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陳建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正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並造成大量生命損失,使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數年乃至數十年。從1972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生了8835次自然災害,造成19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4萬億美元。
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於7月14日至15日在此間召開籌備委員會會議,本屆減災大會的主題是討論2015年後的減災和可持續發展框架。這份題為《1970年至2012年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極端事件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地圖集》的報告,由世界氣象組織和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共同編纂,旨在為決策者提供信息,以便採取行動,保護人的生命與財產。
這份報告不但提供了全球的數據與地圖,同時也詳細分析了各區域的情況。報告強調,有必要加強對災害危險數據的報告、標準化和分析,以提高對災害的了解並加強預防措施。
根據這份報告,風暴和洪水佔全部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極端事件的79%,造成的生命損失佔總數的55%,經濟損失佔86%。乾旱造成的生命損失則佔35%,而且主要源於非洲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發生的幾次嚴重乾旱。
報告說,造成生命損失最多的10次災害主要發生在最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災害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1983年衣索比亞的乾旱和1970年孟加拉國的旋風波拉迄今仍然是造成生命損失最嚴重的兩次災害,分別有30萬人死亡。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的兩次災害都發生在美國,分別是2005年造成近1470億美元損失的卡特裡娜颶風,以及2012年造成500億美元損失的桑迪颶風。
此前,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公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3年全球約發生315起重大災害,造成2.2萬人喪生,受災人數達9500萬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160億美元,連續第四年超過1000億美元。
根據相關數據,2013年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和中國等地遭受颱風「海燕」、洪水、熱浪、寒潮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襲擊,遇難人數達1.37萬人,佔全球總遇難人數的一半多。在受災總人數中,有8400萬人集中在中國、菲律賓、印度、越南、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柬埔寨等地。
聯合國秘書長減災事務特別代表瑪格麗塔·瓦爾斯卓姆發表聲明說,得益於更完備的準備工作、早期預警系統和更到位的應對措施,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正在降低。但她同時指出,隨著城鎮化、人口增長和極端天氣現象的出現,災害風險正在快速累積,目前仍有非常多的人生活在高危地區,面臨失去家園、工作和不能接受醫療服務及教育的危險。風險控制應該獲得與拯救生命同等的重視,因為其造成的損失會殃及經濟發展,使得醫療、教育和促進就業所需的經費被削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