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

2020-12-06 雲南網

原標題: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

天氣預報和人工智慧有著天然耦合的關係。天氣預報需要大量的、多種多樣的資料,人工智慧天生就是處理大數據的工具;現有資料的時空數據密度不夠,人工智慧具有對不完全不確定信息的推斷能力;此外人工智慧還可以總結專家的知識經驗,提高平均預測水平以及利用統計與數值模式中無法利用的抽象預報知識等。

更快速、更高效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但隨著觀測衛星、雷達和傳感器網絡持續不斷地產生大量數據,如何處理海量的、多種多樣的氣象資料成為天氣預報的一個挑戰。而人工智慧出色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成為助力天氣進一步精準預報的重要工具。

近日,我國南方多地持續多日的暴雨天氣導致各地水位上漲,險情頻發,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受災。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各式各樣的「智能+」手段也正廣泛運用到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為高效調度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那麼,人工智慧在極端天氣預報、災害預警及救援方面有哪些具體應用呢?就相關問題,科技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朱文劍。

應用大幅提升 深度神經網絡使預報準確率提高40%

2010年以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引發的信息環境與數據基礎變革,海量圖像、語音、文本等多模態數據不斷湧現,計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使得人工智慧迎來爆發期。那麼,目前在天氣預報中,人工智慧究竟發揮了哪些作用?

「最近兩三年,國外人工智慧在天氣預報領域的應用大幅增長,並且呈現出由傳統的機器學習向深度學習發展的趨勢。」朱文劍表示。

目前,人工智慧在天氣預報領域的應用包括觀測數據質量控制、數值模式資料同化、數值模式參數化、模式後處理、天氣系統識別、災害性天氣(颱風、強對流、霧霾等)監測和臨近預報、預報公文自動製作等方面。

朱文劍介紹說,相比傳統機器學習方法,深度學習在海量數據處理、圖像識別與處理、非線性時空預測方面具有較明顯優勢。目前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已經將深度學習用於衛星觀測資料的同化分析。而在氣象衛星資料應用方面,人工智慧同樣具有巨大前景,如用於衛星觀測圖像修復、基於衛星觀測的天氣系統識別、時空降尺度、數據同化等。

「國內氣象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關注度也正在快速提高。」朱文劍表示,中央氣象臺在定量降水融合預報、強對流天氣分類潛勢預報、颱風智能檢索、預報公文自動製作等方面採用了人工智慧技術,取得鼓舞人心的效果。例如,中央氣象臺和清華大學聯合開發出的一種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雷達回波外推方法,該方法比之前運用傳統方法進行回波預報的準確率提高約40%。

憑藉超強算力 災害性臨近預報預警結果超越人類

「以前巡堤,要靠人到現場看,再通過口述、筆記記錄反饋巡查情況,汛情研判效率較低。」近日,江西九江共青城市農業農村水利局標準化項目部經理王嘉龍說,如今系統自動記錄管轄段水情變化,實時顯示堤防沿線視頻監控畫面,一旦發現異常,管理員即將畫面配以文字描述及時上傳,研判效率大幅提高。

「更高更快更強」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更高解析度、更快給出結果、更準確的預測等追求考驗著現代大氣科學。「人工智慧憑藉其超強的計算能力和強大的算法,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人類。」朱文劍指出。

比如,美國有一個關於雷暴生命史的實時預測模型做出的預報結果已明顯優於人的主觀經驗,調查表明在該項業務上,預報員在面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更願意相信人工智慧的預報結果。

朱文劍介紹說,國外已實現基於深度神經網絡和氣象衛星觀測資料的數據同化算法研發,在一定的準確率容忍範圍內,與傳統方法相比,人工智慧方法的計算效率可大幅提高。近年來,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較為全面地評估了人工智慧技術在天氣預報數值模式中各個技術環節的應用潛力,對人工智慧的應用給出樂觀的預期,並已在部分環節如物理過程參數化中開展技術試驗。

據介紹,目前對於冰雹、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的臨近預報預警(6小時以內),國外氣象科學家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結合多種遙感觀測和快速更新的數值模式預報資料,預報準確率已超過人類預報員,但這些技術還處於研究或實驗階段,尚未形成業務支撐能力。目前對於持續性暴雨、極端強度暴雨的預報則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行業從業者正在努力藉助包括人工智慧技術在內的多種技術攻克這一難題。

據了解,人工智慧用於觀測數據質量控制,如用於氣象雷達回波的質量控制,濾除地物等非氣象回波,國內某些氣象科技企業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用於數值模式產品後處理,可以提高準確率和產品的時空解析度,如中央氣象臺和清華大學合作研發的格點降水訂正和超解析度處理算法,可在保證準確率的同時,有著更高的計算效率,並能輸出超高解析度的智能網格預報產品。

物聯網技術加持 未來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氣象數據源

天氣影響消費行為、交通物流,甚至決定體育競賽的勝負,因此人們需要精準的天氣預報。那麼,在災害預警中,大數據如何分析研判做出決策,促使AI對於極端天氣的預測更為精準呢?

朱文劍介紹說,大數據有四大特性:數據體量大、數據類型繁多、處理速度快和商業價值高。在災害預警中可以充分發揮其前3個特點,最終實現其高價值。尤其是可以充分利用歷史上長時序的多種來源的資料,比如人口分布數據、歷史上的氣候數據、地形數據、受災數據、來自於氣象、水文等多種觀測來源的實況數據等構建智能分析模型,再結合氣象部門提供的實時高解析度智能網格預報數據,利用智能分析模型快速進行影響分析,為決策提供支撐。

為了加強颱風、強對流、霧霾等災害性天氣的智能化監測和預報,各地氣象監測部門均對於利用人工智慧進行精準預報進行了探索。「如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雨帶訂正技術以及卷積神經網絡的霧霾格點化預報技術,中央氣象臺自主研發了冰雹、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分類強對流短時短期預報技術;上海市氣象局研發的基於機器學習的無縫隙短時臨近預報技術;深圳市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合作研發的雷達回波臨近預報技術等。」朱文劍說。

此外,中央氣象臺與國內一些科研院所展開合作:與北京郵電大學聯合研發的基於機器學習的颱風定強技術,和清華大學合作研發的基於深度學習的雷達回波臨近預報技術等。

目前氣象單位通過衛星、雷達等設備監測天氣,而今後物聯網技術或將引領天氣預報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朱文劍認為:「在物聯網技術的幫助下,任何物品,包括手機、車輛、雨傘等都可能成為潛在的獲取氣象數據的通道,尤其是隨著可穿戴設備的不斷發展,未來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氣象數據源。以色列創業公司ClimaCell藉由物聯網技術,將行人的手機、路燈、監視器變成氣象偵測器,可獲得時間解析度至分鐘級、空間解析度精細至街道的溫度、降水、風向風速等觀測數據。」

有專家提出,天氣預報和人工智慧有著天然耦合的關係。天氣預報需要大量的、多種多樣的資料,人工智慧天生就是處理大數據的工具;現有資料的時空數據密度不夠,人工智慧具有對不完全不確定信息的推斷能力;此外人工智慧還可以總結專家的知識經驗,提高平均預測水平以及利用統計與數值模式中無法利用的抽象預報知識等。(華 凌)

相關焦點

  • 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
    來源:經濟日報天氣預報和人工智慧有著天然耦合的關係。天氣預報需要大量的、多種多樣的資料,人工智慧天生就是處理大數據的工具;現有資料的時空數據密度不夠,人工智慧具有對不完全不確定信息的推斷能力;此外人工智慧還可以總結專家的知識經驗,提高平均預測水平以及利用統計與數值模式中無法利用的抽象預報知識等。
  • 高科技重新定義新時代搶險抗洪
    原標題:高科技重新定義新時代搶險抗洪 北鬥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雷達流速儀、大數據研判、AI預測城市內澇、紅外無人機搜救……面對兇猛的洪水,越來越多高科技含量的抗洪「神器」正廣泛運用到防汛搶險一線,改變了以往依靠人力肩挑背扛的「肉搏式」抗洪,高科技正在重新定義新時代抗洪搶險。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在國家氣象中心工程師朱文劍看來,「更高、更快、更強」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如何達到更高解析度、更快給出結果、更準確地預測,是現代大氣科學面臨的新考驗。「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國內氣象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關注度正在快速提高。」朱文劍指出,中央氣象臺在定量降水融合預報、颱風智能檢索等方面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  去年9月,由天津市氣象局開發的智慧氣象決策服務平臺上線。
  • 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有哪幾種?
    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有哪幾種? 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8-11-08 17:00:23 天氣預報就是對未來時期內天氣變化的預先估計和預告。「天有不測風雲」,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天氣預報的難度。
  • 「天氣預報瓶」真能預測天氣?
    濟南一家網店介紹:起源於17世紀歐洲的天氣預報儀器「風暴瓶」,密封的風暴瓶基本配方包括蒸餾水、酒精、硝酸鉀、樟腦等,它可以靈敏地感應大氣環境中光、熱和氣壓這些參數的變化,一旦有了變天的先兆,瓶中的化學物質就會發生一系列變化,變得渾濁不清,長出形態各異的結晶來。風暴瓶被普遍運用在19世紀的航海上。
  • 氣象錦囊——人工智慧賦能數值天氣預報
    天氣況狀瞬息萬變,令人難以捉摸,精準的天氣預報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指導和服務,因此,最大限度的準確預測天氣一直是人們的不懈追求。數值天氣預報的誕生曾經給天氣預報領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它是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巨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
  • 觀測數據與天氣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從簡單的溫溼度計到複雜的能見度儀,從藍天中的探空氣球到大海上的浮標站,從矗立在地面的天氣雷達到遊弋於太空的氣象衛星,各種各樣的氣象觀測手段織成了一張精密的大網,忠實記錄著氣象數據。而這些寶貴的數據,正是預報員用以製作天氣預報的第一手材料。
  • 抗洪新科技:風雲四號「洞察先機」、「北鬥預警」避免傷亡……
    風雲四號「洞察先機」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是我國首顆三軸穩定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整體性能達到甚至超過歐美最新一代同類衛星的水平,在汛情期間對水體面積和雨帶變化做出了持續而精準的監測,為天氣預報和抗洪搶險決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數據支持。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小據帶你了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吧~古人如何預測天氣01在我國古代,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農業生產的記載。
  • 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怎樣才能「算」出未來天氣?
    天氣變化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小到影響著每一個人穿著、出行,大到重大活動的安排。當前,不論是高溫熱浪,還是颱風帶來的大風強降水,天氣預報成為大家每天關注的焦點,「聊天」或許就是這麼來的。隨著社會科技發展,天氣預報也在與時俱進,其廣度、精度、時效等方面都在不斷進步、延伸,生成過程也變得更為自動和智能。「今天中午到夜裡多雲到陰,部分地區有陣雨或雷雨,有雷雨地區局地可能伴有短時暴雨、強雷電等強天氣……」2日上午11時,東陽天氣微信公眾號準時發布了一條短期預報。
  • 你關心的天氣預報,在這裡「生產」——「探秘」中央氣象臺會商室
    當前,全國防汛進入「七下八上」階段,從中央氣象臺會商室發出的每一份預報、預警,都影響著防汛抗洪工作的部署,影響著千千萬萬人的生活。新的一天從會商開始首席預報員馬學款6點就已經到崗,忙著調閱各種資料、籤發預報、預警信息,為8點的會商做準備。眼下,強降雨仍在「發威」。當天的會商,他要連線山東、河南、安徽和江蘇等地氣象臺,與各地溝通降雨實況、預報信息等情況。
  • 天氣預報是如何預測的?
    我們觀看或收聽了這麼多年的天氣預報,但你不一定知道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首先,我們要搞明白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測)或氣象預報(測)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當今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溼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
  • 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
    近些年,隨著數值天氣預報方法在世界各主要預報中心進入業務化,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接替預報員進行天氣預報的「換代」趨勢正逐步顯現。而隨著衛星遙感等多種觀測手段的進步,近10年來氣候觀測獲得的各種大數據,將為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 墨跡天氣用AI重新定義天氣預報
    自古以來,氣象環境就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隨著智慧時代的到來,人們依託先進技術建立起各種預測天氣的方法,如天氣預報的誕生,就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天氣預報APP預報晴天,出行時卻是陰雨天的尷尬情況,給日常出行造成困擾,大大降低了出行效率。
  • 用滾動預報追蹤多變天氣
    而截至8月12日17時左右,儘管全市出現了陣性降水,但是,預報中的大暴雨並沒有出現。於是,網上出現了一片調侃聲音。「說好」的大暴雨沒來,是預報不準還是對暴雨滾動預報的理解有偏差?   什麼是滾動預報?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  顧名思義,滾動預報就是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不知您發現沒有,如今的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了。摸透老天爺的「暴脾氣」,先得觀察清楚老天爺的習性,其中最基礎的手段便是觀測。不久前,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實現自動化的消息被人們廣泛關注。那麼,是什麼催生了自動化氣象觀測?
  • 天氣預報背後的秘密
    天氣影響著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從古至今,有諸多如「諸葛亮巧借東風」之類的典故,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利用天氣的步伐。天氣預報的出現,給人類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那些看似簡單的預報,實際上是複雜而尖端的現代科技的結晶。那麼天氣預報為什麼能預報天氣呢?其背後又隱藏著哪些高科技呢?
  • 極端天氣有可能成常態,我們如何應對?
    但關鍵時刻,以強大身軀攔蓄洪水調節洪峰的各級水利工程,千裡眼、順風耳般的監測預警預報系統,數倍於人力的大型機械裝備,讓洪水不再信馬由韁。而信守「我們阻擋不了水位上漲,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必須保障」的鄱陽縣謝家灘鎮黨員幹部,開閘蓄洪變「孤臺」的莊臺,發揮突擊隊作用的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組成了更為堅強的守護。
  • 科普|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
    大氣觀測網不僅是國家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基礎,而且為大氣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所必需的資料。大氣探測也是我國大氣科學的重要分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大氣探測正處於向大氣綜合觀測發展。並且,地面氣象要素實現自動觀測,高空探測站使用L 波段探空系統和國產GPS 探空系統,建成了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監測網,飛機氣象觀測和地基遙感探測系統發展迅速,全國雷電監測網初步建成,農業氣象觀測站網正在優化調整,氣象應急移動觀測系統發展迅速,以及氣候觀測系統建設得到大力推進。這個系統不僅為天氣預報、氣候預測和災害監測提供了觀測基礎,而且為大氣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資料支持。
  • 人工智慧助力預報天氣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海量數據深度學習、複雜神經網絡等逐步應用,人工智慧預報天氣已成為熱門話題,甚至有科研團隊稱研發出新算法,能提前一周預測颱風,這或許意味著人工智慧在天氣預報方面已經開始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