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挖掘海洋固碳潛力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1-01-18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聚集地。據目前測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3%為陸地植被吸收,35%為海洋所吸收,而其餘部分暫留存於大氣中,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對實現我國的減排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我們通常把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匯」,反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源」。海洋是除地質碳庫外最大的碳庫,也是參與大氣碳循環最活躍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約為4000萬億噸,年新增儲存能力約5億-6億噸。海洋在調解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效應方面作用巨大。人類活動每年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達55億噸,其中約20億噸被海洋所吸收,陸地生態系統僅吸收7億噸左右。因此,通過增加海洋的碳匯能力,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化石能源消費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海洋有多種固碳方式,包括海洋物理固碳、深海封儲固碳、海洋生物固碳、海濱溼地固碳等。

海洋物理固碳,是指通過海洋「物理泵」的作用,使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鹽體系向深海擴散和傳遞,最終形成碳酸鈣,沉積於海底,形成鈣質軟泥,從而起到固碳作用。這種海—氣界面的氣體交換過程以及二氧化碳從海洋表面向深海輸送的水動力過程被稱為「物理泵」。

水體溫度的變化會影響海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隨溫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冬春季海水低溫期是吸收二氧化碳的「碳匯期」。碳在海流的作用下不斷被帶入深海,在深海長期儲存,達到固碳的效果。

深海封儲固碳是另一種固碳的有效方法。由於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仍是我國最主要的能源燃料,為兌現我國二氧化碳的減排承諾和應對國際貿易可能出現的「碳關稅」,解決措施之一就是尋求能夠長期大量存儲二氧化碳的地方與方法。科學研究發現,在深海,二氧化碳會與水形成一種水化物,外面形成一層固態的外殼,這層外殼限制了二氧化碳與海水的接觸;當海水深度大於3000米時,液態二氧化碳表面能形成穩定的水化物外殼,這種方式儲藏的氣體將足以應對最嚴重的地震或其他地球劇變,能夠保證幾千年「安全無逃逸」。

要實現深海注入,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廢氣中二氧化碳的收集,主要是利用胺溶劑「洗滌」排放的廢氣,利用專門的二氧化碳隔離裝置能收集98%左右的二氧化碳,然後將其液化壓縮,再由延伸至海洋深處的管道送至深海隔離。由於液態二氧化碳的比重大於海水,經由管道送入深海後,液態二氧化碳會自動下沉到海床部分。在深海水壓之下,液態二氧化碳會沉積不動。專家們預計隔離在深海海底的液態二氧化碳可以穩定隔離2000年以上,因此將二氧化碳注入深海是未來最理想的儲藏方法。

海洋生物固碳,是指通過海洋「生物泵」的作用進行固碳,即由海洋生物進行有機碳生產、消費、傳遞、沉降、分解、沉積等系列過程,從中實現「碳轉移」。海洋中的藻類、珊瑚礁、貝類等都有很強的固碳能力。

以藻類固碳為例,地球上的光合作用90%是由海洋藻類完成的。海藻能夠有效地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將無機碳溶解轉化為有機碳,並且在其初級生產過程中,還需從海水中吸收溶解的營養鹽,如硝酸鹽、磷酸鹽,這使得表層水的鹼度升高,將進一步降低水體中二氧化碳的分壓。這兩個過程促使海洋與空氣界面兩側的二氧化碳分壓差加大,促進大氣二氧化碳向海水中擴散,使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目前,大規模人工養殖的海藻已成為淺海生態系統的重要初級生產力。研究表明,海洋大型藻類養殖水域面積的淨固碳能力分別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據計算,每生產一噸海藻,可固定二氧化碳1.1噸。近幾年,我國大型海藻養殖產量每年在120萬噸~150萬噸左右(乾重),換算為固碳量為36萬噸~45萬噸/年。

海濱溼地固碳也是一種很好的固碳方式。溼地是地球上具有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溼地在植物生長、促淤造陸等生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無機碳和有機碳。溼地土壤水分呈過飽和狀態,具有厭氧的生態特性,土壤微生物以嫌氣菌類為主,活動相對較弱,溼地積累的碳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溼地土壤。因此溼地具有較高的固碳潛力。全球沿海溼地的分布面積大約為20.3萬平方公裡,而沿海溼地每年碳的固定量約為45000萬噸。並且沿海溼地大量存在的硫酸根阻礙了甲烷的產生,從而降低了甲烷的排放量。高的碳積累速率和低的甲烷排放量,使沿海溼地大氣溫室效應的抑制作用更加明顯。

我國濱海溼地面積約為6萬平方公裡,常見的濱海溼地有河口三角洲、灘涂、紅樹林、珊瑚礁等。在沿海鹽沼,大米草和互花米草是主要的植物類型,它們作為固堤造陸植物引入我國,如今已遍及沿海鹽沼。漲潮水流經過植物群落後,水流能量大量減弱,水中所攜帶的大量顆粒物沉降,而在落潮初期的水流速度小,無法使灘面沉積物發生再懸浮,加大了沿海鹽沼的沉積速率,從而實現了固碳的目的。

相關焦點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的幾點思考
    通過增加海洋的碳匯能力,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化石能源消費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通過增加海洋的碳匯能力,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化石能源消費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通常把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匯」,反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源」。二氧化碳在較短時間尺度上(譬如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聚集存儲稱為「碳匯聚」。
  • 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煙臺11月30日訊(記者 佟明彪)「建設智慧海洋」「加強關鍵技術裝備支撐」「加快動能轉換」「推進灣區協調發展」「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發展『海洋+』新業態」……11月29日,由經濟日報社主辦,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經濟日報社新聞發展中心、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承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在煙臺舉行
  • 海洋藻類固碳原理發展
    藻類光合固碳的研究技術與解析方法[J]. 海洋科學,1999,6:37-41.光生物反應器內CO2傳輸與微藻固碳性能強化[J]. 中國環境科學,2018,38(10):3967~3974.[8] 藍藻光碟機固碳合成乙醇技術的發展回顧和未來展望[J]. 生物產業技術,2018,04:68-73.
  • 打好生態和海洋「兩張牌」!大鵬邀專家把脈「十四五」規劃
    在全面科學開展生態環境評估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海洋碳匯核算,全面守護好「綠水青山」,推動「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爭當可持續發展先鋒上大有可為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郭躍華指出,大鵬新區「山海連城,濱水親海」,要用好自然資源的生態本底,在探索「美麗中國」實踐,特別是在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方面創造更多先行示範的經驗。
  • 甲醇制烯烴技術開闢「以煤代油」新途徑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甲醇製取低碳烯烴包括主產混合烯烴(MTO)技術和主產丙烯(MTP)技術,是煤基烯烴技術路線的關鍵所在。20多年來,隨著石油價格的多次波動,國際上僅有美國、德國的兩三家企業還在堅持研究,國內則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為代表,研發成果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 在「城市礦山」中尋珍覓寶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是記者在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位於武漢市陽邏經濟開發區生產基地看到的情形。 「從你丟棄的垃圾中,我們看見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近日,在武漢市陽邏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的「格林美武漢市電子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投產慶典上,這一橫幅特別醒目。據了解,該項目是武漢市首個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設計年處理3萬噸電子廢棄物,循環再造3萬噸塑木型材,同時實現無廢水、廢渣和廢氣排放。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我們熟知的「低碳生活」,「綠色經濟」,主要起因之一是因為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快速增加,引發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為此舉行了多次氣候談判,以減緩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世界各國考慮經濟發展,相互在博弈,這使得國際氣候談判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 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揭牌 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智庫」
    會議現場  膠東在線6月8日訊(記者 孫宗順)8日下午,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暨海洋牧場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揭牌授牌儀式舉行。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個核心區之一,煙臺正強力推進海洋經濟大市建設,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在原煙臺市水產研究所的基礎上應運而生,標誌著煙臺在海洋經濟科技發展研究上開啟了新的歷史篇章。
  • 浙江日報:浙江海洋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東海邊,活躍著一群「海洋...
    11月初,在舟山東極海域,浙江海洋大學的科研人員正在放流一批大黃魚。這批大黃魚是今年5月進入東極大黃魚野化訓練基地的岱衢族大黃魚,為東海大黃魚的本地種群。浙江海洋大學紮根舟山、服務地方經濟,從傳統的水產行業到船舶行業,再到海洋環境修復、海島保護開發,將自身學科優勢和地方經濟緊密結合,和舟山的發展同頻共振、攜手前行。浙江海洋大學的科研項目和海洋漁業密不可分。學校目前有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建立了一批產學研基地,為企業解決水產養殖、生態環境監測、漁業生產等方面的技術難題提供指導。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1956年,她到原武漢軍區總醫院工作,20歲剛出頭就是科室的技術骨幹。1961年,組建空降兵部隊時,馬旭參加跳傘衛勤保障工作,憑著過硬的跳傘技術,成為第一代跳傘女兵,被稱為「軍中花木蘭」。年屆50歲時,馬旭投身科研。為解決傘兵著陸時易損傷這一世界性難題,馬旭和老伴查閱大量資料,結合跳傘實踐,研製出「充氣護踝」和「單兵高原供氧背心」,均獲得國家專利。
  • Xarbon林業碳匯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成本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選擇性。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經濟要發展,通過植樹造林活動吸收二氧化碳,抵減部分工業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減輕中國面對的國際減排壓力,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應多渠道加大對林業的投入力度,增加造林和森林經營的投入,同時在現有的國家造林工程中,儘可能地考慮森林的固碳效果,把林業碳匯放到與工業減排同等重要的位置。
  • 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揭牌 聚焦藍色海洋經濟發展
    據介紹,研究院致力於發展藍色海洋經濟,重點關注「海洋+藍色糧倉」「海洋+大健康」「海洋+現代畜牧養殖業」「海洋+現代種植業」「海洋+生物智造」「海洋+智能裝備」六大板塊,擁有海參營養保持與精深加工技術體系、海洋水產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兩項技術創新。
  • 未來人類應大力發展海洋「藍色經濟」
    聯合國提出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海洋——人類需要一個清潔的海洋、健康的海洋、可以預測的海洋,也需要一個安全的、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不斷產出的、透明的海洋。中國科學家提出的構建透明海洋的主題被納入聯合國未來十年海洋科學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裡面,2029年十年一次的全球海洋觀測大會將在中國青島召開,這是中國海洋科技界對世界的貢獻。一個可觀測的海洋,一個可認識的海洋,一個可預測的海洋,對於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的環境安全非常重要。
  • 人造地球衛星的種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對地觀測衛星  對地觀測衛星的種類很多,如資源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偵察衛星等。星上裝有各類遙感設備,收集來自地球的陸地、海洋、大氣層各種波長的電磁波輻射信息。然後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以識別物質的性質和狀態。這種觀測方式不受地理位置和國界的限制,可以迅速獲取大面積,甚至全球性的動態變化的信息。
  • 中海油:創新驅動勘探前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日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宣布南海瓊東南盆地自營深水勘探首獲突破,獲得中型天然氣新發現陵水17-2。該發現不僅證實了陵水凹陷中央峽谷水道構造巖性複合圈閉的勘探潛力,而且進一步證實了瓊東南盆地深水區良好的勘探前景。 自進入2014年以來,中海油的勘探工作持續發力。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
    把「人才鏈+產業鏈+創新創業鏈」作為集聚創新資源的戰略基點,以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來支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興海洋產業迅速成長,成為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重點。新興海洋產業作為沿海省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力量,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迅速增長的態勢。經過產業化初期的迅速增長,新興海洋產業必將面臨要素驅動向技術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 自然災害造成全球發展滯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陳建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正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並造成大量生命損失,使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數年乃至數十年。從1972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生了8835次自然災害,造成19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4萬億美元。
  • 煙臺萊山壯大海洋經濟新動能 加快發展四大海洋產業
    當前,全市正以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科學構建具有煙臺特色的海洋產業體系,加速推動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在這一進程中,萊山大有可為。目前,煙臺萊山區正緊緊圍繞全區中心工作,發展四大海洋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海洋經濟產業體系,為煙臺海洋強市建設貢獻力量。    建設海洋強市,離不開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 山東舉行「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
    山東舉行「十三五」時期山東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請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高立平、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郭鵬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落實總書記指示要求,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山東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政治任務,也是推進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山東要更加注重經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陸海統籌,科學推進海洋資源開發,加快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 為海洋技術發展找準「定盤星」
    如果調查項目使用的設備規格和採用的計量方法不一致,那麼取得的數據和研究成果則無法進行比對和銜接;如果不能把噪音、燈光、震動等影響因素限定在合理的範圍內,實施海底勘測和工程開發將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標準化。標準化與海洋科學技術發展息息相關,如同海洋技術發展的「定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