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院士暢談數值天氣預報演變史

2020-12-06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3月23日電(記者楊澤坤)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the sun, 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太陽,地球與天氣)。為提升公眾對於氣象科學的認識,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科普報告「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講述天氣預報的發展歷史與未來。

報告回顧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氣象學發展為大氣科學的科技飛躍,其標誌是以氣象監測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從天氣圖經驗預報到數值天氣預報。曾慶存暢談了數值天氣預報從孕育期(應用高度簡化的渦度方程)、青春期(應用原始方程的)到成年期(全球中期預報)的演變過程。

時至今日,較準確的定量數值天氣預報能及時預測氣象災害,對於防災、減災、救災,保護公民生命財產安全,至關重要。在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持下,經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已經實現了多個登陸我國颱風的零死亡,極大得保護了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我國逐漸發展出短期氣候預測系統,並將最終建成研究和預估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地球數值模擬裝置。

曾院士鼓勵學生們認真學習,發揮中華民族刻苦鑽研、善於思考的優良精神,將來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學生們認真聽取了曾院士的報告後,積極踴躍提問,活動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自上世紀50年代起,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數值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已經有了質的提高。目前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也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7天的預測能力到了可進入實際業務預報的程度。世界氣象組織將數值天氣預報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發展之一,《自然》雜誌則盛讚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曾慶存院士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數值預報,並發展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衛星大氣紅外遙感研究中提出「最佳信息層」和反演方法,被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所採用,服務於實時天氣預警和短期天氣預報。

他倡導並參與研製的國家大科學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氣環境治理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推動地球系統科學不同學科之間的學科交叉和融合,促進我國地球系統科學整體向國際一流水平跨越。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網】世界氣象日 跟隨院士走近「數值天氣預報」
    3月22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了主題為「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的科普報告,講述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曾慶存院士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數值預報,並發展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 「今日氣象」十六大成就片——數值天氣預報
    功能全面的氣象監測網絡,為每天的天氣預報提供了第一手觀測資料。當大量的溫度、溼度、氣壓、降水量、風向、風速被轉化成數字信息傳送到氣象部門時,接下來氣象工作者的任務就是依靠這些基礎資料分析明天的天氣狀況,並把它用最簡明、準確的方式公布於眾。  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數值天氣預報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迅速發展起來。
  • 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好天氣吸引了許多遊客踏青。左圖 曾慶存院士為大家講述數值天氣預報。沈 慧攝面對千變萬化的天氣狀況,古代先哲通過觀天積累了一定經驗,可大體知道某些天氣變化規律。而如今,得益於天氣預報的技術進步,我們從經驗預報時代邁進了數值天氣預報時代,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就讓我們跟隨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院士曾慶存,一覽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
  • 數值預報十周年:我國氣象事業步入「芯」時代
    數值預報是基於數學物理學方法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預報技術。作為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被譽為氣象事業的「晶片」。自主研發中國的數值預報技術,是中國氣象人一直以來的共同願望。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吹響了我國數值預報自主研發的號角;10年砥礪前行,今天我國數值預報系統不但實現了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建立了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和實現應用服務,還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穩定、全技術鏈條的研發和業務應用隊伍。
  • 世界氣象日專家科普知識 天氣預報是咋製作出來的
    劉勇向市民介紹氣象預報平臺 本報記者陳飛波實習生王雨蒙攝一部手機上有3個不同的天氣預報,到底該信哪個?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省氣象臺對外開放,並回答市民提問。 李先生打開手機對記者說,蘋果手機自帶的天氣預報顯示當時西安大部多雲,溫度是11℃;手機QQ天氣顯示多雲,溫度是8℃;手機上下載的墨跡天氣軟體,顯示晴天,溫度是6℃。 氣象專家表示,首先要知道一點,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首先是氣象信息採集,包括高空、地面、衛星、雷達等氣象觀測資料以及數值預報等;其次進行氣象信息處理;第三是進行天氣預報製作;最後通過氣象局、媒體等發布。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天氣預報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氣象災害預警是氣象災害防禦第一道防線,近些年常聽到這樣的評價:「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
  • 什麼叫數值天氣預報
    大氣預報,是氣象人員根據各地探測得來的地面和高空的氣象資料,繪製成各種天氣圖表,再結合從氣象衛星上接收到的衛星雲圖以及氣象雷達觀測得來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作出來的。隨著電子計算機用於天氣預報,氣象預報人員經過研究,逐漸採用了一種新的預報方法——數值天氣預報方法。
  • 中期數值天氣預報開啟新裡程
    他們很難想像,就在二十多年前,我國對中期(未來10天以內)天氣的準確預報,還只是一個夢想。  在技術的進化史上,1992年11月18日是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中國自主研發的「銀河-Ⅱ」巨型計算機誕生了。同時,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作為首個應用試算成功,登上歷史舞臺。
  • 大氣科學專家稱:數值預報無法取代氣象預報員
    6月4日,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大氣科學專家探討了天氣預報的準與不準。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數值預報成為準與不準的關鍵,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稱,數值預報不斷發展並不意味著可以替代天氣預報員。
  • 中國建立自主技術氣象事業「晶片」 天氣預報更靠譜
    人民日報2020年5月6日訊 陰晴雨雪等天氣預報信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天看到、聽到的氣象預測,主要來自「數值天氣預報」,這是基於數學、物理學方法,利用高性能計算機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科學技術。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預報員們再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判斷,加以訂正,就形成了我們獲得的預報信息。
  • 李澤椿:推開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大門
    它的一舉一動牽動著一位八旬老人的心——坐在中央氣象臺的辦公室裡,李澤椿關注著颱風監測預報的實況。  今年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氣象學家李澤椿與颱風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打了一輩子的交道。氣象工作者責任重大。」李澤椿說。  從經驗預報到數值預報  以往,天氣預報是「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經驗預報。科技發展和社會需求變化催生出了天氣圖預報技術。不過,這種定性的預報技術,無法預知大氣內在運動變化狀態,不能滿足人們對天氣預報的需求。
  • 現代數值天氣預報之父
    這次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次數值天氣預報學術會議的組織者和主持人,不是當時著名的氣象學專家,卻是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的數學教授馮·諾依曼博士。  痴迷數學英才不辭年少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1903年12月28日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他是當地一位小有成就和名氣的銀行家族中的第一個男孩。
  • 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
    (新中國70年)人物誌: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題: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中新社記者 李亞南 孫自法從「無」到「有」,從「中國印記」到「中國智造」,談起被世界氣象組織稱為20世紀最偉大科技發展之一的數值預報,從事氣象工作近60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李澤椿認為,中國氣象人開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
  • 專訪曾慶存 :他的工作是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一個裡程碑
    2016年6月22日,世界氣象組織授予曾慶存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獎」,這個獎被譽為世界氣象科學的最高獎。世界氣象組織主席戴維·格蘭姆斯對曾慶存在衛星氣象遙感理論、數值天氣氣候預測理論、氣象災害預測和防控調度問題,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和地球系統模式等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予以高度評價。
  • 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奠基人曾慶存:不求聞達亦斯文
    1961年,曾慶存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隨即用於天氣預報業務。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在數值天氣預報上的開創性和基礎性貢獻,讓全世界都受益。  如果把時間再往回拉,曾慶存不會想到自己的一生會跟氣象結緣。出生於農村的他,從小就知道天氣對於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民家庭的意義。  1935年,曾慶存出生於廣東一個農民家庭。
  • 世界氣象日,談古論今說天氣
    今天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我們一起揭開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精準氣象預測,探索未知,創造奇蹟通曉氣象,精準預測,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是人們對大氣科學不斷探索的源動力。從「看雲識天氣」的經驗傳承,到「二十四節氣」的韻律實踐;從1860年代第一張手繪天氣圖的誕生,到20世紀以數值模式為基礎的現代天氣預報體系的建立,人類對氣象預測的「精準」追求,從未停止。
  • 數值天氣預報(上)
    這樣方法叫數值天氣預報,亦稱「天氣預報的流體力學方法」。它是目前全世界都在用的一種天氣預報方法尤其對3~7天內的預報,比較準確。它是根據描述大氣運動規律的流動力學和熱力學原理,構成閉合方程組,也就是大氣的數值模型,只要知道某個時刻大氣的初始狀態,就可通過數學方法求解,計算出來某個時間大氣的狀態,亦就是通常所說的天氣形勢及有關的氣象要素如溫度、風、降水等。
  • 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濤 記者楊群娜報導 日前,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2015年學術委員會會議在廣東省氣象局召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薛紀善、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研究員陳德輝、香港天文臺高級科學主任陳柏緯、中山大學林文實教授等委員參加會議。廣東省氣象局局長許永錁、副局長梁建茵出席會議。  會上,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匯報了年度工作進展及未來5年工作計劃。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另一個令他振奮的時刻也發生在2018年,當年的11月28日,國家級完整數值預報業務體系的最後一塊拼圖——GRAPES全球集合預報系統通過業務化驗收評審,標誌著我國建成了以自主研發的GRAPES為核心的全球、區域確定性和集合預報系統,並對颱風、環境響應、海浪等專業模式提供支撐的完整數值天氣預報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