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氣象預報員:幾十個字天氣預報 背後是幾十張圖的分析

2020-11-30 人民網四川站

原標題:成都氣象預報員:幾十個字天氣預報 背後是幾十張圖的分析

  徐棟夫在查看分析氣象圖片

  前日上午8點,在不少上班族還在上班路上的時候,氣象臺氣象預報員徐棟夫就已經坐在了辦公室裡,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昨日輪到他值主班,這意味著他的工作時間將從早上8點持續到今天早上8點,整整24個小時。

  打開面前擺放著的兩個屏幕拼在一起的電腦,在徐棟夫的點擊操作下,屏幕上立刻呈現出了高空天氣圖、地面天氣圖、衛星雲圖等很多幅實時更新的監測資料分析圖。在外行看來只是五顏六色、畫著直線曲線的圖片,但從這些圖片裡,徐棟夫卻能分析天氣形成和現有的天氣狀況,並判斷未來天氣的發展趨勢。「常規預報是預報未來3天的天氣情況,平均分析1天就需要看10多張不同的圖片,分析3天就是40多張圖片,有時候還需要對生成圖片的底層數據進行仔細地計算,工作量巨大。最近因為市政府啟動了重汙染天氣預警,氣象臺也開始實行應急工作制度,需要看的圖和分析的數據也更多了。」對圖片中代表我市目前天氣情況的降水、風速、氣溫、雲量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對未來天氣走向進行預測,最後得到預報結論,僅僅幾十個字的天氣預報,背後是徐棟夫這樣的氣象預報員對幾十張甚至更多圖片的精確查看和分析。而這些,僅僅是氣象預報員一天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氣象臺裡每個預報員所負責的工作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只要來上班,坐下後就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徐棟夫打開電腦,裡面密密麻麻存放著各類文件、簡報、PPT,「有時候一天就要寫幾十份。」最近幾天蓉城深受霧和霾的困擾,徐棟夫比平時更加忙碌。除了每日5次更新發送日常的天氣預報外,還要每天早晚向我市環保部門發送我市未來一段時間氣象擴散條件的預報,向人影部門提供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需要的人影作業氣象條件預報等內容,並接受對方的會商。

  已經擔任氣象預報員3年的徐棟夫在學校學的就是氣象學專業,對於自己的這份工作,他很喜歡。「雖然可能比一般的朝九晚五要辛苦一些,但每次想到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夠為他人提供幫助,就感到很欣慰。當然,預報有挑戰性啊。」本報記者 李旻 攝影 劉陽

(責編:羅娟、高紅霞)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未來一周,我市天氣將是……」電視機內,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著每日天氣信息,這簡簡單單幾個數字構成的天氣預報,背後其實蘊含著預報員對每天海量氣象數據的分析。
  • 德州天氣預報背後的秘密,鏡頭記錄預報員的一天(圖)
    德州天氣預報的背後,有這麼一個群體:氣象預報員。他們的日常——盯著雷達回波,跟著衛星雲圖,研判天氣變化,發布預報結論。他們的狀態——地球不重啟,他們不休息,宇宙不爆炸,他們不放假。他們全年在線,他們24小時在崗。
  • 青島氣象預報員畢瑋:看雲彩觀天象慧眼測天氣(圖)
    文/本報記者 呂璐 片/本報記者 張曉鵬  觀天象,知天事,萬千氣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正確讀懂老天的晴雨表,並做出預測,將極大地幫助人們安排好生產生活。在青島市氣象臺,領班預報員畢瑋正是不分晝夜地監控氣象變遷,用多年的預報經驗和積累去摸清老天爺的脾氣,為人們提供天氣預報。
  • 追求精細精準、服務國計民生,一代代天氣預報員們——測風雲氣象...
    孫軍解釋,如同工匠根據圖紙或模型來製造產品,預報員每天都要跟數據、天氣圖打交道,依據過去和現在的氣象資料,預測未來的天氣狀況。這些工作在外人看來也許略顯枯燥,孫軍卻覺得鮮活而生動。「當年,我們需要手繪天氣圖,一支2B鉛筆、一支紅藍鉛筆,就能把風雲變幻、皓月晴空鋪陳在圖紙上。現在技術進步了,在電腦上畫圖,依然要講究線條粗細和顏色搭配。
  • 需分析幾十張衛星雲圖+三次會商
    需分析幾十張衛星雲圖+三次會商每天霧霾預警咋出爐?需分析幾十張衛星雲圖+三次會商01-06 07:20 發布霧霾氣象災害預警需要經歷怎樣一個過程,成了不少市民關心的話題。5日,記者從山東省氣象臺了解到,為準確預測未來氣象變化,值班預報員每天需要分析幾十張氣象衛星雲圖,出現重汙染天氣時,需每天三次與環保部門會商,最終才會對外發布預警。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視覺中國供圖8月14日,暴雨過後雲海中的成都。視覺中國供圖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視覺中國供圖8月14日,暴雨過後雲海中的成都。視覺中國供圖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董瑞豐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
  • 「聯心」,氣象預報業務的開端
    1949年,全國氣象臺站只有101個,天氣信息情報及有關資訊圖表極少。每天只有兩張亞歐部分地區的地面天氣圖及一張間接推算的3000米高空圖。圖上測站稀疏,還有不少是成片空白。  預報員及整個預報組只有四五個人,因沒有專門的填圖員,進行分析預報的時間非常少。
  • 走近天氣預報員:築牢氣象防災第一道防線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圖①:颱風「山竹」的衛星雲圖。中國氣象局供圖圖②: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示意圖。
  • 行走的真人氣象預報員!宋旻浩新紋身自帶天氣預報功能?
    行走的真人氣象預報員!宋旻浩新紋身自帶天氣預報功能?明星Rui 2019-03-01T13:33:00+08:00日前WINNER宋旻浩通過自己是SNS公開了這組天氣圖標照片(雖然已經刪除了),引發了許多猜測,不少粉絲好奇,這到底是紋身還是貼紙呢?
  • 大氣科學專家稱:數值預報無法取代氣象預報員
    6月4日,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大氣科學專家探討了天氣預報的準與不準。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數值預報成為準與不準的關鍵,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稱,數值預報不斷發展並不意味著可以替代天氣預報員。
  • 氣象工作者:天氣預報這樣出爐
    李江波,這位入選全國百名國家首席預報員的「氣象大咖」,壓低聲音告訴記者,「這馬上召開的會議,先聽取各地市的情況,由省局進行評估,大家針對即將發布的天氣預報會商,如果數據差距不大,就可以對外發布。」 類似的會商,不只是省內調度各市之間的,每天還有中央氣象臺調度各省召開的,「預報員就好像醫生,我們的會商,類似把天氣當病號來會診。會診的出發點是什麼?
  • 天氣預報背後的秘密
    天氣影響著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從古至今,有諸多如「諸葛亮巧借東風」之類的典故,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利用天氣的步伐。天氣預報的出現,給人類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那些看似簡單的預報,實際上是複雜而尖端的現代科技的結晶。那麼天氣預報為什麼能預報天氣呢?其背後又隱藏著哪些高科技呢?
  • 觀察丨精準高效氣象預報預警
    同時,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到88%。  及時準確發布氣象預報預警  在全國上下一心戰汛的關鍵時期,氣象部門相關預警信息及天氣預報一直在線,為防汛救災工作和社會生產生活提供了專業的氣象支持。  每日凌晨3點,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夢鄉的時候,中央氣象臺的值班預報員已經開啟了緊張的預報分析工作。
  • 強對流天氣如何預報
    強對流天氣發展比較快,消散得也快,在所有的天氣類型中最難預報——幾乎為預報員所公認。那麼,強對流預報為什麼那麼難?當前我國的強對流預報水平如何?    1.問:目前,我國在業務上能夠對哪些強對流天氣進行預報?預報水平如何?
  • 第二屆全國氣象行業天氣預報技能競賽閉幕
    圖為第二屆全國氣象行業天氣預報技能競賽閉幕會現場。劉曉林 攝 劉曉林 攝    中國氣象報記者郭起豪報導  1月15日,第二屆全國氣象行業天氣預報職業技能競賽圓滿結束。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王守榮、中華全國總工會經濟技術部部長常毅民在競賽閉幕式上致辭,並為獲獎選手和代表隊頒獎。國家氣象中心馬學款獲個人全能一等獎。
  • 觀測數據與天氣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從簡單的溫溼度計到複雜的能見度儀,從藍天中的探空氣球到大海上的浮標站,從矗立在地面的天氣雷達到遊弋於太空的氣象衛星,各種各樣的氣象觀測手段織成了一張精密的大網,忠實記錄著氣象數據。而這些寶貴的數據,正是預報員用以製作天氣預報的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