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三號衛星拍攝高效助力江西抗洪救災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持續降雨導致雲層加厚,嚴重影響氣象衛星監測精準度。江西省國防科技信息和衛星應用中心及時利用高分三號衛星,全天候捕捉鄱陽湖區洪澇災害最新數據分析、監測,極大提升了抗洪救災能力。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是《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高分三號衛星是高分專項一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最大特點是不受雲雨天氣影響,能夠實現全天時、全天候成像,十分適合最近省內洪澇災害監測。

高分三號7月12日與高分六號3月20日鄱陽湖水域範圍變化圖(紅色區域為增加部分)

鄱陽縣昌洲鄉中洲圩潰堤口監測

潰堤口淹沒區

繼7月8日高分三號衛星對全省洪澇災害重災區緊急拍攝之後,7月12日凌晨6:09分,國家再次調用該衛星專門對江西地區進行拍攝,省國防科技信息和衛星應用中心(高分江西中心)在接收到更新數據後,第一時間將數據發送給省應急管理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氣象局等防汛抗洪一線單位。並迅速開展了數據處理及分析工作,形成了鄱陽湖區水域範圍變化監測圖、鄱陽縣潰堤口及淹沒區分析等專題圖,向省政府有關單位上報了「鄱陽湖區洪澇災害最新數據分析及監測」報告,並就災害情勢,提出應急救災措施和建議。同時,連續數日將數據分析成果對公眾進行了發布,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給全省抗洪救災提供了最及時、最精準的數據分析和監測。

對比2020年3月20日高分六號衛星數據,鄱陽湖水域7月8日和7月12日短時間內持續擴大。

根據影像分析結果,受潰堤影響,鄱陽縣周邊地區,包括鄱陽鎮、昌洲鄉及周邊4-5個鄉鎮受災嚴重,其中昌州鄉整體被洪水淹沒,鄱陽鎮、四十裡街鎮、古縣渡鎮、遊城鄉等地區受災也較為嚴重。

基於目前災情,建議重點做好以上幾個鄉鎮的應急救災工作:一是加快轉移群眾到安全地帶,不漏一人;能轉移到高處堤上的群眾要迅速轉移,不能轉移到高處堤上的要轉移到地勢較高處或者堅固樓房二樓以上的樓層。二是迅速調配救援力量,派出群眾生活救助組、醫療衛生組趕赴災區現場,及時對群眾給予生活救助和醫療救護。三要全力安排好受災群眾生活。保障群眾有乾淨水、必要的食品、帳篷等物資,衛生部門要做好防疫準備工作。四是對防洪圩堤進行再排查,增加巡查搶險力量,力保不再出現潰堤情況。五要科學實施救援,協同作戰,確保救援力量自身安全,確保不發生次生災害。

高分三號衛星於13日18:10、14日06:24對鄱陽湖受災區域持續跟蹤拍攝,後續將繼續做好數據保障工作,及時發布高分應急數據及相關分析成果。(江西省工信廳供圖)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高分三號衛星拍攝分析鄱陽湖區洪災數據 助力抗洪救災
    江西省工信廳供圖 中新網南昌7月14日電 (吳鵬泉)不受雲雨天氣影響,全天候捕捉鄱陽湖區洪澇災害最新數據分析、監測,江西省國防科技信息和衛星應用中心利用高分三號衛星,助力江西抗洪救災。7月以來,長江中下遊省份江西遭受持續強降雨襲擊,江河水位迅速上漲,境內多條河流及鄱陽湖先後多次發生編號洪水和超警戒洪水。
  • 助養戶捐物資 海大集團全力馳援南方多地抗洪救災
    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多地受多輪強降雨影響,江河湖泊水位持續上漲,江西、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汛情就是命令,抗洪刻不容緩。奔走前線 攜手抗洪助力養戶減輕災情損失「荊州、荊門的洪澇情況比較嚴重,許多養殖戶的魚塘已經被淹了,魚全跑了,損失非常大。」在湖北,荊州海大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荊州海大技術服務團隊正想方設法幫助養殖戶挽回損失。
  • 中國發布丨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 曾助力珠峰高程測量工作
    高分七號衛星於2019年11月3日成功發射,衛星搭載了雙線陣立體相機、雷射測高儀等有效載荷,突破了亞米級立體測繪相機技術,能夠獲取高空間解析度光學立體觀測數據和高精度雷射測高數據。該工程是全球首個採用兩線陣+雷射測高體制實現1:10000立體測圖的衛星工程,大幅提升了我國衛星對地觀測與立體測繪的水平。
  • 向災區捐款100萬元 隴南抗洪救災讀者傳媒在行動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少鵬)面對連續強降水引發的洪澇災害,讀者傳媒積極參與到隴南的救災援助中。9月1日晚,讀者傳媒發布公告稱,擬向甘肅省隴南市暴洪泥石流災害區捐款100萬元,幫助受災地區和受災群眾儘快渡過難關,早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 高分七號衛星「正式上崗」
    該工程是全球首個採用兩線陣+雷射測高體制實現1:10000立體測圖的衛星工程,大幅提升了中國衛星對地觀測與立體測繪的水平。該衛星不僅可以滿足中國國內用戶的有關數據需求,還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有力的空間信息支撐,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中國航天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 高分七號衛星使用意味著什麼?
    該工程是全球首個採用兩線陣+雷射測高體制實現1:10000立體測圖的衛星工程,大幅提升了中國衛星對地觀測與立體測繪的水平。該衛星不僅可以滿足中國國內用戶的有關數據需求,還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有力的空間信息支撐,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中國航天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 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專項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
    高分七號衛星於2019年11月3日成功發射,衛星搭載了雙線陣立體相機、雷射測高儀等有效載荷,突破了亞米級立體測繪相機技術,能夠獲取高空間解析度光學立體觀測數據和高精度雷射測高數據。該工程是全球首個採用兩線陣+雷射測高體制實現1:10000立體測圖的衛星工程,大幅提升了我國衛星對地觀測與立體測繪的水平。
  • 高分三號衛星cs
    高分系列衛星就是遙感衛星,目標是使我國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能力。  目前已經發射升空的有高分一號、高分二號、高分四號、高分三號。高分一號,2013年4月26日發射,是高分專項工程的首發星,同時具有中高解析度和寬幅成像能力。它視野廣闊,觀測面積覆蓋800公裡,4天可以完整觀測地球一遍。
  • 高分七號衛星上崗 高分專項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
    ,將實踐檢驗成功的「高分模式」推廣應用到後續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實施中來,為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和「一帶一路」倡議作出更大貢獻。高分七號衛星於2019年11月3日成功發射,衛星搭載了雙線陣立體相機、雷射測高儀等有效載荷,突破了亞米級立體測繪相機技術,能夠獲取高空間解析度光學立體觀測數據和高精度雷射測高數據。該工程是全球首個採用兩線陣+雷射測高體制實現1∶10000立體測圖的衛星工程,大幅提升了我國衛星對地觀測與立體測繪的水平。
  • 高分成像、北鬥預警……這些「黑科技」讓防洪救災更高效
    在全國上下協力防汛救災的過程中,洪災預警、水庫調蓄、勘查救援、人員轉移……科技的力量在不斷顯現,讓信息獲取更客觀,救災決策更科學,救災手段更豐富。 日前,為應對江西鄱陽湖區域發生的洪澇,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迅速啟動快速響應機制,調動高分十號、風雲4A等衛星對災區進行緊急成像觀測,為救災抗震提供遙感、氣象數據支持。
  • 央企神器助力抗洪一線,提升防汛救災戰鬥力!
    與1998年抗洪相比,我們有了這些信息化高科技的「央企神器」助力,到底有了什麼不同——調控有方、守護有力的「攔洪神器」7月17日10時,入庫流量達50000立方米每秒,三峽水庫迎來「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18日8時洪峰達61000立方米每秒,接近1998年最大洪峰63300立方米每秒。
  • 高分七號衛星正式上崗!更多「3D大片」要來了
    ,將實踐檢驗成功的「高分模式」推廣應用到後續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實施中來,為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和「一帶一路」倡議作出更大貢獻。高分七號衛星於2019年11月3日成功發射,衛星搭載了雙線陣立體相機、雷射測高儀等有效載荷,突破了亞米級立體測繪相機技術,能夠獲取高空間解析度光學立體觀測數據和高精度雷射測高數據。該工程是全球首個採用兩線陣+雷射測高體制實現1:10000立體測圖的衛星工程,大幅提升了我國衛星對地觀測與立體測繪的水平。
  • 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 可繪製三維立體場景圖
    要進一步加強高分工程多類衛星的聯動應用,將實踐檢驗成功的「高分模式」推廣應用到後續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實施中來,為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和「一帶一路」倡議作出更大貢獻。
  • 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 中國高分專項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
    高分七號衛星於2019年11月3日成功發射,衛星搭載了雙線陣立體相機、雷射測高儀等有效載荷,突破了亞米級立體測繪相機技術,能夠獲取高空間解析度光學立體觀測數據和高精度雷射測高數據。該工程是全球首個採用兩線陣+雷射測高體制實現1:10000立體測圖的衛星工程,大幅提升了中國衛星對地觀測與立體測繪的水平。
  • 行業應用|高分三號衛星水體自動提取應用
    行業應用|高分三號衛星水體自動提取應用 2020-07-09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遠海到河壩:海洋科技走進抗洪救災一線
    今年,在防汛最關鍵的「七下八上」時段,調查中心的專業海洋勘測隊伍組成了抗洪小分隊,在江西上饒、九江等地,完成了四個岸段129公裡水下及水上堤壩地形勘測。這支由一艘無人艇、三架無人機和六個「海洋人」組成的抗洪小分隊,在抗洪前線奔忙了十個日夜。
  • 信息方艙、風雲四號衛星……防汛抗災有利器 科學技術來助力
    信息方艙、風雲四號衛星、北鬥導航系統……防汛抗災有利器 科學技術來助力今年的抗洪救災中,我們能看到救援人員奮力填沙包、涉水堵管湧等動人一幕,而在這背後,各種高新科技手段正在為他們提供有力支援,保駕護航。
  • 高分三號衛星海洋定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研究員王賀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應用地球觀測與遙感專題學報》上,發表了關於高分三號衛星海洋定標的論文,這是國際學術刊物上首次刊登對高分三號衛星海洋風場反演精度大幅改進的論文。2016年發射的高分三號衛星是我國首顆民用C波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 多地吹響抗洪救災集結號
    多地吹響抗洪救災集結號6月29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預警,類似暴雨預警已連續發布28天(6月2日-6月29日)。持續的降雨致災風險高,部分河流出現超警戒水位洪水,一些城市出現內澇,部分村莊農田被淹,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 能在太空拍攝地球的3D高清大片!高分七號衛星,憑啥這麼牛
    同理,衛星在軌飛行時,雙線陣相機的前視相機首先會拍攝某一地物,同時衛星會記錄下自己的位置A;然後衛星繼續飛行一段時間,後視相機會拍攝同一地物,衛星記錄下此時自己的位置B;最終就獲得由衛星位置A、衛星位置B以及地物構建的三角形,從而確定地物的空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