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高中生研究草地 將沙地變成「固碳庫」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如何減少碳排放?如何緩解溫室效應?面對越來越多的人口和越來越嚴重的汙染,這是很多科學家都想解決的環境難題。北京景山學校的高中生竇沅青突發奇想,希望廣闊的沙地能變成巨大的「固碳庫」。她還具體測算了各種植被的固碳數據,發現草地比農田的固碳效果更好。她的此項研究,獲得了今年北京科技創新大賽的二等獎。

  我的了解:

  植物不僅防沙還能固碳

  我從小就喜歡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小時候小朋友們都愛做遊戲,而我最喜歡的卻是蹲在地上看螞蟻吃「吊死鬼」。五年級的時候,我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在學校的小花園裡刨土,因為土地上可以看見許多小螞蟻。由於把花園的土地挖得亂七八糟,還被校長批評過。

  高一時,我在課外辦張凱老師的推薦下參加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平時就比較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及國際大事的我,開始關心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我了解到,溫室效應等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都與碳排放量有關。而想到碳排放量,我們一般會首先考慮減少石油等燃料的使用,發展新能源,限制二氧化碳的產生,但是,我的導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白文明教授告訴我,陸地生態系統具有固碳效應,這讓我感到有些驚訝,並且對此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查詢各種文獻後我發現,以前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草地、森林等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少有文章關注沙地生態系統。沙地作為特殊的生態系統既是風沙源,同時也可能是巨大的碳貯存庫。我決定將「沙地固碳」作為我的研究課題。

  我的目標:

  比較不同類型土地碳儲量

  我的導師白文明教授所在的研究所在渾善達克沙地有一個研究基地,於是我利用高二暑假的時間隨白文明教授及另一位輔導教師——東城區科技館畢研雲老師到基地去採集植物樣本。

  渾善達克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位於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草原南端,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是森林與草原、草原與沙地、沙地與山地、草原與農田等多種生態系統的交錯帶,因此這裡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景觀,是進行研究的理想場所。我認為,目前國內外對土壤碳庫的研究多在宏觀尺度上進行,研究中小尺度地域單元內土壤碳庫的成果尚不多見。因此,研究渾善達克沙地特殊生態類型的碳儲量,填補目前的數據缺口便顯得十分重要。並且,比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碳儲量差異,可以較為直觀地揭示植樹造林、退耕還草等對於沙地固碳量的影響。

  我將所研究的地區根據不同的土地類型分為草地、農田、灌叢、裸沙地四種生態系統類型,草地植被以克氏針茅和冷蒿為主,農田是青貯玉米,灌叢則是黃柳。

  我的研究:

  取樣和分析考驗耐心

  我在每種不同類型的土地上進行採樣,每個生態系統類型採集6個樣本,總共24個樣本。不僅要採集植物樣本,還要採集土壤樣本及凋落物等。不同生態系統總碳儲量就是用植物碳儲量加上土壤有機碳儲量的總和。

  因為日程安排有限,所有的採樣工作要在七天內完成,因此我每天要採集三種至四種樣本。真正實地工作起來,我才發現科學研究也是很艱苦的。就拿採樣來說,草地和農田採用一平方米的樣方測定地上生物量。老師要求將樣方內地上的所有植物種類用剪子齊地面剪下。因為要把剪刀緊貼著地面,所以在剪切植物的時候,必須蹲在地上。一平方米平常覺得不大,可是要把這個範圍內的所有草一根不剩地剪乾淨,就需要蹲在地上低頭工作半個多小時。當時正是夏季,大熱天蹲在草地裡幹活,不一會就汗流浹背。蹲了半小時後腿就麻得站不起來了。

  回到實驗室之後,更細緻的工作開始了,這些研究過程讓我明白了什麼叫一絲不苟。信封袋內的樣品要放在65℃的烘箱中,烘乾至恆重,稱重要用測量誤差百分之一的電子天平。在不同土層採集的土壤放到鋁盒中,在鋁盒的蓋子上要記下採集時間、土層深度及樣方編號。分析碳含量的時候,要把樣品用錫箔紙包成一釐米見方的小紙包,之後放進元素分析儀進行分析。光是包那些小紙包就足以考驗我的耐性。

  我的發現:

  草地碳儲量大於農田

  經過細緻的測量和計算,終於得出了不同類型土地的碳儲量。結論顯示:渾善達克沙地的不同植被類型生態系統總有機碳儲量是灌叢最高,為8375克/平方米;其次是草地,為6616克/平方米;再次為農田每平方米5343克/平方米;最低的是裸沙地為656克/平方米。

  灌叢的碳儲量毫不意外地奪冠,是因為其生物量比草地、農田大很多,地上部分的植物量不僅顯著比農田和草地多,根系也更為發達。讓我意外的是,草地的碳儲量超過了農田。根據數據分析,草地和農田在植被碳儲量方面沒有顯著差異,農田的地上生物量雖然比較高,根系卻不如自然生長的草地發達。但在土壤的比較上,草地的土壤有機碳密度比農田高。我分析,這可能由於草地有大量的凋落物存在,使得土壤較為肥沃。農田土壤有機碳低可能因為長時間的作物種植降低了土地的肥力,致使碳儲量有所下降。

  通過計算,我得出數據:將一平方米的裸沙通過綠化、生態重建等措施恢復為草地,可以多儲存6千克的碳——這個數值的碳可以用來製造600根鉛筆。我建議,對於長期播種的農田,土壤儲碳能力已有所下降,可以通過輪番種植的方法使土地得到休整。對於裸沙,可通過圍封的方式,使沙地中原有的剩餘種子自然萌發,起到綠化作用。同時,也可以通過播撒種子,種植黃柳、羊柴等植被來大大提高沙地碳儲量。此外,還要加強立法,抑制過度放牧,以減緩土地的沙化進程。

  我的收穫:

  愛上了生物堅定了理想

  在渾善達克沙地,我認識了很多從沒見過的植物,比如克氏針茅、冷蒿,還有一種叫做地梢瓜的植物,可以結出橢圓形的綠色果子,可以吃,味道很不錯。

  最讓我驚訝的是一種叫做幹枝梅的植物。那是生長在沙地上的一種天然乾花,花朵是粉紅色的,小小的喇叭狀的花朵聚成一片,異常淡雅清麗。但是它的花瓣卻是不含水分的。我採下一些帶回了北京,在家裡放了大半年也沒變色!但是從生態學角度看,幹枝梅大面積生長,意味著草原的嚴重沙化。

  沙地固碳課題的研究讓我對生物這個學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作為高中生,我是第一次跟隨導師進行課題的研究,在實驗和採樣過程中,他們的辛勤工作與嚴謹的科學態度無不令我感嘆。我想在高考的時候選擇與生物有關的專業,希望自己以後可以成為一名生物或環境領域的科研工作者。(記者 李莉)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2014-07-12 18:14:37專家介紹,目前,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的東北草地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項目的研究已經進入到樣品數據分析階段,2015年將完成該項目總結。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定位於解決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是集科技攻關、隊伍孕育和平臺建設於一體,能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的戰略行動計劃。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項目群的研究成果已於4月18日凌晨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土壤微生物碳泵開啟陸地固碳新篇章
    同時也通過合成代謝將碳轉化成某種形式儲存於土壤中。一直以來,關於微生物分解代謝的研究很多,但對微生物通過合成代謝實現固碳作用的關注卻較少。現有研究證據表明,來源於微生物同化合成的產物——微生物細胞殘體是土壤穩定有機碳庫的重要組分。因此,了解並掌握如何調控微生物來源碳對於更好發揮土壤長期固碳作用並據此建立可持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全球變暖:底層土壤碳庫的響應出乎意料
    2019-10-09來源:中國科學院學習平臺作者:賈娟 馮曉娟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儲量最大的活躍碳庫,植物將光合作用產物以凋落物(包括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和根系分泌物的形式輸入土壤,土壤有機質又在微生物調控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
  •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團隊招聘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團隊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連續十餘年開展了高寒草地生態與氣候變化以及草地固碳減排相關的大量研究工作,先後開展了西藏自治區合作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課題、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共計十餘項,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遼寧在全國率先實現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生態系統服務...
    央廣網瀋陽12月25日消息(記者張靜)遼寧省林業和草原局昨天發布:在中國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遼寧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已經完成編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 ...全國率先實現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央廣網瀋陽12月25日消息(記者張靜)遼寧省林業和草原局昨天發布:在中國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遼寧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已經完成編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 中林聯合綠色公益行:植樹固碳,綠色減排
    上海2010年3月16日電 /美通社亞洲/ -- 低碳經濟是2010年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植樹固碳則是較有效的固碳減排方式。在目前日益惡化的全球生態環境下,林木的碳匯功能正得到全世界的認可與重視。親手栽種一棵樹,就能為固碳減排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 科學家發現固碳新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8月9日電(記者林小春)中日研究人員9日報告說,他們在研究鋰空氣電池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種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新方法,為緩解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這項研究由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兼日本筑波大學和中國南京大學教授周豪慎領導,論文當天在美國細胞出版社新刊物《焦耳》雜誌上發表。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蔣高明:大力發展固碳型生態農業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對能源的需求量將急劇膨脹,存在著與城市爭能源的問題,溫室氣體排放潛力必將釋放出來。如果我們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則既可變廢為寶,促進農區畜牧業發展,又能將秸稈固定的太陽能轉化成沼氣和電能,滿足農民基本能源需求,並解決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充分發揮耕地土壤的固碳功能,將非常有利於中國政府碳減排目標的實現。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如:火山活動將地幔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向大氣釋放;大氣二氧化碳會溶解於海水,並以碳酸鹽形式沉積於海底,這些沉積碳酸鹽又可能在地球板塊運動中隨俯衝洋殼進入地幔。這樣就構成一個全球體系的碳循環。估計這一碳循環的向上排氣和向下再循環碳通量顯然對認識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演化和氣候變化趨勢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於觀測困難,向下進入深部地幔的碳通量估計存在巨大分歧。
  • 遼寧舉行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新聞發布會
    一、評估結果及分析:  截止到2017年底,全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總價值為7345.25億元/年。  森林、溼地、草地三大生態系統,在「綠色水庫」、「綠色碳庫」、「淨化環境氧吧庫」和「生物多樣性基因庫」這「四庫」方面價值突出,在保水、固碳、淨化環境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利於遼寧省生態安全、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五國專家研討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會場與會代表在觀看牆報論文  9月21-24日,第四屆「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及中英可持續農業創新協作網聯合承辦,旨在推進我國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及全國土壤碳循環與農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