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普】「從零到一」的跨越 我們的氣象,我們的衛星

2021-01-16 五常氣象

改革開放40年,隨著氣象現代化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國氣象衛星事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從1969年周恩來總理提出「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到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再到2016年成功發射「風雲四號」A星,多項氣象科技「領跑」國際。浩瀚蒼穹見證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不平凡歷程。

目前我國已累計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有8顆氣象衛星仍在太空中堅守各自的使命,織就了「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監測「天網」,在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外續寫著中國氣象事業的偉大篇章。


風雲氣象衛星發射年代軸


時光倒退幾十年,上世紀70年代,我國還沒有自己的氣象衛星,只能依靠接收國外的單純「黑白衛星雲圖」應用於氣象預報,因此無法進行原始數據的挖掘,遙感應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1969年1月,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2月親自批准下達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1971年中央軍委正式批覆組建衛星氣象中心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前身),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此開始起步。1972年3月,氣象衛星研製被正式納入國家計劃。



經過十幾年的埋頭鑽研,1988年9月7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A星試驗性氣象衛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實現了我國氣象衛星「從零到一」的突破。此後我國衛星事業進步快速,14年間風雲一號B、C、D星接連發射。



1988年9月7日許健民、駱繼賓、孫家棟等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觀看風雲一號A星發射。衛星發射成功讓參與風雲一號衛星研製的科學家們數千個日夜攻堅終於有了成果。


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當天,國務院、中央軍委電賀研試人員。



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後當天下午,地面站就收到了它傳回來的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從此中國告別了只能使用國外氣象衛星資料的歷史。當天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將這張圖在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進行展示。



又經過數十年的努力,1997年6月10日,風雲二號A靜止試驗氣象衛星成功發射,這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2008年5月27日,我國又成功發射了首顆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我國氣象衛星進入了定量應用的新階段。圖為風雲三號A星拍攝的2008年7月19日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全球影像鑲嵌圖。



2016年12月11日,風雲四號A星的成功發射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當月22日,我國成功發射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地球上空的碳衛星家族在繼美國、日本之後,首添「中國造」。


雲四號A星第一套彩色合成圖動畫


2018年4月,我國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發布,7月,中國氣象局將原定點於東經94.5度的風雲二號H星漂移到東經79度,觀測區域更好地覆蓋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30多年來,風雲衛星這個大家族前赴後繼,在太空中守望我們的家園,成為全球氣象觀測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球防災減災做出了重要貢獻。


 -END-


相關焦點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力度
    空間天氣是一門新興學科,大眾對它不是特別了解,它研究的是從地球高層大氣30千米以上直到太陽的整個日地空間。當太陽上出現的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劇烈活動時,給地球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衛星運行和安全以及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和危害。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作為國家級公益機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開展了大量空間天氣科普宣傳和用戶培養工作。
  • 濟南市氣象科普館
    原標題:濟南市氣象科普館來源:中國氣象報濟南市氣象科普館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山東省氣象局、濟南市科協主辦,濟南市氣象局承辦
  • 氣象科普:颱風的形成
    氣象科普颱風的形成1 形成機制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溼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抬升。
  • 科普氣象知識
    近日,位於柯橋區氣象局內的氣象災害展示與體驗活動站迎來了首批參觀者,在「小球大世界」項目上,當大家通過光影技術,在直徑2米左右的碳纖維球體上,看到立體展現出來的氣象實時雲圖、全球地形地貌、全球衛星雲圖等內容時,紛紛驚奇不已。在天氣預報影視製作室,參觀者又體驗了一回「我是氣象播報員」,用一本正經、活潑搞怪、優雅含蓄等方式錄製了多版本的天氣預報。
  • 【中國網】世界氣象日 跟隨院士走近「數值天氣預報」
    他在衛星大氣紅外遙感研究中提出「最佳信息層」和反演方法,被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所採用,服務於實時天氣預警和短期天氣預報。在報告中,曾慶存院士回顧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氣象學發展為大氣科學的科技飛躍,氣象監測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從天氣圖經驗預報發展到數值天氣預報。
  • 世界氣象日:院士暢談數值天氣預報演變史
    為提升公眾對於氣象科學的認識,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科普報告「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講述天氣預報的發展歷史與未來。
  • 益陽氣象|2020全國科普日&氣象科普知識競答
    -益陽氣象-今天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氣象科普知識競答啦~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主題為「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時間為9月19—25日,立足面向基層、服務發展,充分展現氣象科技工作者在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方面的擔當與作為,廣泛開展「多陣地、多戰線、廣覆蓋、齊參與
  • 北海氣象:氣象科普進校園大手拉小手
    2020年11月18日和11月21日,北海市氣象局團支部聯合北海市海城區第二小學團支部開展「關心關愛未成年人·氣象科普進校園大手拉小手」系列主題活動,向學校師生們傳遞和普及氣象科學知識。系列活動通過氣象科普小課堂、贈送氣象書籍以及參觀北海天氣雷達站等形式開展。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科普知識宣傳、有獎問答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100多名小學生走進氣象科普基地近距離感受氣象,同學們現場觀天氣預報的製作流程,新鮮、豐富的氣象知識激發了同學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王博超是哈爾濱市奮鬥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從小就是氣象迷,所以今天才可以作為班級代表到氣象局一探究竟。百葉箱、風向杆……一切的氣象儀器都吸引著小傢伙。他一會盯著專家追問龍捲風的形成原理、一會又想知道沙塵暴如何防禦。
  • 快來聽聽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 院士講了什麼
    >8月27日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小據決定上乾貨~8月27日下午,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
  • 氣象雷達與氣象衛星
    氣象雷達是用於警戒和預報中、小尺度天氣的主要探測工具之一。氣象衛星是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廣,觀測次數多,觀測時效快,觀測數據質量高。 氣象雷達真能定量估測降水嗎?
  • 「氣象科普講堂」第一期完美落幕!看看院士都講了什麼?
    8月27日下午,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許健民院士講座現場許健民院士以「衛星雲圖上看到的2020年長江流域洪水」和「從對流雲的外觀表現理解對流-輻射平衡理論」為題,分析了今年汛期雨帶在長江流域滯留的基本原因,並將衛星雲圖與他在飛機上拍攝到的雲圖結合起來對比分析,解釋了對流雲的發生發展過程。講座過程中,許健民院士與觀眾互動交流,分享自身科研經驗和感受。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承載幾代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榮耀,見證無數人的殫精竭慮、百折不撓——17顆風雲衛星……1988年9月7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A星試驗性氣象衛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實現了我國氣象衛星「從零到一
  • 氣象+北鬥=?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24顆地球中圓軌道衛星(MEO)、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IGSO)和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GEO)組成,共同構成了北鬥三號星座大家族。8月2日,一架高空大型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起飛,圓滿完成對森拉克颱風外圍雲系的綜合氣象觀測任務我國最新北鬥探空系統在溫度、溼度和測風等方面的觀測準確性(動態)分別達到0.4℃、5%和0.3米/秒,幾乎可以對標國際最先進的探空系統。
  • 「天氣的味道」——氣象科普移動甜品站
    點擊「江蘇氣象」關注我們哦 說起天氣符號、預警信號等氣象知識 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是特別了解其中的含義 但是,若將其融入美食,邊吃邊學,是不是就很容易記住了呢?
  • 甘肅氣象部門把氣象科普知識送到扶貧村田間地頭
    科普活動把農業氣象知識送到扶貧村田間地頭、村社廣場,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趨利避害的作用,促進增產增收,助力脫貧攻堅。活動以「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為主題,旨在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提升農民防災意識和能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來自東灣村的60戶農民、20餘名小學生及百餘名家長參加活動。
  • 石家莊市圖書館氣象科普講座帶您了解天氣知識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這一天,在市圖書館,市氣象學會理事長趙彥廠給市民帶來一場豐富而實用的氣象科普講座。有時,我們的手機會收到氣象災害預警,這種預警往往會精確到今天幾點幾分某種氣象災害幾級預警,但是為什麼不能在前一天發布預警呢?這是因為天氣預警信號的時效非常短,暴雨預警的最長時效為12小時,雷電預警的時效只有6小時,這是為了更精準地達到預警效果,因此在極端天氣集中的季節,要時刻關注氣象預警,以便及時部署防範工作。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年:從地面人工到空天地一體化自動觀測
    「今天,新中國氣象事業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經過50年的發展,風雲氣象衛星也從最初依賴國外到如今服務全球。作為其中一員,我倍感榮幸和振奮。未來,我將繼續不忘初心,做好風雲衛星資料應用工作,最大限度發揮衛星效益,服務好國家經濟和一帶一路建設。」
  • 探秘氣象影視中心,做小小氣象節目主持人!
    走進山西省氣象局,做一次小小氣象員,錄製屬於自己的天氣預報,近距離感受氣象知識的神奇,探尋氣象的奧秘! 氣象初體驗首先,先向小朋友們科普一下咱們國家的氣象水平。2018年1月16日,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這標誌著我國氣象預報業務能力總體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據了解,目前全球共有8個世界氣象中心,最早認定的是美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3個世界氣象中心。後來,中國與歐洲、英國、加拿大、日本也被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
  • 後來,他們的專業都變成了衛星氣象
    對做衛星大氣環境遙感研究、環境及災害監測服務的她來說,每次霧霾一來,只要衛星「看」得十分清楚,從自己手中出去的產品也表現得很好,那種成就感就變成了治癒疲憊的良藥。  負責衛星數據服務和系統支撐的鹹迪打趣自己是「小嶽嶽的哥哥」。由於直接與用戶對接,他當下面臨的最大挑戰和機遇是如何讓更多用戶用好衛星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