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值天氣預報能力未來將有多強?

2020-12-08 騰訊網

  導讀

  2017年,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成為第二批被認定的世界氣象中心,讓中國成為唯一擁有「世界氣象中心」稱號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氣象中心的職責不僅局限於本國,還需在全球氣象發展中發揮「中心」的作用和價值。因此,世界氣象中心核心業務能力的高低,成為考量中心含金量的關鍵所在。

  2018年,中國氣象局開始醞釀製定到203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以下稱「2035年規劃」)。該規劃瞄準到2025年和2035年世界主要氣象機構核心能力的發展水平,提升我國關鍵預報技術水平,實現到氣象強國的轉變。

  本文對目前國際主要氣象中心預報預測能力的領先水平,以預報指標為衡量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結合這些「領先水平」的發展痕跡,特別是過去10年裡水平提升的幅度,在給出當前水平(2016—2017年)的同時,對未來10年(2025年)和20年(2035年)國際上預報預測的先進水平將達到的高度進行預測。

  趨勢一:單一可預報指標「2D」化

  不同預報要素「隨遇而安」

  最早,洛倫茨基於大氣混沌本質給出可預報性的邊界值為16.8天。隨著模式模擬技術的發展、學界對非線性過程本質認識的進步和計算、模擬技術的改進帶來的手段更新等,可預報性問題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解析和拓展。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最近就從模式與預報對象的時空尺度出發,給出了新的可預報「2D」分布,其中的可預報時效大大提高。

  提前接近1年預報的要素為月海平面溫度距平和厄爾尼諾等氣候信號密切相關的變量統計值。其餘預報要素從易到難排列為:月平均2m溫度和氣壓、遙相關指數、高空場、地面場、降水和氣象極值。而地面場及其後要素可預報的空間尺度均在1000 km以內。

  趨勢二: 10天左右的預報

  將更有參考價值

  各世界氣象中心全球天氣預報業務模式

  先進的全球集合預報系統大約有20~50個成員,模式的水平解析度在9~50km,垂直100層左右。北半球500hPa高度場最初集合離散度約2.5 m(大約是變率的3%),在預報最初24 h內以指數增長,在10天內發散到70m左右。

  預報系統性能領先的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其模式水平解析度達9km,垂直層數137層,預報時效在10~15天之間。2017年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將其IFS(註:綜合預報系統)升級為IFSCycle 43r3,主要改變有:改進了對流模擬,採用了新的輻射方案和氣溶膠氣候學,以及更好地利用了下投式探空儀數據和其他觀測數據。這次升級換代使其預報技巧,特別對是熱帶氣旋的預報,有了一定提高。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北半球中緯度24h降水總量集合預報有效天數變化(2002-2017年,圖中給出預報時效(d, CRPSS≥0.1)的12個月滑動平均值)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代表的領先全球模式核心指標現狀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在2017年年報中,給出了到2017年底該中心各種核心業務指標的統計。其中影響最大的預報產品——北半球中緯度24h降水集合預報的進步明顯,從本世紀初的2.5天增加到7天左右。預報改進的速度在最近十年明顯「減緩」,但變緩的進步還是讓10天左右的預報具有了價值。

  全球主要氣象中心預報指標的演變和相互比較顯示,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本世紀以來的發展趨勢具有一定代表性,都趨於變緩但一直保持進步。

  數值天氣預報模式2025年和2035年性能進步預測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在最新的2016—2025年戰略中,在預報方面明確提出了「2+4+1」戰略,即到2025年:高影響天氣的有效集合預報提前2周;大尺度形勢和機制轉化預報提前4周;全球尺度異常預測提前1年。而未來5年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部分預報系統的升級情況的主要特徵為:解析度進入10km,區域模式和預警服務進入1~3km,集合成員數穩定在20~30個,最長預報時段超過1年達到15個月。

  以下依據對數值天氣預報過去進步幅度的量化估計,同時參考各種戰略給出的估計,對天氣預報領域一些核心指標未來進步的可能幅度做出初步估計。

  依據歐洲中期預報中心和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對500hPa位勢高度預報時效的提升率,約每10年提高近2天。目前北半球主要預報指標時效大約6.7天,即基於全球預報過去20年的改進:2025和2035年預報時效將提高到8和10天。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高解析度模式系統預報時效最近10年從大約6.0天提高到6.8天,基於高分變率模式過去22年改進:2025年和2035年時效提高到7.6天和8.4天。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最近10年溫度和降水預報預報時效的增加在0.8—2天之間,即多種模式要素預報:10年進步在1-2天之間,將全面接近和進入10天有效性階段。

  趨勢三:更早進行

  天氣型轉變和氣候預測

  從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耦合模擬工作組(WGCM)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的發展歷程來看,第三階段(CMIP3)參與模式的典型水平解析度為大氣250km,海洋1.5°。7年後的CMIP5周期中,進步到150km和1°。截止到2016年CMIP6的部分模式能實現大氣至少50km和海洋0.25°。

  氣候模式50年發展歷程

  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的次季節—季節預報項目(S2S)目前選擇的預測關鍵指標,一為MJO(註:熱帶季節內振蕩)預測技巧,二為天氣型轉變預測。2013—2017年的第一階段實施中,10個S2S模式中有7個MJO預報時效(雙變量相關≥0.5)達到20天,其中最領先的ECWMF模式10年預報時效約增長12天,達到38天。如保持此進步速度,到2025年能達到49天。在天氣型轉變預報方面,北大西洋濤動(NAO)正負轉型預報提前3周,其他天氣型的轉化提前16天預報。

  再看以Nino3.4海溫距平指標為代表的短期氣候信號預測。2004年NCEP歷史回報提前3和6個月的Nino3.4海溫距平指標相關性約為85%和76%。2018年,氣候系統歷史預報項目(CHFP)集合世界9個中心相應技巧達到90%和82%。即過去15年提前3和6個月的預測水平,相關性分別提高了5%和6%。綜合考慮,未來3個月和6個月針對Nino3.4海溫距平預測的指標,可能分別可以達到93%和86%(2025年)以及96%和90%(2035年)。

  預報模式發展的一些新趨勢分析

  天氣和氣候模式的發展,主要以業務預報需求為導向。在當前預報時效已經接近可預報性極限的情況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領域發展必然會藉助新手段和思路,以及開發新的產品,一些新趨勢有: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最新給出了世界領先的5個氣象中心2018年和2017年預報指標的比較。在幾乎所有的預報時段,1年裡的進步都是「可測量」且是正面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水平提升的腳步沒有停歇。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2018年在其模式輸出端推出3個新預報場——閃電、總水汽輸送和最大對流有效位能,提升了服務(如閃電)和天氣診斷(如總水汽輸送和對流有效位能)利用的可能。

  模式解析度繼續提升。未來5—10年,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業務模式解析度將達到km尺度。其中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的戰略目標是,到2025年以5km的解析度進行全球集合預報。

  很多研究揭示了極端事件在可預報性方面,相對所有預報而言,具有一定的優勢。比如北半球冷暖事件預報技巧得分,明顯好於所有預報的平均得分。關鍵要素提升或許也有有力要素。

  正如NOAA利用機器學習改進了冰雹、雷暴、龍捲風和颶風等高影響天氣的預報,天氣相關數據的潛在來源將繼續急劇增長,AI等創新科技應用於天氣氣候預報將使氣象機構和相關公司更好地利用這些數據。

  結   語

  正如ECMWF前任中心主任作為作者之一在著名期刊《自然》上發表的評述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進步的長篇評述文章時的比喻,天氣氣候預報技術的巨大進步是「靜悄悄的革命」。

  過去幾十年,氣象預報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但建立在此發展態勢上,對氣象預報能力發展進行預測,不論是氣候變化導致預報難度增加,還是預報水平逐漸接近可預報性極限,都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本文雖然提出了一些量化指標的預測,但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把握世界氣象科學發展趨勢,促進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在制定未來發展規划過程中,了解世界最前沿的動態。同時意識到,所謂的核心指標,實際上都是對一系列研發工作及其綜合能力在一個總體上的考量。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進步需要基於更廣泛領域的科學和技術進步,而數值模式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多領域日積月累的創新研發活動才有可能。

  各國數值天氣氣候預報系統,無論是從系統本身含金量的角度,還是其在國家福祉和防災減災救災過程中的作用來看,無疑都是國家「重器」。它在中國氣象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完成這件大國重器的鑄就,無疑是中國氣象人最大和時刻不能忘記的初心。

  參考文獻

  本報告主要依據的研究論文和出版物,對世界上主要氣象業務中心預報模式特徵和同化系統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所列文獻中的重點國外文獻全文,在附錄中給出。

  賈朋群,李婧華(2015):2010年以來世界主要國家氣象發展戰略和規劃,科技信息快遞,2015年9期

  賈朋群(2016):ECMWF未來10年「2+4+1」戰略:將天氣氣候預報引向極致,氣象科技進展,6(4):29

  賈朋群(2018):「他鄉」或許不再是「異鄉」——ECMWF「揭開灰色地帶的謎底」學術會評介,氣象科技進展,8(1):299-302,304

  賈朋群 田曉陽(2018):2010年以來世界主要氣象中心業務模式性能量化評估指標分析,科技信息快遞,2018年3期

  頡衛華(2017):赴歐中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訪學工作總結,氣象科技合作動態,2017年4期

  許小峰(2018):從物理模型到智能分析——降低天氣預報不確定性的新探索,氣象,44(3):341-350

  張定媛(2018): 熱帶氣旋預報水平及指標分析. 科技信息快遞,2018年4期

  鄭秋紅等譯,賈朋群校(2015):Nature封面評述文章譯介:NWP革命靜悄悄,科技信息快遞,2015年10期

  周慶亮(2018):世界氣象中心設置、認定與履職簡析. 氣象科技進展,8(4):129-131

相關焦點

  • 趨勢| 數值天氣預報能力未來將有多強?
    本文對目前國際主要氣象中心預報預測能力的領先水平,以預報指標為衡量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結合這些「領先水平」的發展痕跡,特別是過去10年裡水平提升的幅度,在給出當前水平(2016—2017年)的同時,對未來10年(2025年)和20年(2035年)國際上預報預測的先進水平將達到的高度進行預測。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從這段表述上不難看出影響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對描述大氣原理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偏微分方程組的求解是否更能接近實際;二是大氣邊值條件的輸入是否科學;第三點就是是否有運算能力足夠的大型電子計算機。數值天氣預報發展到現在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因為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的解決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所以可以說發展是比較緩慢的。
  • 數值天氣預報(上)
    天氣圖的出現,比單憑眼觀風雲現象預測天氣要進步得多,它主要是靠人們對大氣現象的認識和長期積累的經驗來推未來的天氣,這種方法直到今天,仍不失為一種預報手段,但其準確率及便捷程度不夠高。 為了天氣預報準確,人們希望把天氣的變化規律摸索、總結出來,用一種客觀定量的辦法進行預報。
  • GRAPES: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新平臺
    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氣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在數學物理學基礎上,建立了數值天氣預報。簡單說來,數值天氣預報就是根據現有的天氣狀況和已知的初始條件,利用高性能計算機,求解控制大氣運動的動力-熱力學方程,從而得出未來一段時期內的天氣形勢和有關氣象要素的客觀定量預報方法。
  • 數值天氣預報:靜悄悄的革命
    我們因此有理由相信,這篇作者來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和加拿大環境部的文章,應該是梳理NWP過去,併科學和建設性展望未來的重要論文,而其對科學界和公眾的意義以及「可視化」的效果(見封面圖)則是不言而喻的。
  • 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時移勢易,我們現今邁進了數值天氣預報時代,得益於這一預報技術的進步,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時序更替雖有規律,但也經常「天有不測風雲」。
  • 氣象錦囊——人工智慧賦能數值天氣預報
    天氣況狀瞬息萬變,令人難以捉摸,精準的天氣預報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指導和服務,因此,最大限度的準確預測天氣一直是人們的不懈追求。數值天氣預報的誕生曾經給天氣預報領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它是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巨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另外,為期10年的國際「觀測系統研究與可預報性試驗」計劃(THORPEX)正在世界氣象組織框架內組織實施,將有力地推進觀測-預報交互系統技術、資料同化技術、多模式多中心超級集合預報技術的發展,加速提高1-14天數值預報準確率。
  • 天氣預報:如何有效應用數值產品
    本期嘉賓: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楊貴名  採訪人:本報記者 郭起豪 通訊員 陽揣環   近年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有過度依賴數值預報產品的傾向,預報員自身的能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數值預報產品解釋應用和各類新型氣象資料應用能力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氣要素預報的精細化和準確率
  • 【科普】神馬是「數值天氣預報」?
    是指根據大氣實際情況,在一定的初值和邊值條件下,通過大型計算機作數值計算,求解描寫天氣演變過程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和天氣現象的方法。由於數值天氣預報要利用各種手段(常規的觀測,雷達觀測,船舶觀測,衛星觀測等)獲取氣象資料,因此,必須恰當地作氣象資料的調整、處理和客觀分析。由於數值天氣預報的計算數據非常之多,很難用手工或小型計算機去完成,因此,必須要有大型的計算機。
  • 數值預報:有效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精度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GRAPES未來20年的發展規劃將著重於「風雲」衛星資料同化。    根據GRAPES的2020年至2040年發展計劃,全球同化預報系統模式水平解析度將高於5千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2025年目標是5千米),模式頂層將達到80千米或更高;區域水平解析度將高於1千米(2016年英國氣象局水平解析度達到1.5千米)。    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值預報模式所需要的觀測信息要同步發展。
  • 強對流天氣如何預報
    從技術角度來說,先進的數值預報模式逐步使用和都卜勒天氣雷達網逐步完善,為強對流天氣的短時預報和臨近預報提供了最佳的預報手段和預報方法。目前,我國建立了由全國中期天氣預報模式、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全球集合預報系統、熱帶氣旋路徑數值預報模式、沙塵暴數值模式等組成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發展了精細到鄉鎮的氣象預報系統和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系統,對於短時強降水的預報準確率已經達到了30%。  不過,龍捲風和下擊暴流等尺度更小、持續時間更短的強對流天氣,我國暫未開展業務性預報。
  • 數值天氣預報背後的故事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背後,有這樣一個人日復一日無聲地奉獻著,見證著重慶市數值天氣預報精度不斷提高。他就是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高性能計算應用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啟龍。自2012年加入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從事超級計算應用服務工作,他便和數值天氣預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 中期數值天氣預報開啟新裡程
    他們很難想像,就在二十多年前,我國對中期(未來10天以內)天氣的準確預報,還只是一個夢想。  在技術的進化史上,1992年11月18日是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中國自主研發的「銀河-Ⅱ」巨型計算機誕生了。同時,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作為首個應用試算成功,登上歷史舞臺。
  • 什麼叫數值天氣預報
    大氣預報,是氣象人員根據各地探測得來的地面和高空的氣象資料,繪製成各種天氣圖表,再結合從氣象衛星上接收到的衛星雲圖以及氣象雷達觀測得來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作出來的。隨著電子計算機用於天氣預報,氣象預報人員經過研究,逐漸採用了一種新的預報方法——數值天氣預報方法。
  • 世界氣象日:院士暢談數值天氣預報演變史
    為提升公眾對於氣象科學的認識,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科普報告「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講述天氣預報的發展歷史與未來。
  • 【中國網】世界氣象日 跟隨院士走近「數值天氣預報」
    曾慶存院士介紹,數值天氣預報是根據物理學原理(大氣動力學)建立描述天氣演變過程的方程組(數學模型),輸入觀測資料,用電子計算機作數值求解,預測未來天氣。他暢談了數值天氣預報從孕育期(應用高度簡化的渦度方程)、青春期(應用原始方程)到成年期(全球中期預報)的演變過程。時至今日,較準確的定量數值天氣預報能及時預測氣象災害,對於防災、減災、救災,保護公民生命財產安全,至關重要。
  • 現代數值天氣預報之父
    這次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次數值天氣預報學術會議的組織者和主持人,不是當時著名的氣象學專家,卻是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的數學教授馮·諾依曼博士。  痴迷數學英才不辭年少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1903年12月28日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他是當地一位小有成就和名氣的銀行家族中的第一個男孩。
  • 李澤椿:推開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大門
    李澤椿還兼作電臺搖機員,每當雷雨天氣發不出電報時,他搖機搖得滿頭大汗、腰痛臂酸。  「這些好像是常態,沒想過有多辛苦、多偉大,大家就覺得應該做,很樂觀。」在李澤椿看來,那段經歷讓他受益終生。  上世紀60年代,李澤椿到中央氣象臺作預報員,參與每天24小時值班進行全國天氣預報。
  • GRAPES數值預報模式亮相雲棲大會?!快來圍觀!
    關鍵點1:在非靜力預估修正半拉格朗日算法、非靜力模式全球四維變分同化、有約束衛星資料變分偏差訂正方法、適合我國特殊地形和季風氣候特點的高精度模式算法、融合我國多型號都卜勒天氣雷達三維組網同化技術、公裡解析度三維變分同化系統等方面有突出創新,全面應用了我國自主風雲衛星和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