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是世界難題

2020-11-25 中國氣象局

  每年春末夏初是美國龍捲風集中暴發期,前不久接連出現的龍捲風造成多人死亡,所到之處滿目瘡痍。目前,美國對龍捲風平均提前13分鐘發出預警,如果能夠提前20分鐘預報,便是很難得的。若想達到提前24小時發出龍捲風預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世界各地由於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種種差異,天氣預報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地區,冬季、夏季季節明顯,出現極端性天氣的可能性大。與美國相比,在預報降水上,我國的難度要大,我國的暴雨預報準確率比美國要低5%左右;但是從預報龍捲風來看,美國的難度要大。」中央氣象臺臺長畢寶貴舉例告訴記者,各國預報的「國情」是不同的。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張慶紅為記者提供了一組有關2012年颱風路徑準確率的對比圖。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國是2012年預報颱風路徑準確率最高的國家,中國與美國相差不多,比日本要高很多。

  「天氣預報看似簡單,實際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每個環節都存在某些不確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預報結果都與實際一致。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現在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畢寶貴說。

  「未來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100%是不現實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坦言。

  「我認為不能簡單回答預報準確率是多少。」李澤椿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做預報追求的是三個方面,一是準確,二是及時,三是應用好預報。我國在提供專業氣象服務、做好重大天氣過程和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下了很多工夫,這是國外所不及的。我們所有預報都是著眼於滿足群眾的需要,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這非常重要。」

  「預報後的跟蹤服務很重要,可以彌補預報的缺憾。」趙平說。

  「為使天氣氣候預測成為有效的決策基礎,一方面必須加強對天氣和氣候系統本身的研究,使得預測所賴以進行的理論基礎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氣象臺和用戶進行協作,對各種可能的天氣氣候變化的風險及其應對措施進行評估,針對不同用戶做出不同的預測報告。」葉篤正對未來的天氣氣候預測體系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大氣神秘不可測,人們對大氣運動機理的認識有限;數值預報還很年輕;觀測網絡還做不到「疏而不漏」;預報員水平有差異……這些都會造成天氣預報不準確。其中,技術始終是制約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的瓶頸。人類需要不斷用先進的技術擦亮雙眼,揭開大氣的面紗,一探其真面目。

相關焦點

  • 暴雪預報是世界難題 我國預報水平居於前列(圖)
    據新華社  暴雪預報是世界難題  降下來的是不是雪以及量級能否達到10毫米以上是現有氣象技術難以精確監測出來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1月10日以來,我國發生自建國以來罕見大範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給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1月29日,中央氣象臺有關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暴雪預報目前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 人工智慧助力預報天氣
    會比人類預報得更準確嗎?  解決難題預報更精準  在記者的印象中,過去經常在天氣預報裡聽到「局部地區」。例如局部地區有陣雨、局部地區有暴雪等。現在,天氣預報中的提到「局部」的次數變少,地點和時間比較精確的預報變多,這是中國大數據計算能力不斷提升的結果。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為何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科學難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位氣象專家反覆提到,儘管公眾對天氣預報有一定的誤讀,但必須承認的是,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這其中,暴雨預報更是世界級難題。有人說,下一場雨,就好像從天上往地上潑一盆水。
  • 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國際會議,車門打開,先出來一頂破草帽。門童悄聲向同車者打聽,聽到「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大吃一驚。  1935年出生的曾慶存,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 用滾動預報追蹤多變天氣
    而截至8月12日17時左右,儘管全市出現了陣性降水,但是,預報中的大暴雨並沒有出現。於是,網上出現了一片調侃聲音。「說好」的大暴雨沒來,是預報不準還是對暴雨滾動預報的理解有偏差?   什麼是滾動預報?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  顧名思義,滾動預報就是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從佔卜到經驗分析
    摘要:天氣不僅受到各種氣團的影響,而且受到當地地形、水域狀況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任何隨機的因素變化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氣變化,因此,天氣預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歷史性難題。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為何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科學難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位氣象專家反覆提到,儘管公眾對天氣預報有一定的誤讀,但必須承認的是,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這其中,暴雨預報更是世界級難題。有人說,下一場雨,就好像從天上往地上潑一盆水。
  • 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朝著這一目標努力奔跑,時光不負情深,目前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從早期的1天至3天,提高到5天至7天,且7天的預測能力達到可進入實際業務預報的程度。「數值天氣預報,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發展之一。」世界氣象組織如是評價。頂級期刊《自然》則盛讚其發展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
  • 天氣預報的一句話 要演算成千上萬個數據
    前段時間,長沙出現了40℃高溫,並首次進行了準確預報,那麼,每天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如何預報出來的呢?昨日,記者特地來到長沙市氣象臺,體驗了一把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  8月10日40℃高溫是怎麼預報出來的  市氣象局五樓的長沙市氣象臺,副臺長喻雨知正坐在電視大屏幕前與省局的專家會商未來一周的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離不開他的算法
    25歲破解世界級氣象難題,為如今的天氣預報技術奠定基礎;44歲「夠格」領取國家津貼,與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同在第一檔」;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了科學界,聽說過曾慶存的人不多。一次到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國際會議,車門打開,先出來一頂破草帽。門童悄聲向同車者打聽,聽到「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大吃一驚:沒瞧出來!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身邊的科學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但預報仍是世界級難題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 時間跨度越長 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
    延伸期天氣預報則處於兩者之間,既要觀雲識天氣,也要計算海洋對大氣和陸地各項指標的影響,如果只是簡單地利用傳統預報天氣的方法就容易出現偏差。目前,在全球大氣科學領域,延伸期天氣預報是懸而未決的難題。2013年,世界氣象組織把延伸期預報作為重點工作之一,並提出國際「次季節至季節預測計劃」,目前全球共有11個業務模式參與到這一計劃中,主要關注高影響天氣的次季節可預報性(即對暴雨、寒潮、乾旱等極端天氣幾周內的變化進行預報),我國開發的模式也在其中。從時間尺度上看,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可看做是常規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通常依據氣象臺預報的陰晴冷暖計劃穿衣和出行。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天氣預報的笑話和疑問也不少,「天氣預報怎麼越來越不準了?」「為什麼一開運動會就下雨?」「局部地區是什麼地方,怎麼老下雨?」……實際上,這些常見的和看似簡單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和天氣預報的實踐問題。1.
  • 中期數值天氣預報開啟新裡程
    他們很難想像,就在二十多年前,我國對中期(未來10天以內)天氣的準確預報,還只是一個夢想。  在技術的進化史上,1992年11月18日是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中國自主研發的「銀河-Ⅱ」巨型計算機誕生了。同時,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作為首個應用試算成功,登上歷史舞臺。
  • 世界氣象日:院士暢談數值天氣預報演變史
    中國日報3月23日電(記者楊澤坤)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the sun, 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太陽,地球與天氣)。報告回顧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氣象學發展為大氣科學的科技飛躍,其標誌是以氣象監測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從天氣圖經驗預報到數值天氣預報。曾慶存暢談了數值天氣預報從孕育期(應用高度簡化的渦度方程)、青春期(應用原始方程的)到成年期(全球中期預報)的演變過程。
  • 天氣預報的誕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為何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科學難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位氣象專家反覆提到,儘管公眾對天氣預報有一定的誤讀,但必須承認的是,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這其中,暴雨預報更是世界級難題。有人說,下一場雨,就好像從天上往地上潑一盆水。
  • 曾慶存:60年前提出的天氣預報算法沿用至今
    原標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曾慶存:60年前提出的天氣預報算法沿用至今圖片來源:新華網作為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的開創者,曾慶存成為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據科技日報報導,正是在蘇聯學習期間,面對蘇聯導師布置的用原始方程作短期天氣預報的難題,曾慶存提出了著名的「半隱式差分法」。「導師把這個題目給我時,所有的師兄都反對,認為我不一定研究得出來,可能拿不到學位。可導師不相信,還是讓我選擇了這個題目。」曾慶存事後曾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