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吉祥天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0-12-02 經濟日報

  到今年7月1日,青藏鐵路已全線通車運營4周年。雪域高原見證了4年來的非凡歷程,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見證了4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青藏鐵路告訴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實現了「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的目標,為青藏兩省區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運力保證,被沿線各族人民譽為「經濟路、團結路、生態路、幸福路」。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裡程最長、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1142公裡,2001年6月29日開工建設,2005年10月12日鋪通。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

  凍土被公認為是世界性的鐵路建設難題。青藏鐵路的凍土區段長達550多公裡,確保凍土路基穩定不僅是建設期間的一大難題,也是開通運營後的重大課題。

  青藏鐵路凍土區段列車時速可達到100公裡,這是目前世界上凍土區段列車的最高時速。

  經過4年的運營實踐,觀測表明,青藏鐵路凍土區段斷面累計變形量均小於20毫米,多年凍土路基總體穩定。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關鍵在於根據青藏鐵路的實際情況,摸準了適合路情特點的養護手段,加強路基的通風隔熱,實施片石反壓護坡;對不穩定路基,實施凍土插入熱棒處理;控制凍土區地表水的積水,防止地表水與冰層融合。為做到對凍土路基的變化始終掌握在可控制狀態,青藏鐵路公司採取動靜結合的監控方式,實施晃車儀日常動態檢查、軌道檢查車循環檢查、巡檢車跟蹤檢查、重點區人工定期檢查,同時,還針對管理者明確了定期添乘檢查制度。對凍土區的監測,青藏鐵路公司建立了長期監測系統,系統設置3個自動氣象站,涵蓋了青藏鐵路凍土區典型氣候分區,設置78個地溫觀測斷面,實現了長期監測系統遠程自動化信息處理,提高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經過4年的運營,高原鐵路在減少人員作業、提高維修質量、保證設備運用、適應高原管理等方面取得較好效果。針對青藏鐵路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和線路凍土路基,青藏鐵路公司探索建立了適合高原鐵路特點的「養修分立」和「綜合維修」新體制。全線線路、通信、供電等設備的養護維修委託給專業公司,對投入運用的新技術、新設備的技術標準和作業標準以及設備技術管理和設備檢查工作則由青藏鐵路公司全面把關,科學的設備維修工作機制滿足了運營的需要。

  青藏鐵路地處世界「第三極」,生態環境脆弱。青藏鐵路沿線緊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的棲息地、可魯克湖—託素湖省級自然保護區。這裡分布著可可西裡、三江源、色林錯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類型眾多、面積廣闊的自然溼地。全線通過長江、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4大水系,生態地位突出,環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鐵路部門高度重視青藏鐵路沿線綠化工作,運營以來,青藏鐵路公司堅持對鐵路沿線開展邊坡植被恢復技術研究,提高青藏鐵路沿線草地植被涵養水分和生態屏障功能,為青藏鐵路沿線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目前,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完成了140多公裡的滴灌技術造林綠化,完成330多公裡有灌溉水條件線路的植樹綠化,累計植樹達1244萬株。自2007年以來,青藏鐵路公司對唐古拉山以南路基坡腳、邊坡進行了全面補種草恢復植被工作,累計種草142公裡,種草面積120萬平方米。在做好沿線植被恢復工作的同時,青藏鐵路公司科學規範的管理確保青藏鐵路沿線「零排放」,從列車的統一集中吸汙處理、沿線站區清潔能源的使用到野生動物遷徙期間的施工避讓措施等,已全部納入青藏鐵路運營期環境保護管理體系之中,形成制度化管理。

  2008年,青藏鐵路格拉段工程被評為「國家環境友好工程」,這是我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最高榮譽。 

通過4年的運營實踐,青藏鐵路完善了一整套符合高原鐵路運輸特點的環境保障體系。

  針對青、藏兩省區對鐵路運輸需求不斷增長的實際,青藏鐵路公司還不斷創新和優化運輸組織。青藏鐵路開通時每天開行3對貨物列車,通過優化運行圖,壓縮區間運行,目前僅圖定貨物列車每天就有5對。青藏鐵路牽引機車是大功率內燃機車,通過機車牽引實驗,將3機牽引2800噸調整為2機牽引2580噸,最大限度地釋放運輸潛力,增加了機車使用效率。積極開展技術設備改造,在貨物列車尾部安裝先進的技術裝備,減少工作人員。科學合理地設置拉薩貨場裝卸流程和場地,日卸車能力由開通初期的60輛提高到現在150輛。

  青藏鐵路通車運營,促進了青藏高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提高了自我發展能力。鐵路低廉的運輸成本提高了青藏商品的價格競爭力,促進了包括礦泉水、拉薩啤酒、犛牛奶產品等一批批青藏高原特色優勢產品和產業的發展。青藏鐵路還加快了區域市場融入國內國際大市場的步伐。青藏鐵路通車使大量質優價廉的商品進入西藏、青海,使當地糧食、蔬菜、瓜果、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和冰箱、彩電等耐用消費品價格下降,改善了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燃料和飲食消費結構。同時,西藏的名、特、優產品和民族手工藝品,也不斷進入全國和世界市場。西藏冰川礦泉水有限公司「5100冰川礦泉水」年生產能力為30萬噸,全部通過鐵路運輸進入內陸市場,並以品牌佔領市場,如今已經成為高端礦泉水品牌。青藏鐵路還進一步帶動了青海、西藏旅遊業發展,大量的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2009年,西藏旅遊接待遊客超過550萬人次,比此前最多的2007年增長40%。

  青海省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油氣資源及其他非金屬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已探明的129種礦產資源中,有54種儲量居全國同類儲量的前10位,有9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今年,《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規劃》被國務院批覆。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循環經濟試驗區已建成中石油青海分公司、鹽湖集團、中信國安等一大批資源開發龍頭企業,以鹽化工、石油化工為支柱的優勢產業和工業格局基本形成,在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9年8月,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具現代化的物流中心————那曲物流中心建成並投入運營,對加快藏北產業化發展步伐,促進西藏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以青藏鐵路為依託,西寧、格爾木、拉薩等一批綜合物流園區相繼建成並迅速發展。

  通車4周年,青藏鐵路公司共運送旅客2900多萬人、運送貨物1.3億噸,其中進出西藏旅客560多萬人,進出西藏貨物550多萬噸,成為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引擎」。2007年到2009年,西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分別增長14%、10.1%和12.1%;特別是2009年,西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億元達到437億元,比通車前的2005年增長59.4%。青海省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12.5%、12.7%和10.1%,2009年,青海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

  如今,青藏鐵路讓雪域高原和全國各地聯繫得更加緊密,世界屋脊上的「吉祥天路」已成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對青藏鐵路最親切的稱呼。

相關焦點

  • 天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    2006年7月1日,一條穿越世界屋脊、將祖國溫暖送到高原邊疆的「天路」——青藏鐵路,終於全線通車了,這是一件讓祖國各民族人民歡欣鼓舞,讓世界嘆為觀止的壯舉。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他多次到部隊和醫院看望慰問官兵,為部隊捐款、購買書籍、訂閱報刊、購買慰問品等。自1995年至今,他沒有在家過過一次完整的春節,經常是和戰士們一起過年,直到新年的鐘聲敲過之後才回家。42年來,他無償做宣講報告1000多場次,還資助病危青年和孤兒姐妹,為丟失錢包的旅客買回家車票,資助家境貧困患者,把自己的情和愛全部傾注在擁軍愛軍、關心青少年成長和學雷鋒志願服務行動中。
  • 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他寫成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於1957年1月獲國家發明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1957年出版《數論導引》;1959年萊比錫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又先後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學生萬哲先合寫的《典型群》一書出版。他發起創建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也是我國最早主張研製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之一。
  • 德耀中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他多次到部隊和醫院看望慰問官兵,為部隊捐款、購買書籍、訂閱報刊、購買慰問品等。自1995年至今,他沒有在家過過一次完整的春節,經常是和戰士們一起過年,直到新年的鐘聲敲過之後才回家。42年來,他無償做宣講報告1000多場次,還資助病危青年和孤兒姐妹,為丟失錢包的旅客買回家車票,資助家境貧困患者,把自己的情和愛全部傾注在擁軍愛軍、關心青少年成長和學雷鋒志願服務行動中。
  • 在「城市礦山」中尋珍覓寶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些粉末在性能上與原礦產品相當,其售價不菲,同時可以有效緩解國內原礦石的不足。對廢棄物進行「吃幹榨盡」的綠色處理,有效避免廢棄物的二次汙染,一直以來是格林美公司對待廢棄物再利用的理念。 從一臺臺廢舊家電中分離出來的廢塑料,被加工成塑木型材,可替代普通木材,做成露天鋪地板、柵欄、護牆板等,既結實又環保。
  • 超級計算機能算「天地人」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這個快節奏時代,再用傳統的模式開展產品研發已經不可能追上市場的腳步」,企業成立之初,他們就在探索產品研發新模式新路徑。 通過與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合作,超算中心將過去傳統的研發模式一遍遍調整設計,利用超算強大的算力極大縮短了研發周期,研發成本也大幅降低。 這僅是超算天津中心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 反「四風」決不能做表面文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反「四風」決不能做表面文章,糾正「四風」必須來實的,來硬的,來真格的,不能花拳繡腳,光耍嘴皮子,名義上說改實際上不改。希望「採訪札記」中所反映的問題得到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並得到切實解決,同時希望今後經濟日報有更多這樣貼近基層、文風樸實、感人至深的報導與讀者見面。
  • 自然災害造成全球發展滯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陳建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正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並造成大量生命損失,使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數年乃至數十年。從1972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生了8835次自然災害,造成19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4萬億美元。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那年9月,高福作為首批援塞醫療隊的負責人之一,奔赴疫情嚴重的獅子山,幫助西非國家從源頭上防控伊波拉病毒。工作期間,他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行走在獅子山大地上》的現場工作紀實文章,後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關於伊波拉病毒基因進化的重大研究成果。 這是高福第一次深入伊波拉病毒疫區,但他對伊波拉病毒的研究,從2011年就已經開始。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 守好祖國疆域一草一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記者來到這裡時,陽光燦爛,路旁屋頂上迎風飄揚的一面面五星紅旗,在藍天下格外鮮豔。 姐姐卓嘎外出了,妹妹央宗剛從山坡上擠完牛奶,又爬上了屋頂,她要更換一面嶄新的國旗。 「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的平安。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們都要看好守好。」2017年10月,習主席在百忙之中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信。
  • 質量強國之路從質量安全起步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質量安全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也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不能滿足國際競爭的需要。」在8月31日舉行的「質量月」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劉平均如此表示。 □ 質量安全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安全,事關經濟發展,事關社會穩定,事關國家信譽 □ 質量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3月,由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上海市質協用戶評價中心組織的「質量強國戰略——全國社會公眾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6.5%的公眾認為質量安全是民生關注的焦點問題,57.4%的公眾認為質量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 發揮區域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十二五」時期,全社會研發投入、專利授權量、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摘自《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近年來,安徽省大力實施創新推動戰略,積極探索區域創新發展道路,自主創新已經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一面旗幟。
  • 想辦法破解紡織原料瓶頸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連串的數字不僅代表了化纖業未來五年發展的目標,或許也讓受制於棉價困擾的紡織相關企業找到了一個有效的突破路徑。 在加大上端纖維開發的同時,不可忽略的一個現實則是隨著紡織纖維消費量的增長,廢舊紡織品也大量增加。近些年,許多地方和企業已開發了不少高附加值、環保型新纖維,在部分替代棉、毛、麻、絲等傳統纖維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 魯錦,當是彩虹落人間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到了元明之際,隨著棉花在黃河流域大面積種植,魯西南群眾將傳統的葛、絲、麻的織繡工藝應用於棉紡織上,形成了如今魯錦的雛形。從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紋織錦上可以看出,當時嘉祥民間的織錦技藝已十分精湛。 魯錦的織造工藝非常複雜,從紡到染到織,大大小小有72道工序。巧手的織娘們,用最基礎的22種色線排列組合,可以織出1990種絢麗圖案。
  • 廣東佛山啟動「暖化企業」行動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日前,廣東省佛山市美家生活電器公司總經理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天都會收到佛山市順德區經濟發展促進局「政企通」平臺發來的服務簡訊。 「這只是我們目前開展的『暖化企業』春天特別行動的一個例子。」佛山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悅倫介紹說,針對當前企業經營壓力加大、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稅費負擔偏重等情況,佛山市從3月2日開始啟動「暖化企業」春天特別行動,多措並舉助力企業發展。
  • 變幻光波成新材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陳創天記得物理老師在課上講「以太」論時,說引力場是一種物質。通過這種物質,物體之間會產生引力。這種理論當時曾引起爭論,說是引力場處於真空,不能認為是通過物質相互作用才得以實現。但這種當時頗為新奇的觀點恰在陳創天的腦中揮之不去,根深蒂固。陳創天琢磨著,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怎麼能不通過中間介質來實現呢?正是這種好奇心,促使陳創天一輩子跟物理打上了交道。
  • 風雨彩虹二十年 資本市場擔重任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年間,我國資本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已然確立在新興市場上的龍頭地位。  20年的風雨彩虹,讓資本市場朝氣勃發地站在我們面前,雖然還未完全成熟,但已長大成人,已能承擔起推動和保障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重任。  今天的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石,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的強大發動機。
  • 包容性發展更具開放性普遍性可持續性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改革開放30多年中,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開放型經濟的深刻轉變,體現了包容性發展的理念。未來中國將通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幅度減少貧困,實現經濟均衡增長。中國還將擴大與不同國家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關於在亞洲如何實踐包容性發展,曾培炎認為,亞洲是一個充滿活力、富於多樣性的區域。
  • 人造地球衛星的種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