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從簡單的溫溼度計到複雜的能見度儀,從藍天中的探空氣球到大海上的浮標站,從矗立在地面的天氣雷達到遊弋於太空的氣象衛星,各種各樣的氣象觀測手段織成了一張精密的大網,忠實記錄著氣象數據。而這些寶貴的數據,正是預報員用以製作天氣預報的第一手材料。
春節前,中央氣象臺一條關於觀測數據和預報準確率之間關係的微博,引發了網友熱議。那麼,二者之間的聯繫到底有多緊密呢?
綜合運用才有準確結果
對於利用氣象觀測網來「捕捉」天氣變化的預報員而言,網中涵蓋的各種觀測數據都十分重要,綜合利用各種觀測手段得來的數據,才能得出儘可能精準的預報結論。
遍布全國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提供了最基礎的觀測數據,近地面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基本氣象要素,都由它們提供,而探空觀測則能幫助預報員判斷大氣環流形勢。
「比如你看,目前西伯利亞的探空數據有所缺失,就會對我們預測天氣有一定的不利影響。」中央氣象臺預報員陳博宇指著一張描繪著500百帕高度場的天氣圖對記者說。在這張圖上,記錄著北半球常規探空觀測站傳來的數據,包括風速、風向、位勢高度等基本氣象要素數據,「彎曲」的曲線中包含著各種天氣系統,其疏密程度反映了天氣系統的強弱。然而圖中西西伯利亞地區的數據卻出現了缺失。
陳博宇說,預報員可以通過這種天氣圖,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分析出當前大氣環流的形勢,為預報未來天氣做好前期準備。探空數據的缺失,就使得對天氣圖的分析出現偏差。西西伯利亞地區是大部分影響我國的冷空氣經過且積聚加強的區域,即天氣學中的寒潮關鍵區。這一地區的觀測數據對我國冬季天氣預報十分重要。
此外,目前製作天氣預報所採用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也需要由觀測數據得出一個準確的初始值,再導入數值模式中進行計算。如果數據有缺失,計算結果就會有更大的誤差。
觀測手段各有所長
有些網友認為,雖然探空數據缺失了,但我們可以用衛星觀測的數據進行彌補,不會有什麼重要影響。其實,衛星在天氣預報中並不是萬能的,氣象衛星只是觀測手段之一,很多觀測數據還要通過地面觀測站和探空氣球來獲取。預報員需要處理地面、探空、衛星和雷達等觀測到的各種數據,取長補短,將各種觀測數據進行合理分析。換句話說,每種觀測手段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意義。
「目前,通過衛星觀測可以獲得反演風場資料,但其準確度較探空數據仍有一定的差距,探空觀測目前仍是不可取代的。」陳博宇說。
天氣預報是項國際化工作
雖然每個國家都在建設自己的氣象觀測網,但大氣是一個整體,它的變化、運動都是全球性的,不會因為國界而產生什麼變化。因此,對於天氣預報而言,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氣象觀測數據都很重要。
世界氣象組織(WMO)成立的意義之一,就是促進全球氣象資料交換,只有全面掌握了全球大氣的活動變化,才能為下一步的預報打好基礎,如果有一個地區資料缺失了,預報就容易有偏差。天氣預報並不是一項可以「閉門造車」的工作,全球氣象資料交換也是我國氣象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
(來源:中國氣象報 責任編輯: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