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數值天氣預報開啟新裡程

2021-01-19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釗

  如今,人們在長假出行前,總是習慣通過手機查詢未來一周的天氣。他們很難想像,就在二十多年前,我國對中期(未來10天以內)天氣的準確預報,還只是一個夢想。

  在技術的進化史上,1992年11月18日是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中國自主研發的「銀河-Ⅱ」巨型計算機誕生了。同時,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作為首個應用試算成功,登上歷史舞臺。

  「小馬拉大車」,中期預報曾歷經艱難

  作為我國第一臺計算速率達到10億次的通用並行巨型計算機,「銀河-Ⅱ」達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的國際先進水平。而中期數值天氣預報與它結緣,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數值預報已成為國際天氣預報主流發展趨勢,而我國的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尚未建立,亟待開發。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系列發展計劃出臺:中期數值天氣預報列入「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預報系統建設項目也通過了審批立項。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時任國家氣象中心主任,也是這一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建設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是面向世界尖端科學的挑戰。在眾多專家參與論證下,一個龐大的設計方案逐漸成型:裝備高性能計算機、研發數值預報系統、引進並消化吸收先進技術……

  但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要在巨型計算機上運行,現有的機器遠遠無法滿足需求。更大的難題是,當時,進口機器的渠道也被限制,美、英、法、意、德、日等20多個國家組成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和貿易限制,不同意將機器賣給中國。

  深知這項工作重要性的李澤椿,選擇了軟體研發與硬體研製雙管齊下的策略。

  為解燃眉之急,氣象部門採用「小馬拉大車」的辦法,將本應在巨型計算機上完成的研發工作,提前在現有的「M—360」中型計算機上進行。這臺機器經過擴體升級,首先完成科研攻關任務,實現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的準業務運行。

  科研「搶跑」,後勤也要緊緊跟上。巨型機可以遲到,但不能缺席。1988年3月,氣象部門作為第一個用戶,與國防科技大學籤訂研製「銀河-Ⅱ」10億次巨型計算機的合同。緊張的技術攻關就此展開。

  迎難而上,「銀河-Ⅱ」在逆境中誕生

  研製巨型計算機,毫無疑問是一項複雜困難的任務。而在當年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人們面臨的挑戰尤其嚴峻。

  當時,巨型計算機技術壟斷現象嚴重。掌握技術的少數發達國家採用「一卡二衝」的策略限制其他國家發展。「卡」就是拒絕出口高出對方技術水平的計算機,增加其發展難度。「衝」則尤為可怕,指當對方研發出某個檔次的計算機時,便放開限制大量出口低於這個檔次的計算機,以低廉的成本衝擊對方剛剛建立起來的技術基礎。在我國研製出首臺巨型計算機——計算能力達到每秒1億次的「銀河-Ⅰ」後,國外便有大量此類降檔機器湧入我國市場。

  面對這樣困難的形勢,曾成功研製「銀河-Ⅰ」、實現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零突破的國防科技大學再次承擔重任。研製團隊在國內首次採用50兆赫的工作頻率和4個高性能處理機並行處理結構。當時,這個結構相當「大膽」——頻率上升意味著機型的結構要更為緊湊,布線不僅要短,而且要儘可能少。「銀河-Ⅰ」一塊電路板有7層,單面安裝百餘個器件,在當時已被認為到達了極限。而「銀河-Ⅱ」要求在一本雜誌大小的電路板上布出數千條線、安裝數百個器件,難度可想而知。

  當年,「銀河-Ⅰ」的電路板圖由近百名知青精心繪製。但精細度進一步升級後,手工操作已經無法滿足「銀河-Ⅱ」的高要求。此時,中國計算機並行算法研究與應用創始人之一、時任「銀河-Ⅱ」應用軟體主任設計師李曉梅,應用研究十年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繪製出了4萬多張精密圖紙,解決了研製的一大難題。

  最值得一提的,無疑是「銀河-Ⅱ」研製過程中的「同步進行法」。國家氣象中心作為用戶,全程參與其中,在研製機器的同時,著手開發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這種「同步進行法」,在這一巨型計算機系統問世後,很快便投入正式運行。而在常規情況下,從計算機研製成功到應用軟體投入運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今,我國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已經多次蟬聯國際超算榜首,而氣象部門的數值預報系統,以及支撐其運行的超算也經歷了多次升級換代。當今的預報準確率與計算能力,已經達到了當年難以企及的高度。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成功搭乘「銀河—Ⅱ」運行則作為一座光輝燦爛的裡程碑,令人永遠難忘。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11月22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有新突破
    本報北京12月6日訊(記者王學健)幾天後北京的天氣將是陽光明媚還是大雨傾盆?這是作為世界難題的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需要回答的問題。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聯合研發的「全球ATOVS資料三維變分同化系統」通過準業務化驗收,該技術將使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在北半球和中國區域延長12個小時左右,在南半球延長24個小時以上。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科普】神馬是「數值天氣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與經典的以天氣學方法作天氣預報不同,它是一種定量的和客觀的預報,正因為如此,數值天氣預報首先要求建立一個較好的反映預報時段的(短期的、中期的)數值預報模式和誤差較小、計算穩定並相對運算較快的計算方法。
  • 數值預報:有效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精度
    根據GRAPES的2020年至2040年發展計劃,全球同化預報系統模式水平解析度將高於5千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2025年目標是5千米),模式頂層將達到80千米或更高;區域水平解析度將高於1千米(2016年英國氣象局水平解析度達到1.5千米)。    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值預報模式所需要的觀測信息要同步發展。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舉行雙邊會議 加強數值預報等五...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虞俊報導 2月14日至15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第三屆雙邊會議在英國裡丁舉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率團出席會議,ECMWF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女士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並主持雙邊會議。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承諾突破天氣預報時限
    全球整體天氣預報的精細度提高3倍以上,天氣預報網格距離從18公裡縮減到5公裡。】根據今天公布的一項全新戰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簡稱「ECMWF」)承諾在未來10年內,將使具有重大影響的天氣事件的預報時限再延長3至6天。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首次雙邊會議舉行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預報中心雙邊會議現場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虞俊報導 4月23日至24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首次雙邊會議在英國裡丁舉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率團出席會議,ECMWF主任Alan Thorpe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並主持雙邊會議。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TL639L60 可用預報時效達到6.5天以上,預報產品在業務中得到廣泛的應用;GRAPES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2004年實現業務化;GRAPES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2009年3月實現準業務運行;全球檯風路徑預報能力逐步提高,颱風路徑距離誤差24小時預報在125公裡以內,48小時預報在220公裡以內,72小時預報在330公裡以內。
  • 數值天氣預報:靜悄悄的革命
    我們因此有理由相信,這篇作者來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和加拿大環境部的文章,應該是梳理NWP過去,併科學和建設性展望未來的重要論文,而其對科學界和公眾的意義以及「可視化」的效果(見封面圖)則是不言而喻的。
  • 數值天氣預報能力未來將有多強?
    數值天氣預報模式2025年和2035年性能進步預測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在最新的2016—2025年戰略中,在預報方面明確提出了「2+4+1」戰略,即到2025年:高影響天氣的有效集合預報提前2周;大尺度形勢和機制轉化預報提前4周;全球尺度異常預測提前1年。
  • GRAPES: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新平臺
    在中國氣象人的眼裡,GRAPES代表著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面向21世紀的「新一代全球/區域多尺度通用同化與數值預報系統」。其中,GRAPES短時臨近天氣預報系統,曾作為唯一的中國發展的預報系統,加入世界氣象組織北京2008年奧運會預報示範和研究示範計劃,為奧運會提供氣象服務。
  • 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
    在周圍人眼中,80多歲高齡的李澤椿一路走來從沒閒著:「主持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負責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研究項目和系統建設」「結合新技術條件對中國災害性天氣實際情況開展專項研究」……李澤椿的生活第一次與氣象領域產生交集是在上世紀50年代。
  • 劉雅鳴率團訪問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錢鑫報導 6月9日至10日,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率團訪問位於英國裡丁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並圍繞未來多領域合作與該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爾進行交流。
  • 李澤椿:推開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大門
    從經驗預報到數值預報  以往,天氣預報是「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經驗預報。科技發展和社會需求變化催生出了天氣圖預報技術。不過,這種定性的預報技術,無法預知大氣內在運動變化狀態,不能滿足人們對天氣預報的需求。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報告會在北京舉行
    吳鵬 攝影中國氣象報記者吳鵬張淑婷報導7月18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報告會在北京舉行。ECMWF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FlorenceRABIER)作了主題報告,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和矯梅燕出席了報告會。
  • 趨勢| 數值天氣預報能力未來將有多強?
    數值天氣預報模式2025年和2035年性能進步預測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在最新的2016—2025年戰略中,在預報方面明確提出了「2+4+1」戰略,即到2025年:高影響天氣的有效集合預報提前2周;大尺度形勢和機制轉化預報提前4周;全球尺度異常預測提前1年。
  • 現代數值天氣預報之父
    在氣象學領域,從20世紀初皮葉克尼斯用流體動力學方程統一描述大氣運動,到20世紀中期計算機成功應用於數值天氣預報,都是氣象學與數學、氣象學家和數學家緊密合作得到的。這些成果是在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突破性進展。本文給讀者介紹美籍匈牙利數學和氣象學家馮·諾依曼。  1946年8月29-30日,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的高級研究院,召開了一次對現代氣象學發展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
    在氣象日來臨之際,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Florence Rabier)接受了中國氣象報記者採訪,就氣象日主題的理解、ECMWF的做法、中歐氣象合作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嘉賓: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2019年進展回顧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22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發布《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年度報告2019》(1 天氣科學ECMWF科學家努力完善和發展集成預報系統(IFS)的各個方面,不斷將天氣預報質量推向極限。(1)五階垂直插值。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新季節預報系統
    近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推出新的季節預報系統——SEAS5。該系統在預報技巧方面得到了明顯改善,尤其是提升了厄爾尼諾/拉尼娜預報能力。由於該系統水平解析度的大幅提高,預報結果將更加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