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指出,要切實做好監測預警、堤庫排查、應急處置、受災群眾安置等各項工作,全力搶險救援,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峽水庫調度削峰攔洪、氣象衛星提前預判泥石流災害、大型運輸直升機參與救援……連日來,面對嚴峻的防洪抗洪形勢,通過雲端作業、智慧防洪、科學減災等手段,汛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切實的提升。
與1998年抗洪相比,我們有了這些信息化高科技的「央企神器」助力,到底有了什麼不同——
調控有方、守護有力的「攔洪神器」
7月17日10時,入庫流量達50000立方米每秒,三峽水庫迎來「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
18日8時洪峰達61000立方米每秒,接近1998年最大洪峰63300立方米每秒。本輪洪水洪峰持續時長為18個小時,為三峽水庫今年入汛以來最大的洪水。
本輪洪水期間,三峽集團長江電力嚴格按照長江委調度令,3天內連續4次調整三峽出庫流量,精準控洩,為長江中下遊清江、洞庭湖區洪水行洪留出寶貴時間。同時,充分發揮梯級水庫調蓄功能,截至21日10時,三峽集團所屬梯級水庫溪洛渡、向家壩按調度令要求配合三峽攔洪16億立方米,充分發揮了梯級水庫攔洪削峰作用。
至此,今年入汛以來三峽水庫已成功應對5場次洪水,總攔蓄水量達146億立方米,相當於「兜」住了3.3個太湖水量,充分保障了長江中下遊幹流的防洪安全。
目前長江流域的防洪形勢如何?
三峽工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梯級水庫的調度運行情況如何?
……
7月17日20時
央視《經濟半小時》節目聚焦三峽工程
通過充分的論述、詳實的數據
展示了三峽工程抵禦洪水守護長江的能力
點擊下方視頻了解詳情
↓↓↓
想知道三峽大壩是如何防洪的嗎?
3D動畫告訴你!
視頻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普雲平臺
在九江市防洪度汛的關鍵時刻,7月4日~5日,由中建集團中建二局承建的「蓄洪」神器——九江八賽控制樞紐項目完成泵組安裝調試投入使用,標誌著該工程正式具備防洪排澇功能。該項目是江西省最大泵站樞紐工程、防洪度汛重點項目,也是三峽集團長江大保護首個投入運行的重點水利項目,極大緩解了九江防汛壓力。
新投入運行的5臺2000KW水泵機組,對提高九江市城市防洪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項目負責人介紹說:「現在我們5臺水泵機組24小時把八裡湖、賽城湖的水往長江裡抽,1天抽1000萬立方米以上,相當於四天抽了三個西湖的水。」
觀天測雨、風雲在握的「氣象神器」
目前,中國電科已擁有測雲、測雨、測風全系列氣象雷達,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氣象綜合信息平臺等系列國內領先的氣象產品,應用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在國內佔有率已超過60%,並承建了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組網建設中70%的項目。
「觀雲」主要是探測識別雲雨中的雲滴、雨滴、雪晶、冰粒等降水粒子散射的雷達波,並將其顯示成彩色圖像,通過分析圖像判斷這片雲是準備降雨還是降雹,是否伴有雷電大風,未來將移向何處,會加強還是減弱等信息。「測雨」主要是利用雨滴、雲狀滴、冰晶、雪花對電磁波的散射,探測大氣中的降水或雲中大滴的濃度、分布、移動和演變,了解天氣系統的結構和特徵。「聽風」需要時刻關注著天空中風雲變化,監測高低空急流活動,提供空中風場信息。
泉州水利防洪預警中心業務系統示意圖
雨情展示及預警(組網)
雨情展示及預警(單站)
科技支撐、智慧引路的「監測神器」
近日,湖南省石門縣突發山體滑坡,造成5棟民房坍塌,所幸無人員傷亡。這主要歸功於北鬥衛星監測系統提前「通風報信」。
山體滑坡現場
災情發生之前,石門縣就已接到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14戶33人均已提前撤離。
北鬥系統可以24小時實時監測,對可能發生的滑坡、水位暴漲等險情進行預警。
北鬥監測系統裝置
中國電科下屬網絡通信子集團自主研發的社會化氣象災害監測系統,由北鬥指揮機、北鬥車載機、北鬥手持機組成,基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為城市防汛應急提供技術保障,提升防汛效率;特別是在災區內氣象站的氣象觀測數據無法上報、其它公網設施因受災無法通訊時,依然可以通過北鬥衛星鏈路實現氣象信息數據的傳輸以及工作人員調度指揮。目前,該系統已經為邢臺、邯鄲、保定、唐山、承德、秦皇島等地提供服務。
近日,南京發布了秦淮河洪水藍色預警。中國電科萊斯子集團高分中心協調相關衛星運營商,提高南京地區衛星拍攝頻率,重點監測長江岸線變化、洩洪區建築建設、秦淮河沿線低洼地區等,並積極與防汛部門和應急管理部門合作,為各級政府防汛工作提供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支撐。此外,高分中心還綜合多種遙感手段,開展高原冰湖常態化監測、水利設施地表沉降監測、土地旱情監測、流域地質災害早期發現等遙感應用。
南京市八卦洲衛星遙感影像(洩洪區)
由中國電信安徽公司承建的信息化水利系統已經成為今夏防汛抗洪一線的「電子哨兵」,防汛監控在線率98.6%,優於平均水平93.0%,保障防汛指揮工作高效順利開展。
為積極推進智慧水利信息化發展,中國電信蘇州分公司配合水利部門共同打造了智慧水利信息化平臺,圍繞硬體和軟體兩個維度,通過關鍵區域電子監控、水位智能預警、閘站自動化控制等功能,實現「人、事、物」的有效監管,構建起更科學、高效的防汛體系。
中國電科下屬電科防務所推出的天空地一體化土壤墒情觀測與應用分析系統,通過建立遙感應用體系,為精細化預報服務提供應用支撐;通過水文綜合站、自動土壤水分站可以實施監測地表的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通過無人機對更廣面積的山體坡面和地表徑流進行觀測,能隨時發現坡體和徑流變化情況。
天空地一體化土壤墒情觀測與應用分析系統示意圖
7月以來,北京進入主汛期和地質災害高發期,由中國鐵建鐵五院承擔的「北京市山區道路崩塌、滑坡災害隱患調查與評價」項目正聞「汛」而動,4組地質調查隊、20多名技術人員連日來深入北京市密雲區19個鄉鎮,平谷區15個鄉鎮,開展地質災害隱患調查,並配合北京市自然資源部門及公路局對山區道路沿線的崩塌、滑坡等突發地質災害進行風險排查。
連日來,調查組採用「航空遙感解譯+無人機傾斜攝影+地面探查」的「空天地」一體化調查手段,集合「鑽探+物探+實驗」多專業綜合勘察方法,已完成對北京市周邊近6000公裡山區道路,及公路兩側1546平方公裡山體的詳查工作,排查風險點共計1054處。同時,技術團隊將針對高風險點,進行三維雷射掃描成像完成特徵分析,達到地質災害動態管理、監測、預防的目的。
在三峽大壩,中國電信聯合央視頻開通5G+超高清慢直播,對長江水位進行實時觀測。監控人員可以減少前往河邊監測的工作強度,通過央視頻APP和其他技術手段觀察水位尺刻度,實時掌握現場險情、災害發生情況及搶險進度,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
中國移動浙江公司利用雲視訊助力浙江省應急管理廳連線新安江水電站指揮中心,確保遠程視頻部署指揮水庫洩洪工作,並運用城鄉天眼平臺查看建德、淳安、桐廬等相關水庫洩洪影響區域的洪水水位情況。
遠程指揮、實時響應的「指揮神器」
中國電科下屬太極子集團推出了智慧大數據平臺,提出了作為應急指揮管理的「大腦」和「中樞」構建「平戰結合」的智慧應急管理指揮新模式。其中,防汛抗旱監測指數專題、應急基礎設施指數專題、城市生命線監測指數專題為防洪防澇提供了支撐。
智慧大數據平臺
中國石化的應急指揮平臺是其自主設計、國內首創,運用北鬥衛星、無人機、分布式光纖和無線影像等技術,能夠快速實現事故地點管道信息聚合、周邊應急資源信息推送、模擬推算洩漏風險等功能,做到事發現場全景、同步、多畫面直播,在日常工作中,還可結合圖像異常捕捉和影像智能分析,對轄區內3000公裡管道進行預警、雲監控和遠程指揮,是應急處置過程中名副其實的「大腦」。
中國電科下屬智慧院為深圳市福田區建設了「智慧三防監測指揮平臺」,支撐防風、防旱、防澇工作,打造了集「監測預警、輔助決策、指揮調度、精準管控」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三防指揮平臺,實現三防指揮的「一圖感知、一秒預警、一鍵響應、一網融通、一體管控」。
智慧三防監測指揮平臺
中國電科下屬海康集團推出了城市內澇可視化應用解決方案,以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技術應用為核心,打造城市內澇平臺,全面支撐內澇問題的第一時間預警、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處置的全過程智能可視化管理和應用。
在浙江麗水,趕在此輪強降水來臨前,中國移動浙江公司在遂昌縣三仁坑口村開展了5G天地空一體化指揮調度應急保障系統項目防汛演練。這一系統利用智能防汛技術,對演練區域進行可視化設備數據傳輸的現場測試,藉助5G網絡高速率、低延時、大容量的優勢,現場利用無人機、衛星電話,用12路畫面全方位無死角地實時展示了防汛演練整個過程,通過5G顯著提升了防汛抗洪搶險效率及精確性。
迅捷神速、保障到位的「運輸神器」
近日,受連續強降雨影響,湖北陽新富河出現一處潰口,6500多畝農田被淹,近萬名人民群眾受影響。7月15日,中國航油組成抗洪突擊隊奔赴前線,此次任務是保障米-26、米-171、小松鼠三架抗洪救災直升機的供油,其中米-26為全球最大最重直升機。通過空中救援力量封堵潰口,這是湖北省乃至全國的第一次。
米-26在準備運送石塊,填補潰口
米-171正運載貨櫃,準備堵住潰口
在圩堤搶險初期,由於環鄱陽湖地區圩堤比較窄,大型裝備一度無法抵達現場。中國安能第二工程局為了提高效率,運用動力舟橋,通過水路直接將大型挖掘機、推土機等施工機械運至決口處,大大提升封堵作業效率。
動力舟橋外觀看起來和普通鋼鐵浮橋相似,作用與渡船類似,可以快速拼裝與分解。通過自卸車將設備運到碼頭,把浮船往水裡一放,就會自動打開,十幾分鐘到半個小時就可在水上完成拼裝,相當於浮橋,幾塊連著拼在一起,上面可以承載設備。
動力舟橋
中國石化將輕型水陸兩棲牽引車用於管道搶維修作業與應急救援,可在水、陸或灘涂沼澤等環境下運送應急物資。整套設備主要由履帶車車體、柴油發動機、液壓系統、陸上行走系統、水中推進器、輪式浮動拖車與履帶式浮動拖車組成。載貨區安裝小型吊機。陸地負載最大1200公斤,陸地最大時速每小時30公裡,水中負載最大1000公斤,水中最大時速每小時8公裡。
精準投放、操縱自如的「搶險神器」
近日,連日的強降雨導致武漢市東湖水位上漲,為及時抽排湖水,由中交集團疏浚研究中心建造的「武航一號」兩棲式環保疏浚船被緊急調往抗洪一線,清淤港渠,提升東湖過水能力。
據悉,「武航一號」 集反鏟疏浚、絞吸疏浚、打樁等多類功能於一體,7月1日正式下水啟用後,在提升挖掘精度,減少施工時對底泥擾動等方面表現優異,有效避免對水體產生二次汙染,能夠滿足後期生態修復措施的要求。
搶險過程中,有時會因現場情況複雜、視線受阻等情況,導致搶險人員面臨潛在的安全風險。中交集團中交一公局廈門公司萬州環線一分部項目利用無人機攝影技術對機場路滑坡臨空面進行圖像採集,對臨空面存在危險性較大的危巖、泥石混合物等進行實時監控觀測,用於指導現場危巖處理。無人機的運用大大改善了搶險人員所處位置產生仰視視線而導致的無法觀測滑坡臨空面動態情況的難題,有效解決因危巖處理不到位而遺留在坡頂的潛在風險,為路面清理滑坡體提供了安全和技術保障。
中國安能運用垂直式供排水搶險車到搶險救援中,這種人稱「龍吸水」的移動應急排水設備,1小時可吸排漬水3000立方米,抽出的積水可以泵送到幾百米外的區域,只需要三個人就能在十分鐘內架設完畢,用一臺手持式遙控器就可以操縱。
中國石化快速組裝式激流水域作業平臺的水上速度達2.2m/s,專用於水面應急搶險,能在河流、湖泊等不同環境的水域開展應急搶險作業,具備快速組裝、自主航行、自我調整工位、安全預警等功能,能承載自重35噸履帶式挖掘機同時搭載10噸的物資設備進行搶險作業,是水上搶險作業的一把利器。
中國安能集團運用字母式排水搶險車參與搶險救援,母車外形像普通搶險車,裡面藏一臺小型履帶車。在一些急需抽排積水的狹小空間,小巧的「子車」可以在積水和泥濘中順暢前行,360度旋轉,甚至涉水兩米多也沒問題。
在湖北恩施,受持續性強降雨影響,鶴峯縣鄔陽鄉金雞村、高峰村、雲霧村、灣潭河村四個行政村共19個基站退服。由於光纜恢復區域山勢險峻,需要橫跨水面60多米的灣潭河,搶修難度大,無法採用傳統人力布放光纜的方式恢復。緊急情況下,中國移動湖北公司搶修人員急中生智,反覆勘察,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決定採用無人機牽引技術布放光纜。最終,通過無人機布放光纜1300多米,搶修人員艱苦奮戰,於次日下午恢復全部通信業務。
同時,中國移動湖北公司組織近3000名黨員及幹部員工上堤巡查值守;針對地勢險峻搶修區域,採用無人機牽引技術累計布放光纜5.5千米。
全國多地暴雨
再次將我們的記憶拉回了
98年全國特大洪災
九江告急、武漢告急……
猛獸般的洪水衝破堤岸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面對洪水
戰士們用年輕的臂膀抗起幾十斤重的沙袋
甚至跳入洪水中
用血肉之軀築起一道防洪大堤
……
時隔22年的今天
我們運用各種「黑科技」神器
真正實現了從「人防」到「技防」的科技防汛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防汛方式
但是不變的則是我們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和擔當
中國安能抗洪搶險隊集結
國家電網搶修人員點亮救援現場第一盞燈
中國移動搶修人員從懸崖峭壁爬向基站,恢復網絡信號
中核集團抗洪突擊隊整裝待發
中國電信黨員突擊隊搶修光纜
中國聯通搶修人員修復受損設備
中交集團搶修隊恢復塌方路段
中國鐵建抗洪突擊隊構築擋水牆
中國建築防汛搶險突擊隊員前往武金堤,承擔2公裡堤段巡堤查險任務
1998年抗洪過去了22年變的是眾多央企神器助力科技抗洪不變的是央企衝鋒陷陣的責任擔當中央企業將用信心、智慧和行動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眾志成城、齊心抗洪面對洪水,我們必勝!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