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準?

2020-08-29 萬物揀史

從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到很久以前,人類都認為神對天氣有使用權和支配權,渺小的自己,怎麼能預測天氣呢?

觀測意識和儀器的出現

啟蒙運動帶來了理性之光。你手裡有了錘子,那看啥都想敲一敲。你心中有了理性,那看啥都想測一測。

於是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人陸續開發了一系列的儀器,對溫度、溼度、風向、氣壓等天氣因素進行定量觀測。

有了這些儀器,美第奇家族兩位熱愛科學的富二代,便把自己的豪宅進行了精裝修,形成了氣象觀測站點,後來又建立了遍布歐洲十個城市的氣象觀測網絡。

但有了觀測技術還是不夠,因為大家對天氣的描述實在太亂了。同一場雨,你覺得三月裡的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我覺得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地拍,那,就是跨服聊天。

所以,為了給航海水手提供可參考的天氣數據,必須要有一套規範的體系。

給天氣情況定調

給天氣情況定調的雙雄,弗朗西斯·蒲福和盧克·霍華德橫空出世。

有了這些工具,人類又往前邁了一步,把觀測的信息,製成天氣圖,記錄某一地區的天氣變化。

到了19世紀30年代,已經有人有意識去間隔一段時間就做一張天氣圖,通過天氣圖的疊加,人類能明白天氣運動的軌跡。基於此,一個大膽的想法,誕生了。

天氣預報的誕生

1837年,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機試驗成功,人類可通過電報,快速同步各地氣象資料,讓天氣預報的實現,有了技術支持。

可惜現實沒有這麼順利,人類往往需要經歷沉痛的教訓,才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

1859年,滿載400多乘客和黃金「皇家憲章號」撞上了風暴,船毀人亡。

菲茨羅伊所遵循的是這樣一個理論,氣壓表下降超過0.5英寸,溫度變動超過15華氏度,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都會顯示有劇烈的風暴發生。

英國的13個電報站點,會採集這些數據,在每天早9點通過電報發送給菲茨羅伊。他的團隊對實時的數據進行分析,編輯,發送給泰晤士報,再傳遞給大眾。

如果風暴突襲,預警會被傳遞到港口,根據風力和風向的不同,碼頭會懸掛不同的錐形組合體,作為信號,提醒船員。

可惜這樣一位氣象先驅,卻被眾多人批評不懂理論,預報不準。他受不了橫眉冷對千夫指,最後自殺身亡。根據後人統計,菲茨羅伊發布的氣象信息中,大約有75%是正確的。他建立的標準化預報流程更是人類的一大步。

天氣預報的進步

20世紀,突飛猛進的技術手段,讓人們在面對神秘莫測的天氣變化時,能打出更多的牌。

第一張牌,是探空氣球。

有了無線電技術的加持,人類便可以在野外,放飛裝了氣象儀器和無線電發射器的氣球。氣球升到高空,內部的儀器會記錄溫度、溼度等數據,並傳回地面,由此監測高海拔地區的天氣。

如今,探空氣球仍是探測高空氣象的主要方式。

第二張牌,是氣象雷達。它向天空發射無線電波,電波碰到雨或冰雹,就會反射回不同的信號,根據這些信號,人類由此可以判斷目標是多大程度的「水貨」。

第三張牌,是氣象衛星

繞地球南北兩級運轉的極軌衛星,和盯著一部分地區的靜止衛星,共同構成了氣象衛星網絡。它們觀測地球和大氣層的可見光、紅外、微波輻射和電磁波信號,追蹤天氣變化。

一個現代化的氣象預報系統有多複雜呢?

根據2019年中國氣象局的部門預算,為了獲取充分的氣象信息,中國一共運轉著2425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8174個國家級地面天氣站點、308個雷塔站、653個農業氣象觀測站、490個雷電觀測站等……此外,還有8顆氣象衛星在軌運行。

而這些觀測設備採集到的數據,會進入超級計算機進行運算,可以模擬出3公裡範圍內的天氣變化。而未來的天氣預報,可以精確到1000米之內。

2018年,我國的氣象預警信息,可通過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手段,在10分鐘內覆蓋86.4%的公眾,從而減少氣象災害損失和死亡人員。通過迅速、廣泛的氣象預報系統,我國氣象災害經濟損失佔GDP的比重,從20世紀80年代的3%—6%,下降到近五年的0.4%—1%。

不過,在自然的不確定性面前,人類的系統是很脆弱的。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蔓延擴散,為了控制疫情,各國紛紛減少了航班數量,3月底,全球已有近60家航空公司停飛了所有航班。

而這,也對天氣預報造成了負面影響。要知道,受地形和探測設備維護的限制,在高原、沙漠等人跡罕至的地方,很難部署氣象設備,就要靠民航飛機上安裝的氣象雷達採集數據,也就是「飛機報」。

飛機報每天可以對世界氣象組織提供70萬條以上的高質量數據,對降低預報誤差的貢獻,僅次於活動範圍最大的極軌衛星

現在,航班數量的大幅下降,導致了全球氣象預報的準確度降低。現代社會的複雜,超過了一般人的想像。在這個複雜而脆弱的系統中,你永遠也不知道蝴蝶翅膀煽動一下,會在什麼地方掀起什麼樣的風暴。

參考文獻:

[1] 彼得·穆爾:《天氣預報——一部科學探險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2] Wikipedia:《Weather forecasting》;

[3] Britannica:《Weather forecasting - History of weather forecasting》;

[4]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Weather forecasting -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5] 王素:《疫情之下,天氣預報也會受影響》,科學大院,2020年;

[6] 人民日報:《精測變幻風雲 服務國計民生——寫在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70周年之際》,2019年;

[7] 科普中國:《解惑:探空氣球是那樣》,2017年;

[8] 科普中國:《氣象雷達與氣象衛星》,2018年;

[9] 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局2019年部門預算》,2019年。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離不開他的算法
    讓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點開手機,隨時查看幾天後的天氣,如此便利精準的科技,離不開曾慶存創造的算法。  古人看雲識天。到了20世紀,人們發明氣象儀器測量大氣狀態,繪成「天氣圖」,但還要依賴預報員的經驗,誤差較大。預報能不能準點、再準點?
  •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董瑞豐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 最準天氣預報下載
    天氣預報,支持196個國家70多萬個城市及地區的天氣預報查詢。實現分鐘級天氣預報、公裡級天氣預報、逐小時的天氣預報。愛尚天氣預報內,富有特色的語音播報天氣預報功能,解放用戶的眼睛,輕輕一點,即可語音聽天氣預報。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通常依據氣象臺預報的陰晴冷暖計劃穿衣和出行。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天氣預報的笑話和疑問也不少,「天氣預報怎麼越來越不準了?」「為什麼一開運動會就下雨?」「局部地區是什麼地方,怎麼老下雨?」……實際上,這些常見的和看似簡單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和天氣預報的實踐問題。1.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權威專家:準確率達80%,我們已牢牢控制颱風
    對於目前而言,天氣預報已經是一個無處不在又十分重要的角色,現在日常使用的手機都已經自帶了天氣預報,了解天氣並規劃生活計劃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了。事實上,隨著天氣預報在生活中的無孔不入,它目前的準確率已經不低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近日表示,目前的三天天氣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達到80%或更高!
  • 科普|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
    大氣觀測網不僅是國家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基礎,而且為大氣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所必需的資料。大氣探測也是我國大氣科學的重要分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大氣探測正處於向大氣綜合觀測發展。我國氣象衛星不僅在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監測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在海洋、農業、水利、林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風雲氣象衛星外觀我國氣象衛星研究和發射的發展帶動了我國衛星氣象學的研究。
  • 經點科學丨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你猜是為啥?
    此時,無線電的成功與大量應用,使得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可以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這種天氣圖法的預報雖是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預報員憑經驗做出主觀判斷。讓天氣預報準點,再準點,於是有了今日的數值天氣預報方法。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
  •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手機天氣預報不準嗎?
    現在大家出門之前都會習慣的看一下天氣預報,大致感知一下當天的溫度及天氣,以便出行。但是小編卻覺得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雲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那為什麼,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所以,天氣預報準不準主要看天氣系統的運動是不是按照原來規律發展,預報員的判斷是否正確和經驗是不是豐富等。現在圖是計算機完成,但是,判斷還是需要人來完成。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模型,但是今天要講的這個模型並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模型,而是天氣模型,我們會知道很多種現象,比如天氣就算是精心設計的模型,也沒法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特徵。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因為天氣預報模型實在太複雜了,對微小變動太敏感,沒有辦法準確預報,而且日常生活中預報準確的時候往往又被我們忽略,所以最終留下了一個天氣預報老是遇到不準的印象。
  • 天氣預報什麼就能預報幾天甚至十幾天,都準確?
    天氣預報,是根據氣象觀測站觀測的資料,再應用天氣學的運算法則,加上統計學、動力學的原理和方法,目前是結合這些資料利用大型計算機來求解大氣運動學方程式來描述天氣預報的。至於為什麼能預測到幾天十幾天?目前,根據周圍變化來推測天氣——氣象站預測——天氣圖預測——氣象衛星、天氣雷達——計算機加公式運算進行預測。這就是天氣預報的發展使啊,哦!還加上古時候的看雲識天氣。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天氣預報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氣象災害預警是氣象災害防禦第一道防線,近些年常聽到這樣的評價:「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
  • 我們的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是誰在暗中發力?
    以前人們總抱怨天氣預報怎麼那麼不準啊,說好的一場大雨呢?農民伯伯一臉失望的抱怨著。而且一場突如其來的強對流天氣會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天氣預報數據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氣象衛星,預測天氣準確度很低。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雨確實下了,公眾卻不買帳,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矛盾?那麼,公眾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天氣預報?從科學角度看,天氣預報又能做到什麼程度?哪些天氣是不可預測的?需求無限 但天氣可預報性有限提到天氣預報,大多數人最想知道的是:我這裡幾點下?幾點停?下多大?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海報: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 新華社發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為什麼天氣預報不準確,誰知道其中的原因?
    注意,注意天氣預報,最近15天都有雨,大家出門別帶傘,多帶藿香正氣液。為什麼?因為我不相信預報啊。有幾時是準的哦。就好像有人去祈福,要取個美貌的妻子,結果跑到了文廟去,別人說兄弟啊,只能祈求考好大學什麼的,他就祈求娶個美貌的大學生一樣。
  • 為什麼現在手機上的很多天氣預報都不準?
    不得不說,現在天氣預報的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對於個人,相信大家安排出行的時候肯定會或多或少的關注一下天氣。但是有時候天氣預報並不是很準,導致錯過了外出的機會或者被困在戶外引起麻煩。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首創這一方法 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他首創的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了斜壓原始方程組,給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求解原始方程組的天氣預報圖,降低了氣象災害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損失,這一方法至今仍在氣象預報中廣泛應用。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