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如何有效應用數值產品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本期嘉賓: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楊貴名

  採訪人:本報記者 郭起豪 通訊員 陽揣環

 

  年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有過度依賴數值預報產品的傾向,預報員自身的能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數值預報產品解釋應用和各類新型氣象資料應用能力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氣要素預報的精細化和準確率。

  正視數值預報的誤差問題

  數值天氣預報是根據大氣實際情況,在一定初值和邊值條件下,採用數值計算的方法,求解描寫天氣演變過程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方程組,預報未來天氣的方法。

  由數值天氣預報定義可見,數值天氣預報依賴於大氣的初始值和邊界值狀態(即觀測數據的準確性和邊界數據的真實合理性),依賴於數值計算中由差商代替微商的截斷誤差和考慮計算收斂性和穩定性的捨入誤差,依賴於大氣物理過程的較準確描述等。

  20多年來,數值預報的能力大幅提高,其對環流場預報的準確度已經遠遠高於預報員預報的準確度,但是對天氣要素,特別是對災害性天氣的預報,與防災減災的要求和預報精細化的要求距離甚遠,其主要原因是:觀測資料的準確性和觀測資料的有效利用率不高,模式物理過程的真實性、模式對複雜地形的逼真描述不夠,使得數值預報產品依然並將在長時間存在不確定性。這樣就引出了對其預報能力的評價問題,即檢驗其準確性。

  數值預報產品的科學檢驗

  既然數值預報產品存在一定的誤差,那麼如何才能應用好數值預報產品呢?檢驗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為什麼要對數值預報產品進行檢驗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醜紀範曾引用俄國人赫爾岑的話說:「充分地理解過去——我們可以弄清楚現狀;深刻認識過去的意義——我們可以揭示未來的意義;向後看——就是向前進。」其中的「過去」指的就是對模式性能的檢驗。

  對此,BAMS雜誌以及《科學》雜誌持同樣的觀點:「如果要讓預報是科學的,就必須進行驗證。每一次預報就像是一個科學猜想,而在科學界每一個猜想最終都要被驗證。」

  誤差分析是科學研究中很重要的部分。只有連續地追蹤檢驗數值模式,了解數值模式的預報誤差或誤差的一致性問題,才會有一定的基礎把握並訂正數值模式。

  數值預報產品的有效訂正

  該如何對數值預報產品進行有效訂正呢?不管是依據天氣學原理判斷周圍影響系統的配置、發展關係進行訂正,還是根據某一模式在不同季節、不同區域對不同影響系統預報誤差傾向性以及預報的傾向性、連續性、一致性進行訂正。

  在此過程中,預報員需根據實測資料對預報模式的初始場進行檢驗;對主要業務預報模式性能或能力進行分析和評估;對預報模式的預報趨勢和偏差進行討論;對不同預報模式間的差別和傾向性進行分析。同時,要非常注重對不同預報模式的比較,不同預報模式對同一天氣系統強度和位置的比較,同一預報模式不同預報時效對同一天氣系統預報的對比,並結合自己的經驗最終做出最合理的選擇和判斷。

  對於氣象預報員而言,影響系統檢驗是最根本的。降水模式依賴於環流模式,影響檢驗的適應對象是全球環流模式。其檢驗的內容應涵蓋地面鋒面、高空槽、低渦、切變線、(低空)急流、副高(588線、脊線、西脊點、強度),甚至阻塞高壓等影響系統;檢驗的頻度包括經常性檢驗和分不同季節、不同區域、不同系統檢驗。若經過檢驗發現預報誤差較大,給訂正帶來定義上的困難,預報員應清醒地認識到,檢驗畢竟是檢驗歷史,未來的誤差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轉折,即得考慮未來幾天是否還是這種預報誤差傾向,這其中存在的問題便是「預報誤差傾向的轉折性」。要解決這一問題,唯一的方法是依靠對預報模式的長期分析、檢驗、積累和總結。因此,對於數值預報產品,預報員不可不信,但不能全信。

  預報員的經驗積累至關重要

  在現有大氣科學理論、天氣預報技術、科技支撐基礎上,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關鍵是提升預報員的作用。預報員的知識、理論、實踐類似於醫生,更像是中醫,經驗積累至關重要。

  「一個有經驗的預報員和一個沒有經驗的預報員做出的預報,其準確率可以相差很大,主觀經驗是很有價值的,應該提倡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但是經驗沒有歷史,這東西父親不能傳給兒子,丈夫不能傳給妻子,人在經驗在,人亡經驗消。」著名理論氣象學家洛倫茲曾這樣說。

  按洛倫茲的觀點,經驗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但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經驗的人並不多。通俗地講,不管是獵人用散沙槍打奔跑中的獵物、用彈弓打鳥,還是現代的體育項目「射擊飛碟」,其歸根結底是速度合成理論外加熟練程度。

  宏觀上看,對於概念模型的熟練掌握、靈活運用是經驗積累;預報員對天氣過程總結的是經驗積累,對地形的考慮也是長期經驗的積累所得。微觀上看,對於地方臺站的指標法,如利用北京與呼和浩特或北京與二連浩特的氣壓差來預報北京的大風;用850-500百帕的溫度差預報北京冰雹;南寧氣象臺用北海與桂林的氣壓差預報北部灣大風等等,都是經驗積累。

  預報員對數值預報產品性能或能力的掌握同樣也屬於經驗。如EC850百帕風場預報資料在北緯30度、東經105度格點處的風向風速的變化反映冷空氣是否進入四川盆地;EC850百帕風場與降水落區、量級的關係,西南氣流、偏東急流與降水大小的關係等等,均為經驗積累。

  所以,一個優秀的預報員要在業務預報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經驗,在總結的基礎上結合天氣學、大氣動力學知識深入思考,只有在實踐中勤於總結、善於總結,再加上靈活運用天氣學、大氣動力學知識,才有可能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你也許沒有30年的經驗,但你應有一年30次的經歷」(J.Carr1850年)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來源於2008年11月27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郭起豪 陽揣環)

相關焦點

  • 數值預報:有效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精度
    根據GRAPES的2020年至2040年發展計劃,全球同化預報系統模式水平解析度將高於5千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2025年目標是5千米),模式頂層將達到80千米或更高;區域水平解析度將高於1千米(2016年英國氣象局水平解析度達到1.5千米)。    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值預報模式所需要的觀測信息要同步發展。
  • 加強資料分析和用好數值預報產品是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有效途徑
    加強資料分析和用好數值預報產品是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有效途徑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8-11-04 作為預報員,做一次天氣預報,實質上是一個研究分析過程——就是在研究各個影響天氣系統的發生、發展、相互作用和消亡,以及對本地區有何影響,會產生哪些天氣。  我從事了近40年的天氣預報,對預報方法有一些想法。我覺得各種預報方法都有其優缺點,目前還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預報方法。就數值預報方法來說,它比起分析天氣圖做預報來說有很多優勢,特別是形勢預報比較準確,大範圍影響天氣也比較準確。
  • 氣象錦囊——人工智慧賦能數值天氣預報
    天氣況狀瞬息萬變,令人難以捉摸,精準的天氣預報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指導和服務,因此,最大限度的準確預測天氣一直是人們的不懈追求。數值天氣預報的誕生曾經給天氣預報領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它是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巨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
  • 寧波空管站舉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技術與產品釋用培訓班
    為提高寧波空管站氣象人員對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產品的運用程度,進一步提升航空氣象服務質量和科研寫作水平,寧波空管站氣象臺邀請了民航局空管局氣象中心數值預報專家、高級工程師梁愛民授課,氣象臺相關領導及全體預報員和觀測員參加此次培訓。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TL639L60 可用預報時效達到6.5天以上,預報產品在業務中得到廣泛的應用;GRAPES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2004年實現業務化;GRAPES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2009年3月實現準業務運行;全球檯風路徑預報能力逐步提高,颱風路徑距離誤差24小時預報在125公裡以內,48小時預報在220公裡以內,72小時預報在330公裡以內。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數值天氣預報背後的故事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背後,有這樣一個人日復一日無聲地奉獻著,見證著重慶市數值天氣預報精度不斷提高。他就是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高性能計算應用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啟龍。自2012年加入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從事超級計算應用服務工作,他便和數值天氣預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 美國與歐洲數值天氣預報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
    歐洲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於1975年11月4日正式成立,1979年8月1日開始正式發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自那時起,逐步建立了在世界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領域中的領先地位,其產品的出色表現在與世界各國的競爭中獨領風騷,包括具有雄厚基礎科技實力的美國,在歐洲的成功面前,也不得不甘拜下風。  當2012年10月颶風「桑迪」重創美國東海岸後,為什麼美國的全球數值預報模式表現比不過ECMWF的結果再次引起了美國各界的關注。
  • 數值天氣預報:靜悄悄的革命
    這是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理論基礎。1950年,在普林斯頓最早嘗試了使用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進行天氣預報(更準確的說是事後模擬預報);1954年在斯德哥爾摩則第一次進行了實時預報,但是距離日常所需的天氣預報仍有很大差距。
  • GRAPES: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新平臺
    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氣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在數學物理學基礎上,建立了數值天氣預報。簡單說來,數值天氣預報就是根據現有的天氣狀況和已知的初始條件,利用高性能計算機,求解控制大氣運動的動力-熱力學方程,從而得出未來一段時期內的天氣形勢和有關氣象要素的客觀定量預報方法。
  • 華南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發展研討會召開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鄺鏗 黃鎧凱 彭勇剛報導 11月5日,華南區域氣象中心在廣東省潮州市舉辦華南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發展研討會。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預報與網絡司,以及貴州、福建等省氣象局領導專家參加,來自廣東、廣西、海南等3省(自治區)氣象局的局領導以及相關處室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  會議主要交流了華南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發展情況、各省(區)模式產品的需求、應用評估情況以及區域模式傳輸方案。與會人員就如何開展區域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區域模式發展和應用等進行了研討。
  • 科學網—美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緣何落伍
    他發問:美國在發展數值天氣預報進程中,為什麼科研開發與業務應用總是不能協調? 雖然表面上看是探討科研轉化的效率問題,但明眼人不難看出Mass批評的實質是美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的落伍。那麼,Mass如此揶揄美國的預報水平,是否有足夠依據呢?他給出了一個排名曲線圖,在美國之上的國家或機構確實不少,包括一枝獨秀的歐洲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以及英國和加拿大等。
  • 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此時,受益於無線電技術的成功研發與大量應用,各地氣象觀測數據可以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然而,這種天氣圖法的預報雖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預報員憑經驗作出主觀判斷。為讓天氣預報準點,再準點,於是有了今日的數值天氣預報方法。那麼,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
  • 「今日氣象」十六大成就片——數值天氣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也是利用數學方程對天氣變化的模式進行仿真運算的。  迄今為止,數值預報模式已達到上百種,用於業務預報的模式也達三十多種。但是大體上,數值預報可以分為地轉模式、平衡模式和原始方程模式三大類。為了儘量真實反映大氣狀況,模式所要考慮的因素是非常複雜的。任何一種模式的運算量都是非常大的,人工計算不可能及時地給出預報結果。於是,大型計算機承擔了這個龐大的運算任務。
  • 現代數值天氣預報之父
    在氣象學領域,從20世紀初皮葉克尼斯用流體動力學方程統一描述大氣運動,到20世紀中期計算機成功應用於數值天氣預報,都是氣象學與數學、氣象學家和數學家緊密合作得到的。這些成果是在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突破性進展。本文給讀者介紹美籍匈牙利數學和氣象學家馮·諾依曼。  1946年8月29-30日,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的高級研究院,召開了一次對現代氣象學發展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
  • 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有新突破
    本報北京12月6日訊(記者王學健)幾天後北京的天氣將是陽光明媚還是大雨傾盆?這是作為世界難題的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需要回答的問題。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聯合研發的「全球ATOVS資料三維變分同化系統」通過準業務化驗收,該技術將使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在北半球和中國區域延長12個小時左右,在南半球延長24個小時以上。
  • 數值天氣預報(上)
    這樣方法叫數值天氣預報,亦稱「天氣預報的流體力學方法」。它是目前全世界都在用的一種天氣預報方法尤其對3~7天內的預報,比較準確。它是根據描述大氣運動規律的流動力學和熱力學原理,構成閉合方程組,也就是大氣的數值模型,只要知道某個時刻大氣的初始狀態,就可通過數學方法求解,計算出來某個時間大氣的狀態,亦就是通常所說的天氣形勢及有關的氣象要素如溫度、風、降水等。
  • 【科普】神馬是「數值天氣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與經典的以天氣學方法作天氣預報不同,它是一種定量的和客觀的預報,正因為如此,數值天氣預報首先要求建立一個較好的反映預報時段的(短期的、中期的)數值預報模式和誤差較小、計算穩定並相對運算較快的計算方法。
  • 氣象專家為您詳細解釋:啥叫「數值天氣預報」
    對一周以上的天氣預報如何釋用,需要對氣象知識,特別是氣象預報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否則就容易產生誤讀和曲解、甚至斷章取義。一般來說,氣象臺發布的逐日天氣預報,一周以上的是由計算機計算的數值天氣預報。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數值預報與人工預報有何區別聯繫?咱老百姓該如何看待數值預報?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昨日專訪了蘇州市氣象臺相關專家。
  • 李澤椿:推開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大門
    從經驗預報到數值預報  以往,天氣預報是「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經驗預報。科技發展和社會需求變化催生出了天氣圖預報技術。不過,這種定性的預報技術,無法預知大氣內在運動變化狀態,不能滿足人們對天氣預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