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重新定義新時代搶險抗洪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高科技重新定義新時代搶險抗洪

北鬥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雷達流速儀、大數據研判、AI預測城市內澇、紅外無人機搜救……面對兇猛的洪水,越來越多高科技含量的抗洪「神器」正廣泛運用到防汛搶險一線,改變了以往依靠人力肩挑背扛的「肉搏式」抗洪,高科技正在重新定義新時代抗洪搶險。探索構建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精密智控體系,用高科技裝備提升防汛硬實力,這正是我們戰勝洪水的底氣。《經濟參考報·高端智造》此次報導將分為上、下兩期,敬請關注。

湖南:高科技裝備提升防汛硬實力

長江中下遊地區持續超強降雨,洞庭湖洪水猛漲,多地水位連續突破警戒線。面對嚴重的汛情和險情,湖區有數以萬計的幹部群眾,夜以繼日守衛在洞庭湖千裡長堤之上。連日來,記者看到洞庭湖區成千上萬「抗洪俠」,除了有一腔熱情,還擁有一批科技含量十足的「神兵利器」。防汛機械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是「抗洪俠」們戰勝洪水的「底氣」。

「吞吐江河」排內澇

在防止堤外洪水侵入的同時,眼下洞庭湖區成百上千電力排灌設備,很多正馬力全開,排出前期暴雨形成的內澇。

位於益陽市大通湖區的大東口電排,是「吞吐江河」的高手。裝機總容量1萬千瓦的四臺大型水泵,形如四個「綠巨人」。它們能以每秒90立方米的速度排澇,守護大通湖畔上百萬畝耕地。

據了解,大東口電排每次都提前、及時開機排漬,空湖待蓄,確保垸內不受內澇之災,有效地避免了大通湖垸的防汛出現內外交困的局面。大東口電排和明山電排自投運以來,累計排出漬水約88億立方米。

統計數據顯示,洞庭湖地區規劃排澇流量10319立方米/秒,規劃裝機1200萬千瓦;現有排澇泵站2924處5729臺860萬千瓦,排澇流量7904立方米/秒,這相當於一條大型河流平時的流量。

「北鬥預警」避傷亡

7月6日16時52分,在湖南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泥土、巖石傾瀉而下,瞬間吞沒了一座小型水電站、數棟民房和百畝田土。

連降暴雨,引發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石門縣最大規模的山體滑坡——約300萬立方米山體瞬間崩塌。但事發地依靠技防、人防,奇蹟般實現了「零傷亡」。

6月24日、6月30日和7月6日,安裝在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北鬥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系統多次發布橙色預警。第一次預警後,當地就迅速組織實地核查,將危險區域的所有村民安置轉移,又在隱患點及周邊持續開展重點巡查和監測預警。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12月,當地就在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北鬥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系統。今年6月24日13:45,6月30日17:29,7月6日14:11,該系統先後數次發布橙色預警,預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風險較大,要求組織受威脅居民全部撤離。

「火眼金睛」辨管湧

湖南常德市漢壽縣,位於澧水、沅水交匯處,地處洞庭湖西濱,常年需要應對水情的考驗。

今年汛期,記者在漢壽走訪調研,見到了一臺堪稱「火眼金睛」的檢測「神器」。這臺水下堤壩管湧滲漏檢測儀,是依據特殊電流場的「流場法」原理設計製造的,適用於管湧滲漏檢測、病險水庫治理、礦山坑道突水預警、基坑帷幕滲漏檢測。

從事水利工作30多年的湖南省防汛抗旱專家庫成員、漢壽縣水利局高級工程師肖才文介紹,它能高準確度快速探測江河、水庫的堤壩管湧滲漏入水口、滲漏通道,是土壩、石壩或混凝土壩等各種壩體本身和基礎管湧滲漏探測的專用檢測儀器,能快速探測出高水頭作用下堤壩產生的新的滲漏位置及滲漏嚴重程度,為工程加固指明主攻方向,贏得寶貴加固堤防時間。

「以船代倉」勝人工

在洞庭湖區的湖南省漢壽縣、益陽市大通湖區、沅江市等地,記者在洞庭湖、沅江和澧水大堤上,經常能看到堤邊停泊著裝載了上千噸乃至幾千噸砂石的大船。

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區副區長周軍說,這是「以船代倉」加大搶險快速反應能力的新技術。運用信息化防汛指揮系統抗洪,這些「代倉船」能以很快速度航行到出險點大堤附近,用船上自帶的傳送帶,將成百上千噸砂石直接投放到出險點。

從「代倉船」,到一小時可以裝沙900袋的砂石打包機,再到無人機巡查,無人機、直升機營救等設備,洞庭湖區科技防汛,效率遠超人工……在位於洞庭湖畔的湖南益陽市、嶽陽市,很多參加防汛的幹部群眾說,近年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和裝備水平顯著提升強化了防汛「硬實力」。

「智能分析」明水勢

「當年我到水文觀測點記錄水位,竟然看到一條大蛇盤在水位標尺上,嚇了我一跳!費了很大力氣把蛇趕走,好不容易才記錄到水位數據。」47歲的湖南安鄉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劉洪流,對記者回憶當年記錄水位的一段往事。

生於洞庭湖畔「水利世家」的劉洪流19歲參加工作,第一個崗位就在堤垸。他親歷過1998年特大洪水,與水打了一輩子交道,也目睹了一線防汛隊伍面貌的轉變。

安鄉臨水而居,因水而興,是「水窩子」,過去是人工防汛,調度上,因為傳輸的問題,不是那麼科學。劉洪流介紹,當年調度防汛人員「基本靠吼」——只能通過電臺;監測水位「基本靠抄」——每半小時看水位標尺人工抄錄一次;他曾親眼見到洪水入侵堤垸後,群眾拖家帶口劃著木船、門板甚至木盆逃離,在堤上搭帳篷避災……

「如今,抗洪從過去『人海戰術』,發展到機械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劉洪流說,如今人員指揮調度可通過實時視頻,水位監測能實時遙感、自動記錄,還有智能化大數據分析預測和預警……

「現在水位是通過實時遙感監測的,而且可以實現各地資源共享。只要電腦滑鼠一點,全縣水文站的水位就出來了,每個水庫的入庫流量和下洩流量也能看到。」劉洪流說,根據大數據分析,可以快速預測下遊地區的水位是多少。

劉洪流介紹,安鄉縣已經實現了水位監測的智能化讀取,「就是不僅能讀水位,還能分析出有什麼風險、何時有風險,然後預警。」

江西:智能防汛人機合力

近日,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突破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高位,鄱陽湖流域防汛形勢嚴峻。雷達流速儀、大數據預警、紅外無人機搜救被困人員……面對同樣甚至更加兇猛的洪水,高科技正在重新定義新時代的抗洪「戰術」。越來越多的抗洪「神器」運用到江西防汛搶險一線,改變了以往使用鍬、鎬和編織袋肩挑背扛的「肉搏式」抗洪,搶險救援更及時、調度處置更高效。

搶險:「智能+」手段加速決口封堵

連日來,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岸的鄱陽縣遭受持續強降雨襲擊。7月8日20時35分,鄱陽縣鄱陽鎮問桂道圩堤發生漫決。

險情就是命令。中國安能第二工程局迅速調集400餘名搶險人員、52臺套裝備星夜馳援,加上陸續趕來增援的火箭軍、武警和預備役部隊,一場防汛搶險阻擊戰就此打響。

中國安能建設集團轉制前是武警水電部隊,曾參與1998年抗洪搶險的中國安能第二工程局副總經理諶少英說:「『手拉手堵決口』的狀況已成為歷史,如今都是運用智能化設備勘查,機械化方式封堵。」

到達現場後,搶險人員首先對現場情況進行勘查,包括測量決口寬度、水位和流速、地形等,了解施工場地和交通情況,進而設計封堵決口的搶險方案。

「為儘快拿出搶險方案,在現場測量中,我們使用了三維雷射掃描儀等儀器。機器測量的效率是人力的數十倍甚至更多,同時測量的精準度更高。」諶少英介紹。

水流的流速也是封堵作業中的重要指標。諶少英說,一旦水流流速快了,為避免拋投物被衝走,搶險人員需要調整拋投物,將普通的石渣料換成相對不容易被衝走的大石塊,或者加快拋投的速度,確保投下去的物料能夠站穩。

為了更好地掌握施工現場情況,搶險人員還應用自動水位計、雷達流速儀、無人機等裝備進行監測,對戧堤高程、拋投物料等進行動態調整;在水上交通方面,調用了動力舟橋運輸大型設備,以確保搶險作業能滿足現場施工強度的要求。

搶險人員按12小時/班輪流作業,每日兩班,確保「人歇機不停」,全力以赴加快進度。120米、80米、50米、20米……在搶險人員連續奮戰83小時後,7月13日23時8分,127米寬的決口成功合龍。

巡堤:數位化平臺助力汛情研判

水位、水勢、雨情……打開九江共青城市山塘水庫水雨情基礎信息庫,21個山塘水庫及重點圩堤的實時數據一目了然。

「往年巡堤,要靠人現場看,再通過口述、筆記記錄反饋巡查情況,汛情研判效率極低。」共青城市農業農村水利局標準化項目部經理王嘉龍說:「如今系統自動記錄管轄段水情變化,實時顯示堤防沿線視頻監控畫面,一旦發現異常,管理員會將畫面配以文字描述及時上傳,研判效率大幅提高。」

「對於我們基層工作人員來說,如今的防汛手段相當於『鳥槍換大炮』。」吉安市新幹縣荷浦鄉水文站站長塗鵬說,從前每逢雨季,管理員只能憑經驗判斷水情、堤壩、涵管等情況,「如今可以依靠新技術手段更為精準地研判汛情,指導各村開展防汛工作。」

各式各樣的「智能+」抗洪手段,正廣泛運用到抗洪搶險中,為高效調度處置提供科學依據。截至2019年底,江西省水利部門共建有雨量自動監測站4526處,水文自動監測站247處,小型水庫自動監測站6000處。

堤壩安全是防汛抗洪的重點之一,及時探測險情,才能防患於未然。

拿出一卷卷黃色電纜,將上面串著的上百個金屬電極按網絡打入堤壩土體內,再將電纜接頭與三臺黃匣子連接,就能給堤壩做「CT」檢查……今年汛期以來,東華理工大學的師生們在抗洪搶險一線忙碌著。

「這一技術的原理是通過DSDT-1型雙分布式三維電阻率成像系統『透視』壩體結構,快速判斷堤壩是否存在空洞、裂縫、土層結合鬆散、管湧、滲流等隱患,有效做到提前防範、提前預警。」團隊成員陳輝介紹。

「防汛抗洪一線的數位化應用越來越普遍,智能防汛正逐漸成為主流。」諶少英說。

搜救:紅外無人機「精準制導」尋人

7月9日下午5時許,吉安市峽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接到求救電話,6人被洪水圍困。雨勢越來越大,水位不斷上升,被困人員所處的建築已成「孤島」,隨時有被衝毀的危險。

12小時,人機合力,一場「孤島」救援驚險上演。

情況緊急,當地先後派出兩支救援隊前往救援。但由於洪水已漫過路面兩三米深,且晚間視線受阻,救援隊遲遲無法抵達,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指揮部漸漸與被困人員失去了聯繫,情況越來越危險。

關鍵時刻,紅外線無人機成為搜救「強兵」,深入「孤島」探測被困人員情況,並提供路面水情信息。

凌晨4時,經無人機確認,受困人員全部安全。當地救援人員在紅外線無人機遙控指引下,緊急制定救援方案和前進路線。7月10日凌晨5時36分,6名受困人員被成功解救。

今年的防汛抗洪過程中,搭載了可見光/紅外雙波段視頻相機、大視場測繪相機、光學相機等不同傳感器的無人機,盤旋在鄱陽湖區的上空,為災情研判、蓄滯洪區運用論證提供科學支撐。

「如今,湖區堤防和抗洪搶險設施設備有了大幅的提升。我們將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迎戰特大洪水。」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秘書長徐衛明表示。

浙江:「城市大腦」保駕護航

入汛以來,浙江省多地江河水庫的水位超汛限,其中位於浙江建德的新安江水庫自建成61年來首次9孔全開洩洪,防汛救災成為當務之急。記者採訪獲悉,從城市大腦配合政府指導繞行積水路段、AI探索預測城市內澇,到數字全景地圖精準指引避災安置場所,浙江運用數位技術構建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精密智控體系,探索數字應急治理。

「城南西路14號地下管網水位已超過二級警戒水位,請搶險隊員迅速前往進行排險。」7月9日,受新安江、蘭江雙流域洪水影響,防汛形勢複雜的三江匯流處建德市梅城鎮水位已超警戒水位1.1米,然而城內基本無大面積內澇發生,鎮上的城市大腦指揮中心,梅城鎮城建辦副主任謝少翔通過大屏幕,就能清楚了解到地下管網的實時情況,並向搶險隊員發布行動通知。

在此次應對錢塘江流域洪水中,梅城鎮的智慧排水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梅汛期以來,梅城鎮暴雨頻發,該系統實現6次成功溢流預警,平均提前82分鐘完成推送,避免了汙水溢流、城市內澇的發生。同時,系統上線後還完成了14次管網實時情況的樣本自動採集、數據自動分析、報告自動推送,實現了整座城市地下管網運行狀況的實時監控與管理。

在洩洪防汛期間,建德市通過數據協同治理和部門聯動,利用「城市大腦」平臺為洩洪防汛工作保駕護航,建德市數據資源服務中心歸集了政法委、水利局、氣象局、應急局等相關部門數據共計380多萬條,接入了8003路監控視頻,涵蓋全市256個村(社)、1處地質災害點、26處危險源、206條河道、156個水文站點、165個雨情站點、18個堤防、802個山塘、150個水庫。因此,建德市做到了預警有「數」:對超過汛限的水庫點位,啟動報警功能閃報警燈,超過預警水量後立即發送簡訊到應急、氣象、水利等單位負責人手機上;監控有「數」:在監控全市各水庫、新安江沿線、各村(社)情況同時,利用高空球形攝像頭360°旋轉、26倍拉近功能無死角了解洩洪後全市情況,讓關聯應急資源「看得見」,應急指揮流程「理得順」,現場情況「管得住」,高清攝像頭在檢測水位點時發現市民圍觀情況,指揮部及時通知相關值守人員勸散。

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位於水庫下遊,為了提醒做好7月8日新安江水庫9孔全開洩洪的準備,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派出所副所長林祥瑞介紹:「以前是挨家挨戶上門通知汛情,現在可以『一鍵』通知,我們能把更多精力用在跑一線、查危房了。」林祥瑞說,手機辦公軟體能大大提高通知效率,而居民群眾也能和基層幹部共享軟體平臺,將所見安全隱患一鍵上報職能部門。

桐廬是新安江洩洪後洪水流經的下遊縣區之一,由於桐廬地處新安江、蘭江雙江匯流之處,防汛抗洪形勢嚴峻複雜,全縣42萬人口原本預測需要轉移15萬,給基層幹部群眾帶來巨大壓力。後來浙江省氣象、水利專家連夜對受災範圍和程度精準計算,利用數據平臺和數據化地圖推演模擬出哪些地方會被淹,最後精準到7個沿江鄉鎮11個轉移重點區域,轉移人數從15萬人變成了2萬多人,精準轉移不僅保證了百姓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還大大提高了基層防汛工作效率。

此外,今年5月,浙江省安吉縣225個避災安置場所全景地圖在高德地圖全部上線。通過VR(虛擬實境)技術對避災安置場所進行設置和管理,災害來臨時,受災群眾可以高效準確地通過地圖導航,找到就近的避災安置場所。

(責編:楊虞波羅、呂騫)

相關焦點

  • 抗洪新科技:風雲四號「洞察先機」、「北鬥預警」避免傷亡……
    風雲四號「洞察先機」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是我國首顆三軸穩定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整體性能達到甚至超過歐美最新一代同類衛星的水平,在汛情期間對水體面積和雨帶變化做出了持續而精準的監測,為天氣預報和抗洪搶險決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數據支持。
  • 贛州市順利完成抗洪搶險一線人員血吸蟲病查治工作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駱文惠報導:為切實做好汛期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保障抗洪搶險一線人員的生命安全,在贛州市衛健委的領導下,贛州市疾控中心及時組織人員,於11月中旬順利完成抗洪搶險一線人員血吸蟲病查治工作。
  • 安徽表彰2007年抗洪搶險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各級黨政領導深入一線、靠前指揮,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精心調度、科學防控,廣大軍民並肩作戰、奮力抗災,全省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奪取了抗洪搶險鬥爭的重大勝利。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抗洪搶險鬥爭中,各地、各條戰線湧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模範人物。
  • 宿松縣血防站開展抗洪搶險官兵血吸蟲病免費查治工作
    融媒體訊 8月7日,縣血防站組織醫療隊到部隊駐地為抗洪搶險官兵開展血吸蟲病免費檢治工作
  • 奮戰在抗洪搶險一線的潘家「女漢子」,巾幗不讓鬚眉
    面對來勢洶洶的洪水,黃顙口鎮上嚴村婦聯主席潘龍菊和幹群一起,第一時間深入抗洪搶險第一線,在狂風暴雨中彰顯了巾幗抗洪力量與擔當。 受特大暴雨影響,7月4號黃顙口鎮愛民港水位漲勢汛猛,天剛一亮,潘龍菊和村幹部一起在漫過堤壩的位置用雨布進行導流。
  • 無人船、無人機、大數據……2020年我們用高科技抗洪
    遙感觀測探水勢 智慧水利開「處方」 江西省水文局計劃財務處處長陳祥19日表示,在今年抗洪搶險中,江西省水利系統充分運用水文在線監測、無人船、無人機區域組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一系列智慧水利的成果,提前預測、查險會診、為防汛搶險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 水陸兩用挖泥、開溝扒口洩洪……武漢抗洪搶險這些「神器」一臺頂...
    長江網7月13日訊 以前人挑手扛,現在「摩託化」、機械化,武漢防汛抗洪手段越來越先進。有關單位曾做過試驗,一定條件下,一臺機械能頂600名人工。為了洪峰安全過境,一線防汛搶險隊伍嚴防死守,誓死保衛大武漢。他們準備了哪些抗洪神器?各自有什麼功用?性能如何?
  • 為黨旗添彩丨逆水而行,蕪湖市司法局黨員幹部奔赴抗洪搶險一線
    面對嚴峻的防汛壓力,安徽司法行政人聞「汛」而動,全力以赴防汛抗洪,從長江沿岸,到新安江畔……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廣大幹警、法治工作者堅守崗位履職盡責,奮戰在防汛一線。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
  • 央企神器助力抗洪一線,提升防汛救災戰鬥力!
    與1998年抗洪相比,我們有了這些信息化高科技的「央企神器」助力,到底有了什麼不同——調控有方、守護有力的「攔洪神器」7月17日10時,入庫流量達50000立方米每秒,三峽水庫迎來「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18日8時洪峰達61000立方米每秒,接近1998年最大洪峰63300立方米每秒。
  • 抗洪英雄劉安軍,請您安息吧!
    志願 | 提前批徵集志願公布 理工航海技術類最缺人 ○圖中手扶旗杆者是劉安軍7月7日上午,安徽省預備役三團團部對參與抗洪搶險的戰士們進行了表彰任俊濤說,直到得到最確切的消息後,他愣住了,「這麼出色的小夥子,幾天前我們還一起戰鬥在抗洪一線,怎麼可能就這樣走了呢?」7月初,洪水威脅江淮大地。7月2日,劉安軍奉命加入安徽省預備役三團,開赴巢湖夏閣、銀屏、西壩口等地參加抗洪搶險,加固堤壩、轉移群眾,一直奮戰到7月8日。
  • 寧鄉遭遇近年來最大洪澇災害 消防部隊全力抗洪搶險
    寧鄉遭遇近年來最大洪澇災害 消防部隊全力抗洪搶險 來源:紅網 作者:李莉 沈夢豔 編輯:何冰 2016-07-05 21:35:56
  • 水文監測:出色的抗洪偵察兵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勇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肖秀芬 如果說抗洪搶險是一場戰鬥,那麼水文監測無疑就是戰前偵察。全省各級水利部門聞汛而動,全面履行監測預報預警職能,為水利工程調度、危險區群眾轉移、現場搶險方案制訂、搶險物資和隊伍預置等,提供了決策參考、贏得了戰略主動。 7月2日,省水文中心根據氣象預報,提前預測出湘江全線、資水幹支流將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河段甚至超保證水位。
  • 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
    原標題: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天氣預報和人工智慧有著天然耦合的關係。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各式各樣的「智能+」手段也正廣泛運用到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為高效調度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那麼,人工智慧在極端天氣預報、災害預警及救援方面有哪些具體應用呢?就相關問題,科技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朱文劍。
  • 抗洪搶險時手指關節被砸斷 直到10小時任務結束後他才感到了疼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2日訊 今天是山東省消防救援總隊抗洪搶險跨區域增援隊在安徽省滁州市執行營救任務的第三天。在全椒縣古河鎮救援現場,閃電新聞記者發現了一位帶傷工作的隊員——步陽陽。
  • 東部戰區10餘支英模營連在抗洪一線慶祝八一建軍節
    邢延倫 攝新華社合肥8月1日電(劉佩俊、賴文湧)「八一」到來之際,東部戰區參加皖、贛兩省搶險救災的10餘支英模營連,在緊張進行堵漏排險、加固堤壩、構築子堤等任務間隙,組織開展火線入黨、重溫軍人誓詞、講述抗洪故事、唱響戰鬥歌曲等多種活動,慶祝建軍93周年。這10餘支英模營連,有的參加過98年抗洪救災,有的參加過重大戰役。
  • 抗洪親兄弟 上陣女子兵
    「辛苦咱不怕,咱怕的是郵件有啥意外」 在抗洪一線,有一對郵政親兄弟,特別引人注目,一個哪怕沒有路,也要去投遞 黃珂還主動申請駐守在淮堤防汛抗洪一線,夜間兩次巡堤,排查汛情隱患。
  • 抗擊南方洪災,高科技裝備大顯身手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應對洪災的過程中,各種高科技裝備大顯身手。剛完成全球組網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這次抗洪中備受關注。7月6日下午,常德市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區突發山體滑坡,滾滾而下的泥石衝毀5棟民房,但無一人因此傷亡。這多虧北鬥監測系統6月24日至7月6日期間發來的三次預警。據介紹,雷家山是省級地質災害隱患區,監測預警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 雅安市委政法委書記戴華強赴寶興縣督導搶險救災工作
    8月22日,雅安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戴華強赴寶興縣西河片區督導地災防治、搶險救災、群眾安置等工作。寶興縣委書記馮俊濤,縣領導姚偉東、危疆澤、黃宗品、王玉蘭及相關鄉鎮部門負責人先後陪同。每到一處,戴華強都仔細察看險情、災情,現場指導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 狗尾巴草製成花束和「婚戒」 蕪湖抗洪戰士圩堤上的「婚禮」
    婚禮現場7月9日中午,無為縣蜀山鎮的天氣晴好,水位普遍下降,蜀山鎮臨湖圩河堤的險情在前幾天的搶險之後基本穩定。6月29日下午兩點,徐浩剛剛結束為期一周的「魔鬼訓練」回到支隊駐地,便接到前往抗洪搶險的命令:由於蕪湖持續不斷的大暴雨,南陵縣家發鎮花園圩大堤出現塌方,支隊迅速全體出動,經過14個小時的奮戰,晚間11 時塌方被填補上了。6月30日,徐浩拿著剛剛獲準的假條,準備「回家結婚」,誰知第二天(7月1日),無為縣嚴橋鎮因為遭遇特大暴雨出現大洪水,徐浩再次主動趕赴抗洪一線,婚禮不得不再一次推遲。
  • 永州市抗洪救災先進單位、先進個人零陵區表彰對象
    抗洪搶險就是命令,金長青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和部署,第一時間趕到朝陽街道,迅速傳達區委、區政府召開的抗洪搶險緊急會議精神,組織幹部職工趕赴萍陽南路一帶,緊急動員臨街群眾轉移到湖南科技學院禮堂安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