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2020-12-08 閩南網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未來一周,我市天氣將是……」電視機內,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著每日天氣信息,這簡簡單單幾個數字構成的天氣預報,背後其實蘊含著預報員對每天海量氣象數據的分析。

  天氣雷達、閃電監測儀、風廓線探測、自動觀測站、氣象衛星等氣象觀測設備時刻運轉,獲取海量氣象數據組成了氣象預報的基礎資料,再通過超級計算機進行基於數理方程的龐大計算,產生豐富多類的數值預報產品。到這邊還不算完,接下來才是預報員真正大顯身手的時候。

  每天,氣象預報員都要對著 「超大屏」電腦進行數據分析,觀測實況、衛星雲圖、雷達回波、數值預報來回切換、反覆對比。「這段時間的天氣系統比較穩定,除了高溫還是高溫,預測起來相對容易些,但是午後局地的熱雷暴還是很有挑戰性的。」幾十分鐘左右,氣象預報員陳錦鵬便做好一份對未來幾天的天氣會商PPT。

  「預報員形成自己的分析推論結束後,還有三『關』天氣會商。」陳錦鵬介紹道,每天三次從國家到縣級的層層會商是雷打不動的。由於一個人的判斷難免出現偏差,因此多輪的會商可以保證預報更加穩定合理,如遇天氣複雜時,還會組織更多的預報員進行加密會商,如此層層指導、逐級精細,最終才能達成預報結論的一致以進行對外發布。經過多道工序反覆推敲、打磨後,這份天氣預報方能在每天的16時後與公眾見面。

原標題:一份天氣預報如何形成?

責任編輯:李曉靈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怎樣來
    天氣預報怎樣來這件展品一共是由兩部分組成的,第一部分可以模擬氣象播報員進行氣象播報,通過模擬可以了解氣象播報員是如何進行氣象播報的。第二部分是通過多媒體動畫的方式向遊客展示了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而成的。針對觀測而來的氣象,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處理,由氣象預報員對相應的數據進行加工,然後綜合進行判斷,得出未來不同時段的天氣情況。接下來是天氣會商,它是天氣預報中最重要環節。由天氣預報員發表各自不同的觀點,而由主辦預報員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得出未來天氣預報的發展變化狀況。最後是通過不同的媒介將天氣預報發布出來。
  • 觀測數據與天氣預報
    在這張圖上,記錄著北半球常規探空觀測站傳來的數據,包括風速、風向、位勢高度等基本氣象要素數據,「彎曲」的曲線中包含著各種天氣系統,其疏密程度反映了天氣系統的強弱。然而圖中西西伯利亞地區的數據卻出現了缺失。  陳博宇說,預報員可以通過這種天氣圖,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分析出當前大氣環流的形勢,為預報未來天氣做好前期準備。探空數據的缺失,就使得對天氣圖的分析出現偏差。
  • 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如今天氣和氣候數值預報的準確度也越來越高,為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的氣象參考依據。請關注——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 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六個世界氣象日,氣象日的主題是「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
  • 天氣預報的一句話 要演算成千上萬個數據
    前段時間,長沙出現了40℃高溫,並首次進行了準確預報,那麼,每天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如何預報出來的呢?昨日,記者特地來到長沙市氣象臺,體驗了一把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  8月10日40℃高溫是怎麼預報出來的  市氣象局五樓的長沙市氣象臺,副臺長喻雨知正坐在電視大屏幕前與省局的專家會商未來一周的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的誕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天氣預報背後的高科技
    下面,就來聽聽專家介紹那些助力天氣預報準確率提升的「高科技」吧,正是它們在極端天氣到來前,為公眾通風報信,保駕護航。颱風是夏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現象,它雖能緩解高溫伏旱,補充淡水資源,但與之相伴的巨大風力、猛烈暴雨以及風暴潮,也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災難。近幾年,藉助集合天氣預報模式及衛星觀測等技術的進步,我國颱風預測路徑誤差正在不斷縮小。
  • 天氣預報:從佔卜到經驗分析
    天氣不僅受到各種氣團的影響,而且受到當地地形、水域狀況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任何隨機的因素變化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氣變化,因此,天氣預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歷史性難題。  回顧史料,可以找到許多有關「天氣預報」的記載。不過這些預報談不上什麼科學,可以概括為從佔卜到經驗分析的轉變。
  • 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怎樣才能「算」出未來天氣?
    天氣變化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小到影響著每一個人穿著、出行,大到重大活動的安排。當前,不論是高溫熱浪,還是颱風帶來的大風強降水,天氣預報成為大家每天關注的焦點,「聊天」或許就是這麼來的。隨著社會科技發展,天氣預報也在與時俱進,其廣度、精度、時效等方面都在不斷進步、延伸,生成過程也變得更為自動和智能。「今天中午到夜裡多雲到陰,部分地區有陣雨或雷雨,有雷雨地區局地可能伴有短時暴雨、強雷電等強天氣……」2日上午11時,東陽天氣微信公眾號準時發布了一條短期預報。
  • 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
    大家每天都會看天氣預報,相信大家心中總會有這樣的疑問:天氣預報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其實它是計算機「算」出來的。天氣預報員先用計算機解出描述天氣演變的方程組,「算」出未來天氣;再通過分析天氣圖、氣象衛星資料等,結合積累的經驗,做出未來3天至5天的具體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天氣預報是如何預測的?
    我們觀看或收聽了這麼多年的天氣預報,但你不一定知道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首先,我們要搞明白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測)或氣象預報(測)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當今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溼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
  • 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
    更快速、更高效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但隨著觀測衛星、雷達和傳感器網絡持續不斷地產生大量數據,如何處理海量的、多種多樣的氣象資料成為天氣預報的一個挑戰。而人工智慧出色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成為助力天氣進一步精準預報的重要工具。近日,我國南方多地持續多日的暴雨天氣導致各地水位上漲,險情頻發,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受災。
  • 「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省氣象臺「加密觀測」應對雪情「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本報訊 實時更新的氣象大屏、作業區一體化平臺以及推進中的精細化預報系統……記者近日在省氣象臺看到,多種科技手段正輔助著「科學預報」,為氣象專家提供著更智能化的決策參考
  • 數值天氣預報:靜悄悄的革命
    這是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理論基礎。1950年,在普林斯頓最早嘗試了使用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進行天氣預報(更準確的說是事後模擬預報);1954年在斯德哥爾摩則第一次進行了實時預報,但是距離日常所需的天氣預報仍有很大差距。
  • 現代天氣預報是被一場戰爭催生的?
    於是,1855年3月19日,勒佛裡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假如組織氣象站網,用電報迅速把觀測資料集中到一個地方,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有可能推斷出未來風暴的運行路徑。勒佛裡埃的獨特設想在法國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強烈反響。人們開始認識到準確預測天氣不僅有利於行軍作戰,而且對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有極大的好處。
  • 誰發明了天氣預報?
    船民農夫在沒有預報的情況下倚賴一些天象學上的經驗,如雲的形狀和動物的反應來判斷天氣。當一頭公牛衝到田裡、青蛙跳上了茶缸或者一個燕子飛到籬笆上,便可知暴雨將至,當現代科學理性敲開維多利亞時代之門前,這是一種「維多利亞時代理性」的古老方法。19世紀早期已經有幾項理論的進步,包括暴風雨,當風在一團低氣壓周圍逆時針旋轉,雨團就形成了。
  • 氣象錦囊——人工智慧賦能數值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需要大量的、多種多樣的資料,而人工智慧天生就是處理大數據的工具;現有資料的時空數據密度均不夠,而人工智慧技術卻具有根據不完全不確定信息推斷的能力;人工智慧不僅可以總結專家知識經驗,提高平均預測水平,還可以充分利用統計與數值模式中無法利用的抽象預報知識。那麼人工智慧技術是如何在數值天氣預報中實現的呢?首先讓我們說說人工智慧的概念。1、什麼是人工智慧?
  • 【科普】神馬是「數值天氣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與經典的以天氣學方法作天氣預報不同,它是一種定量的和客觀的預報,正因為如此,數值天氣預報首先要求建立一個較好的反映預報時段的(短期的、中期的)數值預報模式和誤差較小、計算穩定並相對運算較快的計算方法。
  • 太空時代的「天氣預報」——空間天氣要怎麼報?
    天氣預報,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天出門前可能很多人都會打開天氣預報看一看,以便準備一天的著裝安排及出行計劃。但是,「空間天氣」卻鮮少有人提及。此時你是不是有點疑惑:在茫茫宇宙中,也會有天氣存在嗎?會對地球有影響嗎?要怎麼預報它呢?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