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地球衛星的種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0-11-23 經濟日報

  1、通信衛星

  通信衛星具有通信距離遠、容量大、信號質量好、可靠性高和機動靈活等優點,在遠距離通信、數據網絡、數據採集、應急救災、遠程醫療、航海通信、個人行動電話等各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一顆在赤道上空定點的地球同步衛星可覆蓋地球表面40%強,數顆同步通信衛星和地面站即可組成全球衛星通信系統。目前全世界的同步通信衛星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80%的國際通信業務,已形成每年數百億美元的航天產業。

  2、對地觀測衛星

  對地觀測衛星的種類很多,如資源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偵察衛星等。星上裝有各類遙感設備,收集來自地球的陸地、海洋、大氣層各種波長的電磁波輻射信息。然後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以識別物質的性質和狀態。這種觀測方式不受地理位置和國界的限制,可以迅速獲取大面積,甚至全球性的動態變化的信息。空間遙感在幾天內完成的工作量如果用航空遙感需幾個月,用人工勘測則需幾年,甚至不可能完成。

  3、導航衛星

  導航衛星不受天氣的限制,可以為衛星、飛機、飛彈、船舶、車輛、人員進行導航。導航衛星網由數十顆衛星組成,也稱為導航衛星星座,具有全球覆蓋能力。導航衛星按導航方式不同可分為測速和測距衛星,根據衛星運行軌道的高度可分為低軌道、中高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導航衛星。

相關焦點

  • 人造地球衛星有哪些種類?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微信公眾號ID:space-more 自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問世以來,航天技術的發展為人類進入宇宙、探索太空、開發太空開闢了新的途徑。現在人類研製了多種用於開發太空的太空飛行器,如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以及星際探測器。
  • 2012年太陽與地球、人類的故事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鄧元勇:首先,太陽和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是地球的能源之源,因為地球自身不能提供能源,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來自於太陽,它既可能造福人類,也可能帶來災難。其次,太陽是惟一一顆能進行高解析度詳細觀測和研究的恆星,是一個天然的天體物理實驗室。理解、定量描述並預測太陽、日球和磁層動力學過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成為當今空間科學的主要目標和重大課題之一。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她又成立東鄉縣伊淼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打造生產基地,發展村域經濟,村裡的婦女們每天去採摘木耳、澆水,獲得穩定收入來源。 尹建敏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08 左偉 左偉,男,漢族,1954年10月生,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永昌小學退休教師。
  • 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隨後,陳景潤又把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1979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1981年,陳景潤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 德耀中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她又成立東鄉縣伊淼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打造生產基地,發展村域經濟,村裡的婦女們每天去採摘木耳、澆水,獲得穩定收入來源。 尹建敏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08 左偉 左偉,男,漢族,1954年10月生,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永昌小學退休教師。
  • 在「城市礦山」中尋珍覓寶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是記者在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位於武漢市陽邏經濟開發區生產基地看到的情形。 「從你丟棄的垃圾中,我們看見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近日,在武漢市陽邏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的「格林美武漢市電子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投產慶典上,這一橫幅特別醒目。據了解,該項目是武漢市首個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設計年處理3萬噸電子廢棄物,循環再造3萬噸塑木型材,同時實現無廢水、廢渣和廢氣排放。
  • 世界屋脊上的「吉祥天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雪域高原見證了4年來的非凡歷程,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見證了4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青藏鐵路告訴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實現了「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的目標,為青藏兩省區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運力保證,被沿線各族人民譽為「經濟路、團結路、生態路、幸福路」。
  • 超級計算機能算「天地人」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僅是超算天津中心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黨支部書記、應用研發部部長孟祥飛介紹,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於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設立,部署了由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以支撐國家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 通過多年摸索,超算天津中心最終將著力點放在「算天、算地、算人」等重大前沿科技和產業創新領域。
  • 反「四風」決不能做表面文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希望「採訪札記」中所反映的問題得到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並得到切實解決,同時希望今後經濟日報有更多這樣貼近基層、文風樸實、感人至深的報導與讀者見面。 網友「心誠絕對會靈」:現在的工作方法叫「三點工作法」,即開展試點,打造亮點,推介看點,三點一出來,成績就出來了,但並沒有給群眾帶來普遍的獲得感。
  • 自然災害造成全球發展滯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陳建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正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並造成大量生命損失,使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數年乃至數十年。從1972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生了8835次自然災害,造成19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4萬億美元。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高福開玩笑說,自己開了一個專做「表面文章」的實驗室。 在動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它是生命的防線,阻擋病毒的進入。但細胞膜上也有「帶路黨」,它們被稱作受體,是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分子。聰明的病毒會利用細胞表面分子的包裹,給自己穿上「迷彩服」,突入細胞防線並增殖產生新的病毒蛋白。
  • 特殊的衛星:我國何時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分為多少個種類?
    2020-12-31 11:42:43 來源: 黑雲和劍俠 舉報   人造地球衛星是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太空飛行器
  • 魯錦,當是彩虹落人間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融入地方特色的『魯錦』系列床上用品,豐富了公司的產品種類,為產品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們公司銷售非常好的產品。」山東聖潤紡織有限公司聖潤家紡營銷公司副總經理張來群介紹說。 嘉祥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魯錦產業目前正處於上升期,發展勢頭強勁。政府將促使魯錦相關的行業協會儘快建立,對魯錦的產業化投入更多關注,希望規範其發展路徑,使魯錦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 「風雲」氣象知多少|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人造...
    1靜止氣象衛星的運行軌道為地球同步軌道(包括地球靜止軌道)要注意的是,其實地球靜止軌道與地球同步軌道仍有少許區別。地球同步軌道又稱24小時軌道,是軌道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23小時56分鐘4秒)相同的順行人造地球衛星軌道。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挖掘海洋固碳潛力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聚集地。據目前測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3%為陸地植被吸收,35%為海洋所吸收,而其餘部分暫留存於大氣中,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對實現我國的減排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我們通常把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匯」,反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源」。
  • 發揮區域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十二五」時期,全社會研發投入、專利授權量、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摘自《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近年來,安徽省大力實施創新推動戰略,積極探索區域創新發展道路,自主創新已經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一面旗幟。
  • 質量強國之路從質量安全起步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客觀地看,近年來特別是《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頒布實施以來,我國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顯著提升,我國質量總體水平一直在穩步提升,有效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在我國剛建立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制度的1985年,監督抽查合格率僅為66.5%。到了國家質檢總局成立的2001年,監督抽查合格率提升到75.8%。
  • 守好祖國疆域一草一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南海深處,民兵操舟駕船,在開展漁業生產的同時積極維護主權,忠誠捍衛「祖宗海」;東南沿海,民兵常態備勤,構建起應急支援體系;西南邊陲,民兵常年駐守,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突能力穩步提高…… 「統籌邊海防建設和邊境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2018年10月8日清晨,天安門廣場。 「向國旗——敬禮!」6點17分,鮮豔的五星紅旗與朝陽一同冉冉升起。
  • 想辦法破解紡織原料瓶頸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連串的數字不僅代表了化纖業未來五年發展的目標,或許也讓受制於棉價困擾的紡織相關企業找到了一個有效的突破路徑。 在加大上端纖維開發的同時,不可忽略的一個現實則是隨著紡織纖維消費量的增長,廢舊紡織品也大量增加。近些年,許多地方和企業已開發了不少高附加值、環保型新纖維,在部分替代棉、毛、麻、絲等傳統纖維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