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2020-12-03 四川日報
  •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預報準確率越來越高
      曾慶存介紹,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範圍可達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於80%。同時,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
      「天氣預報達到『十報九準』甚至『十報十準』,目前來說不大可能。」曾慶存說,天氣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實驗室裡,也不被人為控制,是預報總會有偏差。
      曾慶存舉例說,近年來,多個颱風的24小時預報登陸點和實際登陸點相差50公裡左右,「颱風半徑是1000公裡,看相對值的話,50公裡已經是很小的誤差範圍了」。

    從「憑經驗」到「算數值」
      「古人看雲識天: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這是過去的天氣預報——憑個人經驗。」曾慶存說。
      到了20世紀,人們已發明和應用了氣象儀器來測量大氣狀態,氣象學開始進入「科學時代」。特別是無線電的應用,使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能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天氣圖還是嚴重依賴預報員的主觀判斷。
      20世紀上半葉,科學界提出用描述大氣運動的原始方程組作定量天氣預報的構思,但方程組非常複雜,無法直接求解。
      1961年,曾慶存在深入分析天氣演變過程的理論基礎上,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求解大氣斜壓原始方程組,畫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用原始方程組的天氣預報圖。
      我國科學家創造的半隱式差分法和此後又創新的平方守恆法,至今仍在國際上廣泛應用。
      「簡言之,氣象監測已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已從經驗預報發展到數值天氣預報。」曾慶存說。

    未來能預測幾十年後氣候
      天氣能預報,氣候也能嗎?曾慶存回答:能。
      曾慶存舉了個例子:如果要預報幾天後的天氣,我們只需考慮大氣,但如果要預測幾年甚至幾十年後的氣候,我們還需要考慮海洋、陸地植被、太陽活動等等。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我國逐漸發展出短期氣候預測系統,並將最終建成研究和預估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數值模擬裝置」。
      2009年,曾慶存與其他科學家就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擬器的想法。在數百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於2018年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破土動工,並將於2022年完工。該裝置將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大氣環境治理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
      新華社記者 嶽冉冉 董瑞豐(據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董瑞豐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離不開他的算法
      讓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點開手機,隨時查看幾天後的天氣,如此便利精準的科技,離不開曾慶存創造的算法。  古人看雲識天。到了20世紀,人們發明氣象儀器測量大氣狀態,繪成「天氣圖」,但還要依賴預報員的經驗,誤差較大。預報能不能準點、再準點?
    •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
    • 科普|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
      大氣觀測網不僅是國家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基礎,而且為大氣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所必需的資料。大氣探測也是我國大氣科學的重要分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大氣探測正處於向大氣綜合觀測發展。我國氣象衛星不僅在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監測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在海洋、農業、水利、林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風雲氣象衛星外觀我國氣象衛星研究和發射的發展帶動了我國衛星氣象學的研究。
    • 最準天氣預報下載
      天氣預報,支持196個國家70多萬個城市及地區的天氣預報查詢。實現分鐘級天氣預報、公裡級天氣預報、逐小時的天氣預報。愛尚天氣預報內,富有特色的語音播報天氣預報功能,解放用戶的眼睛,輕輕一點,即可語音聽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準?
      天氣預報的誕生1837年,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機試驗成功,人類可通過電報,快速同步各地氣象資料,讓天氣預報的實現,有了技術支持。可惜現實沒有這麼順利,人類往往需要經歷沉痛的教訓,才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1859年,滿載400多乘客和黃金「皇家憲章號」撞上了風暴,船毀人亡。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權威專家:準確率達80%,我們已牢牢控制颱風
      對於目前而言,天氣預報已經是一個無處不在又十分重要的角色,現在日常使用的手機都已經自帶了天氣預報,了解天氣並規劃生活計劃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了。事實上,隨著天氣預報在生活中的無孔不入,它目前的準確率已經不低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近日表示,目前的三天天氣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達到80%或更高!
    • 我們的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是誰在暗中發力?
      以前人們總抱怨天氣預報怎麼那麼不準啊,說好的一場大雨呢?農民伯伯一臉失望的抱怨著。而且一場突如其來的強對流天氣會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天氣預報數據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氣象衛星,預測天氣準確度很低。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通常依據氣象臺預報的陰晴冷暖計劃穿衣和出行。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天氣預報的笑話和疑問也不少,「天氣預報怎麼越來越不準了?」「為什麼一開運動會就下雨?」「局部地區是什麼地方,怎麼老下雨?」……實際上,這些常見的和看似簡單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和天氣預報的實踐問題。1.
    • 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經點科學丨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你猜是為啥?
      此時,無線電的成功與大量應用,使得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可以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這種天氣圖法的預報雖是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預報員憑經驗做出主觀判斷。讓天氣預報準點,再準點,於是有了今日的數值天氣預報方法。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眾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 在以前農村沒有天氣預報,為何老人卻能算得八九不離十,咋回事?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以前農村沒有天氣預報,為何老人卻能算得八九不離十,咋回事?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如今農村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日子過得也越來越紅火。現在農村不像以前,人們生活都十分艱苦,甚至就連家人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而如今,農村人不但不用擔心家要的衣食住行以及溫飽問題,而感到發愁。相反,現在讓農村家庭感到發愁的是,如何提升家人的生活水平和條件,如何提升生活檔次。
    • 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海報: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 新華社發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有三大原因
      《天氣預報》節目演播室也向市民開放,家長帶著孩子與氣象主播零距離交流,了解節目製作過程。  通過一系列參觀和講解,天氣預報不再神秘。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體驗式的氣象科普活動,讓全家老小增長了見識,更感受到保護自然、保護氣候的重要性,要從自身做起。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天氣預報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氣象災害預警是氣象災害防禦第一道防線,近些年常聽到這樣的評價:「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首創這一方法 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他首創的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了斜壓原始方程組,給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求解原始方程組的天氣預報圖,降低了氣象災害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損失,這一方法至今仍在氣象預報中廣泛應用。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
    • 天氣預報為何不能100%準確
      在天氣預報系統中,這場雨,14天前已被氣象工作人員鎖定和知曉,想來讓人感到神奇。然而,天氣預報也不總是準確的,偶爾也會出現預報中小雨,其實是個大晴天。天氣預報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為何會出現不準確?昨日我省舉行的紀念世界氣象日暨氣象災害防禦法規宣傳報告會上,這一問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省氣象專家表示:「天氣預報並不會100%準確,但氣象工作者正在進行100%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