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末夏初是美國龍捲風集中暴發期,前不久接連出現的龍捲風造成多人死亡,所到之處滿目瘡痍。目前,美國對龍捲風平均提前13分鐘發出預警,如果能夠提前20分鐘預報,便是很難得的。若想達到提前24小時發出龍捲風預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世界各地由於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種種差異,天氣預報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地區,冬季、夏季季節明顯,出現極端性天氣的可能性大。與美國相比,在預報降水上,我國的難度要大,我國的暴雨預報準確率比美國要低5%左右;但是從預報龍捲風來看,美國的難度要大。」中央氣象臺臺長畢寶貴舉例告訴記者,各國預報的「國情」是不同的。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張慶紅為記者提供了一組有關2012年颱風路徑準確率的對比圖。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國是2012年預報颱風路徑準確率最高的國家,中國與美國相差不多,比日本要高很多。
「天氣預報看似簡單,實際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每個環節都存在某些不確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預報結果都與實際一致。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現在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畢寶貴說。
「未來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100%是不現實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坦言。
「我認為不能簡單回答預報準確率是多少。」李澤椿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做預報追求的是三個方面,一是準確,二是及時,三是應用好預報。我國在提供專業氣象服務、做好重大天氣過程和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下了很多工夫,這是國外所不及的。我們所有預報都是著眼於滿足群眾的需要,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這非常重要。」
「預報後的跟蹤服務很重要,可以彌補預報的缺憾。」趙平說。
「為使天氣氣候預測成為有效的決策基礎,一方面必須加強對天氣和氣候系統本身的研究,使得預測所賴以進行的理論基礎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氣象臺和用戶進行協作,對各種可能的天氣氣候變化的風險及其應對措施進行評估,針對不同用戶做出不同的預測報告。」葉篤正對未來的天氣氣候預測體系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大氣神秘不可測,人們對大氣運動機理的認識有限;數值預報還很年輕;觀測網絡還做不到「疏而不漏」;預報員水平有差異……這些都會造成天氣預報不準確。其中,技術始終是制約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的瓶頸。人類需要不斷用先進的技術擦亮雙眼,揭開大氣的面紗,一探其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