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點科學丨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你猜是為啥?

2020-12-06 經濟日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在心中,便是人生好時節。

一首朗朗上口的詩歌描寫了時序更替的美好。

不過,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面對千變萬化的天氣狀況,古代的先哲給我們留下了他們的智慧結晶——民間諺語。

「日落胭脂紅,無雨必有風」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

「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

……

目見風起雲湧、雲收雨散,人們觀天,積累了一定經驗,可知道一地的某些天氣變化規律,這是前科學時代的天氣預報——憑個人經驗。

時移勢易,如今我們從經驗時代邁進了數值預報時代,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強對流預警提前量達38分鐘。

一連串枯燥的數據意味著什麼?從菲爾德氣象定律中我們或可管窺一斑: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

今天,一年一度的氣象日,咱們就來嘮嘮數值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數值天氣預報

話說,到了上世紀,隨著氣象儀器的發明,風速、氣壓、氣溫、溼度等大氣狀態變量有了計量器,氣象學開始進入「科學時代」。

此時,無線電的成功與大量應用,使得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可以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這種天氣圖法的預報雖是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預報員憑經驗做出主觀判斷。

讓天氣預報準點,再準點,於是有了今日的數值天氣預報方法。

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

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這樣解釋:根據物理學原理(大氣動力學)建立描述天氣演變過程的方程組(數學模型),輸入觀測資料,用電子計算機作數值求解,預測未來天氣。

▲圖為曾慶存在講解數值天氣預報原理。

聽起來很簡單的樣子?其實不然。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ENIAC」誕生。發明者之一是莫奇來博士,這位天氣預報的業餘愛好者,有多年用手搖計算機做天氣預報計算的經驗,他認為如果大額數據計算問題得以解決,將有利於天氣預報的突破。

1950年,美國一位氣象學家就使用「ENIAC」,作出了第一張24小時天氣形勢預報圖,「數值天氣預報」一詞正式使用。可惜預報準確度太低,在實際業務中不能應用,最終停止了試驗。

此後,國際上轉到對完整大氣方程的研究,找到天氣變化的主因和能供電子計算機及時計算的方法,才能有真正可實用的數值天氣預報。

幸運的是,1961年,我們最先找到了!而且,經檢驗,預報準確度>60%,可實際使用。

「中華民族是有優秀理論思維的。儘管我國在1985年前沒有可供作數值天氣預報的大型計算機,但理論研究一直繼續。向世界貢獻了『世界首創』的嚴謹的數值天氣預報物理數學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曾慶存表示。

奠基人曾慶存

如今,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已經有了質的提高。目前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7天的預測能力到了可進入實際業務預報的程度。

而這背後的功臣之一正是文中的主角——曾慶存。

這位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在深入分析天氣演變過程的理論基礎上,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求解大氣斜壓原始方程組,能預報出描述大氣運動的各種變量,給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用原始方程組的天氣預報圖。半隱式差分法和此後又創新的平方守恆法,至今仍在廣泛應用。而當今世界各國數值天氣預報都是基於斜壓原始方程組的計算。

中國科學家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了奠基性和引領性貢獻!

此後,曾慶存又集中攻關研究大氣和地球流體力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以及數值天氣預報進一步發展中要解決的理論問題,並出版專著《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第一卷)。

對此,1981年日本《天氣》雜誌中,一位日本科學家給出如是評價:

該書「正面引入氣象力學的數學物理基礎,這是世界首創;為構築氣象力學的學術基礎,這樣的工作必不可少;曾的書是氣象學理論化極重要篇章」。

《自然》雜誌則盛讚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而在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持下,經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我國已經實現了多個登陸颱風的零死亡報告,極大地保護了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為地球做CT

而這只是個開始。要知道,天氣預報主要聚焦大氣圈,預報未來幾天的天氣。

而,預測未來一個月、一個季度、一年,甚至幾年、幾十年氣候的氣候預測,則關係到國民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如夏季洪澇、冬季霧霾、農業規劃、能源布局等,在全球變化的背景下,對氣候預測的需求更日顯重要。

但困難顯然更大:不同於天氣預報,光靠研究大氣圈遠遠不夠,氣候預測還需要了解海洋、陸面及太陽活動等的情況。

向著科學的高峰攀登,1983年,曾慶存及其團隊開始研製中國氣候系統模式和預測方法,自主研製了大氣、海洋、陸面模式,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並在國際上首先開創短期氣候預測系統。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曾慶存和多位科學家一起,正在推動建立研究和預估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地球數值模擬裝置。

風雨兼程、歷經九載,在同數百位科學家共同的努力下,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於2018年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破土動工。「解讀地球計劃」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從此,中國可以自己為地球做CT。

「這一裝置將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大氣環境治理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促進我國地球系統科學整體向國際一流水平跨越。」曾慶存表示。

(經濟日報記者:沈慧 責編:雷雨田)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離不開他的算法
    讓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點開手機,隨時查看幾天後的天氣,如此便利精準的科技,離不開曾慶存創造的算法。  古人看雲識天。到了20世紀,人們發明氣象儀器測量大氣狀態,繪成「天氣圖」,但還要依賴預報員的經驗,誤差較大。預報能不能準點、再準點?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董瑞豐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海報: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 新華社發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準?
    從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到很久以前,人類都認為神對天氣有使用權和支配權,渺小的自己,怎麼能預測天氣呢?觀測意識和儀器的出現啟蒙運動帶來了理性之光。你手裡有了錘子,那看啥都想敲一敲。你心中有了理性,那看啥都想測一測。於是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人陸續開發了一系列的儀器,對溫度、溼度、風向、氣壓等天氣因素進行定量觀測。
  •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
  • 天氣預報為啥不準?背後的有趣原理
    天氣就是一個例子。人類曾花費大量精力,試圖作出準確的長期天氣預報,結果卻是一敗塗地。在走了很多彎路之後,科學家們提出一種新觀點,即,與人類或自然有關的任何中長期活動本身都是不可預測的。這成為混沌理論的基礎。
  • 最準天氣預報下載
    天氣預報,支持196個國家70多萬個城市及地區的天氣預報查詢。實現分鐘級天氣預報、公裡級天氣預報、逐小時的天氣預報。愛尚天氣預報內,富有特色的語音播報天氣預報功能,解放用戶的眼睛,輕輕一點,即可語音聽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天氣預報越來越準!權威專家:準確率達80%,我們已牢牢控制颱風
    對於目前而言,天氣預報已經是一個無處不在又十分重要的角色,現在日常使用的手機都已經自帶了天氣預報,了解天氣並規劃生活計劃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了。事實上,隨著天氣預報在生活中的無孔不入,它目前的準確率已經不低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近日表示,目前的三天天氣預報準確率已經可以達到80%或更高!
  • 科普|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
    我國氣象衛星不僅在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監測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在海洋、農業、水利、林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風雲氣象衛星外觀我國氣象衛星研究和發射的發展帶動了我國衛星氣象學的研究。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通常依據氣象臺預報的陰晴冷暖計劃穿衣和出行。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天氣預報的笑話和疑問也不少,「天氣預報怎麼越來越不準了?」「為什麼一開運動會就下雨?」「局部地區是什麼地方,怎麼老下雨?」……實際上,這些常見的和看似簡單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和天氣預報的實踐問題。1.
  • 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這位「鞋兒破帽兒破」的老人是功臣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這一主題旨在提醒人們關注新形勢下氣候與水跟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以更切實有效的行動,守護我們的藍色星球。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一位耄耋氣象人——曾慶存!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智慧氣象」預報精準度達到6分鐘 還能為你私人定製
    過去  華山氣象站曾經點煤油燈觀測數據  「前幾年,一聽天氣預報說要下雨,我就趕緊洗車,準沒錯,大家都開玩笑說,如果天氣預報說下雨,肯定下不了。」  現在  氣象有「智慧」  能自我判斷分析選擇  「這幾年,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甚至連時段都很準。」萬先生說,這顛覆了他對天氣預報的印象。  為啥預報越來越準了?
  • 天氣預報準不準?——關於概率預測
    我總覺得小時候的天氣預報比較科學,該說啥說啥,明天中到大雨三級風,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至於下不下那再說。現在可好,降水概率60%,這叫啥態度,報不準你可以說不一定,啥叫60%?那到底是下雨還是不下雨?有沒有人也這樣質疑過?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天氣預報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氣象災害預警是氣象災害防禦第一道防線,近些年常聽到這樣的評價:「天氣預報越來越準了」。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模型,但是今天要講的這個模型並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模型,而是天氣模型,我們會知道很多種現象,比如天氣就算是精心設計的模型,也沒法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特徵。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因為天氣預報模型實在太複雜了,對微小變動太敏感,沒有辦法準確預報,而且日常生活中預報準確的時候往往又被我們忽略,所以最終留下了一個天氣預報老是遇到不準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