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安徽日報】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2021-01-11 安徽日報 汪永安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ITER PF6線圈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計劃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PF6線圈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採購包製造任務,在過去6年研製過程中接受了全過程檢測並通過了出廠驗收測試。PF6線圈所有關鍵製造工藝及部件的技術驗證全部一次性通過ITER國際組織認可,雙餅製造合格率達到100%,超導接頭性能顯著優於ITER技術要求。

  「PF6線圈是目前國際上重量最大、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儲能量是我國EAST裝置最大極向場磁體的60倍,它的成功研製並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標誌著我國在聚變堆超導磁體製造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研究員介紹,「十三五」以來合肥研究院依託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瞄準並解決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2016年11月,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2017年7月,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2018年,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在電子迴旋與低雜波協同加熱下,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並持續了接近10秒!「這些原創性成果的誕生,讓『科學島』躋身國際一流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中心,標誌著我國在受控熱核聚變研究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和未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徐國盛說。

  2019年初,選址合肥三十崗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標誌著從合肥啟航的「中國聚變夢」又邁出重要一步。作為聚變堆的研發平臺,該設施將主要研發聚變堆關鍵部件的原型件及其測試平臺。設施建成後將是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可以為我國開展聚變堆核心部件研發和建設提供技術基礎,為開展聚變堆條件下熱與粒子排除關鍵問題研究、大規模低溫和超導技術研究、強流粒子束與基礎等離子體研究以及為能源、信息、健康、環境、國防等交叉前沿領域提供研究平臺和強大的技術支撐。徐國盛告訴記者:「目前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的科學研發部分進展十分順利,基建工程預計今年9月全部竣工。該設施建成後將向社會開放共享,服務於我國聚變堆科學技術研究,大大加快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預研進程,為世界核聚變研究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原載於《安徽日報》 2021-01-11 01版)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ITER PF6線圈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計劃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PF6線圈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採購包製造任務,在過去6年研製過程中接受了全過程檢測並通過了出廠驗收測試。PF6線圈所有關鍵製造工藝及部件的技術驗證全部一次性通過ITER國際組織認可,雙餅製造合格率達到100%,超導接頭性能顯著優於ITER技術要求。
  「PF6線圈是目前國際上重量最大、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儲能量是我國EAST裝置最大極向場磁體的60倍,它的成功研製並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標誌著我國在聚變堆超導磁體製造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研究員介紹,「十三五」以來合肥研究院依託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瞄準並解決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2016年11月,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2017年7月,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2018年,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在電子迴旋與低雜波協同加熱下,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並持續了接近10秒!「這些原創性成果的誕生,讓『科學島』躋身國際一流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中心,標誌著我國在受控熱核聚變研究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和未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徐國盛說。
  2019年初,選址合肥三十崗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標誌著從合肥啟航的「中國聚變夢」又邁出重要一步。作為聚變堆的研發平臺,該設施將主要研發聚變堆關鍵部件的原型件及其測試平臺。設施建成後將是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可以為我國開展聚變堆核心部件研發和建設提供技術基礎,為開展聚變堆條件下熱與粒子排除關鍵問題研究、大規模低溫和超導技術研究、強流粒子束與基礎等離子體研究以及為能源、信息、健康、環境、國防等交叉前沿領域提供研究平臺和強大的技術支撐。徐國盛告訴記者:「目前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的科學研發部分進展十分順利,基建工程預計今年9月全部竣工。該設施建成後將向社會開放共享,服務於我國聚變堆科學技術研究,大大加快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預研進程,為世界核聚變研究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原載於《安徽日報》 2021-01-11 01版)
  

列印 責任編輯:張芳丹

相關焦點

  • 我國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中科院研製的PF6線圈通過驗收測試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研究員介紹,「十三五」以來合肥研究院依託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瞄準並解決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2016年11月,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輝煌「十三五」」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研究員介紹,「十三五」以來合肥研究院依託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瞄準並解決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2016年11月,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公布:量子信息、核聚變能國際領先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公布:量子信息、核聚變能國際領先 澎湃新聞 綜合報導 2017-09-13 19:29 來源:
  • 這裡力爭2023年躋身全國一流大學城
    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 將瞄準「六個一流」目標 全面對標國內一流大學城開展建設 2023年躋身「全國一流」!根據徵求意見,到明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大學城片區重點區域和主要道路沿線景觀環境提升和基礎設施改造,大學城重點區域景觀形象有明顯提升;明年底,全面完成徵遷工作,大學城總體城市環境品質、景觀面貌有根本性改變;到2023年,「六個一流」目標基本實現,躋身全國一流大學城行列。
  • 專家:上海交大整體實力已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專家認為:上海交大整體實力已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9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官網消息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於9月21日召開2020年秋季學期全體會議。會議其中一項即審議了學校「雙一流」建設總結報告。副校長奚立峰代表學校向委員們匯報了學校「雙一流」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建設周期總結情況。
  • 張江實驗室成立:2030年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
    原標題:把大科學設施群作為「基石」,張江實驗室有個「小目標」——2030年,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 上海光源二期線站、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和用戶裝置正在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推動重大科技突破和助力國計民生的國之重器;同時,大科學設施集群能夠吸引世界各地優秀科學家來開展合作研究,使之成為世界傑出智慧的聚集地和解決「大科學問題」的搖籃。
  • 中國成為核聚變能開發領跑者 打造首個人造太陽
    以此推算,根據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水平和海水存量,核聚變能可供人類使用數億年。  與國際空間站研究、歐洲加速器、人類基因組測序研究等項目一樣,該領域的研究也是一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美、法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為人類輸送巨大的清潔能量。
  • 【70年安徽影像】從零起步到世界第七 揭秘合力叉車的「逆襲密碼」
    1958年,合肥南郊一聲炮響,礦機新廠(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安徽叉車集團」或「合力」的前身)開建,中國叉車行業發展再燃星火;  1986年,12臺「合力牌」叉車首次銷往歐洲;  2017年,安徽叉車集團負責人在國際聯盟主席論壇發表演講,中國企業首享高規格「禮遇」;  一年後,安徽叉車集團研發的AGV(自動導引運輸車)成為世界製造業大會的會展
  • 【安徽日報】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杜江峰——「我們又攻下了...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視察,對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和核心技術研發上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和讚賞,勉勵大家要把科學精神傳承下去,為祖國的科技創新事業作出更大貢獻。「總書記的到來,極大鼓舞了實驗室全體師生的幹勁。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上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喜人進展。」杜江峰院士說。
  • 「安徽日報」安徽「智」造登月國旗
    日前,記者在安徽華茂集團「月面國旗工作室」,親眼看到了一面與登月國旗同款的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精緻又可愛的五星紅旗。「這是我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五星紅旗的『獨立展示』,也是第一面在沒有溫控的嚴酷環境條件下的「織物版」國旗成功在月球上展示。」
  • 安徽醫科大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躋身ESI全球排名前1%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日前,美國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公布最新數據,安徽醫科大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Neuroscience & Behavior)首次躋身ESI全球排名前1%。
  • 中科院為何要集全院之力打造國科大,只因中科大在安徽不在北京?
    舉例來說,清華大學就官宣已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是第一所宣稱建設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我國高校;而同濟大學的評估報告則宣稱其已全面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清華大學而剛剛成立8年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則被專家組評價為「已進入到全球有影響力的一流研究型大學行列
  • 這個富二代愛美女也愛數學,舍重金買論文,躋身世界一流數學家
    富二代愛美女者多,愛數學者少,捨得花重金購買數學論文並躋身世界一流數學家的,人類歷史上只有一個,那就是法國數學家洛必達(1661-1704),而他重金購買的數學論文也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洛必達法則.《無窮小量分析》奠定富二代洛必達在數學史的地位,從而富二代洛必達成為數學家洛必達,並躋身世界一流數學家。數學家洛必達受到萬人敬仰,對數學的貢獻之大,以至於受到各國元首的接見,還被入選法國科學院。
  • 【安徽日報】科學島穩態強磁場創世界紀錄
    記者4月21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傳來喜訊:5號水冷磁體(WM5)在電流36700安培的條件下,獲得35萬高斯穩態強磁場,這是我國迄今獲得的最高強度的穩態磁場,創了世界紀錄。
  • 安徽大學全面完成「雙一流」建設周期目標和任務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安徽大學召開「雙一流」建設終期總結專家評審會。專家組對安徽大學「雙一流」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考察和評估,對學校「雙一流」整體建設、黨的建設、學校教育事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效給予高度肯定,認為安徽大學「雙一流」建設周期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符合度、達成度高。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同樣出自上海學術出版陣營的《納微快報》和《分子植物》影響因子雙雙突破12;《運動與健康科學》創刊八年即躋身世界體育學期刊第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這一串亮麗的成績單與迅速拉升的排名,折射出的是一個立足上海、背靠中國的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與展示平臺的「硬核」崛起,也是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生動實踐,更是上海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軟實力體現。
  • 安徽省內雙一流大學2020年排名出爐:中國科大衝進國際百強!
    安徽省內的雙一流大學一直都是高考生關注的重點,本篇文章我將根據教育部雙一流大學名單及國內外各個機構的大學排名,為大家簡單的介紹安徽省內的雙一流大學的排名情況。從雙一流學科的數量來看,擁有11個一流學科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安徽省內的雙一流大學中絕對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而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的一流學科數量相同,且唯一擁有的一個一流學科都是學校自定的。
  • 光明日報刊登浙大專版: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
    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浙江大學牢記總書記囑託培育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06日05版國有成均,在浙之濱。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 。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同樣出自上海學術出版陣營的《納微快報》和《分子植物》影響因子雙雙突破12;《運動與健康科學》創刊八年即躋身世界體育學期刊第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文匯報資料圖片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2019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發布
    軟科今日(26日)正式發布2019「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ShanghaiRanking's Global Ranking of Academic Subjects)。2019年排名覆蓋54個學科,涉及理學、工學、生命科學、醫學和社會科學五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