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氣象」預報精準度達到6分鐘 還能為你私人定製

2021-01-13 華商網

  氣象這個詞語,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智慧氣象」已經取代了靠人工觀測、電話傳輸的氣象,預報精細度提高到6分鐘內。甚至每個人都是一座微型氣象站,積極參與氣象活動、分享氣象數據,也會換來更精準、更貼心的氣象服務。

  過去

  華山氣象站曾經點煤油燈觀測數據

  「前幾年,一聽天氣預報說要下雨,我就趕緊洗車,準沒錯,大家都開玩笑說,如果天氣預報說下雨,肯定下不了。」市民萬先生說,幾年前,天氣預報經常不準,大家對天氣預報的信任度不高。

  「陝西是從1954年開始有氣象記錄的。」省氣象局觀測與網絡處副處長郭江峰說,過去,氣象監測主要以人工觀測為主,地面觀測站點一縣一個,一天開展3到24次觀測,觀測數據通過電話進行傳輸。

  作為陝西省唯一的高山氣象站,華山氣象站建立在海拔2000多米的西峰之上,從1952年建站至今,每天24小時不間斷監測實時氣象數據和天氣實況。華山氣象站站長於進江1993年進站工作,他說,當時上班上山要步行六七個小時,點著煤油燈觀測數據。

  依靠人工觀測的數據會出現誤差,電話傳輸過程中也可能出現誤差,要精準的天氣預報非常難。

  現在

  氣象有「智慧」

  能自我判斷分析選擇

  「這幾年,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甚至連時段都很準。」萬先生說,這顛覆了他對天氣預報的印象。

  為啥預報越來越準了?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侯建忠表示,這得益於我省氣象監測的「智慧化」和預報的精細化。什麼是「智慧氣象」?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智慧氣象」,即通過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依託於氣象科學技術進步,使氣象系統成為一個具備自我感知、判斷、分析、選擇、行動、創新和自適應能力的系統,讓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活動全過程都充滿智慧。

  聽起來特別抽象?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了。一個人坐飛機出差,如果氣象服務供給方能迅速感知他去哪裡、乘坐哪個航班,就能將所經空域可能會遇到的湍流、目的地天氣預報、該穿什麼樣的衣服等信息推送給他,這樣的氣象服務就有了「智慧」。

  氣象變「智慧」的秘訣是什麼?

  目前,我省有1600多個自動氣象監測站,覆蓋了全省所有的鄉鎮,數據採集傳輸達到每5分鐘一次。8部都卜勒天氣雷達,2部局地警戒雷達,覆蓋全省,實時監測雲層強弱分布和移動速度。4部探空雷達和2部風廓線雷達對高空氣象要素進行監測。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我省建有風雲三號、四號衛星數據地面直收站,實時接收衛星監測數據。另外還針對專業氣象服務需求,開展土壤水分、閃電定位、大氣電場、大氣成分等氣象監測。

  天氣預報能精細到什麼程度?

  除了這些「利器」,要做好氣象預報,還需要「精細化管理」。侯建忠表示,把我省分為14萬個網格的精細化預報的運行,使得預報精細度大大提升。

  「目前,我們可以實現空間解析度3公裡、時間解析度為0-48小時內達1小時、48-240小時內達3小時、臨近網格預報最細為6分鐘。」侯建忠說,現在預報技術很精準,你在一個地方,可以看到方圓3公裡以內,20天左右的天氣走向,也能了解未來三小時、未來一小時、甚至未來6分鐘的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

  根據行程等私人訂製未來

  在省氣象局副局長李社宏看來,智慧氣象包括5個層面的意思:智能的感知,精準的預測,普惠的服務,科學的管理,持續的創新。

  未來的智慧氣象是什麼樣?李社宏說,不僅可以製作某個區域精準天氣預報,還能通過你個性化的需求、你的工作、你的行程,製作出為你私人訂製的天氣預報。

  有關注氣象的小夥伴會問:我每天關注天氣預報,我能參與氣象嗎?答案是肯定的。

  李社宏說,在智慧氣象時代,人人都是一座微型氣象站。「不管你在哪裡,你都可以感知你身邊的天氣,如晴或雨,打雷或閃電,溫度多高,風力多大……把這些信息傳播出去,氣象部門會主動收集這些氣象信息,再通過專業的計算,發布更精準的天氣預報,讓更多人受益。」華商報記者 毛蜜娜

  西安三日天氣

  今天 多雲 7℃~21℃

  明天 晴 8℃~22℃

  後天 多雲8℃~23℃

編輯:強鑫

相關焦點

  •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智慧氣象預報將為你出行提供「氣象安全帶」和「體感溫度預報」   據統計,每年高速公路上因惡劣天氣造成的交通事故約佔總事故的1/4,全世界商船隊每年的全損船舶中歸因於氣象原因的全損艘數和總噸約佔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梅雨季節,你看得最多的是什麼?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
  • 天氣通精進升級 打造氣象智慧生活
    天氣通精進升級 打造氣象智慧生活 來源:財訊網 • 2020-09-24 11:49:24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極速發展以及生活服務市場的旺盛需求
  • 我省氣象預報預測質量穩步提升
    我省氣象預報預測質量穩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精細到鄉鎮為提高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並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我省氣象部門在「十三五」期間加大自動化能力建設,在促進氣象綜合觀測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氣象預報預測預警的精準度。
  • 感覺重慶的天氣預報更準了?背後有智慧氣象系統的「功勞」
    不僅讓市民有準備 也對水利、電力、民航、運輸等 防備起著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重慶市藉助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預報技術,依靠集約化的智慧氣象系統,晴雨預報的準確率達到80%以上,強對流天氣的短臨預警命中率超過90%
  • 觀察丨精準高效氣象預報預警
    圖為風雲四號A星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圖片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6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截至7月14日,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往年同期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南方地區出現了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  從6月2日至7月16日10時,中央氣象臺已連續40餘天發布暴雨預警。
  • 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央視網消息:有了風雲衛星的幫助,近些年我國的氣象預報精準度也在不斷提升。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我國的風雲系列衛星可以分為兩大類,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系列衛星是極地軌道衛星,可以進行全球氣象信息的跟蹤和監測,獲得全球資料;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系列衛星為靜止軌道衛星,提供定點式的觀測服務
  • 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央視網消息:有了風雲衛星的幫助,近些年我國的氣象預報精準度也在不斷提升。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風雲四號總設計師 董瑤海:目前有3顆風雲三號在800公裡上空運行,有3顆風雲二號在靜止軌道運行,還有一顆風雲四號A星,那麼它們主要的功能還是氣象跟環境預報。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每日科技網】  如今,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新技術建立的氣象預警系統,應用愈加廣泛。各地積極推進的智慧氣象系統,不僅成為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也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更多元的服務。
  • 氣象預報預警為何如此精準?中央氣象臺專家權威解讀
    圖為風雲四號A星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圖片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焦翊丹報導 6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截至7月14日,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往年同期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南方地區出現了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
  • 一場轟動人工智慧行業的氣象直播,眼控科技帶你回顧
    王維剛表示,傳統航空氣象服務系統已經無法滿足行業對氣象服務質量的要求。首先在氣象觀測服務方面,觀測站空間分布不合理、觀測數據密度低;其次在氣象預報質量方面,傳統系統預報時空解析度不理想、臨近預報精準度低下;最後在氣象服務的智能化程度方面,人工智慧技術投入應用的程度不足、業務執行仍維持傳統低效模式。因此航空氣象業務的數位化轉型時代已然到來。
  • 「中國天氣通」:智慧氣象改變生活
    「預報是晴天怎麼就下雨了!沒帶傘哩!」「雖然有一周的天氣預報,但連今天的都不準又有什麼用!……」面對各類眼花繚亂的天氣預報APP我們可能都發出過這樣或那樣的感慨和抱怨。對用戶來說,天氣預報需要及時、準確,簡單實用最好。近期,華風愛科氣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攜手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通過一系列線下線上精彩活動,與三星手機會員親密互動,體驗「中國天氣通」強大功能,了解智慧氣象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天氣預報呈精準化趨勢:網格預報精細到點位、分鐘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希望隨時隨地查詢天氣——10分鐘後會不會下雨?自己所處的街道降雪量會有多少?應運而生的智能網格預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問,提供更精細、更個性化的氣象服務。 什麼是網格預報?氣象部門官方的網格數據公眾啥時候能用上?智能預報的發展會帶來哪些變化?3月23日「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中央氣象臺的有關專家,帶您走近還略顯神秘的網格氣象預報。
  • 新宏通用航空氣象服務系統——新宏氣象APP
    北京新宏高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專注於航空領域專業化、個性化氣象服務解決方案,瞄準軍用、民用、通用航空等飛行活動特點和氣象服務需求,特別是通用航空低空環境、慢速目視飛行、受天氣地形影響嚴重等特點,與頂尖科研院所攜手攻關,採用全球細網格數值預報、衛星雷達高頻次監測、自動站加密觀測等多元傳感器技術,建立一套完備的區域/航路/機場終端區航空天氣實況/監測/預報產品體系,獨家推出以航空氣象服務為側重點的專業版新宏氣象
  • 天氣預報更名「新晴天氣」,品牌升級助力智慧生活
    天氣預報更名新晴天氣「智慧氣象」助力「智慧生活」如今氣象行業產品繁多,其中以墨跡天氣最被為人熟知。不過近日擁有三億用戶量的天氣預報對外宣布品牌和服務全新升級,正式啟用「新晴天氣」為新的品牌名稱,並發布了全新品牌標識。
  • 湖南機場集團氣象預報服務中心項目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王禎、歐湘蓉 報導:湖南機場集團氣象預報服務中心是通過建設集氣象信息收集與分發、氣象信息加工處理、氣象信息存儲管理、氣象預報集中製作、氣象信息顯示與預報發布、航空氣象業務監控和數據共享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航空氣象集中預報業務平臺,可以有效的實現氣象數據資料的集中處理、分析和應用
  • 墨跡天氣用AI重新定義天氣預報
    自古以來,氣象環境就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隨著智慧時代的到來,人們依託先進技術建立起各種預測天氣的方法,如天氣預報的誕生,就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天氣預報APP預報晴天,出行時卻是陰雨天的尷尬情況,給日常出行造成困擾,大大降低了出行效率。
  • 象輯首推企業級智能網格預報,助商業氣象邁上新臺階
    象輯:國內首發企業級智能網格預報2019年,象輯科技憑藉其在AI技術提升預報準確率方面5年的積累,開發出了國內首個企業級智能網格預報HIGF,並成功應用於新能源、智慧農業等領域的氣象服務中,有效提升了氣象服務的效益。
  •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為祖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沒有數值預報之前,預報室裡滿屋子掛的都是天氣圖。天氣預報員需要通過接發電報,把各個站點的氣象觀測數據抄下來,然後由填圖員填在地圖上,預報員則把每個站點的數據畫成線連起來,形成槽脊。這種早期建立在天氣學知識和經驗上的預報方法,利用手畫的天氣圖比對近期天氣來推算冷空氣移動速度、降雨開始時間等,誤差非常大。
  • 「十三五」氣象預報實現預期目標
    11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完成,為氣象防災減災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經第三方評估,「十三五」期間氣象預報各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預期目標已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