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有三大原因

2021-01-08 四川省人民政府


學生進入《天氣預報》節目演播室與氣象主播交流


現場展示的人工增雨火箭發射車

  3月23日是第55個世界氣象日,為增進公眾了解氣象科學並從自身做起保護氣候環境,省氣象局22日舉辦「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日」活動。記者隨市民、學生走進省氣象臺、氣象觀測場等場所,觀設備、聽講解,探秘《天氣預報》節目的製作過程。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象知識服務氣候行動」。22日,省氣象局通過展板、科普短片、現場講解等方式,向公眾普及氣象知識,離退休專家也當起志願者。「中國的氣象衛星,都是從西昌發射出去的,解析度較高——在36000公裡的高空,地面上1米長的物體,氣象衛星都能大致看清。」省氣象臺前臺長,80歲的黃福均向焦先生祖孫倆,現場講解氣象衛星。

  在氣象設備展示場地,記者看到了人工增雨火箭發射車、氣象應急指揮車、移動氣象觀測設備、防雷裝置等。人工增雨火箭發射車前圍觀的中小學生最多,他們聽志願者講解,一邊好奇地撥弄模型火箭炮,家長們也覺大開眼界。

  市民們還登上了培訓中心氣象觀象臺。面對觸手可及的百葉箱、蒸發皿、雨量器等氣象觀測設備,他們不斷向培訓教師韓健提問。「那個轉動的儀器,怎麼看風向?」「百葉箱怎麼預報溫度?」

  韓健打開百葉箱,拿出水銀溫度表和酒精溫度表,向市民講解:「最高溫度用水銀溫度計測量。但酒精凝固點比水銀更低,用酒精溫度計測量零下的最低溫度。」至於蒸發皿、雨量器等設備,其觀測結果對農業生產大有指導作用。

  在省氣象探測數據中心,工作人員通過幻燈片,向學生講解四川氣象災害的防治知識。《天氣預報》節目演播室也向市民開放,家長帶著孩子與氣象主播零距離交流,了解節目製作過程。

  通過一系列參觀和講解,天氣預報不再神秘。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體驗式的氣象科普活動,讓全家老小增長了見識,更感受到保護自然、保護氣候的重要性,要從自身做起。

  省氣象局副局長陳雲峰表示,「氣象知識服務氣候行動」主題中,氣候行動即是讓廣大氣象工作者和社會公眾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應對持續性的氣候變暖,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調整農業生產、防災減災,並主動採取更低碳節能的生活方式。

  【延伸報導】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在22日的「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日」活動上,省氣象局副局長陳雲峰向公眾講解了天氣預報不能完全準確的原因,主要受觀測資料不足、數值天氣預報的計算能力、儀器準確度等三大原因的影響。

  陳雲峰介紹,天氣預報需要廣泛的氣象觀測資料來支撐,但一些地區受地形限制,觀測點很少,比如海洋上、青藏高原地區等。觀測資料先天不足,會影響天氣預報準確率。同時,儀器不準、需要修訂,也會影響預報準確率。

  目前,全世界普遍採用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把大氣作為一種流體來對待,建立大氣運動方程組,通過「解方程」得出未來的大氣狀況。陳雲峰說,解方程的過程中要簡化方程,不簡化就無法計算,但如何進行參數取捨是涉及多學科的複雜工程。「方程解得好不好、數值計算能力的高低,會影響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他認為,目前歐洲的數值天氣預報能力在全世界領先,中國的颱風預報能力較強,去年中國颱風預報距離誤差只有70公裡。

  陳雲峰還強調,天氣預報的「準與不準」,群眾的理解與氣象業務上的標準有差異。比如一個區域在下雨,但隔一條馬路的位置沒有下雨,沒下雨區域的群眾可能會認為「下雨」預報不準。但在氣象業務上,判斷預報準不準有相應的站點比例要求。「在一個大區域的多個觀測點中,如果下雨的站點達到一定比例,在氣象業務上就算是準確預報。」陳雲峰說。



氣象觀象臺培訓教師向市民講解百葉箱如何測溫度

相關焦點

  • 走進氣象,尋「爽」貴陽,專家解答——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金黔在線訊 「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貴陽為何夜裡下雨白天晴。」昨天下午,一場妙趣橫生的「走進氣象尋爽貴陽」互動式氣象科普專家講座讓省氣象局會議室一座難求。中科院院士吳國雄、省氣象局局長趙廣忠等專家給臺下的科普志願者們帶來了一場營養豐富的氣象科普大餐。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專家:四大原因引發偏差
    天氣預報有時卻令人失望。這其中有怎樣的原因與困難?記者多方探訪,告訴您——   「你們的天氣預報怎麼搞的,太沒譜了!」   前些天,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主任、中央氣象臺臺長矯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惱怒的陌生人在機場打來的質問電話。當天,北京機場出現大霧,但天氣預報沒有對這次大霧作出預報,結果航班延遲,耽誤了這位乘客的行程。
  • 天氣預報是個啥?憑啥說預報不準?氣象局有話說!
    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那幾個APP違法了知道不,有時間要找他們喝喝茶了。&nbsp&nbsp&nbsp&nbsp第三,說說從哪兒看預報——&nbsp&nbsp&nbsp&nbsp咱們的電視、廣播、膠東在線報等媒體,那聲音都是相當準確的,因為都是氣象局實時提供的。天氣預報集散地中國天氣網,不僅有最新權威預報,還有實況可查。
  •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眾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記者走進臨沂氣象臺探秘
    這段時間,天氣預報成了「網紅」,朋友圈裡更是有人質疑,天氣預報為啥總是不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天氣預報是如何「出爐」的?21日,記者帶著這些公眾所關注的問題來到了臨沂市氣象臺,走近預報員,幫大家答疑解惑。
  • 神農架氣象局創新推出「觀星天氣預報」
    觀星拍星等夜間旅遊產品興起神農架氣象局創新推出「觀星天氣預報」「大九湖:星雲相伴;朝陽:流雲遮星;燕子埡:星雲相伴……」7月20日16:51,一條「觀星天氣預報」在神農架氣象局的「氣象書生」微信公眾號上發布,這是神農架氣象部門首次向星空愛好者提供個性化天氣預報服務
  • 現在手機上的很多天氣預報都不準?這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目前大家用的手機天氣app,安卓機主要是手機原裝以及第三方商城下載的,所有的氣象資料全部來自中國氣象局,也就是說,要準都準,要不準都不準;對於蘋果手機來說,系統自帶的app是美國氣象頻道的數據,屬國外數據,這個本身是違反氣象法的,但蘋果是大公司,所以也成既成事實了,從appstore上下載的墨跡天氣、天氣通、myweather等
  • 氣象專家釋疑五大氣象熱點:天氣預報不準很正常(圖)
    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了,天氣預報還常常報不準?昨天,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多位氣象研究專家,聽聽他們的看法及分析。  今夏會不會成為史上最熱  [現象回放]世界氣象組織(WMO)根據英國氣象局的預測,說2007年全球氣溫將可能打破高溫的歷史紀錄。地球長年平均氣溫是攝氏14℃。
  • 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氣象專家有話說
    想要正確應對變化莫測的天氣,少不了要關注天氣預報。但人們常常會發現,好像自己感受到的氣溫,和氣象局對外公布的數據不一樣。  難道,是天氣預報真的不準嗎?  「當然不是!」5月7日,天眼新聞記者來到貴陽市氣象局地面觀測場,看到了「天氣預報」的真容。
  • 為什麼現在手機上的很多天氣預報都不準?
    不得不說,現在天氣預報的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對於個人,相信大家安排出行的時候肯定會或多或少的關注一下天氣。但是有時候天氣預報並不是很準,導致錯過了外出的機會或者被困在戶外引起麻煩。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模型,但是今天要講的這個模型並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模型,而是天氣模型,我們會知道很多種現象,比如天氣就算是精心設計的模型,也沒法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特徵。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因為天氣預報模型實在太複雜了,對微小變動太敏感,沒有辦法準確預報,而且日常生活中預報準確的時候往往又被我們忽略,所以最終留下了一個天氣預報老是遇到不準的印象。
  • 天氣預報不準?上海預報精度將細化到社區
    記者日前從上海市氣象局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在探索建設「精細化」氣象風險預警服務體系,天氣預報精度將細化到社區層面。    傳統的氣象預報,往往預報的是氣溫、氣壓、溼度,而上海氣象部門正嘗試朝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轉變。
  • 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梁豐介紹近期天氣實況及未來天氣...
    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梁豐介紹近期天氣實況及未來天氣趨勢 一、
  • 人工降雨怎麼進行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市氣象局氣象日舉行開放活動
    人工降雨怎麼進行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市氣象局氣象日舉行開放活動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5日 15:53:37 | 作者:蔣昊非 | 編輯:許琳琳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天氣預報為啥有時不準?什麼時候升溫、什麼時候降溫,為什麼可以提前知道?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首次雙邊會議舉行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虞俊報導 4月23日至24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首次雙邊會議在英國裡丁舉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率團出席會議,ECMWF主任Alan Thorpe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並主持雙邊會議。
  • 氣象局官員:氣象愛好者作天氣預報不會被"禁言"
    本月起非法預報天氣最高罰5萬  《辦法》所指的氣象預報包括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按照《辦法》規定,非法發布氣象預報可給予警告,並處5萬元以下罰款。傳播虛假氣象預報,或擅自更改氣象預報內容和結論,引起社會不良反應或造成一定影響的,由有關氣象主管機構按照權限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3萬元以下罰款,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財產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在對《辦法》的解讀中稱,氣象預報的統一發布是為防止因多渠道發布氣象預報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而定。
  •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手機天氣預報不準嗎?
    現在大家出門之前都會習慣的看一下天氣預報,大致感知一下當天的溫度及天氣,以便出行。但是小編卻覺得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雲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那為什麼,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各地氣象相關部門根據不同高度和地面上各因素的變化規律進行分析,由專門人員分析判斷:什麼地方可能有雨、雨量大概多大、可能什麼時候發生等等。再發送給新聞媒體,由新聞媒體發布給廣大受眾。所以,天氣預報準不準主要看天氣系統的運動是不是按照原來規律發展,預報員的判斷是否正確和經驗是不是豐富等。
  • 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濤 記者楊群娜報導 日前,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2015年學術委員會會議在廣東省氣象局召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薛紀善、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研究員陳德輝、香港天文臺高級科學主任陳柏緯、中山大學林文實教授等委員參加會議。廣東省氣象局局長許永錁、副局長梁建茵出席會議。  會上,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匯報了年度工作進展及未來5年工作計劃。
  • 衛星氣象專家詳解:天氣預報為何經常不準?
    天氣預報是我們最熟悉的日常信息。它告訴我們一個地區或城市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陰晴雨雪、最高最低氣溫、風向和風力及特殊的災害性天氣。天氣預報是怎樣測定的?為什麼有時會報不準呢?最近一期首都科學講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氣象專家許建民介紹了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  許建民說,為天氣預報提供信息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氣象衛星。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舉行雙邊會議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虞俊報導 2月14日至15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第三屆雙邊會議在英國裡丁舉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率團出席會議,ECMWF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女士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並主持雙邊會議。雙方介紹了各自在數值天氣預報研究和業務等方面的發展戰略和最新進展,回顧了上一次雙邊會議以來各個合作項目的進展情況,並在數值天氣預報、次季節到季節氣候預測、衛星資料質量控制同化和應用、高性能計算、青藏高原數值預報和資料應用關鍵技術等五個方面確定了未來兩年的互利合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