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從佔卜到經驗分析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摘要:天氣不僅受到各種氣團的影響,而且受到當地地形、水域狀況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任何隨機的因素變化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氣變化,因此,天氣預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歷史性難題。

  正文

  有人調侃說,世界上最不靠譜的就是天氣預報。的確,氣象工作者需要處理海量氣象資料,通過理論分析後得出的預報結果往往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收看天氣預報時,主持人只能說「降水的量級大概是……」「時間段大約在……」這種論斷。

  天氣不僅受到各種氣團的影響,而且受到當地地形、水域狀況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任何隨機的因素變化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氣變化,因此,天氣預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歷史性難題。

  回顧史料,可以找到許多有關「天氣預報」的記載。不過這些預報談不上什麼科學,可以概括為從佔卜到經驗分析的轉變。

  早期天氣預報的發展

  商代後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人們用佔卜預測氣象、天象、疾病、生育和戰爭等。帝王常用甲骨佔卜吉兇,佔卜過後將所問之事或所得結果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些商代甲骨文大量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佔卜中關於風、雨、水等方面的卜辭可以看作最原始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氣預報。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2~322年)在著名的《天象論》中曾寫道,世界上萬物由火、空氣、水和土四大元素組成,也就是「四因說」。他認為,這四種元素「可以互相轉化,每一種都可以潛伏在其他之中」,而引起這種轉化的媒介物是太陽。其中,空氣經受溫度的變化就變為雲、雨、雪、霜、露。

  後來,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我國在2000多年前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為了更詳細地表示每個節氣內的氣候變化,又形成了「七十二候」。針對一年的冷暖變化還總結出了「三九」和「三伏」。在此過程中誕生了不少流傳至今的氣象諺語,比如「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就是代表。這些諺語有的反映各種天氣變化的前後聯繫,有的則描述氣候規律,有的則是通過觀察日、月、雲、風、霧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反覆總結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生活常識。

  我國的氣象預報在起步之初,還沒有衛星遙感技術,臺站資料也十分欠缺。很多預報還都依靠當地天氣諺語、動物在天氣變化前的反應等辦法。比如,「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就是如此。鉤鉤雲在大氣科學中叫鉤捲雲,在強烈的對流天氣系統,常常形成大範圍的捲雲。因此,鉤捲雲一旦出現,就預示著產生降水的天氣系統即將來臨。

  因此,天氣預報在其誕生和早期發展中,是一種基於經驗的預報。所謂經驗,在統計學意義上就是概率。

  現代天氣預報的誕生

  普遍認為,現代天氣預報始於天氣圖的誕生。世界上第一張天氣圖誕生於1820年。然而天氣預報更多時候是伴隨著戰爭而發展的。

  1854年11月,英法聯合艦隊在黑海上和俄軍決戰。可是出師未捷,英法聯合艦隊就遭到了一場強風暴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事後,巴黎天文臺臺長勒弗裡埃受命調查這次強風暴過程。他依次把同一時間的各地氣象情況填寫在一張圖上,經分析發現此次風暴在經過歐洲、到達聯軍艦隊所在地的前一兩天,西班牙和法國西部已受其影響。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注意到這一現象,這場災難是可以避免的。

  1855年3月,勒弗裡埃正式向法國科學院提出建議,由政府組織氣象觀測網,並將觀測資料集中起來進行分析,繪製天氣圖。1856年,法國首先開始了天氣預報的業務。此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陸續建立起了氣象站網,開展天氣預報工作。1875年4月1日,天氣預報首次刊登在倫敦的《泰晤士報》上,這也是天氣預報第一次刊登在主流報刊上。

  基於天氣圖的分析使天氣預報的技巧大大豐富。隨著氣象觀測站點數量越來越多,天氣圖的覆蓋面更廣。以我國為例,全國氣象觀測站數量已達2400多個——這就讓繪製出的天氣圖更接近真實大氣的運動。加之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形成多資料之間的對比分析,這使得基於天氣圖的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

  數值模擬下的天氣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是伴隨著計算機而產生的。

  1950年,美國人恰尼、馮·諾依曼首次用電子計算機製作以大氣動力學為基礎的數值天氣預報取得成功,從此數值天氣預報方法逐步成為天氣預報的主要方法。

  所謂數值天氣預報,就是將大氣運動的數學物理方程組以計算機語言的形式描述,在給定觀測初值的條件下,通過計算機求解這些偏微分方程得出大氣運動變化的結果。由於計算機具有強大的運算能力,在天氣分析的基礎上可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如今,數值預報水平的高低已成為一個國家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1982年2月,我國第一個數值預報業務系統——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正式投入應用,結束了中國只能使用國外數值預報產品的歷史。

  如今,我國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正在進一步縮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院所的一批優秀高解析度模式相繼問世。

  然而,限於觀測資料的缺乏、分析手段的不完善、模式性能的欠缺,目前的天氣預報仍是概率預報,不能100%預測未來天氣狀況。但是,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正在逐步提升,預報周期也正在逐漸延長,尤其是一周天氣的預報,準確率還是相當可觀的。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趙魯整理自《天氣預報發展史》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媒體回顧天氣預報發展歷程:從佔卜到科學(圖)
    1.甲骨文中大量內容是佔卜預報天氣古代人類為了生存,為了適應多變的天氣和氣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遇上風雨雷電,他們住進了洞穴。再往後,他們開始蓋一些可以適應不同氣候帶的房屋,讓自己儘可能少受風雨雷電的侵擾。不過,古代的天氣預報談不上什麼科學。
  • 氣象控第三期: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這段文字預報的是降雨,意思是,壬寅日佔卜,癸日下雨,後來的天氣是起了暴風。可以看出來,當時的預報方法靠的是佔卜。  在夏商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從事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需求,讓天氣預報成為剛需。不過,當時沒有氣象科學,人們光靠抬頭看天和佔卜來觀測和預報天氣。當然,預報準確率就不得而知了。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記錄了古人們的看天經驗。  《詩經》中《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北風其喈,雨雪其霏。……」雱,雨雪盛大;喈,風疾。
  • 一篇文章告訴你 天氣預報到底難在哪裡?
    距今3600年前,當中華大地的先人們還在用甲骨文傳遞信息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製作最早的天氣預報了,而當時的預報方法靠的是佔卜。 (這段文字預報的是降雨,意思是,壬寅日佔卜,癸日下雨,後來的天氣是起暴風)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記錄了古人們的看天經驗
  • 天氣預報準確率能到80%?真的!
    預報準確率可達80%曾慶存介紹,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範圍可達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於80%。同時,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
  •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未來一周,我市天氣將是……」電視機內,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著每日天氣信息,這簡簡單單幾個數字構成的天氣預報,背後其實蘊含著預報員對每天海量氣象數據的分析。
  • 加強資料分析和用好數值預報產品是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有效途徑
    作為預報員,做一次天氣預報,實質上是一個研究分析過程——就是在研究各個影響天氣系統的發生、發展、相互作用和消亡,以及對本地區有何影響,會產生哪些天氣。  我從事了近40年的天氣預報,對預報方法有一些想法。我覺得各種預報方法都有其優缺點,目前還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預報方法。就數值預報方法來說,它比起分析天氣圖做預報來說有很多優勢,特別是形勢預報比較準確,大範圍影響天氣也比較準確。
  • 天氣預報的誕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數值天氣預報(上)
    如果說把天氣預報與數學、物理聯繫在一起,恐怕一般人都很難想到,而事實上,我們目前的天氣預報,就是用數學物理模式對大氣狀況進行分析,用高速計算機求解而得到的。 千百年來,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看天經驗,從雲、光象、物象中尋找未來天氣發展的趨勢。
  • 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為應對變化無常的天氣狀況,古代先哲留下了許多智慧結晶——「日落胭脂紅,無雨必有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通過觀天,古人積累了一定經驗,可知道某些天氣變化規律,這就是前科學時代的天氣預報——憑個人經驗。
  •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
  • 溫州理科男協會成功發明玻璃瓶預報天氣
    一個裝滿溶液的玻璃瓶子能預報天氣昨日,在溫大甌江學院理工分院第六屆科技文化節上,一個名為三思科研協會的「理科男」協會,運用19世紀一位海軍上將發明的「風暴瓶」原理,做出了一個「天氣預報瓶」,可以利用結晶來觀測天氣變化,吸引眾多眼球。那麼「天氣預報瓶」又是如何預報天氣呢?
  • 氣象衛星在天氣分析和預報業務中的應用
    如今,氣象衛星已廣泛地應用於我國的天氣預報業務中。  氣象衛星雲圖在我國天氣分析和預報業務中的應用開始於70年代初。當時的中央氣象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聯合衛星雲圖接收和分析小組,最早開始研究探索衛星雲圖在業務中的應用。以後,很快就在全國進行應用培訓和推廣。
  • 【科普】神馬是「數值天氣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與經典的以天氣學方法作天氣預報不同,它是一種定量的和客觀的預報,正因為如此,數值天氣預報首先要求建立一個較好的反映預報時段的(短期的、中期的)數值預報模式和誤差較小、計算穩定並相對運算較快的計算方法。
  • 天氣預報:如何有效應用數值產品
    正視數值預報的誤差問題  數值天氣預報是根據大氣實際情況,在一定初值和邊值條件下,採用數值計算的方法,求解描寫天氣演變過程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方程組,預報未來天氣的方法。  在此過程中,預報員需根據實測資料對預報模式的初始場進行檢驗;對主要業務預報模式性能或能力進行分析和評估;對預報模式的預報趨勢和偏差進行討論;對不同預報模式間的差別和傾向性進行分析。同時,要非常注重對不同預報模式的比較,不同預報模式對同一天氣系統強度和位置的比較,同一預報模式不同預報時效對同一天氣系統預報的對比,並結合自己的經驗最終做出最合理的選擇和判斷。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通常依據氣象臺預報的陰晴冷暖計劃穿衣和出行。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天氣預報的笑話和疑問也不少,「天氣預報怎麼越來越不準了?」「為什麼一開運動會就下雨?」「局部地區是什麼地方,怎麼老下雨?」……實際上,這些常見的和看似簡單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和天氣預報的實踐問題。1.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根據二十四節氣以及長期觀測總結出來的經驗,出現了許多如:「天上魚鱗般,曬穀不用翻」「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的天氣諺語。根據史料記載,到漢代時,人們已經開始試著用一些科學的方式來預測天氣了。
  • 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
    來源:經濟日報天氣預報和人工智慧有著天然耦合的關係。天氣預報需要大量的、多種多樣的資料,人工智慧天生就是處理大數據的工具;現有資料的時空數據密度不夠,人工智慧具有對不完全不確定信息的推斷能力;此外人工智慧還可以總結專家的知識經驗,提高平均預測水平以及利用統計與數值模式中無法利用的抽象預報知識等。
  • 華北空管局氣象中心邀請中央氣象臺首席做強天氣預報分析技術報告
    強對流天氣一直是航空氣象最關注的一類天氣現象,從近年來首都國際機場的航班正點率分析情況來看,強對流天氣是夏季影響航班正點率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造成管制非常規壓力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