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量子星辰照亮地球

2020-12-02 中國科學院

今年五月,在新疆烏魯木齊南山,「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合成照片)

潘建偉院士介紹「墨子號」衛星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記者佘惠敏攝

  8月10日凌晨,我國科學家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團隊關於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兩篇科研論文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內容分別是「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請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寫回來的報導。

  量子通信:天文高度的領跑

  在最近發表的這些實驗中,量子技術已經突破了天空的限制,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杆

  「這兩篇論文的發表,意味著潘建偉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順利完成了3項量子實驗的展示,這些實驗將會是全球任何基於空間量子網絡的核心組成部分。」《自然》雜誌的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斯介紹,在第一篇論文中,研究團隊用相互糾纏的光子安全傳送了至關重要的量子密鑰,而量子密鑰是保障通訊極高保密性的關鍵。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團隊展示了如何用處於糾纏態的光子來實現量子力學中最著名卻神秘莫測的方面——量子隱形傳態。研究團隊通過量子隱形傳態,遠距離將一個位於地球或太空的物體的量子態信息傳送給另一個在地球或太空的物體,而物體本身卻不需要移動。

  「以前人們會說量子技術的極限在天邊,但這說法其實有些保守了。在最近發表的這些實驗中,量子技術已經突破了天空的限制,這也是中國在物理科學方面投資及努力的證明。正因為有了這些投資與努力,該研究團隊才能夠將應用型量子通信技術研究提升到如此的天文高度。」卡爾·齊姆勒斯盛讚了中國研究團隊在空間量子技術方面的成績。

  本次發布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實驗採用衛星發射量子信號,地面接收的方式。「墨子號」量子衛星過境時,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建立光鏈路,通信距離從645公裡到1200公裡。在1200公裡通信距離上,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同等距離地面光纖信道高20個數量級(萬億億倍)。衛星上平均每秒發送4000萬個信號光子,一次過軌對接實驗可生成300kbit的安全密鑰,平均成碼率可達1.1kbps。這一重要成果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技術基礎。

  本次發布的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另一科學目標。量子隱形傳態採用地面發射糾纏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墨子號」量子衛星過境時,與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地面光源每秒產生8000個量子隱形傳態事例,地面向衛星發射糾纏光子,實驗通信距離從500公裡到1400公裡,所有6個待傳送態均以大於99.7%的置信度超越經典極限。假設在同樣長度的光纖中重複這一工作,需要3800億年(宇宙年齡的20倍)才能觀測到1個事例。這一重要成果為未來開展空間尺度量子通信網絡研究,以及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等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發射升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是由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該衛星從科學概念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突破,從工程組織實施到科學成果產出,均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完成。

  現在,「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圓滿地完成了預先設定的全部3大科學目標,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墨子號」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杆,實現了向「領跑者」的轉變。

  千年夢想:不被破解的密碼

  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不被破解的加密技術,是人類的千年夢想。而所有依賴於計算複雜度的傳統加密算法原則上都會被破解。」談起發射量子衛星的科學設想源起,潘建偉這樣感嘆。

  確實,在現代社會,信息安全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RSA 512密碼1999年被破解;RSA 768密碼2009年被破解;標準密碼「配對密碼」在2012年被破解;廣泛應用於文件數字證書中的SHA-1算法2017年2月被谷歌破解。

  人們懷疑,以人類的才智無法構造人類自身不可破解的密碼。而量子力學的百年積累,卻為信息安全做好了準備。

  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分割。量子的各種態不能精確測量,也不能被精確複製。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使得量子通信一旦被竊聽就必然被發現。

  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利用該密鑰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嚴格加密,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內容是量子隱形傳態,它利用量子糾纏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是實現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

  量子通信通常採用單光子作為物理載體,最為直接的方式是通過光纖或者近地面自由空間信道傳輸。但是,這兩種信道的損耗都隨著距離增加而指數增加。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這使得之前量子通信的世界紀錄為百公裡量級。根據數據測算,通過1200公裡的光纖,即使有每秒百億發射率的單光子源和完美的探測器,也需要數百萬年才能建立一個比特的密鑰。

  因此,要實現安全、長距離、可實用化的量子通信,就必須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的特點,通過衛星輔助大大擴展量子通信的距離。同時,衛星具有方便覆蓋整個地球的獨特優勢,因而成為在全球尺度上實現超遠距離實用化量子密碼和量子隱形傳態最有希望的途徑。

  2003年,潘建偉團隊提出了利用衛星實現星地間量子通信、構建覆蓋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網的方案,隨後於2004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水平距離13公裡(大於大氣層垂直厚度)的自由空間雙向量子糾纏分發,驗證了穿過大氣層進行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1年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式立項。2012年,潘建偉領銜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在青海湖實現了首個百公裡的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充分驗證了利用衛星實現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3年,研究團隊在青海湖實現了模擬星地相對運動和星地鏈路大損耗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全方位驗證了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之後,該團隊經過艱苦攻關,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成功研製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現在,「墨子號」既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又實現了遠距離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意味著「不被破解的加密技術」這個人類千年夢想,已經有了成為現實的科技基礎。

  空間科學:群星閃耀的未來

  在「墨子號」隨後的一年多設計壽命裡,量子通信實驗將開展洲際合作,並將實現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傳輸,還希望實現基於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墨子號」量子衛星的設計壽命為兩年,現在一年不到就已完成全部科學目標,剩下的一年多時間,它還將瞄準哪些新目標呢?

  首先,量子通信實驗將開展洲際合作。潘建偉透露,目前科研團隊正與歐洲量子通信團隊合作進行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已順利完成與奧地利格拉茨地面站的對接測試,正在開展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墨子號」即將具備洲際量子保密通話的條件。與德國和義大利等國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合作也正在計劃中。

  其次,將實現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傳輸。通過量子手段傳遞的並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密鑰;信息還是通過經典的雷射通信手段傳播。下一步目標,是實現二者的融合傳輸,讓量子通信與經典通信網絡實現無縫連結。

  潘建偉還希望實現基於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這一目標實現後,即使「墨子號」衛星被別國捕獲控制,只要量子糾纏能夠產生,我國科學家還是能夠通過「墨子號」進行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

  此外,科學家們並不滿足於「墨子號」這一顆量子衛星,他們希望發射更多的量子衛星,通過衛星組網,實現高效的全天時、全球化量子通信。「單顆低軌衛星無法直接覆蓋全球,目前只能在地影區工作。」潘建偉表示,希望通過多顆量子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配合地面的光纖網絡,構建完整的空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把量子密鑰分送到千家萬戶。

  量子通信技術蓬勃發展,未來有望在國防、政務、金融和能源等領域加以廣泛應用,形成具有國際引領地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下一代國家信息安全生態系統。

  「墨子號」並不是一枝獨秀的獨苗,它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在「十二五」期間支持的4顆科學衛星之一。除「墨子號」外,其他3顆科學衛星均已成功發射——「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慧眼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均獲得了大量科學數據,相關科學成果還將陸續發布。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透露,未來,還將有更多中國發射的科學衛星在太空閃耀。中科院已在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對「十三五」「十四五」期間的科學衛星進行安排和部署,將聚焦於宇宙的起源、黑洞、引力波、系外行星探測、太陽系資源勘探、太陽爆發機理、地球空間爆及其粒子逃逸、水循環和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當前國際重大基礎科學前沿。其中,中科院與歐洲航天局聯合支持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已經立項實施,愛因斯坦探針衛星(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衛星(ASO-S)已經啟動立項綜合論證。

  我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群星閃耀的中國科學衛星,將為我國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作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貢獻。

  (原載於《經濟日報》 2017-08-11 01版)

相關焦點

  • 【經濟日報】追尋量子世界的「反常」奇蹟
    量子世界中也有霍爾效應和反常霍爾效應。不過,在微觀的量子世界裡,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就遠沒有宏觀世界中那麼順利了。早在1980年,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就被發現,兩年後,人們又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發現它們的科學家已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兩種「正常」的霍爾效應,其產生需要強達10萬高斯的外加磁場,而地球上的自然磁場強度不過才0.5高斯。
  • 照亮未來的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打開APP 照亮未來的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中國光學 發表於 2020-11-27 15:56:08 無論是學術界、產業界還是政府,全世界諸多國家都已經認識到量子計算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並投入了眾多資源來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目前國際上實現量子計算的主流路徑有多個,包括超導量子計算、半導體量子計算、離子阱量子計算、原子量子計算、核自旋量子計算和拓撲量子計算等等。
  • 照亮未來的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打開APP 照亮未來的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中國光學 發表於 2020-11-27 15:56:08 無論是學術界、產業界還是政府,全世界諸多國家都已經認識到量子計算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並投入了眾多資源來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目前國際上實現量子計算的主流路徑有多個,包括超導量子計算、半導體量子計算、離子阱量子計算、原子量子計算、核自旋量子計算和拓撲量子計算等等。
  • 「情話」我喜歡你就像是億萬星辰徘徊其中,只為照亮宇宙
    我喜歡你 就像是億萬星辰徘徊其中 只為照亮宇宙你的每一句話 每一個眼神 都像是在向我開溫柔槍I like you lik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stars暖心文案:錯過日落餘暉,請記得還有滿天星辰
  • 五部都市異能文:掌控星辰基地,以超時代科技震懾地球
    五部都市異能文:掌控星辰基地,以超時代科技震懾地球大家好,今天小段給大家來推薦文章了,今天給大家推薦都市異能文:我可是來退婚的,你怎麼都賴上我了呢?《量子霸權》作者:夢裡銀河文案:林原找回了前世記憶,人生徹底改變。他詮釋了量子霸權的真實含義,推出了無數量子黑科技產品賺取如山如海的金錢。他暗中掌控星辰基地,以超時代科技震懾地球,引導地球科技超常規發展。他說:「不要慫,就是幹!」他還說:「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 量子非交換效應首獲實踐驗證,照亮通向量子加密技術之路
    不要驚訝,這不是橘子,而是量子。義大利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從一束雷射中去除一個光子,剩餘的光子可能比原來的還多。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實踐證實量子物理中的一個基本規則——量子非交換效應(quantum non-commutative effect)。該研究成果照亮了通往量子加密技術的道路,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28日的《科學》雜誌上。
  • 太陽光能照亮地球,但為什麼太空卻是黑的?
    夏日夜空下,當你坐在高高的土堆上面,一邊抬頭仰望漆黑的天空,一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太陽光既然能照亮地球,那為什麼太空卻是黑的?為什麼月球上的天空,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黑的?
  • 照亮未來: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無論是學術界、產業界還是政府,全世界諸多國家都已經認識到量子計算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並投入了眾多資源來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目前國際上實現量子計算的主流路徑有多個,包括超導量子計算、半導體量子計算、離子阱量子計算、原子量子計算、核自旋量子計算和拓撲量子計算等等。
  • 王一博這個名字,像天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觀眾的眼睛
    終於隨著《陳情令》的播出,王一博這個名字像天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每一個人的眼睛,同時也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夢想。他真的非常努力且堅定地在走他要走的路,我覺得他火不火真的是遲早的事。但是我覺得他完全不在乎火不火,只在乎自己要完成的事,他在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我們粉絲要做的只有在他身後支持他給他依靠愛他。
  • 【經濟日報】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召開
    【經濟日報】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召開 2020-10-30 經濟日報 沈慧 他說,如何將較早積累的地球觀測應用實踐在後發國家和地區推廣、復用和擴展,如何共同應對數字經濟給地球觀測帶來的新的機遇和挑戰、規避地球觀測技術發展演變過程中產生的「鎖定效應」,這是在全互聯時代開展地球觀測應用合作的使命和任務,也是開展區域統籌協調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據了解,本次會議為期4天,會議期間將發布《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常州宣言》。
  • 星空攝影師眼中的日月星辰:大美星空和百年一遇的天文奇觀
    NO.185,K-RAW 計劃進度19.0%片名:我眼中的日月星辰出品:8KRAW
  • 太陽既然能照亮地球,為什麼無法點亮宇宙呢?
    眾所周知,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能發光的天體,而地球是太陽系中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能發現生命的行星。亦正因為太陽的存在,給予地球光與熱,使地球得以誕生生命。據科學家測量,地球離太陽非常遙遠,彼此間的距離達1.5億千米。不過,又碰巧有那麼遠,把正好合適的溫度帶到了地球。
  • 【安徽日報】在量子世界「20年磨一劍」
    本報記者 陳婉婉我國建成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我國構建的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初現。「通過與海德堡大學合作研究的技術積累,我們實現的冷原子量子儲存已經在原理上可以滿足基於量子中繼的500公裡光纖量子通信的需求。」潘建偉說。通過衛星平臺的中轉來實現遙遠地點之間的量子通信,是構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更加有效的方式。
  • 為什麼太陽能照亮地球,也能照亮月球,唯獨照不亮浩瀚的太空呢
    為什麼太陽能照亮地球,也能照亮月球,唯獨照不亮浩瀚的太空呢嗨,大家好,我是曉蕊。但我們應該會發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在太空中,除了幾顆星星以外,其他的地方都是一片黑,可太空離太陽也不遠呀,為什麼還是會那麼黑暗,按理來說應該更加光亮才對,怎麼比地球還黑呢?就讓小編為你來解答這個問題吧。小夥伴們不用懷疑,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地球以外的太空,我們唯一的光源就是太陽,太空之所一片漆黑,是跟光線的傳播方式有關係。
  • ...地球——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攝  8月10日凌晨,我國科學家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團隊關於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兩篇科研論文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內容分別是「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 【經濟日報】揭開馬約拉納費米子神秘「真身」
    這項發現將大大推動馬約拉納物理的研究,對構建高度穩定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重要意義  相比以往的探索,中國科學家此次發現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純淨度更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得以實現,而且材料體系更加簡單。「這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拓撲量子計算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稱。日前,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 【經濟日報】有一種神秘,叫做月球背面
    由於自轉等原因,月球背面是人類站在地球上永遠看不到的一面。它就像神秘女子被頭紗遮蓋的「側臉」,讓人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芳容。然而,探索神秘並非易事,因為受通訊限制,很難在月球背面指揮著陸器工作。也正因為這種高難度,人們對中國探月者們充滿了期待。  中國科學院探月總體部副主任鄒永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相關專家學者用了1年半左右的時間進行論證,準備把「嫦娥四號」降落在月球背面。
  • 為何太陽能照亮地球,卻照不亮太空呢?專家說出了真相
    世界奇聞千千萬讓我帶你看一看為何太陽能照亮我們的地球卻照不亮我太空?如果沒有太陽的話我們人類根本沒法生存但是太陽與地球相距如此的遙遠太陽卻能夠照亮地球上的天空但為什麼宇宙中的太空卻是黑乎乎的一片?不管我們在地球上看到太陽是多麼的耀眼其實地球僅僅是太陽系裡特別小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太陽散發出來的光亮卻能覆蓋整個地球
  • 【科技日報】我國科學家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科技日報】我國科學家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2020-12-21 科技日報 吳長鋒 桂運安 【字體:大 中 小】
  • 【科技日報】引力量子場論可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中國科學院
    1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的前沿科學論壇上,提出引力量子場論。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  此前量子場論的建立,使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成功統一。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統一至今仍是理論物理界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