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太陽與地球、人類的故事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0-12-05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12年就要到了。近年來,伴隨著地球自然災害頻發,以及電影《2012》的熱映,引發了人們種種聯想和猜測。其中,有關太陽活動的爆發會引起一系列災害的說法,讓人們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太陽充滿了好奇。按照太陽活動的周期規律推算,2012年恰逢太陽活動的第24周期峰年,地球會不會對太陽活動產生一些不尋常的反應呢?

在即將進入2012年之際,3位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在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為公眾作一場生動的科普報告。

2012是太陽活動普通年

記者: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太陽活動?

鄧元勇:首先,太陽和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是地球的能源之源,因為地球自身不能提供能源,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來自於太陽,它既可能造福人類,也可能帶來災難。其次,太陽是惟一一顆能進行高解析度詳細觀測和研究的恆星,是一個天然的天體物理實驗室。理解、定量描述並預測太陽、日球和磁層動力學過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成為當今空間科學的主要目標和重大課題之一。最後,有關太陽磁場和磁化等離子體的研究是最核心的物理問題。因此太陽活動研究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記者:什麼是太陽活動?

鄧元勇:太陽由於溫度很高,其中心的原子、分子不可能存在,它們被分離成了氣態的離子和電子,整個太陽大氣都是這樣一種等離子體態。太陽內部的能量不斷湧出,其表面動蕩不安,這些運動的電荷產生磁場,而變化的磁場反過來又使得電荷更加地不穩定,因此太陽是一個巨大的、不穩定的磁球。

太陽內部的能量通過對流區不斷交換出來,會引起非常複雜的電磁相互作用。這些電磁相互作用過程導致的太陽大氣中的一切活動現象,就稱為太陽活動。它主要表現為太陽黑子的興衰、太陽耀斑的爆發、太陽風的擾動等等。輕微的或者一般性的太陽活動,叫做擾動,擾動激烈以後,就變成了太陽爆發。太陽爆發可以產生電磁波、高能粒子和日冕物質拋射,在整個太陽系進行擴散,對整個行星際空間也會產生影響。地球所處的行星際空間就是太陽風暴的影響範圍。

記者:太陽活動有規律嗎?2012是太陽活動高峰年嗎?

王華寧:太陽活動有一個明顯的周期性,稱作太陽活動周。大約11年為一個周期,主要是以黑子出現的多少為標誌。在太陽黑子出現頻繁,導致太陽活動劇烈的時候,稱為太陽活動的峰年,在太陽黑子很少,甚至沒有的時候,稱做太陽活動的低年或寧靜年。

人類從18世紀開始記錄太陽活動,並給太陽活動編上號碼。本來按預測,2012年將是太陽活動的第24周期高峰年,而美國在製作電影《2012》的時候,很可能是基於這個緣由進行創作的。但預報是動態的,不是說了就不變了,而是要根據太陽活動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現在國際太陽物理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周期的太陽活動高峰期大概在2013至2014年之間。2012年還不是24周期的最高年,對於太陽活動來講只是一個普通年。第19個太陽活動高峰周期黑子相對數是200多,2013至2014年這第24個周期高峰要比它低得多——平均起來看,第24個周期預測黑子相對數是90左右,第19個周期都平安度過了,所以第24個周期肯定沒什麼問題。

記者:為什麼這個周期的高峰年會推遲?

王華寧:從目前的研究看,第24周期的太陽活動相較前面幾周期(如第19周期),活動強度或者高度在逐漸減弱,而活動周期相對延長。從一般規律來講,如果太陽活動的高峰比較低,那麼它的周期就會相應地拉長,峰年就可能向後推遲1到2年左右。而再下面的25、26周期的太陽活動高峰是不是會更弱呢?這種「活動周期異常問題」是太陽物理界非常感興趣的研究熱點。

太陽活動的「危害」在哪

記者:太陽活動會給地球帶來像電影《2012》那樣的災害嗎?

王華寧:太陽活動的因素和地球的各種災害變化,在統計學上或許有一定聯繫,但如果想把單一的太陽爆發活動或一個具體的太陽活動現象與交通事故、人體健康密切聯繫起來,還是頗有難度的。

大家完全沒有必要因為看了一部電影就憂慮這些事情。《2012》中地球毀滅的起因是由於太陽活動峰年的到來,太陽發出的中微子加熱了地球的核心,這個說法是不合適的,因為中微子本身穿透力很強,雖然有一些質量,偶爾能被物質吸收,但是不可能大規模地被地球的中心吸收,若真有能夠把地球加熱的中微子,那麼它在加熱地球之前,所有地球上的生物就差不多消失殆盡了。

記者:太陽活動會對哪些方面產生影響?

鄧元勇:事實上,太陽活動對人類的影響,在學術界被戲稱為「高科技時代的富貴病」,因為太陽活動對老百姓生活通常不造成影響,也就是在太陽活動峰年時,紫外線輻射會增強,會增加患皮膚病的概率。

太陽活動的本質是太陽的電磁活動,是電和磁現象的變化。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包括:磁場、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主要是有可能損害高技術系統,如衛星、通信系統、輸油管、電網等。這些系統都和電磁現象密切相關,因此會被太陽活動影響。一個大的太陽爆發,就是一次強烈的電磁輻射衝擊過程,無論是高能粒子還是強烈的電磁輻射,都會對太空中的太空人和空乘人員健康產生影響。

太陽活動會對衛星定位產生影響。太陽爆發時,衛星不能夠正確地指示我們GPS所在的精確位置。太陽活動會干擾衛星的通信系統,以及幹擾衛星本身的軌道位置,這會影響GPS導航的精度。

太陽輻射尤其是高能粒子、太陽的極紫外輻射,會導致地球的高層大氣密度產生強烈變化,密度變化以後,就可能導致衛星的軌道變化,衛星便會失控,甚至可能直接導致衛星墜落。

對於民航系統來講,太陽活動的變化,可能導致空乘人員與地面指揮系統的聯絡發生問題。其次可能影響空乘人員的身體健康,地球磁場在極地非常低,它的特殊結構使得高能粒子可以衝擊到離地面很近的地方,所以跨極地飛行的時候,對空乘人員的健康會有影響。

對於電網系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89年3月,美國新澤西州大量的變壓器由於強烈的太陽活動引起了大磁暴,導致了大面積的停電,這是太陽活動迄今為止對人類造成的最大的一次災害。

因此太陽爆發的時候,對地球的影響,首先傷害的是電子系統並影響電器,之後通過電器影響到通信系統、定位系統,進而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些許影響。真正需要防護的,還是在高科技領域。

走近太陽活動觀測

記者:太陽活動是如何被觀測的?

顏毅華:人類最早用肉眼觀測太陽。有記錄說,中國人是歷史上最早記錄太陽的,夏商周斷代工程裡也用到了關於日食的知識。人類對太陽黑子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中國。在西方,古希臘人最早觀測過太陽黑子,但是後來被遺忘了,直到400年前,伽利略才用望遠鏡重新發現了它。

科學界公認,對太陽以及其他天文目標進行科學研究是從伽利略開始。對太陽比較重要的觀測結果是1814年發現了太陽光譜中的譜線和第一次發現了日珥。150年前,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太陽耀斑的瞬時閃現。到1938年,又解決了太陽的能量來源問題,即太陽的核反應過程。自人類進入衛星時代、空間時代以後,1957年又看到行星際物質。上世紀60年代末在礦井裡安置探測儀器,也探測到了非常弱的太陽核反應過程中的中微子信號。

最近幾十年來,OSO-7衛星首次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首次看到太陽上的軟X射線結構和各種波段的硬X射線。2006年,從多角度來看太陽的Stereo衛星可以構造出太陽活動現象的立體結構,2010年美國又發射新的太陽觀測衛星。總之,關於太陽物理的研究方興未艾,不斷取得重大進展。

記者:我國在太陽活動觀測方面處於什麼位置?

顏毅華:太陽物理研究列入了我們國家中長期科學發展綱要。我國的太陽物理研究在國際上處於前沿地位,已經建成了一系列總體性能優良的觀測設備,其中懷柔太陽觀測站的太陽磁場和速度場望遠鏡、全日面磁場望遠鏡和太陽射電寬帶動態頻譜儀等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太陽重點實驗室屬於國際前列的太陽物理研究室,從科學產出的影響力來說也在國際上名列前茅。

記者:國內觀測太陽活動的最佳地點在哪裡?

鄧元勇:位於北京的天文臺,隨著觀測條件的變化在歷史上有過兩次搬遷,最早在元大都,而後搬到沙河,現在坐落於懷柔。以前北京的懷柔太陽觀測站是非常好的觀測站點,但現在已經不是最好的。

在國內,相對來說只要雨季比較少,晴天數比較多的地方就可以用於太陽活動監測。如果一定要說哪裡觀測最好,中國的西部最好,因為晴天數一年300天以上,國內大部分的天文臺都做不到。目前雲南有一個可以媲美世界上最好的太陽觀測臺站的地址,即撫仙湖太陽觀測站。

相關焦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1977年,石志光將積攢了多年、原計劃用於辦婚禮的800元積蓄拿出來,購買了一部二手膠片機,從此開始了他的義務放映生涯。他自己掏錢租賃影片,購買電影放映機、數字電影機等設備,先後更換了9套放映機,行程10萬多公裡。他在義務放映生涯中,從未收過群眾一分錢、吃過群眾一頓飯、收過任何禮品和紅包。
  • 德耀中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1977年,石志光將積攢了多年、原計劃用於辦婚禮的800元積蓄拿出來,購買了一部二手膠片機,從此開始了他的義務放映生涯。他自己掏錢租賃影片,購買電影放映機、數字電影機等設備,先後更換了9套放映機,行程10萬多公裡。他在義務放映生涯中,從未收過群眾一分錢、吃過群眾一頓飯、收過任何禮品和紅包。
  • 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1949年新中國成立,華羅庚感到無比興奮,決心回國。1950年,華羅庚和夫人、孩子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接著,他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開始籌建數學研究所。1952年7月,數學所成立,他擔任所長。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回國後短短的幾年中,他在數學領域裡的研究碩果纍纍。
  • 自然災害造成全球發展滯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陳建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正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並造成大量生命損失,使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數年乃至數十年。從1972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生了8835次自然災害,造成19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4萬億美元。
  • 人造地球衛星的種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一顆在赤道上空定點的地球同步衛星可覆蓋地球表面40%強,數顆同步通信衛星和地面站即可組成全球衛星通信系統。目前全世界的同步通信衛星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80%的國際通信業務,已形成每年數百億美元的航天產業。  2、對地觀測衛星  對地觀測衛星的種類很多,如資源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偵察衛星等。
  • 守好祖國疆域一草一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的平安」 2018年10月18日,在習主席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一周年之際,姐妹倆走進中央電視臺《時代楷模發布廳》節目,講述幾十年如一日在邊境線放牧巡邊的故事,感動了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 卓嘎、央宗姐妹生活的西藏隆子縣玉麥鄉,是一個常年被雪山阻隔的邊陲村落,也是她們用生命和忠誠守護的神聖國土。
  • 超級計算機能算「天地人」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僅是超算天津中心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黨支部書記、應用研發部部長孟祥飛介紹,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於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設立,部署了由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以支撐國家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 通過多年摸索,超算天津中心最終將著力點放在「算天、算地、算人」等重大前沿科技和產業創新領域。
  • 2012年超級太陽風暴對地球影響有多大
    2012年太陽風暴對地球影響有多大?  「美國科學家的警告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結論。2012年前後正是太陽活動22周峰年。但是,我們對此感到恐慌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刊文,2012年地球將可能遭受超級太陽風暴襲擊  「2012年地球將會遭遇強烈的超級太陽風暴,其破壞力將遠遠超過『卡特裡娜』颶風,而且地球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將難逃其災難性的影響。」近日,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出現了這樣一篇「聳人聽聞」的文章。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楊學明說,這是重要的基礎科學,比如高空中的臭氧層,它保護著人類的生存,人類對氟利昂等的大量使用,就會破壞臭氧層,我們就要研究探索這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並採取怎樣對策;再比如水在光照下被分解,分子怎樣被分解……「基礎科學的研究,能夠促進人類不斷探索新的科學,讓應用科學走得更遠。」 今年49歲的楊學明,1982年考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太陽風暴抵地球或引全球大停電 2012年九大預言
    在地球的極區,比如北極,經常可以看到極光現象。地球南北極的磁層有個尖點部分,而太陽風的帶電粒子能夠通過尖點跑進地球磁層,與地磁層相互作用,產生極光。  關於太陽風暴的歷史記憶  人類對太陽風暴影響的清晰記憶,始於1859年9月1日。
  • 在「城市礦山」中尋珍覓寶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是記者在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位於武漢市陽邏經濟開發區生產基地看到的情形。 「從你丟棄的垃圾中,我們看見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近日,在武漢市陽邏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的「格林美武漢市電子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投產慶典上,這一橫幅特別醒目。據了解,該項目是武漢市首個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設計年處理3萬噸電子廢棄物,循環再造3萬噸塑木型材,同時實現無廢水、廢渣和廢氣排放。
  • 世界屋脊上的「吉祥天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雪域高原見證了4年來的非凡歷程,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見證了4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青藏鐵路告訴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實現了「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的目標,為青藏兩省區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運力保證,被沿線各族人民譽為「經濟路、團結路、生態路、幸福路」。
  • 熵力:認識宇宙的新視角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10年,理論物理學界有重大發現。荷蘭人艾瑞·威林德(Erik Verlinde)提出「引力能解釋為熵力」,引發弦論研究者的大討論。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對Erik的理論進行了完善,修正了其中一個重要錯誤。這個理論的意義何在?破綻在哪裡?我國的理論物理學家在這方面又有哪些最新發現?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1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完成了他2004年歸國後在生物醫學類五大頂級學術期刊發布成果的「大滿貫」目標。 做「表面文章」的實驗室 伊波拉,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病毒,自1976年在伊波拉河地區被首次發現後,已在非洲時隱時現,所到之處哀鴻遍野,足足肆虐了近40年。2014年,伊波拉病毒更是首次走出非洲大陸,傳播到北美、西歐和南亞,引發了世界性恐慌。那次疫情共導致2.8萬多人感染,死亡人數達1.1萬多人。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挖掘海洋固碳潛力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是除地質碳庫外最大的碳庫,也是參與大氣碳循環最活躍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約為4000萬億噸,年新增儲存能力約5億-6億噸。海洋在調解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效應方面作用巨大。人類活動每年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達55億噸,其中約20億噸被海洋所吸收,陸地生態系統僅吸收7億噸左右。
  • 風雨彩虹二十年 資本市場擔重任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年的風雨彩虹,讓資本市場朝氣勃發地站在我們面前,雖然還未完全成熟,但已長大成人,已能承擔起推動和保障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重任。  今天的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石,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的強大發動機。
  • 工商總局發布企業「生命曲線圖」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截至2012年底,我國實有企業1322.54萬戶。其中,生存時間5年以下的企業652.77萬戶,佔企業總量的49.4%;5到10年的435.24萬戶,佔32.9%;10年以上的234.52萬戶,佔17.7%。 近年來,我國企業「死亡率」不斷下降,從2008年的9.3%降到2012年的6.1%。
  • 2012年超級太陽風暴來襲 人類如何應對
    2012年超級太陽風暴來襲 我們該如何應對  -新聞緣起  美國國家科學院最近在一份特別報告中警告稱,2012年太陽將進入新一輪活躍期,2012年9月,地球可能將面臨一場「超級太陽風暴」的襲擊,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到時地球上的許多地方都將看到以前只有在南北極才能看到的明亮極光
  • 中海油:創新驅動勘探前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自進入2014年以來,中海油的勘探工作持續發力。而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海油國內及海外的勘探也取得了較好成果,油和氣獲得了雙豐收,僅去年前三季度共獲得油氣新發現13個;在中國近海新發現三級地質儲量方面也再創歷史最好水平,且全部為自營項目;勘探投資預計達183億元人民幣,其中國內117億元,預計完成探井132口,均創歷史新高;非常規勘探緻密砂巖氣獲得突破,通過緻密氣、煤層氣、頁巖氣統籌考慮,實現勘探開發一體化,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緻密氣勘探取得突破
  • 【經濟日報】量子星辰照亮地球
    請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寫回來的報導。RSA 512密碼1999年被破解;RSA 768密碼2009年被破解;標準密碼「配對密碼」在2012年被破解;廣泛應用於文件數字證書中的SHA-1算法2017年2月被谷歌破解。  人們懷疑,以人類的才智無法構造人類自身不可破解的密碼。而量子力學的百年積累,卻為信息安全做好了準備。  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