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2021-01-18 光明日報

【科技前沿】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

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中國科學院供圖

「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雲介紹,「碳專項」於2011年啟動,來自中科院及高校、部委所屬35個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員,按照專項統一的實驗設計和調查方法,系統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灌叢、農田)碳儲量及其分布,調查樣方17000多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在發表的7篇論文中,中國科學家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四項:第一,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例如,在2001年—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第二,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通過直接證據證明人類有效幹預能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例如,我國重大生態工程(如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草工程以及長江和珠江防護林工程等)和秸稈還田農田管理措施的實施,分別貢獻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總量的36.8%(7400萬噸)和9.9%(2000萬噸)。

第三,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開展了群落層次的植物化學計量學研究,驗證了生態系統生產力與植物養分儲量間的正相關關係,揭示了植物氮磷元素的生產效率。

第四,首次揭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土壤碳儲量之間的相關關係,證實了增加生物多樣性不僅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儲量。

系列文章不僅為驗證和發展相關的生態學基本理論、評估生態系統對未來環境變化的響應提供了基本數據,也對人類幹預促進生態系統碳吸收提供了新的見解,不僅為今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了中國智慧。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18日 08版)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王瑩)在2001-2010年期間,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由我國發起的世界範圍內最大野外調查計劃,今天發布結果: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今天凌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正式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的七篇論文。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碳專項「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首席科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前所長方精雲院士指出,如何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和固碳能力,既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領域,也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2011年1月,中國科學院率先啟動了碳專項。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本報記者 吳兆喆 本報通訊員 李青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 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土壤微生物碳泵開啟陸地固碳新篇章
    土壤微生物碳泵開啟陸地固碳新篇章 2017-09-05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該理論體系結合微生物兩種不同的碳代謝模式——「體外修飾」(ex vivo modification)和「體內周轉」(in vivo turnover),系統描述了土壤生態系統中來源於植物與微生物的碳的動態過程,闡明土壤微生物通過體內周轉途徑中的「碳泵」增強「續埋效應」,從而實現對土壤碳固存的貢獻。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介紹,我國陸地生態圈的巨大碳匯主要是由於我國重要林區,尤其是西南林區的固碳貢獻,同時他們也發現東北林區在夏季也有非常強的碳匯。「這是我國近40年來對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劉毅研究團隊表示,該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新增的地面觀測資料,但由於人為排放和陸地生態系統存在很大的時空變化,現有觀測仍顯不足。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濱海溼地固碳能力如何?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濱海溼地與「藍碳」濱海溼地是一類重要的海岸帶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擁有更強的固碳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大氣中吸收CO2氣體並將其穩定儲存起來。與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的單位面積碳埋藏速率是前者的幾十到上千倍。
  • 今日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
    ——《科技日報》3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自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說。10月29日,劉毅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們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不確定性的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372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我國已成為最大的工業源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闡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碳匯、碳源的作用機制是中國科學家的重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