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釗
如今,人們在長假出行前,總是習慣通過手機查詢未來一周的天氣。他們很難想像,就在二十多年前,我國對中期(未來10天以內)天氣的準確預報,還只是一個夢想。
在技術的進化史上,1992年11月18日是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中國自主研發的「銀河-Ⅱ」巨型計算機誕生了。同時,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作為首個應用試算成功,登上歷史舞臺。
「小馬拉大車」,中期預報曾歷經艱難
作為我國第一臺計算速率達到10億次的通用並行巨型計算機,「銀河-Ⅱ」達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的國際先進水平。而中期數值天氣預報與它結緣,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數值預報已成為國際天氣預報主流發展趨勢,而我國的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尚未建立,亟待開發。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系列發展計劃出臺:中期數值天氣預報列入「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預報系統建設項目也通過了審批立項。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時任國家氣象中心主任,也是這一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建設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是面向世界尖端科學的挑戰。在眾多專家參與論證下,一個龐大的設計方案逐漸成型:裝備高性能計算機、研發數值預報系統、引進並消化吸收先進技術……
但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要在巨型計算機上運行,現有的機器遠遠無法滿足需求。更大的難題是,當時,進口機器的渠道也被限制,美、英、法、意、德、日等20多個國家組成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和貿易限制,不同意將機器賣給中國。
深知這項工作重要性的李澤椿,選擇了軟體研發與硬體研製雙管齊下的策略。
為解燃眉之急,氣象部門採用「小馬拉大車」的辦法,將本應在巨型計算機上完成的研發工作,提前在現有的「M—360」中型計算機上進行。這臺機器經過擴體升級,首先完成科研攻關任務,實現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的準業務運行。
科研「搶跑」,後勤也要緊緊跟上。巨型機可以遲到,但不能缺席。1988年3月,氣象部門作為第一個用戶,與國防科技大學籤訂研製「銀河-Ⅱ」10億次巨型計算機的合同。緊張的技術攻關就此展開。
迎難而上,「銀河-Ⅱ」在逆境中誕生
研製巨型計算機,毫無疑問是一項複雜困難的任務。而在當年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人們面臨的挑戰尤其嚴峻。
當時,巨型計算機技術壟斷現象嚴重。掌握技術的少數發達國家採用「一卡二衝」的策略限制其他國家發展。「卡」就是拒絕出口高出對方技術水平的計算機,增加其發展難度。「衝」則尤為可怕,指當對方研發出某個檔次的計算機時,便放開限制大量出口低於這個檔次的計算機,以低廉的成本衝擊對方剛剛建立起來的技術基礎。在我國研製出首臺巨型計算機——計算能力達到每秒1億次的「銀河-Ⅰ」後,國外便有大量此類降檔機器湧入我國市場。
面對這樣困難的形勢,曾成功研製「銀河-Ⅰ」、實現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零突破的國防科技大學再次承擔重任。研製團隊在國內首次採用50兆赫的工作頻率和4個高性能處理機並行處理結構。當時,這個結構相當「大膽」——頻率上升意味著機型的結構要更為緊湊,布線不僅要短,而且要儘可能少。「銀河-Ⅰ」一塊電路板有7層,單面安裝百餘個器件,在當時已被認為到達了極限。而「銀河-Ⅱ」要求在一本雜誌大小的電路板上布出數千條線、安裝數百個器件,難度可想而知。
當年,「銀河-Ⅰ」的電路板圖由近百名知青精心繪製。但精細度進一步升級後,手工操作已經無法滿足「銀河-Ⅱ」的高要求。此時,中國計算機並行算法研究與應用創始人之一、時任「銀河-Ⅱ」應用軟體主任設計師李曉梅,應用研究十年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繪製出了4萬多張精密圖紙,解決了研製的一大難題。
最值得一提的,無疑是「銀河-Ⅱ」研製過程中的「同步進行法」。國家氣象中心作為用戶,全程參與其中,在研製機器的同時,著手開發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這種「同步進行法」,在這一巨型計算機系統問世後,很快便投入正式運行。而在常規情況下,從計算機研製成功到應用軟體投入運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今,我國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已經多次蟬聯國際超算榜首,而氣象部門的數值預報系統,以及支撐其運行的超算也經歷了多次升級換代。當今的預報準確率與計算能力,已經達到了當年難以企及的高度。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成功搭乘「銀河—Ⅱ」運行則作為一座光輝燦爛的裡程碑,令人永遠難忘。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11月22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