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六十一年,歲月如歌;一甲子,滄桑砥礪。
1958年,合肥南郊一聲炮響,礦機新廠(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安徽叉車集團」或「合力」的前身)開建,中國叉車行業發展再燃星火;
1986年,12臺「合力牌」叉車首次銷往歐洲;
2017年,安徽叉車集團負責人在國際聯盟主席論壇發表演講,中國企業首享高規格「禮遇」;
一年後,安徽叉車集團研發的AGV(自動導引運輸車)成為世界製造業大會的會展「明星」。
……
合肥這片熱土,從未缺少奮鬥與成長的故事。
60年間,以「小字輩」躋身國內叉車行業的安徽叉車集團,度過轉軌定向的陣痛,平息「技術引進」的論爭,進入發展快車道,連續28年保持中國叉車行業桂冠,如今躋身世界工業車輛七強。一切成就的取得,都能在過往中有跡可循。
8月15日,記者來到合肥市經開區安徽叉車集團,聆聽新老合力人感懷奮進時代的波瀾壯闊,追憶低谷時期的處變不驚,展望「世界五強,百年合力」的企業願景。
南郊的炮聲帶來合力「前身」
8月15日,合肥晴空萬裡。79歲的凌忠社來到了省城經開區安徽叉車集團。雖已退休多年,這位公司的老領導依然習慣到現代化的園區內走走轉轉,辦公樓上醒目的「中國合力提升未來」八個大字,總能讓老人內心的「合力情結」掀起波瀾。
1970年,30歲的凌忠社來到了建廠12年的合肥起重運輸機器廠。這位畢業於上海交大的高材生,入職後很快學會了一首流傳十餘年的打油詩,「躍進聲中創奇蹟,平地矗起起重機,不到一年就投產,工業史中不多見。」
1958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正式啟動,重型裝備工業被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與安徽省計劃共同興建合肥礦山機器廠新廠,主營研製起重機械和冶金礦山設備。
很快,一聲炮響打破了沉寂的合肥南郊荒地。
不斷湧來的老一輩合力人艱苦奮鬥建廠房,他們挖土方、抬大土、夯基石,邊安裝設備邊進行試製生產,不到一年時間完成了主體車間建設和部分機器設備安裝調試工作。1960年,合肥礦山機器廠新廠更名為合肥起重運輸機器廠,這即為安徽叉車集團的前身。
1963年,工廠開始試製和小批量生產中小噸位內燃叉車。1967年,第一臺CH叉車試製成功。凌忠社說,這些產品記錄了合力產品的傳承,「但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工廠按照國家制定研發試製生產叉車,產量小,品種少,周期長,產品升級換代速度緩慢。」
拋開家底的「轉軌定向」
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與很多國有企業一樣,合力老一輩技術人員憑藉從蘇聯學習引進的叉車研製技術,自我摸索、緩慢積累。進入80年代,在工廠叉車組當了十多年技術員的凌忠社突然發現,自己引以為豪的「明星產品」居然落後發達國家一二十年,在某些細分領域差距更大。
1982年秋,合肥起重運輸機器廠召開的一次員工大會上,廠長朱崇貴鄭重表態,「想專業搞叉車的人留下來跟我幹,不想搞的,我不留你們。」
抉擇很快發酵。凌忠社說,一些老員工認為工廠要繼續主營好如礦山機械、提升機和起重機這些「重要家底」,佔比很少的叉車製造只需「順帶著做」。而他和不少年輕同事則站到了朱崇貴這邊。數日後,合肥起重運輸機器廠拋開家底,確定了以叉車為主導產品。1983年,該廠完成轉軌定向,正式轉為定點專業生產叉車的廠家。
那一年,凌忠社被提拔為副廠長。很快,他有了一位接替廠長一職的好搭檔——劉漢生,兩人性格相投,甚至連行業觀念都一樣,都相信「閉門造車就等於自尋死路」。他們組織選派一批批技術骨幹,東渡日本學習先進的叉車研製技術。
兩人敢為人先執行「走出去」。制定「引進來」戰略時,卻不得不面對一場「技術引進」的論爭。
「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廠按照國家相關部門要求,只能生產3噸型號的叉車,其他噸位型號的叉車由省外兄弟廠家生產。」凌忠社稱,隨著改革開放深入,這種單一的生產模式有悖於符合市場規律,繼續按老路出牌,只能「等死」。「從內燃到電屏電瓶,從柴油汽油到汽油柴油,從一噸到十噸甚至更高,叉車的生產應該像日本發達國家那些優秀企業對標,鏈條式全覆蓋。」凌忠社說,1985年,這場論爭平息,當時的合力人正視自身差距,與當時國際一流企業日本東洋運搬機株式會社(TCM公司)籤署引進內燃平衡重式叉車專有技術協議。
背起責任領跑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引進西方技術在國內叉車行業形成風潮。西風東漸的大勢下,問題也隨之而來,「有的老廠一味出新求變,亂改『西洋圖紙』生產,有的企業只重視量產,卻忽視產品質量。」當時,剛參加工作的技術員楊安國與其他合力新手一樣,加快對「洋本領」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合力人不盲從,不冒進,從整機到關鍵零部件,我們研發了具有合力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內燃系列叉車。」
楊安國稱,通過一系列再創新,合力的研製技術水平向前跨越近20年,叉車品種擴增至12個噸位級、54個基本型、160餘中規格。1991年,合肥叉車廠首次問鼎國內叉車行業桂冠。兩年後,合肥叉車廠進行股份制改造,設立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安徽合力」A股上市掛牌交易。
「作為一家國有企業,合力人敢於大刀闊斧深化改革,關鍵在於企業牢牢把握現代企業制度這一關鍵點。」現任安徽叉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的楊安國說,「把握住了這一點,其實就適應了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
「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完全競爭領域,國企搞不好。安徽叉車集團用紮實的業績給出了答案。」楊安國說,從1991年到2018年,安徽叉車集團連續28年保持中國叉車行業桂冠。
「企業持續穩健發展,關鍵就是不斷改革,樹立鮮明的重品行、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標準導向,讓企業充滿活力生機。」
安徽叉車集團現代企業制度催生了寶貴的企業文化,也激發了幹部職工隊伍的主動性、創造性,湧現出了「創新勞模」張學勤、「匠心技師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董慧、「全國技術能手」劉飛、「勞動模範」許吉青等多位先進人物。更多的合力人,也在舍「小家」為「大家」的賈守明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對標世界頂級要硬本領也要軟實力
在安徽叉車集團的企業技術中心、車間採訪時,記者多次見到不同的外國專家與中方專家組成的小組在一起探討、研究。
楊安國介紹,中國已是全球第一大工業車輛市場。公司2006年躋身世界叉車行業十強,去年躋身七強,下一個目標是躋身世界行業前五強,跨入國際工業車輛領域第一集團。「合力之所以能生存發展至今,一個重要經驗,就是遵循理性、專注發展理念,尊重行業發展規律,始終保持著清醒的發展頭腦。」
日本豐田、德國凱傲、日本三菱、德國永恆力、美國海斯特耶魯……對標全球競爭強手,合力要做什麼?走訪中,企業多位高管認為,在製造手段、工藝裝備等「硬本領」上,合力已不遜於國際一流公司,但在技術能力、信息系統等「軟實力」上,合力要奮力追趕。
「差距就是提升的方向。」該集團生產黨支部書記、生產部副部長劉峻松舉例稱,安徽叉車集團力2009年導入精益生產方式,2010年建立內控管理體系,2011年升級SAP信息化平臺,2012導入卓越績效模式……每年提升一點,勾勒出合力管理進步路線圖。
2017年3月25日,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上,安徽叉車集團申報的「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網際網路+產供銷全流程協同管理」課題獲獎。「集團搶抓『一帶一路』新機遇,加快與國際一流品牌、行業龍頭和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和戰略聯盟,促進企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劉峻松稱。
讓新名片更具含金量
8月15日,安徽叉車集團工業車輛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內,30歲的趙飛正專注於叉車液壓系統管路的三維設計,一個個創意通過電腦圖紙生動呈現,將在後續實驗環節大放異彩。
一年前,在合肥召開的世界製造業大會「精品製造展」上,安徽叉車集團的新產品AGV(自動導引運輸車)成為展會「明星」,其演示吸引了參會嘉賓和觀眾的關注。
「智能物流系統業務,體現合力在智能、互聯、無人系統方面的最新成就。」楊安國介紹,去年1月31日,上海的宜歐國際物流臨港物流園區,「合力AGV宜歐項目」上線交付。「合力提供的AGV整體智能物流解決方案,是全球知名物流企業A.P.穆勒-馬士基集團全球首例適用於貨櫃貨運站集拼業務,體現出了合力的創新實力和水平。」
創新,一直被合力視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據介紹,安徽叉車集團加快產品和基礎技術創新,持續研發並上市中高端產品,不斷推動鋰電等節能環保型叉車市場化進程。
「2017年成功推出國內噸位最大的10噸鋰電叉車,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37.37%。」劉峻松稱,加快產業結構和業務模式創新,公司配件業務同比增長98.8%。整機融資租賃業務同比增長110.56%。「植入了『創新因子』,合力的產品品質和性價比在國際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很多新用戶就是衝著『合力』品牌來的,但這一品牌影響力來之不易。」凌忠社忘不了30多年前,因質量問題,合力產品在英國檢測遭「退單」的痛心;也記得1986年,12臺「合力牌」叉車首次銷往歐洲後,全合力人的自豪感。「如今,合力產品已出口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研發中心和配件製造已完成全球化布局,「HELI」商標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品牌。」楊安國說。
2019年,「合力」實現前7個月實現產品銷量、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8.92%、3.15%,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擴大。
「六十年,我們經營模式在變,產業布局在變,體制機制在變,背後始終不變的就是我們的『根』和『魂』。」楊安國表示,堅持黨的領導,合力非但沒有變化和削弱,反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更加凸顯出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將朝著進入世界行業第一方陣的願景奮勇前行,為製造強省建設貢獻合力全部力量,讓黨旗在合力上空高高飄揚。」(記者 黃娜娜 吳洋 符秀雲 朱曉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