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背後的高科技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經濟日報

一說到夏天,不只是豔陽高照,還有不時席捲沿海各地的颱風天。下面,就來聽聽專家介紹那些助力天氣預報準確率提升的「高科技」吧,正是它們在極端天氣到來前,為公眾通風報信,保駕護航。

颱風是夏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現象,它雖能緩解高溫伏旱,補充淡水資源,但與之相伴的巨大風力、猛烈暴雨以及風暴潮,也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災難。近幾年,藉助集合天氣預報模式及衛星觀測等技術的進步,我國颱風預測路徑誤差正在不斷縮小。

「過去,颱風預報全憑主觀判斷;現在,我們採用客觀預報方法,依靠數值天氣預報,形成與國際接軌的颱風強度分析流程。」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許映龍介紹,尤其是在多集合預報模式系統的集成訂正技術建立後,我國能夠獲取最新實況定位,並在颱風路徑集合預報中優選出一定數量的樣本。這種通過分析評估少數樣本的「平均成績」得出的預報,自然要比單純的集合預報效果更佳。

此外,地面觀測臺站的預報技術得以更新換代,背後少不了衛星數據鼓勁撐腰。特別是今年5月1日起,風雲四號衛星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向國內和國際用戶提供數據和產品,未來的颱風定位、定強將擁有更為可靠、精細的觀測資料。

「國際上評價一個國家的颱風預報水平,主要是依據颱風路徑預報誤差。2012年,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首次低於百公裡大關,目前已達到60公裡左右,預報水平有了明顯提升。」許映龍說。

與此同時,基於颱風影響的預報也在循序開展,比如對大風帶來的破壞性預估。許映龍介紹,2014年7月18日,超強颱風「威馬遜」登陸海南文昌,這是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當時,由於預估到颱風登陸點的破壞力極強,海南省氣象臺建議相關部門提前撤離登陸點方圓25公裡內居住在瓦房、危房內的群眾。在颱風登陸前3個小時,當地成功轉移了18萬群眾,避免了更大損失。

除了颱風,夏季的極端暴雨、洪澇、高溫等氣候事件也給國民經濟和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據統計,我國70%的自然災害都是由氣象災害造成的。其中,氣象災害大部分又是由極端氣候導致的。1991年以來,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每年造成我國經濟損失約3000億元。

「極端氣候的監測和預報意義重大。好在2010年,中國極端氣候事件監測預測業務系統開始運營,通過建立一套指標體系,它可以監測區域範圍內的所有極端天氣事件。」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李維京告訴記者,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已被確定為世界氣象組織亞洲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評估中心,監測能力得到國際肯定。

不僅如此,該業務系統在極端天氣事件歸因方面還做了大量研究,建立了極端旱澇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對於極端事件和氣候變化的關係方面,有了清晰認識——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頻繁,相關研究已有定量。由於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可以說,旱澇影響是每年最主要的氣候事件。過去幾年間,旱澇預測留下了許多成功案例,比如成功作出2015年至2017年主要多雨帶在南方的預測判斷,等等。

「以前,我們對於極端天氣事件的評估都在事後;現在則把預測和影響評估相結合,形成災害預測。除了預測哪兒乾旱、哪兒多雨,還會預測旱、澇等天氣事件將對公眾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李維京說。

氣象工作者們除了探尋短期內風霜雨雪、陰晴冷暖的變化外,也在努力看得更遠,把預報技術轉化為持續服務民生的硬實力,北京市氣候中心副主任杜吳鵬就是其中的一員。杜吳鵬介紹,他們針對城市建設項目開展氣候服務,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建築物能適應當地極端氣候條件,同時有效利用光、熱、水等氣候資源;另一方面,減緩項目實施可能對城市氣候資源造成的破壞,以防局地氣候惡化。

「我們在城市規劃中就引入了氣候服務——基於對城市細緻空間氣候環境的分析,並將其『轉譯』成規劃建議圖,既能預防或減輕城市化帶來的氣候問題,也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出規劃和調整建議,從而達到緩解城市氣候問題的目的。」杜吳鵬相信,隨著氣象技術進步和應用領域拓寬,氣象服務對於城市發展、運行和規劃布局等方面的支撐力還會更強。(記者 郭靜原)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背後的秘密
    天氣影響著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從古至今,有諸多如「諸葛亮巧借東風」之類的典故,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利用天氣的步伐。天氣預報的出現,給人類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那些看似簡單的預報,實際上是複雜而尖端的現代科技的結晶。那麼天氣預報為什麼能預報天氣呢?其背後又隱藏著哪些高科技呢?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數值天氣預報背後的故事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背後,有這樣一個人日復一日無聲地奉獻著,見證著重慶市數值天氣預報精度不斷提高。他就是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高性能計算應用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啟龍。自2012年加入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從事超級計算應用服務工作,他便和數值天氣預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 央視《天氣預報》:5分鐘背後的30年
    突然,屏幕上走出個小夥子,指著背後的一幅日本地圖認真講解,屋裡的日本人一下全都不說話了,眼睛齊刷刷地盯著屏幕,幾分鐘後講解結束,大家才繼續喝酒聊天。這景象讓王世平吃驚不已,日方代表說,這就是日本的電視天氣預報,這些氣象信息由國家提供,由公司加工製作成電視節目,再通過電視向公眾發布。
  • 德州天氣預報背後的秘密,鏡頭記錄預報員的一天(圖)
    德州天氣預報的背後,有這麼一個群體:氣象預報員。他們的日常——盯著雷達回波,跟著衛星雲圖,研判天氣變化,發布預報結論。他們的狀態——地球不重啟,他們不休息,宇宙不爆炸,他們不放假。他們全年在線,他們24小時在崗。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感覺重慶的天氣預報更準了?背後有智慧氣象系統的「功勞」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揭秘 精準預報天氣的背後 都有哪些技術助力吧! 預報網格化 天氣預報更精細 要報準重慶8.24萬平方公裡的天氣 並不容易 重慶的複雜地形 曾為精準預報帶來不少困難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董瑞豐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未來一周,我市天氣將是……」電視機內,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著每日天氣信息,這簡簡單單幾個數字構成的天氣預報,背後其實蘊含著預報員對每天海量氣象數據的分析。
  • 成都氣象預報員:幾十個字天氣預報 背後是幾十張圖的分析
    原標題:成都氣象預報員:幾十個字天氣預報 背後是幾十張圖的分析 「常規預報是預報未來3天的天氣情況,平均分析1天就需要看10多張不同的圖片,分析3天就是40多張圖片,有時候還需要對生成圖片的底層數據進行仔細地計算,工作量巨大。最近因為市政府啟動了重汙染天氣預警,氣象臺也開始實行應急工作制度,需要看的圖和分析的數據也更多了。」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模型,但是今天要講的這個模型並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模型,而是天氣模型,我們會知道很多種現象,比如天氣就算是精心設計的模型,也沒法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特徵。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因為天氣預報模型實在太複雜了,對微小變動太敏感,沒有辦法準確預報,而且日常生活中預報準確的時候往往又被我們忽略,所以最終留下了一個天氣預報老是遇到不準的印象。
  • 天氣預報為啥不準?背後的有趣原理
    天氣就是一個例子。人類曾花費大量精力,試圖作出準確的長期天氣預報,結果卻是一敗塗地。在走了很多彎路之後,科學家們提出一種新觀點,即,與人類或自然有關的任何中長期活動本身都是不可預測的。這成為混沌理論的基礎。
  • 天氣預報APP哪家強?
    今天小編就借十一長假這個契機我們來談一談基於天氣預報的手機APP。眾所周知,對於智慧型手機用戶而言,為手機安裝一款天氣預報APP已經成為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有些智慧型手機本身自帶某款天氣預報APP,為能及時獲取天氣情況,每天多次查看天氣預報APP的大有人在,其已經成為不少人的日常。而天氣APP的走紅基於兩點。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老百姓通常依據氣象臺預報的陰晴冷暖計劃穿衣和出行。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天氣預報的笑話和疑問也不少,「天氣預報怎麼越來越不準了?」「為什麼一開運動會就下雨?」「局部地區是什麼地方,怎麼老下雨?」……實際上,這些常見的和看似簡單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和天氣預報的實踐問題。1.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精細化預報看上去很美
    記者邵權達 攝  記者驗證發現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手機天氣預報類APP受到市民歡迎,有的還推出了精細化的預報,預報時段可以達到逐小時。不過記者發現,這些預報軟體給出的結論不盡準確。尤其在天氣多變時,只是「看上去很美」。
  • 誰發明了天氣預報?
    但是菲茨羅伊的聲明更是來自他超越時代的氣象預測,他稱此為「天氣預報」。「天氣將軍」羅伯特·菲茨羅伊(1805-1865)「天氣的將軍」1854年創立的英國氣象辦公室的前身是英國貿易委的氣象部門,當時還沒有所謂的氣象預報之說。後者的存在是作為一個航海圖庫,旨在減少壞天氣時的出航。
  • 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有哪幾種?
    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有哪幾種? 來源:東方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8-11-08 17:00:23 天氣預報就是對未來時期內天氣變化的預先估計和預告。「天有不測風雲」,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天氣預報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