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2020-12-06 每日科技網

        【每日科技網】

  如今,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新技術建立的氣象預警系統,應用愈加廣泛。各地積極推進的智慧氣象系統,不僅成為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也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更多元的服務。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在國家氣象中心工程師朱文劍看來,「更高、更快、更強」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如何達到更高解析度、更快給出結果、更準確地預測,是現代大氣科學面臨的新考驗。「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國內氣象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關注度正在快速提高。」朱文劍指出,中央氣象臺在定量降水融合預報、颱風智能檢索等方面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

  去年9月,由天津市氣象局開發的智慧氣象決策服務平臺上線。這一平臺能實時調取精細到分鐘級的氣象實況數據,並迅速生成對比圖表等資料。天津市氣象局還與天津大學合作,研發基於機器學習和專家經驗的強對流天氣識別及預警模型,實現了對冰雹、強降水、短時大風的自動識別功能。

  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

  由於智慧氣象服務能為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便利,近年來,不少地區都在積極推進體系完整的智慧氣象系統建設。

  今年6月,江蘇省氣象部門完成了天氣現象智能觀測系統——「天臉系統」首批7個臺站的建設工作,並投入運行。該系統利用多個攝像機進行氣象視頻採集,再通過智能算法和圖像技術計算,讓「天臉」像「人臉」一樣可識別:無論是天上的雲量還是地面的凝霜、積雪,「天臉系統」都能自動觀測。

  入汛以來,重慶建設的「四天」智慧氣象系統在防災減災中發揮重要作用。「四天」系統包括智能探測「天樞」系統、智能預報「天資」系統、智慧服務「知天」系統和智慧防災「御天」系統。其中,「天樞」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接8顆觀測衛星、4部都卜勒雷達和2000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再通過雲計算幫助重慶氣象部門完成海量數據採集和分析。而利用「天資」系統提供的智能預測結果,重慶市氣象局在年初就已發布「汛期氣溫偏高、降水偏多」的預測,並提前做好了防汛準備。

  「人工智慧在氣象行業中的應用剛起步,未來應用場景還會有很多。」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錢奇峰認為,在未來10年中,新技術將會給天氣預報帶來新的機會。

  服務城市精細化管理

  除了助力防災減災,更準確地預報天氣,建設智慧氣象系統還能服務地方經濟,促進智慧城市建設。

  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氣象服務中心近日推出的「夜市氣象指數」就為當地「夜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參考。據悉,「夜市氣象指數」基於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和天氣預警,建立了一套氣象條件評分體系,市民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便捷地獲取。

  上海是全國最早利用智慧氣象來服務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地區之一。比如,出現一場小範圍的陣雨,過去的天氣預報只能顯示「局地有時有陣雨」,但無法具體預報降雨範圍及時間。但現在,上海市中心城區已實現分區預報預警。打開「上海知天氣」APP,選擇所處的區位,便可查詢方圓3平方公裡、12小時內的逐小時天氣預報。上海的氣象分區預報預警還與城市大數據結合,為社會管理提供建議。比如在夏天,當預報氣溫超過35℃時,相關管理部門會收到氣象風險預警,提示與垃圾異味相關的投訴量可能上升,提醒儘快增加垃圾清運次數。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天氣狀況預判城市運行中即將發生的風險,將會是智慧氣象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

相關焦點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這意味著團霧監測空白地帶在減小,未來對局地團霧、近地面霧的監測預警會更有效。而在經歷一次次天氣現象自動化觀測試驗後,對於降水、地面凝結、雷電等天氣現象,藉助高精度的攝像頭等儀器配備,可獲取高清晰度的視頻實景圖像,持續進行天氣現象自動化觀測。從天氣圖像採集到處理,再到大數據、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等更豐富的智能算法的應用,天氣現象資料將被更精密地觀測。
  • 「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省氣象臺「加密觀測」應對雪情「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本報訊 實時更新的氣象大屏、作業區一體化平臺以及推進中的精細化預報系統……記者近日在省氣象臺看到,多種科技手段正輔助著「科學預報」,為氣象專家提供著更智能化的決策參考
  • 眼控科技深度學習算法助力氣象精準預報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在國家氣象中心朱文劍看來,「更高、更快、更強」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如何達到更高解析度、更快給出結果、更準確地預測,是現代大氣科學面臨的新考驗。「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國內氣象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關注度正在快速提高。」朱文劍指出。
  • 墨跡天氣APP:預報更精準,安心出行每一天
    從程小姐的經歷可以看到,不準確的天氣預報,會給人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一系列困擾,而若是能夠做到精準預報,則完全可以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精準預報呢?作為國內領先的氣象服務平臺,在精準預報方面,墨跡天氣交出了一份優質的「答卷」。
  • 「快、細、全」,全省首個天氣雷達網試運行,氣象預報更精準
    剛投用的X波段雷達網日前,全省首個地方政府投資的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網建成並投入業務試運行。據介紹,該X波段雷達網的3部雷達分別布設在晉安區七星坪、長樂區董奉山、閩侯縣葉洋村,可實現三維風場、降水雲層結構的反演和展示,將提升福州中心城區中小尺度天氣探測的時空解析度和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能力。記者了解到,X波段雷達網由福州市政府投資建設,福州市氣象局組織實施。
  • 強化數據分析,精準天氣預報,人工智慧賦能氣象研究 | 智周報告核心版
    來自於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數據顯示,未來5年中國氣象服務產業收入預計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而這其中人工智慧大有可為。 二氣象研究中的常用人工智慧技術計算機視覺:是用攝影機和計算機代替人眼對目標進行識別、跟蹤和測量等機器視覺,並進一步做圖像處理,用計算機處理成為更適合人眼觀察或傳送給儀器檢測的圖像。
  • 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
    更快速、更高效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但隨著觀測衛星、雷達和傳感器網絡持續不斷地產生大量數據,如何處理海量的、多種多樣的氣象資料成為天氣預報的一個挑戰。而人工智慧出色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成為助力天氣進一步精準預報的重要工具。近日,我國南方多地持續多日的暴雨天氣導致各地水位上漲,險情頻發,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受災。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陳濤把數值預報模式解析度比作一張捕魚的「網」,解析度不夠就相當於網眼粗了,狡猾的「魚」就容易漏過去。而強對流、極端天氣等強天氣過程則像是一條條體型較小、狡猾多變的「魚」,在與它鬥智鬥勇的交鋒中,只有把「網」布的更密,才能杜絕「漏網之魚」。
  • 掩星探測將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歐洲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分析表明,如果全球天氣預報初始場數據有3%來自GNSS掩星探測資料,對數值天氣預報的誤差減小的貢獻率是8%。」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孫越強表示。孫越強介紹,通過基於GNSS的掩星探測技術和反射信號技術,掩星探測儀作為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獲取的大量數據可作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始場數據進行應用。  這些數據包括大氣溫度、溼度、壓強等大氣參數,以及海面風場等參數。藉助掩星探測儀獲取的數據,將實現全球覆蓋、高精度、長期穩定、實時的地球大氣立體探測。這對於數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監測和空間天氣預報等具有重大的意義。
  • 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
    ,降水預報更精細到「逐分鐘級」。  近日,中國氣象局「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採訪廣東站啟動,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智能網格預報水平穩步提升,公眾可以通過「繽紛微天氣」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查詢省內任意點任意時刻的精準預報。這正是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的應用成果。
  • 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
    原標題: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天氣預報和人工智慧有著天然耦合的關係。但隨著觀測衛星、雷達和傳感器網絡持續不斷地產生大量數據,如何處理海量的、多種多樣的氣象資料成為天氣預報的一個挑戰。而人工智慧出色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成為助力天氣進一步精準預報的重要工具。近日,我國南方多地持續多日的暴雨天氣導致各地水位上漲,險情頻發,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受災。
  • 雲技術支持 未來天氣預報可精準到街區
    近日,華為雲與深圳市氣象局在深圳華為坂田基地籤署深度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運用雲計算、人工智慧、5G、IoT等創新技術,攜手打造「氣象+雲+AI+5G」的全領域深度合作模式。基於智能網格的新一代超大城市精準預報提供技術支撐,實現包括智能感知、精準預報、智慧服務等,可以讓大眾體驗「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的個性化精準貼身氣象服務。
  • 華為天氣優化版正式上線 預報更精準生活服務更專業
    10月19日,華為終端雲服務官方宣布,期待已久的華為天氣優化版正式上線啦!八大功能亮點,從每日實時的天氣預報,到細緻入微的生活服務,帶你遇見晴天的燦爛,遠離突發天氣的擾亂,讓你擁有無憂暢玩的體驗。具體升級內容,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科技日報】掩星探測將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歐洲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分析表明,如果全球天氣預報初始場數據有3%來自GNSS掩星探測資料,對數值天氣預報的誤差減小的貢獻率是8%。」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孫越強表示。  作為大會主席,她在9月6日舉行的第一屆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遙感及其探測資料應用國際研討會間隙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做了這番表述。
  • 墨跡天氣:颱風暴雨來襲,精準天氣預報護航出行
    隨後,第5號颱風「薔薇」、第6號颱風「米克拉」陸續登陸,超強颱風、雷暴、暴雨等極端天氣輪番上陣,給沿海地區人們的交通出行造成嚴重影響。此時,精準的天氣預報服務顯得尤為重要。如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天氣類APP早已成為人們生活出行不可或缺的必備指南,幾乎每部手機中都安裝了墨跡天氣這類天氣APP。
  • 當AI撞上天氣預報,會成為傳統氣象行業的末日嗎?
    深度學習助力天氣預報隨著人造衛星和氣象模型的強大化,面臨海量的數據,全球氣象人員開始尋求AI助力於數據處理,以能夠從數據中挖掘出更新鮮且遊泳的氣候模式,幫助更好地進行氣候預測。目前已經有研究人員致力於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和技術來處理氣候問題。
  • AI加持的精準天氣預報將從深圳開始: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
    如果天氣預報 APP 能告訴你兩個小時後,一平方公裡面積內的天氣是什麼樣的,我們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完全不一樣了。如何讓天氣預報變得更準確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事實上,現代氣象預報的準確度遠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
  • 人工智慧助力預報天氣
    會比人類預報得更準確嗎?  解決難題預報更精準  在記者的印象中,過去經常在天氣預報裡聽到「局部地區」。例如局部地區有陣雨、局部地區有暴雪等。現在,天氣預報中的提到「局部」的次數變少,地點和時間比較精確的預報變多,這是中國大數據計算能力不斷提升的結果。
  • 以氣象服務加碼智能家居,墨跡赤必「氣象+智能家居」場景落地
    眾所周知,智能家居是依託網際網路技術發展而來,因此除了精準專業的天氣場景化服務外,網際網路技術在智能家居中的應用也舉足輕重。而帶有網際網路氣象服務屬性的墨跡赤必,在這方面無疑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墨跡天氣的企業氣象服務品牌,墨跡赤必背靠墨跡天氣10年的歷史氣象數據積累和處理能力,通過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深度學習等前沿技術,深入氣象數據、氣象諮詢和氣象服務的挖掘,可為智能家居行業客戶提供專業精準的氣象服務,為行業發展加碼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海報: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 新華社發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