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2020-12-05 澎湃新聞
本文圖片 文匯報公眾號

調查樣方1.7萬多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歷時五年,為中國「碳帳本」提供重要的本底數據。由我國發起的世界範圍內最大野外調查計劃,今天發布結果: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

今天凌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正式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的七篇論文。

全球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為此,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明確要求世界各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升溫速率。

作為負責任大國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締約方,中國近年來在降低能耗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也面臨著履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巨大壓力。

作為最先部署的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之一,中國科學院於2011年1月率先啟動了「碳專項」,並設立了「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旨在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及其分布。

科研人員對樣品碳元素含量進行測定。

在五年的項目執行期間,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長、北京大學教授方精雲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研究員二位項目首席科學家的領導下,來自中國科學院及高校、部委所屬35個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員,按照專項統一的實驗設計和調查方法,系統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灌叢、農田)碳儲量及其分布,調查樣方超過1.7萬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這是當今世界調查範圍最大的野外調查項目,為研究中國植被生產力、碳收支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宏觀格局提供了大量野外實測數據,也為我國國土資源規劃、保護與利用,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願景實現提供了重要的本底數據。

科研人員對樣品進行來樣登記。

在PNAS的專輯中,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專輯提到,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該項目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通過直接證據證明人類有效幹預能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例如,我國重大生態工程,如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草工程、以及長江和珠江防護林工程等,以及秸稈還田農田管理措施的實施,分別貢獻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總量的36.8%和9.9%。

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碳專項」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開展了群落層次的植物化學計量學研究,驗證了生態系統生產力與植物養分儲量間的正相關關係,揭示了植物氮磷元素的生產效率。

該項目還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土壤碳儲量之間的相關關係,證實了增加生物多樣性不僅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儲量。

「這些研究成果證明,中國這麼多年來為生態環境所做的努力,的確使生態環境向好的方向演化。」方精雲表示,該成果的發表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循環、全球變化、生態系統生態學等領域的國際地位,體現了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研究從國際跟蹤和並行到領跑的飛躍。

科研人員對土壤進行取樣。

美國科學院院士因德爾·維爾瑪認為,論文證實了生態恢復工程對中國碳匯的影響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另有審稿人認為,該研究提供的翔實、獨特的資料庫將有助於地理學家、生物地球化學家、植物生態學家等在大尺度範圍上驗證一些以往在小尺度上得到的假說。

該研究也為今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人類幹預促進生態系統碳吸收提供了新的見解,為正在經歷類似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其他國家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原標題:抵消中國碳排放14.1%!由中國發起的全球最大野外調查結果揭曉!PNAS發表中國「碳帳本」最新證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本報記者 吳兆喆 本報通訊員 李青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王瑩)在2001-2010年期間,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其中,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1)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介紹,我國陸地生態圈的巨大碳匯主要是由於我國重要林區,尤其是西南林區的固碳貢獻,同時他們也發現東北林區在夏季也有非常強的碳匯。「這是我國近40年來對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劉毅研究團隊表示,該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新增的地面觀測資料,但由於人為排放和陸地生態系統存在很大的時空變化,現有觀測仍顯不足。
  • ...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人類有效幹預可提高生態系統固碳...
    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晉):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則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 《自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說。10月29日,劉毅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們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系列重要成果發布會現場。  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攝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是當前全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已位居全球碳排放首位,節能減排壓力愈發明顯。
  •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 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降碳減排在行動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14 版)開欄的話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建華介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後,並不能完全存儲下來,有一部分會隨著植物和土壤的呼吸釋放出來;植物死亡以及火災、病蟲害、採伐等,也會導致森林釋放一部分碳,剩餘存儲的二氧化碳就被稱為碳匯。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碳匯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有效的方式之一。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據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介紹,這兩個公式,即碳排放等於能源消耗乘以化石能源的佔比,再乘以單位化石能源排放;其次是碳匯,等於碳吸收加上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碳移除。「碳排放與碳匯這兩項如果基本相等,即為碳中和。」杜祥琬說。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據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介紹,這兩個公式,即碳排放等於能源消耗乘以化石能源的佔比,再乘以單位化石能源排放;其次是碳匯,等於碳吸收加上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碳移除。「碳排放與碳匯這兩項如果基本相等,即為碳中和。」杜祥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