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中醫經絡研究獲重大進展 我國學者發現經絡間質通道
10月30日,從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獲悉,該所張維波教授團隊近日相繼在大鼠、小型豬等體內經絡中發現組織液定向流動軌跡,這是繼去年在透明魚上發現類經脈組織液定向流動軌跡之後,該團隊的又一重大發現,為進一步證實中醫經絡的存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證據。
一直以來,西方醫學界否定中醫科學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在解剖學的層面上「無法證實經絡的存在」,而張維波團隊所提供的研究結論為推翻這一觀點提供了關鍵性的科學證據。張維波團隊在中醫經絡方面研究成果的最新進展正在逐漸完善這一關鍵證據,它或將顛覆世界醫學界對於中醫學科的基本認知,為中醫理論在醫學和科學界獲得認可奠定基礎。
——中國科技網
2
5000萬年前在南極飛行的巨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10月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發現於南極洲的5000萬年前的化石進行了鑑定,最終確定該化石為一類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此次發現的這類偽齒鳥或許是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上。
偽齒鳥因其特殊的「骨齒」而引人注目,它們的顎上有著獨特的骨刺,就像是長了一嘴尖牙。此次發現的化石點最先由南極探險隊發現,通過對原始野外記錄研究發現,論文中報導的跗蹠骨化石產出於一處5000萬年前的化石點,而下顎化石卻來自一處4000萬年前的化石點。
——《科技日報》
3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圖片來源:中國林業網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10月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新華網
4
以色列研發空中飛行物探測新方法
據當地媒體報導,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旗下的艾爾塔系統公司近日宣布研發出新型無源相干定位系統,它利用空中飛行物對民用調頻廣播或數學音頻廣播無線電波的反射信號,便可建立飛行物的飛行軌跡圖,悄悄探測和跟蹤空中飛行目標。
通常,人們使用有源雷達即通過主動發射無線電波並接收飛行物對電波的反射信號來探測和跟蹤飛行物。然而,艾爾塔系統公司無源相干定位系統提出的解決方案無須自己主動發射電波,僅藉助飛行物對民用無線電臺發射塔發出電波的反射信號便可將其鎖定,無論飛行物本身是否有信號發出。
——《科技日報》
5
繞開「恩紹定理」,磁場也可遠程控制,量子技術和生物醫學等領域有望受益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8日報導,英國和西班牙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誌撰文指出,他們找到一種方法,規避了一個有178年歷史的理論,有效消除了遠處會使實驗讀數混亂的磁場,這是科學家們首次以一種有實際用處的方法做到這一點,有望促進量子技術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發展。
1842年,數學家塞繆爾·恩紹提出了「恩紹定理」:單一穩定磁場無法維持一個穩定力學結構,這限制了科學家們「塑造」磁場的能力。在最新研究中,薩塞克斯大學和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攜手,研發出一套由精心設計的電線組成的設備,這套設備產生的磁場可以抵消有害磁場的影響,因而繞開了恩紹定理。
——中國科技網
6
「朱諾號」探測器:「小精靈」在木星大氣上空嬉戲跳舞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朱諾號」探測器對木星的最新研究結果,在這個太陽系最大行星的大氣上層,出現閃電現象,如「精靈」在跳舞。這些明亮、不可預測且極其短暫的閃光,通常被稱為瞬態發光事件,是第一次在地球之外的行星上觀察到。該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27日《地球物理研究期刊:行星》上。
科學家預測這些明亮的、超快的閃光也應該存在於木星巨大的旋轉大氣層中,但對於其存在仍然是理論上認為。在2019年夏天,研究人員利用「朱諾號」上紫外線光譜儀(UVS)的數據,意外發現一條明亮、狹窄的紫外線輻射條紋在瞬間消失。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測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