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這個詞語,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智慧氣象」已經取代了靠人工觀測、電話傳輸的氣象,預報精細度提高到6分鐘內。甚至每個人都是一座微型氣象站,積極參與氣象活動、分享氣象數據,也會換來更精準、更貼心的氣象服務。
過去
華山氣象站曾經點煤油燈觀測數據
「前幾年,一聽天氣預報說要下雨,我就趕緊洗車,準沒錯,大家都開玩笑說,如果天氣預報說下雨,肯定下不了。」市民萬先生說,幾年前,天氣預報經常不準,大家對天氣預報的信任度不高。
「陝西是從1954年開始有氣象記錄的。」省氣象局觀測與網絡處副處長郭江峰說,過去,氣象監測主要以人工觀測為主,地面觀測站點一縣一個,一天開展3到24次觀測,觀測數據通過電話進行傳輸。
作為陝西省唯一的高山氣象站,華山氣象站建立在海拔2000多米的西峰之上,從1952年建站至今,每天24小時不間斷監測實時氣象數據和天氣實況。華山氣象站站長於進江1993年進站工作,他說,當時上班上山要步行六七個小時,點著煤油燈觀測數據。
依靠人工觀測的數據會出現誤差,電話傳輸過程中也可能出現誤差,要精準的天氣預報非常難。
現在
氣象有「智慧」
能自我判斷分析選擇
「這幾年,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甚至連時段都很準。」萬先生說,這顛覆了他對天氣預報的印象。
為啥預報越來越準了?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侯建忠表示,這得益於我省氣象監測的「智慧化」和預報的精細化。什麼是「智慧氣象」?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智慧氣象」,即通過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依託於氣象科學技術進步,使氣象系統成為一個具備自我感知、判斷、分析、選擇、行動、創新和自適應能力的系統,讓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活動全過程都充滿智慧。
聽起來特別抽象?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了。一個人坐飛機出差,如果氣象服務供給方能迅速感知他去哪裡、乘坐哪個航班,就能將所經空域可能會遇到的湍流、目的地天氣預報、該穿什麼樣的衣服等信息推送給他,這樣的氣象服務就有了「智慧」。
氣象變「智慧」的秘訣是什麼?
目前,我省有1600多個自動氣象監測站,覆蓋了全省所有的鄉鎮,數據採集傳輸達到每5分鐘一次。8部都卜勒天氣雷達,2部局地警戒雷達,覆蓋全省,實時監測雲層強弱分布和移動速度。4部探空雷達和2部風廓線雷達對高空氣象要素進行監測。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我省建有風雲三號、四號衛星數據地面直收站,實時接收衛星監測數據。另外還針對專業氣象服務需求,開展土壤水分、閃電定位、大氣電場、大氣成分等氣象監測。
天氣預報能精細到什麼程度?
除了這些「利器」,要做好氣象預報,還需要「精細化管理」。侯建忠表示,把我省分為14萬個網格的精細化預報的運行,使得預報精細度大大提升。
「目前,我們可以實現空間解析度3公裡、時間解析度為0-48小時內達1小時、48-240小時內達3小時、臨近網格預報最細為6分鐘。」侯建忠說,現在預報技術很精準,你在一個地方,可以看到方圓3公裡以內,20天左右的天氣走向,也能了解未來三小時、未來一小時、甚至未來6分鐘的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
根據行程等私人訂製未來
在省氣象局副局長李社宏看來,智慧氣象包括5個層面的意思:智能的感知,精準的預測,普惠的服務,科學的管理,持續的創新。
未來的智慧氣象是什麼樣?李社宏說,不僅可以製作某個區域精準天氣預報,還能通過你個性化的需求、你的工作、你的行程,製作出為你私人訂製的天氣預報。
有關注氣象的小夥伴會問:我每天關注天氣預報,我能參與氣象嗎?答案是肯定的。
李社宏說,在智慧氣象時代,人人都是一座微型氣象站。「不管你在哪裡,你都可以感知你身邊的天氣,如晴或雨,打雷或閃電,溫度多高,風力多大……把這些信息傳播出去,氣象部門會主動收集這些氣象信息,再通過專業的計算,發布更精準的天氣預報,讓更多人受益。」華商報記者 毛蜜娜
西安三日天氣
今天 多雲 7℃~21℃
明天 晴 8℃~22℃
後天 多雲8℃~23℃
編輯: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