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創新驅動勘探前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1-01-10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日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宣布南海瓊東南盆地自營深水勘探首獲突破,獲得中型天然氣新發現陵水17-2。該發現不僅證實了陵水凹陷中央峽谷水道構造巖性複合圈閉的勘探潛力,而且進一步證實了瓊東南盆地深水區良好的勘探前景。

自進入2014年以來,中海油的勘探工作持續發力。而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海油國內及海外的勘探也取得了較好成果,油和氣獲得了雙豐收,僅去年前三季度共獲得油氣新發現13個;在中國近海新發現三級地質儲量方面也再創歷史最好水平,且全部為自營項目;勘探投資預計達183億元人民幣,其中國內117億元,預計完成探井132口,均創歷史新高;非常規勘探緻密砂巖氣獲得突破,通過緻密氣、煤層氣、頁巖氣統籌考慮,實現勘探開發一體化,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緻密氣勘探取得突破,獲工業油氣流。

在可以反映公司儲量接替能力的儲量替代率(當年新增探明可採儲量與當年開採消耗儲量的比值)方面,2009年至2012年,中海油儲量替代率連續4年超過150%,分別達到163%、202%、158%和188%,超過了很多西方石油公司,並將在2013年延續了這一良好態勢。

中國海油總地質師、中海油執行副總裁朱偉林告訴記者,中海油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績,秘訣就在於創新,「油就存在於地質家的腦袋裡。」朱偉林坦言,如果沒有創新就不可能發現新油田。

長期以來,傳統的勘探思維認為中國的近海已經沒有大中型油氣田,但中海油並沒有遵循這樣的思維慣性。「我們改變了思路,利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全面測定近海情況,並從全局的觀念部署,成就了渤海勘探的成功。」朱偉林認為,正是首先在思路上打破傳統,才讓中海油在近海勘探取得了成功。

而除了打破固有的勘探思維,勘探理論的發展創新也為工作開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指引。以渤海斷裂帶勘探為例,業界不少人認為,活動斷裂帶的油氣容易損失、難以聚集,開採難度大。但中海油偏偏「不信邪」,通過努力創造出活動斷裂帶成藏理論,根據斷裂帶運動狀況,研究油藏的潛在地理位置,在準確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理論,之後根據理論中的思路找到了一批油氣田,有力地證明了活動斷裂帶也能勘探出油氣。此外,朱偉林還介紹到,晚期成藏理論、高溫高壓成藏理論、立體勘探成藏理論等一系列理論認識的發展創新,都是中海油勘探工作的有力支撐。

在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理論之外,技術上的同步創新也是勘探工作得以推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中海油的熱解性技術在稠油領域勘探取得了成功。朱偉林告訴記者,「我們將水加熱氣化注入地層使地層升溫,以便讓1000米深的低溫稠油升高溫度、得以流動,進而判別油層的位置。另外,為了摸清斷裂面的情況,也大量運用了三維地震等技術。」

相關焦點

  • 超級計算機能算「天地人」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天津濱海新區從來不缺少創新平臺。在近年來從外部引進的科技創新平臺中,天津濱海新區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中英生物醫藥技術轉化與產業化基地等8個科研機所被譽為「八大金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 「最初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找到了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談技術合作,沒想到的是,竟然開啟了一段不尋常的研發之路。」中昇創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王貴武還積極關心支持部隊建設,先後出資50萬元建立部隊訓練獎勵基金;為部隊送去電腦、電視和空調等;出資300萬元改建興武國防教育基地;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擁軍,在實業報國、實業擁軍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王貴武榮獲「最美退役軍人」等稱號。 105 王振美 王振美,男,漢族,1925年11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六市鄉太沙村村民。
  • 發揮區域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充分發揮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的龍頭示範作用,按照高端引領、產業提升、先行先試、輻射帶動的要求,廣泛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努力多出科技成果、產業成果、改革成果和人才成果,走出一條以應用開發為主的創新之路。「十二五」時期,全社會研發投入、專利授權量、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 中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裝備「首戰告捷」,打破國外裝備壟斷
    中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裝備「首戰告捷」,打破國外裝備壟斷 張光明 軒倩茹 郭軼/中國海洋石油報 2016-11-10 14:07 來源:澎湃新聞
  • 德耀中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王貴武還積極關心支持部隊建設,先後出資50萬元建立部隊訓練獎勵基金;為部隊送去電腦、電視和空調等;出資300萬元改建興武國防教育基地;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擁軍,在實業報國、實業擁軍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王貴武榮獲「最美退役軍人」等稱號。 105 王振美 王振美,男,漢族,1925年11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六市鄉太沙村村民。
  • 在「城市礦山」中尋珍覓寶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是記者在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位於武漢市陽邏經濟開發區生產基地看到的情形。 「從你丟棄的垃圾中,我們看見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近日,在武漢市陽邏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的「格林美武漢市電子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投產慶典上,這一橫幅特別醒目。據了解,該項目是武漢市首個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設計年處理3萬噸電子廢棄物,循環再造3萬噸塑木型材,同時實現無廢水、廢渣和廢氣排放。
  • 汽車業轉型升級須破除「路徑依賴」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所以,傳統車企要破除對傳統燃油汽車巨大利潤的「路徑依賴」,避免由於新消費供給模式的出現而「亡」,唯有堅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才能從根本上破解發展困局 回顧2016年中國車市,在經濟下行和股市低迷的環境下,依然保持了產銷的高增長,創下歷史新高;自主品牌強勢逆襲合資品牌;比亞迪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一個個驚喜,大大超乎年初人們對市場的預期,有人將其比喻為中國汽車市場久違的「政策年」
  • ——南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創新紀實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創新給南南鋁帶來了活力。2005年公司停了電解鋁生產,全面進入鋁加工產業。 從加工到精加工 從2000年開始,南南鋁用10年時間,走過了從鋁加工到鋁深加工,再從鋁深加工到鋁精加工的產業結構大調整之路,成為以鋁板、帶、箔、型材為基礎,全面發展高科技鋁精深加工產品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 兩化融合:求實創新才有深度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導讀:今年4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對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工業轉型升級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措施。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和9省市日前共同開展了「兩化融合深度行」活動,以促進信息通信技術在工業體系中的充分運用,建立起資訊時代的競爭新優勢。
  • 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隨後,陳景潤又把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1979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1981年,陳景潤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 世界屋脊上的「吉祥天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雪域高原見證了4年來的非凡歷程,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見證了4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青藏鐵路告訴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實現了「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的目標,為青藏兩省區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運力保證,被沿線各族人民譽為「經濟路、團結路、生態路、幸福路」。
  • 光明日報:創新驅動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
    原標題:創新驅動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   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結合不緊密、通道不流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沒有處理好,要解決這個問題,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從創造更公平的市場環境入手,而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
  • 風雨彩虹二十年 資本市場擔重任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年的風雨彩虹,讓資本市場朝氣勃發地站在我們面前,雖然還未完全成熟,但已長大成人,已能承擔起推動和保障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重任。  今天的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石,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的強大發動機。
  • 反「四風」決不能做表面文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希望「採訪札記」中所反映的問題得到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並得到切實解決,同時希望今後經濟日報有更多這樣貼近基層、文風樸實、感人至深的報導與讀者見面。 網友「心誠絕對會靈」:現在的工作方法叫「三點工作法」,即開展試點,打造亮點,推介看點,三點一出來,成績就出來了,但並沒有給群眾帶來普遍的獲得感。
  • 質量強國之路從質量安全起步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 質量安全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安全,事關經濟發展,事關社會穩定,事關國家信譽 □ 質量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3月,由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上海市質協用戶評價中心組織的「質量強國戰略——全國社會公眾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6.5%的公眾認為質量安全是民生關注的焦點問題,57.4%的公眾認為質量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 自然災害造成全球發展滯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陳建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正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並造成大量生命損失,使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數年乃至數十年。從1972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生了8835次自然災害,造成19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4萬億美元。
  • 魯錦,當是彩虹落人間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目前,老人最希望的就是儘快找到一個合適的徒弟,把自己創造並改進的織漢字的技藝傳承下去,「年齡得在三四十歲,要耐心、細心,還要真心喜歡這門技藝,有創新能力,能把技藝發揚光大。這麼多苛刻條件,找到合適的真是很難!」她感嘆道。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高福開玩笑說,自己開了一個專做「表面文章」的實驗室。 在動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它是生命的防線,阻擋病毒的進入。但細胞膜上也有「帶路黨」,它們被稱作受體,是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分子。聰明的病毒會利用細胞表面分子的包裹,給自己穿上「迷彩服」,突入細胞防線並增殖產生新的病毒蛋白。
  • 青島創新政策機制激活數字經濟「一池春水」
    11月25日,青島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崔衛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圍繞「城市發展新模式、經濟發展新引擎、政府治理新動能、市民生活新期待」的「四新」目標,青島市建立政策創新機制,實現數據集中、系統互通、資源共享、產業推動,有效促進了大數據在各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切實讓市民感受到大數據發展帶來的改革紅利。
  • 經濟日報:用改革「動能」提升創新「勢能」!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無論是增強內生動力還是應對風險挑戰,都對創新這個關鍵因素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要把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製作為堅持創新驅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內容;要辯證處理好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係,不斷融入全球創新體系;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技術優勢」變為「市場優勢」。 這幾天,有關「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取土的圖文刷爆了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