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礦山」中尋珍覓寶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0-12-05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一枚枚廢舊電池,經過分解、分離、提純和還原,生產出鎳、鈷、銅等有色金屬粉末。這些粉末在性能上與原礦產品相當,其售價不菲,同時可以有效緩解國內原礦石的不足。對廢棄物進行「吃幹榨盡」的綠色處理,有效避免廢棄物的二次汙染,一直以來是格林美公司對待廢棄物再利用的理念。

從一臺臺廢舊家電中分離出來的廢塑料,被加工成塑木型材,可替代普通木材,做成露天鋪地板、柵欄、護牆板等,既結實又環保。這是記者在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位於武漢市陽邏經濟開發區生產基地看到的情形。

「從你丟棄的垃圾中,我們看見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近日,在武漢市陽邏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的「格林美武漢市電子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投產慶典上,這一橫幅特別醒目。據了解,該項目是武漢市首個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設計年處理3萬噸電子廢棄物,循環再造3萬噸塑木型材,同時實現無廢水、廢渣和廢氣排放。這一項目的正式投產,創新了我國電子廢棄物處理模式,代表我國電子廢棄物處理的領先水平。

深圳格林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率先從事「城市礦山」開發的上市公司,至今已在深圳、湖北、江西等地建成1200餘畝的循環產業園,年處理各種廢舊電池、電子廢棄物和鈷鎳廢棄資源達到50萬噸以上。過去,格林美公司主要從廢舊電池中提取超細鈷鎳粉末,實現循環再利用。近年來,隨著我國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廣,格林美公司著力於以電子廢棄物回收的廢舊塑料為原料,通過添加木粉、稻糠等原料,循環再造低碳產品塑木型材,不僅保護了環境、節約了資源,企業自身還實現了經濟效益。

據了解,鈷資源不僅是鋰離子手機電池、汽車動力電池等新能源的主體材料,還是軍工、航空等領域的關鍵材料。然而,我國鈷資源的儲量僅佔世界的1.03%,實際使用量卻佔到世界25%。因此,我國鈷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

格林美公司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市場機遇,依靠公司的研發力量,將廢舊電池經過粗處理、原生化、再製備等過程,循環再造成超細鈷鎳粉末,替代了以鈷鎳原礦製造的成品。目前,格林美公司的產品已廣泛用於硬質合金與電池的製造。格林美公司生產的超細鈷鎳粉產銷量全國居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鈷資源的緊缺。

記者在格林美公司陽邏生產車間看到,工人首先將報廢的冰箱、空調、電視、電腦等電子廢棄物經過初級分類之後,通過專用破碎機進行破碎;然後通過磁選機選出鐵、鎳等金屬;再經過渦流分離系統,選出銅、錫等金屬;最後經過比重分選系統,實現金屬與塑料的初步分離。最終,經過材質分選系統,對不同材質的混合塑料進行分離,產生聚丙烯、聚苯乙烯、ABS等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

之後,公司再將廢舊家電裡分離出來的塑料按比例加入稻糠、木粉,經過混合、擠壓、成型以及表面處理,製造成優質塑木型材。別小看這些塑木型材。據介紹,每1噸塑木型材可以節約1立方米的森林資源,節約80桶石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8噸,節約標準煤11噸。

目前,格林美公司每年可循環再造超細鈷鎳粉末、塑木型材等各種高技術產品達5萬噸以上,年產值超過5億元。

2005年以來,格林美公司先後安裝了15000餘個廢舊電池回收箱,覆蓋廣東、湖北、江西等省份的20多個城市,建成我國規模較大的廢舊電池集中回收體系,有3000個社區、500多所學校、500多個相關機構參與其中。目前,我國小型廢舊電池回收率已從2006年的不到1%提升到現在的5%以上。僅格林美荊門公司就已處理廢舊電池和電子廢棄物2萬噸,其中回收利用的金屬鈷佔我國鈷資源供給的26%,年減少水汙染42億餘立方米。

「技術也是一種商品,還是高附加值的商品。」格林美公司董事長許開華介紹說,該公司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研發出110餘項專利,參與制定了50餘項國家和行業標準,涉及廢舊電池和電子廢棄物綠色處理,整體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公司研發的利用廢棄塑料循環再造塑木型材,率先實現了電子廢棄物低碳資源化這一產業模式,先後獲得歐盟、美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利授權。2010年12月,公司自主創新的廢舊電池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專利獎」兩大獎項,這更加夯實了格林美公司在廢舊電池循環利用領域的領先地位。

相關焦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他自己掏錢租賃影片,購買電影放映機、數字電影機等設備,先後更換了9套放映機,行程10萬多公裡。他在義務放映生涯中,從未收過群眾一分錢、吃過群眾一頓飯、收過任何禮品和紅包。 石志光沒有經商也沒有存款,購買更新放映設備,租電影拷貝的花費均來自他微薄的工資和兼職打工的收入。一些老電影的拷貝大部分都在300元左右,最便宜的一部也要100多元。
  • 超級計算機能算「天地人」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僅是超算天津中心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黨支部書記、應用研發部部長孟祥飛介紹,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於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設立,部署了由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以支撐國家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 通過多年摸索,超算天津中心最終將著力點放在「算天、算地、算人」等重大前沿科技和產業創新領域。
  • 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隨後,陳景潤又把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1979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1981年,陳景潤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 德耀中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他自己掏錢租賃影片,購買電影放映機、數字電影機等設備,先後更換了9套放映機,行程10萬多公裡。他在義務放映生涯中,從未收過群眾一分錢、吃過群眾一頓飯、收過任何禮品和紅包。 石志光沒有經商也沒有存款,購買更新放映設備,租電影拷貝的花費均來自他微薄的工資和兼職打工的收入。一些老電影的拷貝大部分都在300元左右,最便宜的一部也要100多元。
  • 發揮區域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十二五」時期,全社會研發投入、專利授權量、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摘自《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近年來,安徽省大力實施創新推動戰略,積極探索區域創新發展道路,自主創新已經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一面旗幟。
  • 世界屋脊上的「吉祥天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雪域高原見證了4年來的非凡歷程,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見證了4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青藏鐵路告訴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實現了「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的目標,為青藏兩省區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運力保證,被沿線各族人民譽為「經濟路、團結路、生態路、幸福路」。
  • 反「四風」決不能做表面文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希望「採訪札記」中所反映的問題得到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並得到切實解決,同時希望今後經濟日報有更多這樣貼近基層、文風樸實、感人至深的報導與讀者見面。 網友「心誠絕對會靈」:現在的工作方法叫「三點工作法」,即開展試點,打造亮點,推介看點,三點一出來,成績就出來了,但並沒有給群眾帶來普遍的獲得感。
  • 自然災害造成全球發展滯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陳建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正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並造成大量生命損失,使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數年乃至數十年。從1972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生了8835次自然災害,造成19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4萬億美元。
  • 【觀察】城市礦山:有色金屬的寶藏
    原來這本雜誌將日本國內眾多城市礦山中可回收利用的金屬囊括在內統計得出的,而這一令人震驚的數據顯示出,城市礦山中如此巨大的礦產儲量,足以在未來長期彌補礦產的消耗,也可以預見到其中巨大的經濟價值。這些城市垃圾中到底蘊藏著多少寶藏?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高福開玩笑說,自己開了一個專做「表面文章」的實驗室。 在動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它是生命的防線,阻擋病毒的進入。但細胞膜上也有「帶路黨」,它們被稱作受體,是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分子。聰明的病毒會利用細胞表面分子的包裹,給自己穿上「迷彩服」,突入細胞防線並增殖產生新的病毒蛋白。
  • 人們為何 愛大黃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把黃色橡皮小鴨放大,並和城市景觀融為一體,就能夠使人們在充滿壓力和競爭的紛繁都市生活中找到了一個寄託心靈淨土的載體。從2007年起,大黃鴨就開始遊歷世界,造訪了德國紐倫堡、巴西聖保羅、日本大阪、英國倫敦、澳大利亞雪梨等11個國家的14個城市,給人們帶來了許多驚喜和歡笑。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 質量強國之路從質量安全起步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客觀地看,近年來特別是《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頒布實施以來,我國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顯著提升,我國質量總體水平一直在穩步提升,有效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在我國剛建立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制度的1985年,監督抽查合格率僅為66.5%。到了國家質檢總局成立的2001年,監督抽查合格率提升到75.8%。
  • 守好祖國疆域一草一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南海深處,民兵操舟駕船,在開展漁業生產的同時積極維護主權,忠誠捍衛「祖宗海」;東南沿海,民兵常態備勤,構建起應急支援體系;西南邊陲,民兵常年駐守,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突能力穩步提高…… 「統籌邊海防建設和邊境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2018年10月8日清晨,天安門廣場。 「向國旗——敬禮!」6點17分,鮮豔的五星紅旗與朝陽一同冉冉升起。
  • 想辦法破解紡織原料瓶頸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連串的數字不僅代表了化纖業未來五年發展的目標,或許也讓受制於棉價困擾的紡織相關企業找到了一個有效的突破路徑。 在加大上端纖維開發的同時,不可忽略的一個現實則是隨著紡織纖維消費量的增長,廢舊紡織品也大量增加。近些年,許多地方和企業已開發了不少高附加值、環保型新纖維,在部分替代棉、毛、麻、絲等傳統纖維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 包容性發展更具開放性普遍性可持續性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改革開放30多年中,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開放型經濟的深刻轉變,體現了包容性發展的理念。未來中國將通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幅度減少貧困,實現經濟均衡增長。中國還將擴大與不同國家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關於在亞洲如何實踐包容性發展,曾培炎認為,亞洲是一個充滿活力、富於多樣性的區域。
  • 廣東佛山啟動「暖化企業」行動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日前,廣東省佛山市美家生活電器公司總經理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天都會收到佛山市順德區經濟發展促進局「政企通」平臺發來的服務簡訊。 「這只是我們目前開展的『暖化企業』春天特別行動的一個例子。」佛山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悅倫介紹說,針對當前企業經營壓力加大、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稅費負擔偏重等情況,佛山市從3月2日開始啟動「暖化企業」春天特別行動,多措並舉助力企業發展。
  • 變幻光波成新材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 人造地球衛星的種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