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椿
編者按
打開共和國成長的畫卷,以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攻堅克難、矢志創新、拼搏奉獻,寫下了無愧於祖國和人民的時代答卷。「胸懷大局、心有大我」,雖然領域、環境不同,但在他們身上都閃耀著同一種精神氣場——科學家精神。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學報》今開設「科技報國 薪火相傳」欄目,講述中國工程院院士敢為人先、嚴謹求實的創新曆程,展現他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激勵更多科技工作者薪火相傳、奮勇前行。
不久前,超強颱風「利奇馬」登陸我國浙江一帶。它的一舉一動牽動著一位八旬老人的心——坐在中央氣象臺的辦公室裡,李澤椿關注著颱風監測預報的實況。
今年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氣象學家李澤椿與颱風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打了一輩子的交道。如今受身體所限,他已不能再像年輕時那樣到前線「指點江山」,但李澤椿不忘預報的重要性,一有機會就提醒預報員:「要牢記以預防為主,指揮靠前」「做好風險預評估」……
「氣象工作是保障性工作,我是天氣預報人員,要不忘初心,為國家公共安全氣象保障、為人民服務好。」李澤椿一字一頓地說,嘶啞的聲音裡充滿著堅定。
從軍人到氣象觀測員
年少時,李澤椿曾在條件更優越的上海生活讀書,參軍後奔赴祖國西南、西北艱苦地區。他告訴《中國科學報》,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在16歲參加空軍氣象幹部培訓班、接受政治教育和氣象觀測技術培訓時塑造的。從那時起,他便牢記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要為人民服務,「個人的工作和成長要服從國家社會需要」。
解放初期,李澤椿受命在秦嶺大巴山區建立一個氣象站,做好西藏航線上的氣象保障。在山區氣象站的日子清貧艱苦,氣象觀測員要24小時值班,吃的是鹹菜、蕎麥和玉米糊。李澤椿還兼作電臺搖機員,每當雷雨天氣發不出電報時,他搖機搖得滿頭大汗、腰痛臂酸。
「這些好像是常態,沒想過有多辛苦、多偉大,大家就覺得應該做,很樂觀。」在李澤椿看來,那段經歷讓他受益終生。
上世紀60年代,李澤椿到中央氣象臺作預報員,參與每天24小時值班進行全國天氣預報。
「全國各單位工作基本處於中斷或半中斷狀態,但氣象預報業務工作沒有中斷過,災害發生人命關天,天氣預報不能停。」李澤椿說。
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曾對李澤椿說:「氣象工作是小行業大覆蓋,各行各業都少不了你們。」這句話一直被李澤椿記在心中並努力踐行。
而在中央氣象臺預報員的記憶裡,「氣象工作是國家安全、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保障工作」則是李澤椿的「口頭禪」。
「現在更是如此,我們『家底』大了,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氣象工作者責任重大。」李澤椿說。
從經驗預報到數值預報
以往,天氣預報是「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經驗預報。科技發展和社會需求變化催生出了天氣圖預報技術。不過,這種定性的預報技術,無法預知大氣內在運動變化狀態,不能滿足人們對天氣預報的需求。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澤椿帶領團隊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合作,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自動化的業務短期(3天)天氣數值預報業務系統,使我國天氣預報實現了由定性到定量、純主觀到主客觀結合的預報。
短期數值預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那麼更長時間的預報呢?
擺在李澤椿面前的最大問題是計算能力無法滿足需求,而計算能力是做好業務數值預報的根基和關鍵。
當時國內高性能計算機正在研製試用,一時難以滿足迫切需求,而發達國家對中國進口計算機實施封鎖。李澤椿一面帶領團隊加快與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合作研製銀河—II型計算機,一面在國家的努力和支持下,最終進口了巨型機系列的CRAY、CYBER 90系列機。
得益於計算機的發展,李澤椿團隊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中期(10天)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該系統於1990年投入使用,使我國步入了當時國際上少數幾個能製作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的國家行列,更好地滿足國家對氣象保障的需求。
李澤椿還作為首席科學家攻關研究颱風、暴雨災害性天氣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系統,目前,各省業務部門據此結合各自特色需要,建成了各省的中尺度預報系統;此外,他還將並行計算技術應用於數值天氣預報,有效解決了並行計算效率問題,為天氣預報、氣候預測提供了新技術……
從一線到跨界
曾有人稱讚他「在中國氣象事業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李澤椿說,氣象工作是極其龐雜的大氣物理工程系統,需要團隊協作,成果不屬於某個人,他只是在團隊中「發揮了一些作用」。他遺憾自己做得還不夠,因為還有很多科學問題需要深入研究。
沒有人可以隨便成功。比常人多出百倍的付出,是李澤椿能做出一番事業的關鍵因素。
在北京大學讀書時,為了獲得最好計算結果,他騎自行車到中科院借用計算機;每周一次「搶票」坐校車到十三陵北大分校「通程序」;在國家氣象中心搞業務數值天氣預報研發時,為了能「隨心所欲」地使用計算機,他總是趁凌晨2點大家睡覺、計算機空閒時,到機房調程序、改方案。
現在,李澤椿已不再承擔氣象預報一線的工作,但他開始將氣象領域工作引入其他行業的諮詢中,比如研究氣象對水資源、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等能發揮什麼作用。
在中國氣象臺「80後」工程師尤悅眼中,李澤椿博學多識、淳樸貼心、平易近人。對待後輩,他更像是一位和藹慈祥的老爺爺。
也許是因為當過兵的原因,李澤椿喜歡閱讀將軍式人物的傳記,感悟學習他們的道德品質。
在李澤椿的辦公室裡,隨處可見家人的照片。「這是我的孫子、孫女,那是我的外孫……」採訪最後,李澤椿滿是幸福地「炫耀」著。
(來源:《中國科學報》2019-09-06第1版要聞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