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溼地固碳能力如何?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2021-01-10 澎湃新聞

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固碳能力遠超陸地和海洋。在最近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一項工作中,研究者利用全球613個樣點的數據,首次系統估算了全球濱海溼地的碳埋藏速率、分析了影響固碳速率的因素,並對未來80年中濱海溼地的固碳情況進行了模擬預測。

濱海溼地與「藍碳」

濱海溼地是一類重要的海岸帶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擁有更強的固碳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大氣中吸收CO2氣體並將其穩定儲存起來。與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的單位面積碳埋藏速率是前者的幾十到上千倍。

這其中有幾點原因:首先,在濱海溼地中,植物的凋落物會被海水潮汐淹沒,因此這些植物有機質的分解速度很慢;其次,海平面持續上升,導致濱海溼地中沉積物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沉積物被埋藏到更深的土層中,可以在百年到上萬年的尺度上處於穩定狀態,不會被釋放回大氣中;而且,海水中存在大量硫酸根離子,能夠有效抑制溼地中甲烷等含碳氣體的排放。

典型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唐劍武等,2018,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通常,科學家們將陸地植被中固定的碳稱為「綠碳」,將濱海溼地、海藻床等生態系統中固存的碳稱為「藍碳」。鑑於濱海溼地強大的固碳能力,長期來看,藍碳系統將是減少CO2氣體淨排放量,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我們對濱海溼地這一藍碳生態系統的碳儲量、速率和機制尚缺乏足夠的了解。

全球數據分析:濱海溼地固碳能力有多強?受哪些因素影響?

為了彌補這一缺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研究站王法明研究員與澳大利亞南十字大學Sanders 教授合作,並聯合了華東師大崇明生態院唐劍武院長和李秀珍教授、華南植物園李志安研究員、復旦大學袁嘉燦研究員、武漢植物園劉文治研究員、瑞典Gothenburg大學Santos教授、英國林肯大學Schuerch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Kopp教授、美國威廉姆和瑪麗學院Kirwan教授、美國加州大學Zhu Kai教授等國內外科學家,利用濱海溼地碳沉積數據和全球濱海溼地分布數據,系統估算了當前全球尺度上的濱海溼地藍碳固碳能力。

研究人員利用已發表的564個全球樣點數據,以及49個新測定的非洲和南美洲濱海溼地的碳累積速率,構建了共包含613個濱海溼地樣點的資料庫,並提取這些樣點的環境因子,如溫度、降水、海拔高度、海平面上升速率、懸浮物濃度、潮差、高低潮位、颱風影響因子、植被類型等,進行數據分析。

全球濱海溼地土壤碳累積速率(CAR)及數據樣點分布圖

結果顯示,全球尺度上,鹽沼溼地和紅樹林系統的平均碳累積速率分別為164 g/m2/yr和194 g/m2/yr,前者小於後者,且具有顯著的緯度梯度變異(見上圖)。

利用空間外推技術,研究人員估算出了全球濱海溼地的總碳埋藏速率:54 Tg C/yr。這一數據顯示,僅僅通過垂直方向的土壤碳累積,濱海溼地就可以抵消人類活動碳排放的0.5-1%。而且,由於濱海溼地面積小,其單位面積的碳累積速率是陸地生態系統的15倍和海洋生態系統的50倍,顯示出遠高於其他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和潛力。

更進一步,研究人員通過因子分析的手段,找出了影響濱海溼地碳累積速率的主要因子:鹽沼溼地碳埋藏速率主要受溫度和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影響,而紅樹林則主要受到溫度和降水的影響。

預測未來:濱海溼地的氣候價值

在上述估算與分析的基礎上,科研人員結合人類幹擾影響下的濱海溼地面積模型(Schurech等,2018,Nature),利用CMIP5的33氣候模型和海平面上升速率模型,建立了固碳速率與氣候和環境因子的經驗模型,並推演了在不同氣候變化情境下,未來80年(2020年-2100年)的濱海溼地藍碳功能。

不同氣候變化預測模式下(RCP45和RCP85),全球濱海溼地碳埋藏速率在人口密度閾值為5人/平方公裡情境下的變化趨勢。

結果顯示,無論在何種氣候變化情景和人類幹擾模式下,全球的濱海溼地碳埋藏速率都將穩定增加(如上圖),顯示出濱海溼地對氣候變化的負反饋效應,即,隨著降水、溫度和相對溼度的增加,濱海溼地的碳埋藏速率也將增加。這意味著,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將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是首個有關全球尺度上濱海溼地藍碳固碳速率(碳通量)的系統估算與預測,其結果對於指導全球和各國對濱海溼地等藍碳生態系統的管理與恢復、履行《巴黎協定》所規定的減排增匯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原題為 濱海溼地的固碳能力有多強?全球統計、估算與預測 | NSR)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濱海溼地的固碳能力有多強?全球統計、估算與預測|NSR
    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固碳能力遠超陸地和海洋。在最近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一項工作中,研究者利用全球613個樣點的數據,首次系統估算了全球濱海溼地的碳埋藏速率、分析了影響固碳速率的因素,並對未來80年中濱海溼地的固碳情況進行了模擬預測。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省濱海溼地生態價值有多大?
    本報訊 (記者單憬崗)海南濱海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到底有多大?
  • 海南濱海溼地生態價值有多大?總價值近97億元
    原標題:我省濱海溼地生態價值有多大?   海南濱海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到底有多大?近日,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海南省濱海溼地總碳儲量價值43.98億元,濱海自然溼地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為96.94億元。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最新研究!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中科院長期生態學研究為濱海溼地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地處大河河口,因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具有多樣化的景觀類型和豐富的溼地類型,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溼地也是陸-海相互作用典型區和我國重點開發區。近年來,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演變劇烈,導致生態服務功能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問題。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 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增強溼地固碳能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馬裡蘭州濱水市史密森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根據19年的研究結果,在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的情況下,溼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這表明,溼地可能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韓興國在題為《開展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關鍵科學問題討論的必要性》的主題評述報告中,對國際上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潛力、氣候變化影響土壤碳截獲的過程與潛力、生態系統管理的土壤碳截獲過程及增碳模式等進行了評述。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挖掘海洋固碳潛力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是除地質碳庫外最大的碳庫,也是參與大氣碳循環最活躍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約為4000萬億噸,年新增儲存能力約5億-6億噸。海洋在調解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效應方面作用巨大。人類活動每年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達55億噸,其中約20億噸被海洋所吸收,陸地生態系統僅吸收7億噸左右。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成果發布會現場 本文圖均為 中國科學院網站 圖4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發布會。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2014-07-12 18:14:37專家介紹,目前,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的東北草地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項目的研究已經進入到樣品數據分析階段,2015年將完成該項目總結。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定位於解決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是集科技攻關、隊伍孕育和平臺建設於一體,能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的戰略行動計劃。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項目群的研究成果已於4月18日凌晨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介紹,我國陸地生態圈的巨大碳匯主要是由於我國重要林區,尤其是西南林區的固碳貢獻,同時他們也發現東北林區在夏季也有非常強的碳匯。「這是我國近40年來對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劉毅研究團隊表示,該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新增的地面觀測資料,但由於人為排放和陸地生態系統存在很大的時空變化,現有觀測仍顯不足。
  • 今日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
    ——《科技日報》3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圖片來源:中國林業網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