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造成全球發展滯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1-01-09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陳建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正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並造成大量生命損失,使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數年乃至數十年。從1972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生了8835次自然災害,造成19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4萬億美元。

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於7月14日至15日在此間召開籌備委員會會議,本屆減災大會的主題是討論2015年後的減災和可持續發展框架。這份題為《1970年至2012年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極端事件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地圖集》的報告,由世界氣象組織和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共同編纂,旨在為決策者提供信息,以便採取行動,保護人的生命與財產。

這份報告不但提供了全球的數據與地圖,同時也詳細分析了各區域的情況。報告強調,有必要加強對災害危險數據的報告、標準化和分析,以提高對災害的了解並加強預防措施。

根據這份報告,風暴和洪水佔全部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極端事件的79%,造成的生命損失佔總數的55%,經濟損失佔86%。乾旱造成的生命損失則佔35%,而且主要源於非洲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發生的幾次嚴重乾旱。

報告說,造成生命損失最多的10次災害主要發生在最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災害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1983年衣索比亞的乾旱和1970年孟加拉國的旋風波拉迄今仍然是造成生命損失最嚴重的兩次災害,分別有30萬人死亡。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的兩次災害都發生在美國,分別是2005年造成近1470億美元損失的卡特裡娜颶風,以及2012年造成500億美元損失的桑迪颶風。

此前,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公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3年全球約發生315起重大災害,造成2.2萬人喪生,受災人數達9500萬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160億美元,連續第四年超過1000億美元。

根據相關數據,2013年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和中國等地遭受颱風「海燕」、洪水、熱浪、寒潮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襲擊,遇難人數達1.37萬人,佔全球總遇難人數的一半多。在受災總人數中,有8400萬人集中在中國、菲律賓、印度、越南、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柬埔寨等地。

聯合國秘書長減災事務特別代表瑪格麗塔·瓦爾斯卓姆發表聲明說,得益於更完備的準備工作、早期預警系統和更到位的應對措施,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正在降低。但她同時指出,隨著城鎮化、人口增長和極端天氣現象的出現,災害風險正在快速累積,目前仍有非常多的人生活在高危地區,面臨失去家園、工作和不能接受醫療服務及教育的危險。風險控制應該獲得與拯救生命同等的重視,因為其造成的損失會殃及經濟發展,使得醫療、教育和促進就業所需的經費被削減。

相關焦點

  • 包容性發展更具開放性普遍性可持續性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海南博鰲4月15日電 記者何偉報導:今天下午,博鰲亞洲論壇舉行「包容性發展——健康、有序的增長」分會,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出席,就如何理解和實踐包容性發展的理念發表講話。 曾培炎說,包容性發展是不同國家、民族與公民共同發展、平等參與、成果共享的發展模式。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她積極探索、科學謀劃,先後啟動「守護童年」紅心警務站、「紅心婚姻家庭公益維權家園」等7個專業化志願服務平臺,使志願服務向制度化、專業化、項目化發展,用愛心贏得社會各界廣泛讚譽。 現在,志願服務隊的成員由幾十人發展到3000多人,更多接受過志願者幫助的人在走出困境後加入服務隊,把溫暖傳播得更遠更廣,讓這份愛永不停息地傳遞下去。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挖掘海洋固碳潛力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據目前測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3%為陸地植被吸收,35%為海洋所吸收,而其餘部分暫留存於大氣中,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對實現我國的減排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我們通常把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匯」,反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源」。
  • 質量強國之路從質量安全起步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質量安全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也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不能滿足國際競爭的需要。」在8月31日舉行的「質量月」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劉平均如此表示。 □ 質量安全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安全,事關經濟發展,事關社會穩定,事關國家信譽 □ 質量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3月,由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上海市質協用戶評價中心組織的「質量強國戰略——全國社會公眾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6.5%的公眾認為質量安全是民生關注的焦點問題,57.4%的公眾認為質量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 德耀中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她積極探索、科學謀劃,先後啟動「守護童年」紅心警務站、「紅心婚姻家庭公益維權家園」等7個專業化志願服務平臺,使志願服務向制度化、專業化、項目化發展,用愛心贏得社會各界廣泛讚譽。 現在,志願服務隊的成員由幾十人發展到3000多人,更多接受過志願者幫助的人在走出困境後加入服務隊,把溫暖傳播得更遠更廣,讓這份愛永不停息地傳遞下去。
  •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北方冷空氣勢力強,而來自南方的水汽輸送強度較弱,導致我國北方地區主要受冷氣團控制,黃淮、華北無法形成有效降水;二是2010年7月以來快速發展的拉尼娜現象起了重要作用。從2010年秋季開始,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大氣環流發生明顯調整,導致全球氣候異常的發生。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在人們以往對於自然災害的印象中,海嘯似乎有些陌生。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海嘯災難頻發。據統計,新世紀的前15年間,全球已發生災難性海嘯事件10餘次,遠遠高於上世紀6年一次的平均水平,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嘯更是集中在太平洋。
  • 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隨後,陳景潤又把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1979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1981年,陳景潤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 世界屋脊上的「吉祥天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雪域高原見證了4年來的非凡歷程,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見證了4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青藏鐵路告訴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實現了「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的目標,為青藏兩省區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運力保證,被沿線各族人民譽為「經濟路、團結路、生態路、幸福路」。
  • 超級計算機能算「天地人」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僅是超算天津中心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黨支部書記、應用研發部部長孟祥飛介紹,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於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設立,部署了由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以支撐國家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 通過多年摸索,超算天津中心最終將著力點放在「算天、算地、算人」等重大前沿科技和產業創新領域。
  • 汽車業轉型升級須破除「路徑依賴」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所以,傳統車企要破除對傳統燃油汽車巨大利潤的「路徑依賴」,避免由於新消費供給模式的出現而「亡」,唯有堅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才能從根本上破解發展困局 回顧2016年中國車市,在經濟下行和股市低迷的環境下,依然保持了產銷的高增長,創下歷史新高;自主品牌強勢逆襲合資品牌;比亞迪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一個個驚喜,大大超乎年初人們對市場的預期,有人將其比喻為中國汽車市場久違的「政策年」
  • 風雨彩虹二十年 資本市場擔重任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年的風雨彩虹,讓資本市場朝氣勃發地站在我們面前,雖然還未完全成熟,但已長大成人,已能承擔起推動和保障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重任。  今天的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石,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的強大發動機。
  • 反「四風」決不能做表面文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關愛基層幹部,是我們事業發展的需要。現在檢查很多,也別忘了檢查基層幹部待遇落實了嗎? 網友「簡單愛我心所愛2」:一是少要點材料,避免形式主義。二是不要在法定節假日來檢查,讓我們基層也有點休息的時間。 反對「四風」任重道遠 天津寶坻王宗徵:《別讓官僚作風挫傷信心》為官僚主義作風畫像,直擊官僚作風對基層的傷害,也讓人感到反對和抵制官僚主義作風,任重道遠。
  • 在「城市礦山」中尋珍覓寶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是記者在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位於武漢市陽邏經濟開發區生產基地看到的情形。 「從你丟棄的垃圾中,我們看見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近日,在武漢市陽邏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的「格林美武漢市電子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投產慶典上,這一橫幅特別醒目。據了解,該項目是武漢市首個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設計年處理3萬噸電子廢棄物,循環再造3萬噸塑木型材,同時實現無廢水、廢渣和廢氣排放。
  • 發揮區域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十二五」時期,全社會研發投入、專利授權量、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摘自《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近年來,安徽省大力實施創新推動戰略,積極探索區域創新發展道路,自主創新已經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一面旗幟。
  • 2012年太陽與地球、人類的故事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近年來,伴隨著地球自然災害頻發,以及電影《2012》的熱映,引發了人們種種聯想和猜測。其中,有關太陽活動的爆發會引起一系列災害的說法,讓人們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太陽充滿了好奇。按照太陽活動的周期規律推算,2012年恰逢太陽活動的第24周期峰年,地球會不會對太陽活動產生一些不尋常的反應呢?
  • 想辦法破解紡織原料瓶頸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為何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紡織業仍會受制於原料瓶頸?近一年來棉價的大幅波動,讓不少紡織企業深切體會到「原料之痛」帶來的生產和經營風險。如果說提升品牌競爭力和提高產品附加值是紡織業發展需長期堅持的方向,在破解原料難題的過程中,棉替代纖維開發和廢舊紡織纖維回收再利用「上下兩端」的用力,或許能為紡織業帶來一些啟示和破解良方。
  • 人造地球衛星的種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一顆在赤道上空定點的地球同步衛星可覆蓋地球表面40%強,數顆同步通信衛星和地面站即可組成全球衛星通信系統。目前全世界的同步通信衛星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80%的國際通信業務,已形成每年數百億美元的航天產業。  2、對地觀測衛星  對地觀測衛星的種類很多,如資源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偵察衛星等。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看到祖國的巨大發展變化和為科研工作創造的良好環境,楊學明放棄了優厚的待遇和條件,毅然來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 在大連化物所擔任研究員、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楊學明帶領科研團隊,利用自行研製和原創的各種國際領先的科學儀器,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備受國際矚目的重要研究成果。
  • 守好祖國疆域一草一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進入新時代,習主席始終高度重視邊海防建設,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決策,多次強調要堅持軍民合力共建邊海防,多次親臨邊海防一線視察,關懷勉勵廣大戍邊民兵,領導推動軍民合力共築鋼鐵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