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隨著氣象現代化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國氣象衛星事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從1969年周恩來總理提出「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到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再到2016年成功發射「風雲四號」A星,多項氣象科技「領跑」國際。浩瀚蒼穹見證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不平凡歷程。
目前我國已累計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有8顆氣象衛星仍在太空中堅守各自的使命,織就了「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監測「天網」,在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外續寫著中國氣象事業的偉大篇章。
風雲氣象衛星發射年代軸
時光倒退幾十年,上世紀70年代,我國還沒有自己的氣象衛星,只能依靠接收國外的單純「黑白衛星雲圖」應用於氣象預報,因此無法進行原始數據的挖掘,遙感應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1969年1月,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2月親自批准下達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1971年中央軍委正式批覆組建衛星氣象中心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前身),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此開始起步。1972年3月,氣象衛星研製被正式納入國家計劃。
經過十幾年的埋頭鑽研,1988年9月7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A星試驗性氣象衛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實現了我國氣象衛星「從零到一」的突破。此後我國衛星事業進步快速,14年間風雲一號B、C、D星接連發射。
1988年9月7日許健民、駱繼賓、孫家棟等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觀看風雲一號A星發射。衛星發射成功讓參與風雲一號衛星研製的科學家們數千個日夜攻堅終於有了成果。
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當天,國務院、中央軍委電賀研試人員。
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後當天下午,地面站就收到了它傳回來的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從此中國告別了只能使用國外氣象衛星資料的歷史。當天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將這張圖在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進行展示。
又經過數十年的努力,1997年6月10日,風雲二號A靜止試驗氣象衛星成功發射,這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2008年5月27日,我國又成功發射了首顆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我國氣象衛星進入了定量應用的新階段。圖為風雲三號A星拍攝的2008年7月19日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全球影像鑲嵌圖。
2016年12月11日,風雲四號A星的成功發射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當月22日,我國成功發射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地球上空的碳衛星家族在繼美國、日本之後,首添「中國造」。
雲四號A星第一套彩色合成圖動畫
2018年4月,我國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發布,7月,中國氣象局將原定點於東經94.5度的風雲二號H星漂移到東經79度,觀測區域更好地覆蓋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30多年來,風雲衛星這個大家族前赴後繼,在太空中守望我們的家園,成為全球氣象觀測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球防災減災做出了重要貢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