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精細精準、服務國計民生,一代代天氣預報員們——測風雲氣象...

2021-01-10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

李澤椿在授課。 資料照片

胡藝在研究氣象資料。 資料照片

孫軍在接受媒體採訪。 資料照片

核心閱讀

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觀天測雨,在風雲變幻中找規律;他們追趕時間,在雨雪襲來前發出預警。洪水來勢洶洶,他們在氣象站為防汛救災提供一手訊息;颱風警報拉響,他們徹夜不眠,為沿海居民預報颱風信息——他們就是中央氣象臺預報員團隊。

從「0到1」的突破——

反覆調試運算,建成自己的數值天氣預報系統

「我16歲參軍,被分配做氣象觀測員。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改變過投身氣象的初衷。」中國工程院院士、氣象學家李澤椿,雖已85歲,頭髮花白但精神矍鑠,談起他奉獻一生的氣象事業,依然充滿激情。

回顧這些年走過的路,李澤椿感慨萬千。「我到現在都記得上世紀70年代河南的一場暴雨,雨量相當於河南省年平均降雨量的兩倍。我在現場看到,鐵路被衝斷,公路運輸被迫中止,當時我們卻無能為力。」老人語帶哽咽,「我很痛心,但深知以當年的技術,確實預報不出來。就算報出來,以當時的信息技術也無法及時送達千家萬戶。」

痛定思痛,從那時起,作為中央氣象臺預報組組長的李澤椿,就跟預報科技「較上勁」了。想提高預報的精準度,就必須先啃下「數值預報」這根硬骨頭。天氣預報要根據冷暖鋒氣團的移動來判斷天氣,但現實中,移動過程可能受到地形影響而發生改變。只有通過數值模型,精確計算大氣內部的運動規律,預報才能更準確。

「數值預報是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礎,1978年,我們決定建立自己的數值預報業務系統。」李澤椿回憶,這段路程剛開始走得很艱難。數值模型中的計算格點每縮小1/2,計算量就會擴大16倍。經過刻苦研究和反覆調試,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澤椿帶領團隊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合作,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自動化短期(3天)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

解決了一個問題,另一個接踵而來。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的建立更難。當時國內高性能計算機正在研製試用,短期內難以滿足計算需求。李澤椿回憶,為了突破技術壁壘,他一方面帶領團隊,加大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另一方面在國家支持下,引進超級計算機。

1990年,李澤椿團隊建立的這套系統投入使用,成為我國第一個中期(10天)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我國成為當時國際上少數幾個能製作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的國家。

這是「從0到1」的突破,對氣象保障和國家安全來說,意義重大。對此,李澤椿卻保持著謙遜。「我只是團隊中的一分子,只想踏踏實實把事做成、做好。這麼多年來,我始終銘記氣象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保障國家安全、服務人民生活。這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一個「過程」一場仗——

他們像藝術家,卻是真正的科學家

見到孫軍的時候,他剛結束一場會商,馬上還要繼續製作當天的天氣預報。作為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對這樣的忙碌已經習以為常。「今年汛期南方降雨頻繁,預報員確實比較辛苦。用我們行業內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過程一場仗,一次預報脫層皮』。」

這裡的「過程」,指的是天氣過程。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入職中央氣象臺以來,孫軍見識了各種天氣過程。經歷了風霜雨雪的磨練,才一步步從基礎崗位成長為國家級首席預報員。「我也算是二十年磨一劍了。」孫軍笑笑說,「花幾十年做一件事,在我們這行太普遍了。想做一名合格的預報員,就必須耐得住寂寞、頂得住壓力、負得起責任、經得起考驗。」

孫軍解釋,如同工匠根據圖紙或模型來製造產品,預報員每天都要跟數據、天氣圖打交道,依據過去和現在的氣象資料,預測未來的天氣狀況。這些工作在外人看來也許略顯枯燥,孫軍卻覺得鮮活而生動。「當年,我們需要手繪天氣圖,一支2B鉛筆、一支紅藍鉛筆,就能把風雲變幻、皓月晴空鋪陳在圖紙上。現在技術進步了,在電腦上畫圖,依然要講究線條粗細和顏色搭配。就像創作藝術品,我們經常會對比誰的圖更漂亮、更賞心悅目。」

不過,孫軍也表示,比起浪漫的藝術家,氣象工作者實際上是嚴謹的科學家。遇到複雜的天氣狀況,要隨時觀測、反覆求證。

「有人認為,這些年技術進步不小,預報何時下雨不算難。但實際上,目前對短時強降雨的預報,即便在國際上也做不到完美。」作為暴雨預報專家創新團隊負責人,孫軍深知異常強降水是預報難點。為了提升預報準確率,他用心研究異常強降水概念模型及診斷方法,完成極端降水個案篩選和初步概念模型建立,為預報員尋找定性預報思路和定量預報指標,提供技術支持。十幾年前,我國24小時暴雨的風險評分只有15%左右,現在已達20%,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預報是概率科學,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但預報員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們特別理解人們對氣象預報準確度的高要求,畢竟天氣會直接影響民生,可能一場暴雨我們沒準確預報出來,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糧食就遭了殃。」孫軍說,「我們發布的預報越準確,公眾越受益,國家損失就越小。高中時我想學醫,機緣巧合幹起了氣象預報。多年後回頭看,我無怨無悔。做好氣象預報,也能夠保障國家安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孫軍說。

老中青「傳幫帶」——

每一次預報都需打起十二分精神,是責任更是動力

當預報員們舉行天氣會商時,除了坐在「C位」的首席預報員,旁邊還會有一些年輕人認真聆聽。他們是中央氣象臺的年輕預報員,1994年出生的胡藝就是其中一位。

談起氣象事業,去年才參加工作的胡藝高興地說:「我是真的喜歡氣象,喜歡做天氣預報。」

上大學的時候,胡藝學的就是大氣科學。在她看來,以前看天氣是興趣,現在看天氣是習慣。「我在青島上大學,夏天會有颱風經過,上學時沒有主動關注。成為預報員後,哪怕颱風發生在距離北京很遠的地方,我也會迅速繃起神經,了解天氣狀況。」

工作後,胡藝發現,所謂「完美案例」,只存在於課本上。世界上沒有兩次完全相同的天氣過程,所以無論是夏季的暴雨,還是冬天的寒潮,都需要首席預報員帶著團隊仔細分析,認真總結。

作為年輕人,胡藝對團隊中老中青「傳幫帶」印象深刻。「時常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單位裡,有這麼多前輩傾囊相授,跟我們年輕人無私分享經驗。無論多麼資深的專家,只要我們提出問題,他們都會耐心回答,從不敷衍。」

「負責」是胡藝剛入職時就學到的態度。那時,剛好趕上超強颱風「利奇馬」來襲。颱風登陸前夜,整個會商室燈火通明,從首席預報員到基礎預報員,每個人都在認真做研判,一刻不放鬆。這份氣象人的責任心,深深感染了胡藝。「上學的時候,我們在課堂上練習做預報,心態都是放鬆的。報準了挺開心,報不準也沒事,記在錯題本裡下次注意就行。工作之後,預報天氣沒有休息日,也沒有錯題本。如果錯了,就會造成實質性影響。雖然預報結果能夠二次修正,但造成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

深知這一點的胡藝,即便現在還不能單獨做全國性天氣預報,但在做單個站點的氣象服務信息時,也會打起十二分精神,慎之又慎。這是責任,更是動力。「我看到了院士、首席預報員們,是怎樣幾十年如一日做好預報工作的。讓我敬佩,也讓我心嚮往之。我下定決心,要做一輩子氣象預報員。」

記者手記

腳踏實地 接續傳承

無論是歷經風雨的專家院士、正直壯年的首席預報員,還是初出茅廬的新人,掛在嘴邊最常說、印在心裡最深刻的話,都是不忘氣象服務的初心、完成氣象保障的使命。

幾十年前,氣象人缺技術、缺設備,依舊刻苦鑽研,只為爭取突破。現如今,氣象人則追求更準確、更精細,只為及時預報,貼心服務。在預報圈裡有一句話,不準是絕對的,準確是相對的。一代代氣象人所要做的,就是讓這相對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預報員的工作圍著天氣轉,而天氣變化是沒有休息日的,加班、值夜班都是家常便飯。預報員們感慨,有時真顧不上家人,也顧不上身體。即便如此,他們也很少抱怨,繼續埋頭於數據模型和天氣圖中。

預報員的工作看似枯燥,但枯燥中也有浪漫。他們腳踏實地,接續傳承,日復一日,守望著永恆的星月和風雲。(記者 趙貝佳)

《人民日報》(2020年12月30日 第06版)

相關焦點

  • 測風雲氣象 守皓月晴空
    「當年,我們需要手繪天氣圖,一支2B鉛筆、一支紅藍鉛筆,就能把風雲變幻、皓月晴空鋪陳在圖紙上。現在技術進步了,在電腦上畫圖,依然要講究線條粗細和顏色搭配。就像創作藝術品,我們經常會對比誰的圖更漂亮、更賞心悅目。」  不過,孫軍也表示,比起浪漫的藝術家,氣象工作者實際上是嚴謹的科學家。遇到複雜的天氣狀況,要隨時觀測、反覆求證。
  • 走近天氣預報員:築牢氣象防災第一道防線
    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圖①:颱風「山竹」的衛星雲圖。中國氣象局供圖圖②: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示意圖。
  • 測風雲氣象 守皓月晴空(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孫軍解釋,如同工匠根據圖紙或模型來製造產品,預報員每天都要跟數據、天氣圖打交道,依據過去和現在的氣象資料,預測未來的天氣狀況。這些工作在外人看來也許略顯枯燥,孫軍卻覺得鮮活而生動。「當年,我們需要手繪天氣圖,一支2B鉛筆、一支紅藍鉛筆,就能把風雲變幻、皓月晴空鋪陳在圖紙上。現在技術進步了,在電腦上畫圖,依然要講究線條粗細和顏色搭配。
  • 氣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之「風雲四號」衛星
    13年後,從2018年5月8日零時起,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將23種先進的國產氣象衛星數據和產品正式向全球用戶發布。將閃電的實時、連續觀測數據與雲圖疊加起來,就能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與跟蹤,從而進行閃電災害預警。空間「監視器」——空間天氣儀器包,能夠對地球靜止軌道的帶電粒子輻射和磁場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空間天氣預報員可據此開展空間天氣預報和預警;同時,還可對衛星的空間天氣效應進行監測,有助於甄別衛星異常狀態。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來源:經濟日報中央氣象臺裡,預報員們正在忙碌著。郭靜原攝中央氣象臺裡,預報員們正在忙碌著。郭靜原攝中央氣象臺裡,預報員們正在忙碌著。藉助3公裡模式在機場附近區域垂直方向近地面層上小於40至100米高解析度風場的輸出,可以提供更精細準確的邊界層風場影響預報。「又或是風場發電、重大活動保障等領域,可能還需要逐小時到逐分鐘級的天氣預報,未來也會有1公裡解析度、甚至幾百米解析度的數值預報模式來支撐我們提供越來越精細化的氣象服務。
  • 促進預報精準 推動服務精細 中國氣象局研討改進全國天氣會商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6月18日,中國氣象局召開全國天氣會商改進研討會,就如何改進天氣會商工作、提高會商質量進行研討。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副局長餘勇出席會議。宇如聰指出,改進全國天氣會商是適應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與時俱進改進會商工作,推動以數值預報為主導的客觀數字智能預報發展。持續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加強客觀技術方法研發和應用,增強會商的科技含量。充分應用多源數據融合快速更新的實況分析產品、各類數值模式預報產品和精細化定量化智能網格預報產品,提高預報分析的精細化水平。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在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的特點,這給防汛抗洪帶來極大壓力,對氣候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也帶來很大挑戰。  作為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前哨站,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基於其領先世界的卓越性能,提供了豐富、精細、精準的氣象數據,有力支持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 風雲四號衛星「落地」濟南,它給天氣預報帶來什麼變化?
    濟南市氣象局局長閻麗鳳在接聽12345市民服務熱線時介紹,為填補濟南市在天氣系統上遊無探測資料支撐的空白,2017年啟動了象山綜合觀測基地建設,市政府投資100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觀測設備,平陰縣政府同意長期、無償將平陰縣氣象局南側的百畝荒山交由氣象局負責管理維護和使用,市林業與城鄉綠化局將山體綠化納入濟南市山體公園綠化總體工程,山東省氣象局將全國首批、全省唯一一座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接收站落戶象山綜合觀測基地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警準確率如何?媒體走近預報員
    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數值預報是依據大氣運動方程組,使用數學、物理學方法,利用高性能計算機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科技手段,已成為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礎和核心。」馬學款說,「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預報員們再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判斷,加以訂正,就形成了大家獲得的預報預警信息。」天氣會商過程中,預報員們頻頻提及歐洲、日本以及我國GRAPES數值預報的結果。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 別再吐槽天氣預報不準了!這次,AI將帶來氣象預測服務進階
    通過將深圳近十年的氣象數據進行訓練,災害性天氣預測模型有望將預測準確率提升10%~20%。基於新的合作,一次模型訓練,能由原來的1—2個星期縮短至3天甚至是幾個小時。天氣預報為什麼還不夠準?AI技術如何使氣象預測完成「跨代升級」,甚至精準預測方圓一公裡內幾分鐘之後的天氣變化?背後又有什麼樣的行業內幕?這是智東西想要了解的真相,也是本文要探討的話題。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面對複雜的颱風形勢,天氣預報員們心中有底:風雲氣象衛星時刻監測著風雲變幻,提供著及時、豐富的觀測數據,颱風蹤跡一覽無餘。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說,風雲四號的觀測質量會比上一代靜止氣象衛星即風雲二號有「臺階性」的提高。那麼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提升,對民眾關心的天氣預報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 為風雲衛星點讚 他們這樣說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海洋氣象首席預報員 宋曉姜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是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監測海洋天氣系統的重要依據。伴隨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的發展和不斷升級,風雲氣象衛星在颱風、暴雨、強對流、大霧、農業生態氣象和環境氣象等監測預報預警業務中的作用日益顯現,綜合應用能力不斷提高,並實現了對颱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農作物生長動態和霧-霾等的實時動態監測診斷分析、預警預測和風險分析。風雲氣象衛星已成為構築國家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和實現氣象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重要保障。
  • 看防災前哨風雲四號 如何破解災害性天氣預警難題
    在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的特點,這給防汛抗洪帶來極大壓力,對氣候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也帶來很大挑戰。作為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前哨站,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基於其領先世界的卓越性能,提供了豐富、精細、精準的氣象數據,有力支持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 揭秘保障國慶活動 氣象觀測用上風雲四號氣象衛星
    北京市氣象局2日介紹,為保障此次國慶活動圓滿成功,北京市氣象局專門為慶祝活動氣象保障服務新建了6個風場觀測站,1部可以垂直觀測20米到800米低空風的低空雷射測風雷達,所有觀測數據實時傳輸回氣象服務指揮部。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面對複雜的颱風形勢,天氣預報員們心中有底:風雲氣象衛星時刻監測著風雲變幻,提供著及時、豐富的觀測數據,颱風蹤跡一覽無餘。「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
  • 遊泳賽前測水溫,沙灘排球前測溫度……35個氣象站緊盯軍運賽場風雲...
    這些氣象站的使命,不僅是監測場館周邊的實時氣象數據,更為重要的是在氣象萬千中「捕風捉影」,要為場館提供精細化預報服務,如根據實時水溫要預報未來幾小時水溫是多少,選手何時能下水,供賽事部門參考。 1、35個場館每館一個氣象站 光谷體育館是軍運會賽事場館之一。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丨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面對複雜的颱風形勢,天氣預報員們心中有底:風雲氣象衛星時刻監測著風雲變幻,提供著及時、豐富的觀測數據,颱風蹤跡一覽無餘。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 中國風雲衛星俯瞰風雲,造福人類
    從航天領域到氣象領域,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打磨」過程後,2005年1月1日,中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第一顆業務衛星風雲二號C星雲圖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並開始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我國擺脫了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