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在量子世界「20年磨一劍」

2021-01-09 中國科大新聞網

本報記者 陳婉婉

我國建成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我國構建的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初現。

從200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組建起國內首個量子實驗室,到建立「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推動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見證了我國量子信息的20年發展之路。

「在中國建一個世界領先的量子實驗室」

進入21世紀以來,量子信息科技蓬勃發展,它可以在提高運算速度、確保信息安全、提升測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經典的技術極限。2001年,已在量子信息方面取得國際成就的潘建偉,帶著「在中國建一個世界領先的量子實驗室」的決心從奧地利回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組建實驗室。

實際上,在這之前,國內科學家對量子信息發展就已經開始行動。為了國內能夠迅速跟上量子信息這一新興領域的發展步伐,從1997年開始,潘建偉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到中科大進行學術交流,通過各種渠道和國內科學家們一起為我國量子信息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議,並帶動一批研究人員進入這一領域。1998年6月,在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的支持下,張永德教授和郭光燦教授牽頭髮起了我國第一次關於量子信息的香山會議,標誌著我國的量子信息研究拉開序幕,中科大成為我國最早開始量子信息研究的高校。

量子信息研究在世界發達國家發展很快,但在國內基礎非常薄弱。為能夠更快地前進,中科大量子團隊與國際上的先進團隊保持密切聯繫,虛心學習。通過幾年的積累,2003年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一口氣發表了7篇論文。2004年,量子團隊實驗室進入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一批優秀的年輕人才在這裡得到鍛鍊和培養、脫穎而出。同年,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五光子糾纏及終端開放的量子隱形傳態,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這也是該雜誌刊發的首篇國內量子信息研究領域論文,這表明我國量子研究在多光子糾纏操縱方面已經一躍而至國際領先水平。

為了實現可升級的量子信息處理,2003年,潘建偉來到德國海德堡大學物理所,以瑪麗·居裡講席教授的身份從國內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後,為國內培養冷原子量子存儲和超冷原子量子調控方面的研究力量。在他的建議下,實驗室的優秀畢業生還分散到德國、英國、美國、瑞士、奧地利等國去學習各種相關先進技術。

2008年,潘建偉辭去海德堡大學的職位,同時將實驗裝置陸續搬遷回中科大。2009年60周年國慶之際,受邀在人民大會堂觀看《復興之路》的潘建偉心情十分激動,現場給在國外的學生們群發了一條簡訊:「我正在人民大會堂看《復興之路》,感觸良多!甚望你能努力學習提升自己,早日學成歸國為民族復興、科技強國盡力!」

優秀人才相繼聚集到了中科大量子團隊,一支在量子信息所需主要關鍵技術方面都具有較強實力並且優勢互補的團隊一步一步組建完備,潘建偉腦中的量子築夢計劃也開始一步步走向現實。

「在國內一定能夠擁有比國外更廣闊的事業發展空間」

量子通信提供了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大幅提升現有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它的發展目標是構建全球範圍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通過光纖實現城域量子通信網絡、通過中繼器實現鄰近兩個城市之間的連接、通過衛星平臺的中轉實現遙遠區域之間的連接,是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發展路線。

沿著這一路線,經過多年的努力,潘建偉團隊將城域光纖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到了初步滿足實用化要求的水平,自主研製的量子通信裝備已經為國家重要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為了構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體系,2016年底,國際上首條遠距離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在合肥宣告建成,它在金融、政務、電力等領域開展量子保密通信的技術驗證與應用示範,為核心器件的自主研發、相關應用標準的制定和未來規模化的應用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遠距離光纖量子通信的最終解決方案是量子中繼,其核心技術是高性能的量子存儲。「通過與海德堡大學合作研究的技術積累,我們實現的冷原子量子儲存已經在原理上可以滿足基於量子中繼的500公裡光纖量子通信的需求。」潘建偉說。

通過衛星平臺的中轉來實現遙遠地點之間的量子通信,是構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更加有效的方式。在中科院的前瞻性支持和統籌組織下,通過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和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多年的協同攻關,潘建偉團隊突破了一系列星地自由空間量子通信的關鍵技術。

2011年,中科院迅速決策,「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先導專項正式立項。差不多同一時期,歐洲相關團隊也向歐空局提出開展衛星量子通信研究的項目申請。由於我國前期實驗基礎紮實、技術積累雄厚、決策行動迅速,使得我國自由空間量子通信的研究大幅領先歐美相關國家。「後來國外的同事向我們請求,希望加入到我國的項目中開展國際合作。這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對科技創新日益增長的重視,我們在國內一定能夠擁有比國外更廣闊的事業發展空間。」潘建偉感慨道。

2016年8月16日,「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發射。「墨子號」量子衛星在軌運行半年後,圓滿完成了全部既定科學目標,充分驗證了通過衛星平臺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的可行性。結合「墨子號」量子衛星和「京滬幹線」,我國構建了國際上首個天地一體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為將來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潘建偉表示,量子通信具有明顯的應用導向,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需要經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工程化集成與驗證等階段,然後才能實現規模化商業應用。「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衛星等,都是基於我國前期十餘年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成果而進行的工程化集成與驗證項目,穩步推進了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也正是由於我國率先開展了規模適度的量子通信技術驗證與應用示範,推動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佔據了國際領先地位。

「向更遠的裡程碑繼續努力」

量子計算具有強大的並行計算和模擬能力,為人工智慧、密碼分析、氣象預報、資源勘探、藥物設計等所需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並可揭示量子相變、高溫超導、量子霍爾效應等複雜物理機制。量子計算的計算能力隨著可操縱的量子比特數呈指數增長,因此量子計算研究的核心任務是量子比特的規模化相干操縱。根據相干操縱量子比特的規模,國際學術界公認量子計算有幾個階段性的裡程碑。

第一個裡程碑是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即量子計算機對特定問題(如玻色取樣、組合優化等)的計算能力超越傳統超級計算機,達到這一目標需要約50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得益於在多光子糾纏操縱方面長期積累的優勢,2017年潘建偉團隊實現了5個輸入光子的玻色取樣,首次超越了早期的經典計算機ENIAC和TRADIC。在進一步自主研製高亮度高品質的量子光源、開發高頻高精度鎖相技術的基礎上,2020年底該團隊又實現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根據現有最優的經典算法,「九章」處理更為複雜的「高斯玻色取樣」問題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快一百萬億倍,等效速度比谷歌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一百億倍。這一成果使得我國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優越性」的裡程碑。同時,據潘建偉透露,中科大團隊在超導量子計算方面也已經有了較好的進展,有望在近期實現超導體系的「量子計算優越性」。

第二個裡程碑是實現真正「有用」的專用量子模擬機,能夠解決一些經典計算機難以求解的有重大應用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強關聯體系中處處存在,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將是物理學的重大突破。達到這一裡程碑需要相干操縱數百到上千個量子比特。由於相互作用可精確操縱的優勢,超冷原子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專用量子模擬機的物理體系之一。經過充分的積累,近年來潘建偉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方向上開始不斷產生優秀的成果,包括首次實現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製備、首次實現71個格點的量子模擬器並準確模擬了一維格點體系的Schwinger模型、首次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等。這些工作為實現規模化的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量子計算的終極夢想則是第三個裡程碑:實現可編程的通用量子計算機,即相干操縱至少數百萬個量子比特,同時將量子比特的操縱精度提高到超越容錯閾值(>99.9%),能在經典密碼破解、大數據搜索、人工智慧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由於技術上的巨大挑戰,何時實現通用量子計算機尚不明確,學術界一般認為還需要15至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20年磨一劍,我們非常有幸推動了我國的量子計算研究牢固確立了國際第一方陣的地位。」潘建偉說,他將帶領團隊朝向更遠的裡程碑繼續努力,爭取形成更大的優勢。

《安徽日報》(2021年1月7日頭版)

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101/07/node_01.html#c203348

相關焦點

  • 佛山家居市場30年磨一劍
    佛山家居市場30年磨一劍 來源: 佛山日報   2012-07-27 09:51 [摘要]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佛山家居市場猶如鳳凰涅槃
  • 20年磨一劍 中元密度板成東北行業龍頭
    「這個項目總投資3億元,建成達產後,公司可以再創造150個就業崗位,實現年產值5億元,年可實現利稅3000萬元左右。」鞍山市中元密度板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長躍介紹,中元公司是家生產銷售密度板的民營企業,創建於1999年,經過三次技改升級後,公司年產值達2.2億元人民幣。目前在人造板材行業雄踞東北三省行業龍頭地位。
  • 高曉攀三年磨一劍 春晚「處女秀」等觀眾驗收
    作為嘻哈包袱鋪掌門人高曉攀,首次與前輩馮鞏搭檔合作初登2015羊年春晚
  • 20年磨一劍,中國科學家回國創辦矽光子公司
    甘甫烷從事矽光子研究近 20 年,回國前在「矽光子科研重鎮」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博士學位。2019 年在和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友分享其在 MIT 的學術生涯時,他表示當時枯燥難懂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電磁場的各種方程,在後來卻成了半導體研究的利器。在 MIT 讀博期間他學到最多的是 「創造、熱情、自信」。後來之所以回國,原因之一是被中國的科教興國戰略感召。
  • 3年磨一劍 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獲得標準科技創新...
    3年磨一劍 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獲得標準科技創新一等獎 2020-12-02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年磨一劍,中國科學家回國創辦矽光子公司!|獨家對話
    甘甫烷從事矽光子研究近 20 年,回國前在「矽光子科研重鎮」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博士學位。2019 年在和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友分享其在 MIT 的學術生涯時,他表示當時枯燥難懂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電磁場的各種方程,在後來卻成了半導體研究的利器。在 MIT 讀博期間他學到最多的是 「創造、熱情、自信」。後來之所以回國,原因之一是被中國的科教興國戰略感召。
  • 《宇宙物理體系》=50年磨一劍
    《宇宙物理體系》=50年磨一劍:我是《宇宙物理體系》,《宇宙物理體系》是我。在我出生的時候到開始寫《宇宙物理體系》的時候,這50年間,不知不覺中每一步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轉折,都是在圍繞《宇宙物理體系》在轉在鋪墊在籌備,只是我從小尚且不知而已。
  • 20年磨一劍,中國科學家回國創辦矽光子公司!|獨家對話
    甘甫烷從事矽光子研究近 20 年,回國前在「矽光子科研重鎮」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博士學位。2019 年在和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友分享其在 MIT 的學術生涯時,他表示當時枯燥難懂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電磁場的各種方程,在後來卻成了半導體研究的利器。在 MIT 讀博期間他學到最多的是 「創造、熱情、自信」。後來之所以回國,原因之一是被中國的科教興國戰略感召。
  • 十年磨一劍!合肥「汽」宇軒昂
    2010年,江淮首批591輛純電動轎車在合肥示範運行,開啟了中國純電動汽車產業化先河,拉開了江淮汽車以電動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四化」的大幕,也讓合肥與新能源汽車結下不解之緣。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即為電池,而國內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國軒高科的加入,無疑給了合肥底氣。2016年4月,江淮汽車與蔚來汽車籤署了《製造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成立江淮蔚來製造基地。
  • 5年磨一劍,「揭秘」晶德龍石墨製品一路輝煌緣由
    5年磨一劍,「揭秘」晶德龍石墨製品一路輝煌緣由 2019年08月10日 12:59作者:網絡編輯:王動 電解電鍍行業用石墨板事實上,晶德龍發展至今已5年有餘,品牌運營團隊成員平均從事五金工具行業7年以上,線上線下營銷網絡體系與日完善,全供應鏈管理流程也逐步打通。
  • 八年磨一劍 北大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可以說顯微鏡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因為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所觀察到的,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回東西。但自從發明出顯微鏡以後,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裡,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微觀世界,這對於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十年磨一劍!科學家首次在反氫原子中觀測到蘭姆移位
    兩者都對量子電動力學的發展有著重大推動作用。蘭姆移位(Lamb Shift),一般指氫原子的 2S(1/2)和 2P(1/2)這兩個能級間的微小能量差異,該差異最早由蘭姆和 Robert Retherford 於 1947 年在實驗中發現,曾在當時因與著名物理學家保羅 · 狄拉克(Paul Dirac)所提出的狄拉克方程(整合了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預期不符而引起轟動,直接促使了量子電動力學的誕生。
  • 【最新】安徽正申報建設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
    中國證券網訊 從中國日報微博獲悉,28日,安徽省長李錦斌表示,安徽正在聯合中科院申報建設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位於合肥的中科大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已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領先成果,千公裡光纖量子通信「京滬幹線」即將建成,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即將發射。
  • 靈筮2021年天秤座運程:十年磨一劍
    不管你現在處於任何年齡階段,過去十幾年對你來說都好像是在內在世界住了一個陰鬱的暴君,每天虎視眈眈地想要從你家裡挖掘出一些什麼秘密或者寶藏來。這種強盜入侵般的感覺可不好受。直到2017年,外出遠遊的家族族長終於回歸,那些被塵封的往事也逐漸展現在面前,許多關於家族和家庭的棘手問題也亟待你去解決。
  • 「安徽日報」中科大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邁出糾纏純化從實驗室到遠距離的關鍵一步,大幅提升了純化效率,為實現高效率量子中繼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安徽日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 加強基礎研究,搶佔科學革命發展...
    【安徽日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 加強基礎研究,搶佔科學革命發展先機 在世界製造業大會江淮線上經濟論壇主旨論壇上,「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開門見山地說。 製造業轉型升級,要從源頭上加強基礎研究。 潘建偉認為,人類歷史上已經產生的三次工業革命,都是源於重大的科學革命。
  • 《吃貨宇宙》定檔6.16 十年磨一劍全球預售火爆
    可以說,這個和諧美麗、各種食物和平共處的地方是一個現代文明世界,而居住於其中的百餘位麵食吃貨都具有「人性」。披薩、長壽麵、方便麵、法棍、月餅、餃子、包子等輪番登場,全新的故事、場景和角色設定極大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甚至在這個世界裡,你真的能看到天上掉餡餅,也預示著一段爆笑的冒險之旅即將在6月16日開啟。
  • 【安徽日報】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安徽日報】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2021-01-11 安徽日報 汪永安 【字體:大 中 小】 2017年7月,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2018年,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在電子迴旋與低雜波協同加熱下,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並持續了接近10秒!
  • 七年磨一劍!發表世界頂級論文的蘭大女博士馬天瓊,近況如何?
    這些年高學歷人才的自殺事件依然屢有發生,我們很難想像他們這些常人眼中受盡矚目的明日之星,背後肩負著怎樣的痛苦。  初出茅廬,就是巔峰  2018年的時候,有關於馬天瓊的這樣一則消息不脛而走,她在世界頂級刊物美國的《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名字叫做《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ructures o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