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2020-11-22 澎湃新聞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

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中醫經絡研究獲重大進展 我國學者發現經絡間質通道

10月30日,從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獲悉,該所張維波教授團隊近日相繼在大鼠、小型豬等體內經絡中發現組織液定向流動軌跡,這是繼去年在透明魚上發現類經脈組織液定向流動軌跡之後,該團隊的又一重大發現,為進一步證實中醫經絡的存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證據。

一直以來,西方醫學界否定中醫科學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在解剖學的層面上「無法證實經絡的存在」,而張維波團隊所提供的研究結論為推翻這一觀點提供了關鍵性的科學證據。張維波團隊在中醫經絡方面研究成果的最新進展正在逐漸完善這一關鍵證據,它或將顛覆世界醫學界對於中醫學科的基本認知,為中醫理論在醫學和科學界獲得認可奠定基礎。

——中國科技網

2

5000萬年前在南極飛行的巨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10月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發現於南極洲的5000萬年前的化石進行了鑑定,最終確定該化石為一類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此次發現的這類偽齒鳥或許是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上。

偽齒鳥因其特殊的「骨齒」而引人注目,它們的顎上有著獨特的骨刺,就像是長了一嘴尖牙。此次發現的化石點最先由南極探險隊發現,通過對原始野外記錄研究發現,論文中報導的跗蹠骨化石產出於一處5000萬年前的化石點,而下顎化石卻來自一處4000萬年前的化石點。

——《科技日報》

3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圖片來源:中國林業網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10月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新華網

4

以色列研發空中飛行物探測新方法

據當地媒體報導,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旗下的艾爾塔系統公司近日宣布研發出新型無源相干定位系統,它利用空中飛行物對民用調頻廣播或數學音頻廣播無線電波的反射信號,便可建立飛行物的飛行軌跡圖,悄悄探測和跟蹤空中飛行目標。

通常,人們使用有源雷達即通過主動發射無線電波並接收飛行物對電波的反射信號來探測和跟蹤飛行物。然而,艾爾塔系統公司無源相干定位系統提出的解決方案無須自己主動發射電波,僅藉助飛行物對民用無線電臺發射塔發出電波的反射信號便可將其鎖定,無論飛行物本身是否有信號發出。

——《科技日報》

5

繞開「恩紹定理」,磁場也可遠程控制,量子技術和生物醫學等領域有望受益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8日報導,英國和西班牙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誌撰文指出,他們找到一種方法,規避了一個有178年歷史的理論,有效消除了遠處會使實驗讀數混亂的磁場,這是科學家們首次以一種有實際用處的方法做到這一點,有望促進量子技術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發展。

1842年,數學家塞繆爾·恩紹提出了「恩紹定理」:單一穩定磁場無法維持一個穩定力學結構,這限制了科學家們「塑造」磁場的能力。在最新研究中,薩塞克斯大學和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攜手,研發出一套由精心設計的電線組成的設備,這套設備產生的磁場可以抵消有害磁場的影響,因而繞開了恩紹定理。

——中國科技網

6

「朱諾號」探測器:「小精靈」在木星大氣上空嬉戲跳舞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朱諾號」探測器對木星的最新研究結果,在這個太陽系最大行星的大氣上層,出現閃電現象,如「精靈」在跳舞。這些明亮、不可預測且極其短暫的閃光,通常被稱為瞬態發光事件,是第一次在地球之外的行星上觀察到。該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27日《地球物理研究期刊:行星》上。

科學家預測這些明亮的、超快的閃光也應該存在於木星巨大的旋轉大氣層中,但對於其存在仍然是理論上認為。在2019年夏天,研究人員利用「朱諾號」上紫外線光譜儀(UVS)的數據,意外發現一條明亮、狹窄的紫外線輻射條紋在瞬間消失。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測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
    此次發現的這類偽齒鳥或許是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上。3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圖片來源:中國林業網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最新研究!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項目群的研究成果已於4月18日凌晨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科技前沿】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介紹,我國陸地生態圈的巨大碳匯主要是由於我國重要林區,尤其是西南林區的固碳貢獻,同時他們也發現東北林區在夏季也有非常強的碳匯。「這是我國近40年來對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劉毅研究團隊表示,該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新增的地面觀測資料,但由於人為排放和陸地生態系統存在很大的時空變化,現有觀測仍顯不足。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由我國發起的世界範圍內最大野外調查計劃,今天發布結果: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今天凌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正式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的七篇論文。
  • 濱海溼地固碳能力如何?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濱海溼地與「藍碳」濱海溼地是一類重要的海岸帶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擁有更強的固碳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大氣中吸收CO2氣體並將其穩定儲存起來。與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的單位面積碳埋藏速率是前者的幾十到上千倍。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不確定性的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372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我國已成為最大的工業源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闡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碳匯、碳源的作用機制是中國科學家的重要責任。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我國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究竟幾何?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應對形勢愈發緊迫  由於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的趨勢難以逆轉,我國正面臨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巨大壓力  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所導致的以二氧化碳(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土壤微生物碳泵開啟陸地固碳新篇章
    該理論體系結合微生物兩種不同的碳代謝模式——「體外修飾」(ex vivo modification)和「體內周轉」(in vivo turnover),系統描述了土壤生態系統中來源於植物與微生物的碳的動態過程,闡明土壤微生物通過體內周轉途徑中的「碳泵」增強「續埋效應」,從而實現對土壤碳固存的貢獻。
  • 《自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說。10月29日,劉毅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們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人類有效幹預可提高生態系統固碳...
    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晉):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則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