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是個啥?憑啥說預報不準?氣象局有話說!

2021-01-0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膠東在線7月7日訊(記者 辛中欣 通訊員 郭磊)每逢天氣預報要下雨,各種群必調侃氣象局,想必各位是看到了他們的預報,但是真的看懂了嗎?會正確的打開方式嗎?

&nbsp&nbsp&nbsp&nbsp晚上要下暴雨了,哇有的聊啦。來來,看一下手機,一個辦公室5個手機APP出來3種結果,這是腫麼個情況,誰說的對?

&nbsp&nbsp&nbsp&nbsp首先,說說究竟誰能發布天氣預報——

&nbsp&nbsp&nbsp&nbsp氣象法規定「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補充或者訂正。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那幾個APP違法了知道不,有時間要找他們喝喝茶了。

&nbsp&nbsp&nbsp&nbsp其次,說說應該看誰的預報——

&nbsp&nbsp&nbsp&nbsp氣象法規定「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向社會傳播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必須使用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提供的適時氣象信息,並標明發布時間和氣象臺站的名稱。」中央氣象臺、山東省氣象臺都做預報,但人家報的是全國全省的,具體到市、縣,當然是看咱們當地氣象臺的最準確。還有個重點是適時的預報信息,昨天報的有雨,第二天大晴天,許多人就認為氣象局又調皮了,其實是下半夜悄沒聲地下完了,如果沒失眠又怎麼會知道呢?

&nbsp&nbsp&nbsp&nbsp第三,說說從哪兒看預報——

&nbsp&nbsp&nbsp&nbsp咱們的電視、廣播、膠東在線報等媒體,那聲音都是相當準確的,因為都是氣象局實時提供的。天氣預報集散地中國天氣網,不僅有最新權威預報,還有實況可查。但是仍有許多山寨的,比如天氣網,二級頁面都打不開,他們的預報就比較隨意了,有時間也要找他們喝喝茶了。

&nbsp&nbsp&nbsp&nbsp第四,說說降水時段——

&nbsp&nbsp&nbsp&nbsp明明是夜間到第二天上午的過程,受不了有個別人天一黑就開始叫:雨呢?半道又去辦理進城證了吧?

&nbsp&nbsp&nbsp&nbsp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有人連等待幾個小時的耐心都消失殆盡了。拜託!天一黑萊陽、萊州就開始下了好吧,過程移動總得需要時間的吧,難不成派人到天上端著臉盆,喊著號子一起倒嗎?拿7月6日至7日的過程來說:「預報6夜間到7日上午,我市有中到大雨,西部地區有暴雨」。天一黑南部就開始下了,由於自轉原因,天氣過程大部分是由西南向東北方向移動的,凌晨2點多煙臺市區才開始下雨,東西南北能分清的都應該明白這個理兒吧。

&nbsp&nbsp&nbsp&nbsp第五,說說降水量——

&nbsp&nbsp&nbsp&nbsp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分別是多少毫米,能說清楚的舉一下手來。那位說「暴雨就是預報有雨,大雨就是大約有雨「的同學可以解釋一下降水時段是怎麼劃分的嗎?嘛都不懂,還BB啥,憑什麼說人家報的不準。

&nbsp&nbsp&nbsp&nbsp再回到這次降水過程,預報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實況為:平均降水量27.8mm,招遠蓬萊大於50mm是暴雨,全市10個作業點打了68枚增雨火箭彈。實況這麼給預報面子,氣象局能做的真的只有這麼多了。

&nbsp&nbsp&nbsp&nbsp第六,說說氣象局在幹啥——

&nbsp&nbsp&nbsp&nbsp7月6日晚,全市氣象部門從分管局領導、業務科室、氣象臺、專業臺、保障部、11個縣市區局都增加了應急夜班值守人員,全程盯著這次過程,既想多下點雨,還要防局地的洪澇災害。全市60多名增雨作業人員,昨天下午就在各炮點蹲守,有的現在還沒撤回來呢,這些,親,你都知道麼?

&nbsp&nbsp&nbsp&nbsp敲黑板,劃重點:

&nbsp&nbsp&nbsp&nbsp1.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了解最新的天氣預報信息。

&nbsp&nbsp&nbsp&nbsp2.雨還沒下,要有耐心,正在趕來的路上。

&nbsp&nbsp&nbsp&nbsp3.沒事多了解下氣象知識,淋啦1天的小雨只要到了50毫米,那也叫暴雨。瞬間把人澆成落湯雞的只要1天沒超過10毫米,也得乖乖叫小雨。雨強不代表雨量。

&nbsp&nbsp&nbsp&nbsp4.感謝這麼多人天天關注著氣象局,連續一個月沒報有雨,半滴都沒下,也沒見得有人誇誇他們報的準。下雨時哪怕晚2個小時,就有人喊著辦進城證,搞得都想拿臉盆潑他一身了,要不您先涼快著?

&nbsp&nbsp&nbsp&nbsp5.天氣預報是有不準的時候,但不是越來越準了嗎,大家想準的心情可以理解,氣象局始終堅持「百分之百的準確難以達到,百分之百的努力必須做到」,他們比誰都想報得準。

&nbsp&nbsp&nbsp&nbsp6.每個工作都有人從事,每個行業都有人奉獻。每個人、每個行業都值得也應該得到尊重。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氣象專家有話說
    想要正確應對變化莫測的天氣,少不了要關注天氣預報。但人們常常會發現,好像自己感受到的氣溫,和氣象局對外公布的數據不一樣。  難道,是天氣預報真的不準嗎?  「當然不是!」5月7日,天眼新聞記者來到貴陽市氣象局地面觀測場,看到了「天氣預報」的真容。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有三大原因
    現場展示的人工增雨火箭發射車  3月23日是第55個世界氣象日,為增進公眾了解氣象科學並從自身做起保護氣候環境,省氣象局22日舉辦「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日」活動。  省氣象局副局長陳雲峰表示,「氣象知識服務氣候行動」主題中,氣候行動即是讓廣大氣象工作者和社會公眾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應對持續性的氣候變暖,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調整農業生產、防災減災,並主動採取更低碳節能的生活方式。  【延伸報導】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 天氣預報準不準?——關於概率預測
    我總覺得小時候的天氣預報比較科學,該說啥說啥,明天中到大雨三級風,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至於下不下那再說。現在可好,降水概率60%,這叫啥態度,報不準你可以說不一定,啥叫60%?那到底是下雨還是不下雨?有沒有人也這樣質疑過?
  • 為什麼現在手機上的很多天氣預報都不準?
    不得不說,現在天氣預報的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對於個人,相信大家安排出行的時候肯定會或多或少的關注一下天氣。但是有時候天氣預報並不是很準,導致錯過了外出的機會或者被困在戶外引起麻煩。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專家:四大原因引發偏差
    「幾乎每一次重大天氣過程發生,我們都會接到這樣的電話。有的態度非常嚴厲。」楊貴名對記者說。打電話者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口音各異、身份不同,但抱怨的主題卻一致:天氣預報「不準」。3月30日,北京市氣象臺預報夜間有雨,然而,這場雨第二天早晨7點40分才開始下,導致很多人在上班途中遭到雨淋。  更讓氣象工作者尷尬的一幕,出現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天氣預報那天是陰天,結果北京城區卻下了小雨。很多人來到中國氣象局參觀時,發現氣象局的工作人員不得不撐著傘接待他們。
  • 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準?
    從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到很久以前,人類都認為神對天氣有使用權和支配權,渺小的自己,怎麼能預測天氣呢?觀測意識和儀器的出現啟蒙運動帶來了理性之光。你手裡有了錘子,那看啥都想敲一敲。你心中有了理性,那看啥都想測一測。於是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人陸續開發了一系列的儀器,對溫度、溼度、風向、氣壓等天氣因素進行定量觀測。
  • 中國氣象局將釣魚島天氣預報納入國內城市預報
    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陳振林強調,發布釣魚島和附近海域天氣預報是履行部門職責。    他說,中國氣象局從職責上講承擔著管理國家的陸地、江河湖泊及海上的氣象情報預報預警的責任。開展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氣象預報服務實際上在歷史上由來已久,因為這是我們的固有領土。
  • 氣象臺樓頂的大球幹啥的?原來天氣預報是這樣來的…晚報直播
    氣象臺樓頂的大球幹啥的?原來天氣預報是這樣來的…晚報直播每次路過位於迎賓大道東側的氣象大廈,那個白色的大球很顯眼。其實這個大球就是咱們天天看到的天氣預報的出處!颱風「利奇馬」在中國東部沿海肆虐,滄州氣象臺準確預報了颱風對滄州的影響。
  • 最近的天氣預報有點不準啊!都怪它……
    但是,天氣小姐姐還是建議大家帶傘出門,做事還是靠自己比較踏實,因為靠天靠不住啊! 昨天下雨的時候,很多人可能睡了,但外面真是風雨交加,杭州氣象臺有5個測站出現8~9級雷雨大風,雨量最大的地區為淳安(22毫米),當地局部還出現了暴雨。 一雨尚平,一雨又起。
  • 央視《天氣預報》 最早主持從氣象臺中產生(組圖)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每天的播出時間只有5分鐘,卻穩居收視率的前幾位,即使現在人們有那麼多渠道了解天氣信息,即使大家說得最多的是「天氣預報越來越不準」,但每晚七點半之後的這5分鐘,還是有無數人守候在電視機前。  30多年前,《天氣預報》正式創辦。這一收視率極高的欄目是怎麼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多元的?
  • 現在手機上的很多天氣預報都不準?這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目前大家用的手機天氣app,安卓機主要是手機原裝以及第三方商城下載的,所有的氣象資料全部來自中國氣象局,也就是說,要準都準,要不準都不準;對於蘋果手機來說,系統自帶的app是美國氣象頻道的數據,屬國外數據,這個本身是違反氣象法的,但蘋果是大公司,所以也成既成事實了,從appstore上下載的墨跡天氣、天氣通、myweather等
  • 一部手機上有3個不同的天氣預報 到底該信哪個
    一部手機上有3個不同的天氣預報,到底該信哪個?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陝西省氣象臺對外開放,並回答市民提問。「手機上的天氣預報為何與氣象局發布的不太一樣?」市民李先生說,之前,他經常在報紙或者電視上了解天氣預報。前段時間,兒子幫他在手機上下載了天氣預報軟體,隨時隨地想看就能看。
  • 氣象專家釋疑五大氣象熱點:天氣預報不準很正常(圖)
    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了,天氣預報還常常報不準?昨天,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多位氣象研究專家,聽聽他們的看法及分析。  今夏會不會成為史上最熱  [現象回放]世界氣象組織(WMO)根據英國氣象局的預測,說2007年全球氣溫將可能打破高溫的歷史紀錄。地球長年平均氣溫是攝氏14℃。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
    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官宣:天氣預報是不準的!中央氣象臺髮長文怒回: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原文如下: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第二,不管你們是從什麼平臺獲取天氣預報,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於地理信息的城市預報。也就是明天多少度啊,會不會下雨,是大雨還是小雨,屬於常規天氣預報。
  • 走進氣象,尋「爽」貴陽,專家解答——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金黔在線訊 「天氣預報為什麼有時不準」、「貴陽為何夜裡下雨白天晴。」昨天下午,一場妙趣橫生的「走進氣象尋爽貴陽」互動式氣象科普專家講座讓省氣象局會議室一座難求。中科院院士吳國雄、省氣象局局長趙廣忠等專家給臺下的科普志願者們帶來了一場營養豐富的氣象科普大餐。
  • 天氣預報呈精準化趨勢:網格預報精細到點位、分鐘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希望隨時隨地查詢天氣——10分鐘後會不會下雨?自己所處的街道降雪量會有多少?應運而生的智能網格預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問,提供更精細、更個性化的氣象服務。 什麼是網格預報?氣象部門官方的網格數據公眾啥時候能用上?智能預報的發展會帶來哪些變化?3月23日「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中央氣象臺的有關專家,帶您走近還略顯神秘的網格氣象預報。
  • 一部手機3個不同的天氣預報 到底應該信哪個?
    氣象預報員劉勇介紹氣象預報平臺 本報記者陳飛波攝劉勇向市民介紹氣象預報平臺 記者陳飛波實習生王雨蒙攝一部手機上有3個不同的天氣預報,到底該信哪個?手機上3個天氣預報咋都不一樣「手機上的天氣預報為何與氣象局發布的不太一樣?」市民李先生說,之前,他經常在報紙或者電視上了解天氣預報。前段時間,兒子幫他在手機上下載了天氣預報軟體,隨時隨地想看就能看。李先生對比後發現,手機上的3個氣象數據,經常不一樣。
  • 漲知識|空氣品質預報、重汙染預警和天氣預報操作有啥不同?
    她希望「空氣汙染預警能夠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未來7天。那麼,空氣品質預報、重汙染預警和天氣預報在操作上有何不同?空氣汙染預警最早能提前幾天?準確性多高?預報員還需要比較至少三個不同的空氣治理數值預報模式、至少三個國際主流氣象機構至少兩個主要時次的氣象產品,而這些信息經常不一致或有矛盾,如何取捨,最考驗預報員的經驗和水平。
  • 哪個平臺的天氣預報最準確?天氣預報最好哪裡看?
    降雨符號多不準  省氣象局評估各網站氣象預報發布狀況  繼對天氣APP傳播氣象預警信號的及時性和規範性進行評估之後,廣東省氣象局近期又對相關網站展開評估,結果顯示廣州天氣、中國天氣網、新浪天氣在得分上位居前三。
  • 天氣預報不準?上海預報精度將細化到社區
    記者日前從上海市氣象局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在探索建設「精細化」氣象風險預警服務體系,天氣預報精度將細化到社區層面。    傳統的氣象預報,往往預報的是氣溫、氣壓、溼度,而上海氣象部門正嘗試朝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