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持的精準天氣預報將從深圳開始: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

2020-12-05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作者:李澤南

在天氣預報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局部地區」這樣的字眼。隨著技術的發展,「局部」出現的次數正越來越少。在深圳,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融入將在不久之後為我們帶來「精準到街區」的個性化天氣預報服務。

如果天氣預報 APP 能告訴你兩個小時後,一平方公裡面積內的天氣是什麼樣的,我們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完全不一樣了。

如何讓天氣預報變得更準確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事實上,現代氣象預報的準確度遠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

想必不少人都遭遇過機場因為天氣造成的大面積航班晚點的情況,乘飛機出行最怕遇上大雨。如果天氣預報更準確一點,或許我們能夠提早選擇其他航班,而不是在機場苦等一宿。尤其對於深圳這種位於粵港澳灣區,人口密集,時常出現颱風、雷暴等天氣的城市而言,天氣預報的準確性顯得尤為重要。

去年 7 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用於識別潛在風暴的新模型,基於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衛星圖像中識別雲的旋轉運動。

研究人員發現,基於 AI 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檢測出逗點雲型,準確率高達 99%,且平均每次預測僅需 40 秒。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預測出 64% 的惡劣天氣事件,優於大多數其他現有的預測方法。

目前,雖然全球已經在為氣象行業的智慧發展付諸行動,但是氣象預報服務仍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首先,當前天氣預報最大的瓶頸要屬雷雨大風、短時強降水等突發災害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同時預報預警信息精細化程度不高,如何千方百計提高預報預警準確率和提前量,實現定時、定點、定量的精準預報預警是氣象部門永遠的追求;其次,如何實現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的快速精準發布、主動和被動實時快速獲取。是人們獲取氣象信息「最後一公裡」的瓶頸制約;另外,政府、行業和社會公眾對氣象服務需求具有複雜性,如何滿足不同服務對象的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智慧服務,也是推動氣象服務發展不可忽視的關鍵點。

而人工智慧正是能夠解決上述瓶頸的一把利刃。

「在深度學習發展起來之後,有很多機構都在探索如何應用更多種類的數據,如大量使用雲服務」。華為雲人工智慧領域總裁賈永利介紹道。「過去科研人員使用雷達去識別雲的形態,現在也可以通過攝像頭來採集圖像,使用 AI 領域裡的計算機視覺算法進行分析,這或許會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1 月 6 日,華為雲與深圳市氣象局籤署深度合作協議,雙方將就雲計算、5G、人工智慧等創新技術在氣象領域行業的應用和推進、未來技術趨勢研究展開合作,共同推動氣象精準預報、智慧城市氣象服務等業務創新。這意味著,深圳市民將率先享受到由 AI 帶來的先進天氣預報服務。

對於深圳市氣象局而言,利用新興技術,例人工智慧,實現「精準預報服務」是其發展目標之一。通俗一點解釋來說,如果將深圳市所在的區域分解成許多個 1 公裡×1 公裡的網格,而公眾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個的網格中,每個網格中的天氣情況也會有所差異。「精準預報服務」計劃就是針對這樣的每一個網格開展預報的。

與原來的定點預報相比,網格化預報在空間上更加精細,也更具針對性。就拿深圳的預報來說,原來的預報只是以同一定點預報結果代表整個城市的天氣情況,但通過開展網格化預報,人們可以在整座城市的每個不同的網格之中享受到更精細的氣象服務。

在本次合作中,華為雲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通過雲+AI+5G 為深圳市氣象局構建新一代超大城市精準預報系統,幫助推出基於智能網格的新一代精準預報,實現智能感知、精準預報等智能化服務,讓大眾體驗到「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的個性化精準天氣預報。

首先,在數據分析上,因為氣象數據的時空解析度都非常高(空間上每個像素值代表地面 1 公裡 x1 公裡的實際大小,時間上 6 分鐘收集一次雷達回波樣本),造成了數據量極大,普通伺服器難以承受如此規模的數據處理和模型訓練、推理,這也正是使用華為雲 AI 昇騰集群進行模型訓練的原因。華為雲 AI 昇騰集群服務,可以按需提供強大的 AI 算力,並加速氣象預測模型開發進程,對深圳市氣象局 10 年的雷達數據進行訓練僅僅需要 3 天的時間。

據介紹,華為雲 AI 昇騰集群可以極大縮短氣象預測模型訓練周期,原先需要訓練一到兩個星期的模型,通過大規模並行計算,可以將訓練時間縮短到三天甚至幾個小時以內。

在數據存儲上,氣象局每年存檔大約 300TB 的數據,對這些海量的氣象資料進行存儲需要建設龐大的數據中心,投資大,周期長,而華為雲的彈性存儲服務可以快速靈活地完成任務。

事實上,氣象行業近年來一直在大數據的方向上進行探索——全球很多頂尖超算的算力經常會被用在氣象學模型上。各種傳感器接收到的氣象觀測資料都是海量的。據介紹,目前每年全球新增氣象資料大約達到了 4PB(約 4×10^6GB),這一切都需要超大規模的 AI 計算資源做支撐。

颱風「山竹」流動風場圖。

其實,氣象數據本質上就是一種時空數據格式,我們需要時間序列預測算法來進行短時氣象預測,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用到卷積神經網絡、遞歸神經網絡、對抗性圖像生成網絡等深度學習算法。相比傳統方法,深度學習可以更好地挖掘數據中的時空變化信息,預測準確率可以提高 20% 左右。華為雲表示,傳統的預測方法可以刻畫雲團的移動信息,卻難以建模雲團的生消強弱變化信息,而深度學習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

經過兩個多月研發,研究人員們通過華為雲 ModelArts 一站式 AI 開發與管理平臺訓練了「災害性天氣 AI 氣象預測模型」。它可以通過捕捉雷達、雲圖等數據中的時空關係,建立雲團運動、生成和消散的預測模型,從而識別未來兩小時內的降雨、雷暴等災害性天氣。在颱風來臨時,AI 算法還會通過分析衛星實況數據,預測颱風可能的移動軌跡。

運用華為雲 ModelArts 平臺訓練短臨天氣預測 AI 模型

除此之外,華為與深圳市氣象局還計劃探索有關 5G 的智能化應用,將先進通信技術應用在改進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上,開展氣象信息發布傳播技術應用和市民個性化服務,向市民提供實時預報預警和風險提示信息。

深圳市氣象局還計劃基於華為雲人工智慧和圖像識別技術,研發雲雨等天氣現象的自動識別技術,實現天氣智能感知:利用 5G 和邊緣計算提升氣象觀測的精度和效率,並通過攝像頭採集圖像生成雲天全景拼圖,進行網格化的精準天氣預測。

深圳氣象局基於災害風險影響預警信息靶向精準發布系統

從去年 9 月發布 AI 昇騰集群服務起,華為雲目前已經開放了帶有 2024 塊昇騰 910 晶片的昇騰集群服務,眾多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已經提出使用申請。

相關焦點

  • 雲技術支持 未來天氣預報可精準到街區
    近日,華為雲與深圳市氣象局在深圳華為坂田基地籤署深度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運用雲計算、人工智慧、5G、IoT等創新技術,攜手打造「氣象+雲+AI+5G」的全領域深度合作模式。基於智能網格的新一代超大城市精準預報提供技術支撐,實現包括智能感知、精準預報、智慧服務等,可以讓大眾體驗「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的個性化精準貼身氣象服務。
  • 2小時內天氣逐10分鐘「精準」預報
    原標題:2小時內天氣逐10分鐘「精準」預報揚子晚報訊(記者 石小磊) 省政府辦公廳、中國氣象局辦公室日前下發《江蘇省「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無縫隙、精細化、智慧型成為江蘇未來氣象事業發展的關鍵詞。
  • 別再吐槽天氣預報不準了!這次,AI將帶來氣象預測服務進階
    通過將深圳近十年的氣象數據進行訓練,災害性天氣預測模型有望將預測準確率提升10%~20%。基於新的合作,一次模型訓練,能由原來的1—2個星期縮短至3天甚至是幾個小時。天氣預報為什麼還不夠準?AI技術如何使氣象預測完成「跨代升級」,甚至精準預測方圓一公裡內幾分鐘之後的天氣變化?背後又有什麼樣的行業內幕?這是智東西想要了解的真相,也是本文要探討的話題。
  • 墨跡天氣APP:預報更精準,安心出行每一天
    5月開始,全國各個省份和地區陸續進入汛期,暴雨、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呈現更突發和多發趨勢,給人們的正常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不便。本月2日上午,家住杭州的程小姐查看手機自帶天氣APP,發現今日天氣晴好無雨,於是放心地和閨蜜出門逛街。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
  • 墨跡天氣用AI重新定義天氣預報
    洞察到天氣預報準確率以及服務體驗方面的痛點,墨跡天氣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深度學習等技術,不斷地深挖氣象數據,提升天氣預報精準度,為用戶提供精準到分鐘級公裡級的短時預報以及未來40日天氣趨勢預測等服務,讓用戶出行更加放心。
  • 「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省氣象臺「加密觀測」應對雪情「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本報訊 實時更新的氣象大屏、作業區一體化平臺以及推進中的精細化預報系統……記者近日在省氣象臺看到,多種科技手段正輔助著「科學預報」,為氣象專家提供著更智能化的決策參考
  • 全北京都在等雨,天氣預報「不那麼精準」的原因是啥?
    精準預報有多難?「預報是眼,減災是腿。」減少氣象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破壞,是天氣預報的重要功能之一。然而,儘管「觀雲識天」的相關技術近些年取得長足進展,但天氣預報「有時不準」,尤其夏季強對流天氣「短時預報結果」與現實有時存在誤差。「不那麼精準」的原因是什麼呢?
  • 掩星探測將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歐洲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分析表明,如果全球天氣預報初始場數據有3%來自GNSS掩星探測資料,對數值天氣預報的誤差減小的貢獻率是8%。」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孫越強表示。孫越強介紹,通過基於GNSS的掩星探測技術和反射信號技術,掩星探測儀作為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獲取的大量數據可作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始場數據進行應用。  這些數據包括大氣溫度、溼度、壓強等大氣參數,以及海面風場等參數。藉助掩星探測儀獲取的數據,將實現全球覆蓋、高精度、長期穩定、實時的地球大氣立體探測。這對於數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監測和空間天氣預報等具有重大的意義。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郭靜原攝「受偏南暖溼氣流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12月15日,本市將有大雪、道路結冰和大霧天氣。預計19時前後,降雪開始影響本市西南部地區,21時前後影響城區,23時前後降雪覆蓋全市,且將持續到明天中午前後。
  • 手機看小區天氣精準預報
    如今,在本市一些社區只需輕刷手機即可查看未來24小時內小區裡的天氣狀況。近年來本市實施氣象惠民工程,先後推出氣象防災減災網格化管理入社區等項目。  「今天小區晴間多雲,最高氣溫2℃,最低氣溫-6℃,有西北風2-3級。你看,現在只要輕點手機就能查看社區天氣狀況,可方便了!」家住南開區華苑街日華裡小區的郭師傅,每天用手機看天氣預報已成為習慣。
  • 當AI撞上天氣預報,會成為傳統氣象行業的末日嗎?
    這一AI加持下的智能網格化預報,不只讓形式愈加細化,還供給了更為詳盡和豐厚的預報內容,從本來的氣溫、風和氣候現象單個要素細化到基本要素、環境氣候要素、災害性氣候要素、海上氣候要素四大類18個氣候要素。氣象部門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從網格中挑選自身需要的信息。
  • 【科技日報】掩星探測將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孫越強介紹,通過基於GNSS的掩星探測技術和反射信號技術,掩星探測儀作為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獲取的大量數據可作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始場數據進行應用。  這些數據包括大氣溫度、溼度、壓強等大氣參數,以及海面風場等參數。藉助掩星探測儀獲取的數據,將實現全球覆蓋、高精度、長期穩定、實時的地球大氣立體探測。這對於數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監測和空間天氣預報等具有重大的意義。
  • 深圳天氣預報:2018颱風山竹影響 將帶來嚴重風雨
    深圳天氣預報:2018颱風山竹影響 將帶來嚴重風雨》》2018年22號颱風山竹最新消息動態走向 將正面襲擊廣東9月16日消息  【深圳市颱風消息】颱風「山竹」16日06時距離我市320公裡,過去1小時向西北方向移動了25公裡,中心最大風力15級(50米/秒)
  • 谷歌發布又快又準的神經天氣模型,可精準預測未來8小時降雨
    Google基於之前以機器學習即時預測降雨的研究,進一步發展用於降雨預報的神經天氣模型MetNet,這是一個深度神經網絡(DNN),能用來預報未來8小時內的降雨情況,以每2分鐘為一個區間,解析度可達1公裡,且比起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目前最先進物理模擬模型表現還要好,計算時間只需要幾秒鐘
  • 空氣品質好不好 今後可以像天氣一樣每日預報
    浙江在線11月06日訊 一到秋天,霧蒙蒙的天氣變多了,空氣品質直線下滑,PM2.5經常會超標。如果能提前知道第二天的空氣品質,對於一些易感人群來說,可以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去年11月15日起,浙江省環保廳發布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省內11個城市的空氣品質實時數據都能查詢,但是第二天空氣品質尚無法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
  • 山東將提高天氣預報精準度 4年內準確率或超90%
    原標題:24小時晴雨預報「十拿九穩」  本報濟南2月14日訊 14日,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提出到2017年實現24小時天氣晴雨預報準確率達90%,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達90%。
  • 天氣預報能精確到啥程度?
    將來15分鐘後1公裡內的天氣都能知道  本報記者 溫傳斌  當你在暴雨中行駛,地圖軟體會提醒你:「前方道路已嚴重積水,您的車輛駛入可能會遭水淹,建議您繞道文三路。」這並非好萊塢電影中的場景,而是不久的將來,高德地圖將實現的重要功能。
  • 這套精準天氣預報系統有多厲害 預報網格細至500米 溫差不超2℃
    這些技術創新正讓北京的天氣預報服務越來越「貼身」。1 夏季氣溫預報誤差不超2℃2005年起,隨著聚焦0-12小時短時臨近天氣預報能力的提升,北京開始發展睿圖模式體系,逐漸破解準確預報強對流天氣的難題。前者每10分鐘更新一次預報產品,主要關注未來2小時內天氣,是氣象預報員對雷暴等災害性天氣做出臨近預警的重要參考;後者重點關注未來2-12小時,是短時天氣預報預警的重要參考。陳敏說,數值天氣預報系統的引進及建立,並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後期需要進行很多技術的研發創新工作,同時要有一流的天氣觀測網絡和強大的高性能計算資源,才能更好地讓系統為北京的天氣預報所用。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不知您發現沒有,如今的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了。摸透老天爺的「暴脾氣」,先得觀察清楚老天爺的習性,其中最基礎的手段便是觀測。不久前,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實現自動化的消息被人們廣泛關注。那麼,是什麼催生了自動化氣象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