大的「固碳庫」。她還具體測算了各種植被的固碳數據,發現草地比農田的固碳效果更好。她的此項研究,獲得了今年北京科技創新大賽的二等獎。
  • Xarbon林業碳匯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成本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選擇性。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經濟要發展,通過植樹造林活動吸收二氧化碳,抵減部分工業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減輕中國面對的國際減排壓力,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應多渠道加大對林業的投入力度,增加造林和森林經營的投入,同時在現有的國家造林工程中,儘可能地考慮森林的固碳效果,把林業碳匯放到與工業減排同等重要的位置。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我們熟知的「低碳生活」,「綠色經濟」,主要起因之一是因為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快速增加,引發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為此舉行了多次氣候談判,以減緩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世界各國考慮經濟發展,相互在博弈,這使得國際氣候談判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的幾點思考
    通過增加海洋的碳匯能力,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化石能源消費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所以,海洋是除地質碳庫外最大的碳庫,也是參與大氣碳循環最活躍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約為4000萬億噸,年新增儲存能力約5億~6億噸,碳元素在海洋中主要以顆粒有機碳、溶解有機碳和溶解無機碳三種主要形態存在。 海洋在調節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效應方面作用巨大。
  • 海洋偵「碳」應對氣候減災——記中國海洋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
    海平面上升,風暴潮加劇,極端天氣增多,海洋生物面臨生存危機,這些海洋災害的背後,都有一隻無形的手——溫室氣體排放。在吸收、調節溫室氣體(以CO2為主)的過程中,海洋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也遭受到最嚴重的影響。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十三五」以來,中央不斷加大對天然林保護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天然林保護資金投入達2400億元,天然林面積淨增8895萬畝,蓄積量淨增13.75億立方米。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86億噸,其中80%以上的貢獻來自天然林。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7-08-02   拖住氣候變暖的腳步,需要把目光轉向「它」的源頭——溫室氣體。目前,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最直接的辦法是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在新的能源技術獲得廣泛應用之前,將大氣溫室氣體轉移到地球其他圈層,也是緩解溫室效應不可忽視的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說。  在總的溫室效應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約佔一半。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十三五」以來,中央不斷加大對天然林保護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天然林保護資金投入達2400億元,天然林面積淨增8895萬畝,蓄積量淨增13.75億立方米。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86億噸,其中80%以上的貢獻來自天然林。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他在「一粟」之中讀滄海
    談起自己研究的對象,今年56歲的黃邦欽打開了話匣子,「海洋浮遊植物是一類單細胞的光合自養生物,是海洋的初級生產者,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 窺探海洋裡的「大千世界」 1988年,黃邦欽從廈門大學生物系畢業,碩士畢業論文即以海洋硅藻為研究對象。彼時,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組剛成立,急需生物專業人才,加入該研究組的黃邦欽由此開始了海洋生態學與全球變化研究。 浮遊植物處在海洋經典食物鏈的底層。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植物。」談起自己研究的對象,今年56歲的黃邦欽打開了話匣子,「海洋浮遊植物是一類單細胞的光合自養生物,是海洋的初級生產者,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
  • 世界主要河流能強化海洋"碳匯" 或助抗全球變暖
    世界主要河流能強化海洋"碳匯" 或助抗全球變暖 2008年07月22日 13: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7月22日電 一項最新的跨國研究顯示,南美洲第一大河亞馬遜河排入大西洋的營養物質,有助於大西洋形成可以儲存大量二氧化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