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進入《天氣預報》節目演播室與氣象主播交流
現場展示的人工增雨火箭發射車
3月23日是第55個世界氣象日,為增進公眾了解氣象科學並從自身做起保護氣候環境,省氣象局22日舉辦「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日」活動。記者隨市民、學生走進省氣象臺、氣象觀測場等場所,觀設備、聽講解,探秘《天氣預報》節目的製作過程。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象知識服務氣候行動」。22日,省氣象局通過展板、科普短片、現場講解等方式,向公眾普及氣象知識,離退休專家也當起志願者。「中國的氣象衛星,都是從西昌發射出去的,解析度較高——在36000公裡的高空,地面上1米長的物體,氣象衛星都能大致看清。」省氣象臺前臺長,80歲的黃福均向焦先生祖孫倆,現場講解氣象衛星。
在氣象設備展示場地,記者看到了人工增雨火箭發射車、氣象應急指揮車、移動氣象觀測設備、防雷裝置等。人工增雨火箭發射車前圍觀的中小學生最多,他們聽志願者講解,一邊好奇地撥弄模型火箭炮,家長們也覺大開眼界。
市民們還登上了培訓中心氣象觀象臺。面對觸手可及的百葉箱、蒸發皿、雨量器等氣象觀測設備,他們不斷向培訓教師韓健提問。「那個轉動的儀器,怎麼看風向?」「百葉箱怎麼預報溫度?」
韓健打開百葉箱,拿出水銀溫度表和酒精溫度表,向市民講解:「最高溫度用水銀溫度計測量。但酒精凝固點比水銀更低,用酒精溫度計測量零下的最低溫度。」至於蒸發皿、雨量器等設備,其觀測結果對農業生產大有指導作用。
在省氣象探測數據中心,工作人員通過幻燈片,向學生講解四川氣象災害的防治知識。《天氣預報》節目演播室也向市民開放,家長帶著孩子與氣象主播零距離交流,了解節目製作過程。
通過一系列參觀和講解,天氣預報不再神秘。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體驗式的氣象科普活動,讓全家老小增長了見識,更感受到保護自然、保護氣候的重要性,要從自身做起。
省氣象局副局長陳雲峰表示,「氣象知識服務氣候行動」主題中,氣候行動即是讓廣大氣象工作者和社會公眾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應對持續性的氣候變暖,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調整農業生產、防災減災,並主動採取更低碳節能的生活方式。
【延伸報導】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在22日的「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日」活動上,省氣象局副局長陳雲峰向公眾講解了天氣預報不能完全準確的原因,主要受觀測資料不足、數值天氣預報的計算能力、儀器準確度等三大原因的影響。
陳雲峰介紹,天氣預報需要廣泛的氣象觀測資料來支撐,但一些地區受地形限制,觀測點很少,比如海洋上、青藏高原地區等。觀測資料先天不足,會影響天氣預報準確率。同時,儀器不準、需要修訂,也會影響預報準確率。
目前,全世界普遍採用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把大氣作為一種流體來對待,建立大氣運動方程組,通過「解方程」得出未來的大氣狀況。陳雲峰說,解方程的過程中要簡化方程,不簡化就無法計算,但如何進行參數取捨是涉及多學科的複雜工程。「方程解得好不好、數值計算能力的高低,會影響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他認為,目前歐洲的數值天氣預報能力在全世界領先,中國的颱風預報能力較強,去年中國颱風預報距離誤差只有70公裡。
陳雲峰還強調,天氣預報的「準與不準」,群眾的理解與氣象業務上的標準有差異。比如一個區域在下雨,但隔一條馬路的位置沒有下雨,沒下雨區域的群眾可能會認為「下雨」預報不準。但在氣象業務上,判斷預報準不準有相應的站點比例要求。「在一個大區域的多個觀測點中,如果下雨的站點達到一定比例,在氣象業務上就算是準確預報。」陳雲峰說。
氣象觀象臺培訓教師向市民講解百葉箱如何測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