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固碳新方法

2020-11-2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華盛頓8月9日電(記者林小春)中日研究人員9日報告說,他們在研究鋰空氣電池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種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新方法,為緩解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這項研究由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兼日本筑波大學和中國南京大學教授周豪慎領導,論文當天在美國細胞出版社新刊物《焦耳》雜誌上發表。

  隨著全球變暖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如何轉化和固定作為頭號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逐漸變成科研焦點。通常的固碳思路,是將二氧化碳催化還原成一氧化碳、甲烷、甲醇等氣態或者液態燃料,再加以利用。

  據周豪慎介紹,常規固碳思路需要精巧複雜的催化劑推動化學反應,轉化效率和穩定性等情況存在挑戰。而他們通過鋰-二氧化碳電池的電化學反應過程固定二氧化碳,無論是放電產生的固態碳單質和碳酸鋰等產物,還是充電時殘留下來的碳單質,都非常容易收集和利用。

  周豪慎團隊長期從事能量儲存與轉換方面的研究。他們發現,鋰-二氧化碳電池在放電過程中生成碳和碳酸鋰,當充電時這兩種產物在釕催化劑的作用下均能被氧化,同時放出二氧化碳。但是,通過選用其他合適的催化劑,在電池充電過程中完全能選擇性地使碳酸鋰單獨被電化學氧化分解,而另一种放電產物碳留在電池內。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通過優化催化劑成分,電池在進行能量儲存與釋放的同時,使二氧化碳中的一部分碳元素能夠以穩定的固態碳單質的形式被固定下來,」周豪慎對新華社記者解釋說。

  研究顯示,這種方法既提供了一種高效的固碳技術,又得到一種高比能供電系統,有望將來應用於功能碳材料製備、室內空氣品質淨化、家庭電能儲存、工業廢氣處理等領域。

  日本2015年度減排溫室氣體3% 仍未達成目標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如何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升溫速率成為各國科學家普遍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 據「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首席科學家之一、中科院植物所前所長方精雲院士介紹,陸地生態系統通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 真核浮遊植物具強大固碳能力
    最近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真核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眾所周知的藍綠藻類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總量接近海洋浮遊植物固碳總量的一半。 過去一直認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區都可見的藍綠藻主宰著海洋的固碳領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遊植物中首屈一指。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碳和其他有機物質,從而起到固碳的作用。藍綠藻屬於原核生物,它們沒有細胞核,故有別於真核細胞。
  • 土壤微生物碳泵開啟陸地固碳新篇章
    一直以來,關於微生物分解代謝的研究很多,但對微生物通過合成代謝實現固碳作用的關注卻較少。現有研究證據表明,來源於微生物同化合成的產物——微生物細胞殘體是土壤穩定有機碳庫的重要組分。因此,了解並掌握如何調控微生物來源碳對於更好發揮土壤長期固碳作用並據此建立可持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科技日報》3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海洋藻類固碳原理發展
    藻類光合固碳的研究技術與解析方法[J]. 海洋科學,1999,6:37-41.光生物反應器內CO2傳輸與微藻固碳性能強化[J]. 中國環境科學,2018,38(10):3967~3974.[8] 藍藻光碟機固碳合成乙醇技術的發展回顧和未來展望[J]. 生物產業技術,2018,04:68-73.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研究稱森林固碳作用更有助實現控溫目標
    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7日發布一項新研究說,與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相比,利用森林的固碳作用可能更有助於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既定目標水平內。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報告說,現在國際上控制全球升溫的方案中都包含使用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BECCS)策略,即通過生物能源作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這些作物作為燃料進行發電等提供能源,最終實現碳的捕捉及封存。但這種方法需要佔用大量土地來種植生物能源作物。
  • 五國專家研討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會場與會代表在觀看牆報論文  9月21-24日,第四屆「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及中英可持續農業創新協作網聯合承辦,旨在推進我國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及全國土壤碳循環與農田可持續發展。
  • 北京一高中生研究草地 將沙地變成「固碳庫」
    面對越來越多的人口和越來越嚴重的汙染,這是很多科學家都想解決的環境難題。北京景山學校的高中生竇沅青突發奇想,希望廣闊的沙地能變成巨大的「固碳庫」。她還具體測算了各種植被的固碳數據,發現草地比農田的固碳效果更好。她的此項研究,獲得了今年北京科技創新大賽的二等獎。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今日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
    圖片來源:中國林業網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蔣高明:大力發展固碳型生態農業
    在科學家的帶動下,引進秸稈加工與儲存技術,肉牛養殖成本下降,有了效益後農民養牛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目前,弘毅生態農場所在的蔣家莊村10戶農民養牛141頭。肉牛養殖使該村秸稈焚燒初步得到了有效控制。 其實,這僅僅是環境改善的第一步,深層的意義還在後面。牛這種大型動物最重可達1噸,相當於20個成年人的體量。牛肚子大,消耗秸稈非常多。
  • 科學網—揭示藍藻光合固碳關鍵酶的作用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石家莊煉化:用微藻固碳減排
    目前,中石化石家莊煉化分公司以煉廠二氧化碳廢氣為碳源的「微藻養殖示範」進行一年多來,達到了減排固碳的實驗目的。    通過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實現減排是煉油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據了解,生物吸收二氧化碳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微藻作為可以進行固碳的生物之一,具有光合速率高、繁殖快、適應環境性強等優點,相當於森林固碳能力的10-50倍。
  • 濱海溼地固碳能力如何?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與陸地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擁有更強的固碳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大氣中吸收CO2氣體並將其穩定儲存起來。與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的單位面積碳埋藏速率是前者的幾十到上千倍。典型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唐劍武等,2018,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通常,科學家們將陸地植被中固定的碳稱為「綠碳」,將濱海溼地、海藻床等生態系統中固存的碳稱為「藍碳」。
  • 南冰洋巨型冰山在海洋藻類固碳中發揮重要作用
    >  1月11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題為「巨大的冰川施肥使南大洋海洋生產力增強」(Enhanced southern ocean marine productivity due to fertilization by giant icebergs)的文章指出南冰洋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通過浮遊植物生長等生物、化學的綜合效應過程所實現的固碳量佔海洋固碳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